一個時代的縮影
白崇禧,1893年生於廣西桂林,與同鄉同袍並曾當選副總統的李宗仁兩人,都屬民初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多年來兩人合作無間,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目睹中華民國的誕生;北伐時,率領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八年抗戰,屢有勝果。
白崇禧的一生,與中華民國的命運密不可分。論功勞,他曾指揮北伐與對日抗戰成功,保住大片江山,是蔣中正最重用的軍事幕僚,有「小諸葛」之稱。
然而,蔣、白關係猶如歷史上的漢高祖與韓信,上位者擔心掌兵權的韓信勢力擴張,不斷「削藩」。1948年蔣中正授白崇禧以「華中剿匪總司令」一職,當時東北戰況吃緊,必須守住京滬大門,蔣因不信任白、未充分授權,臨時將華中戰場的指揮權一分為二,白深感「指揮權不統一,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必敗無疑」的戰略思維而不願接掌被削弱的軍權,導致國軍在1949年初的徐蚌會戰大敗,最後一路撤退,蔣、白之間,嫌隙再生。
「我的父親一生保衛民國,立下無數戰功,不該只被定位為『桂系軍閥』、也不該只聚焦在他跟蔣中正的恩怨,」白先勇說。
「兩人都愛國、都反共,大方向一致,可惜雙雄不能並立。」白先勇評述:「父親把國家擺在最前面,不惜得罪蔣,他常感嘆在幾個節骨眼,蔣就是不聽他的。」
白先勇在書中詳述幾個關鍵戰役,其一就是1946年的東北「四平街會戰」。當年5月,是抗戰後國共雙方精銳盡出的主力會戰,蔣中正派白崇禧到東北督戰,擊敗林彪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當時白崇禧主張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林彪殘部,但蔣中正受到美國特使馬歇爾調停內戰的壓力,以斷絕美援相威脅,加上蔣對共軍情勢的誤判,竟下令停戰,暫緩追擊;林彪部隊得以喘息,敗部復活,最後竟吞噬整個東北。這場戰役,兩岸的歷史教科書裡都很少提及。
「故37年(1948)冬季國軍最後在東北之失敗,其種因全在於這第二次停戰令所招致的後果。」蔣中正在《蘇俄在中國》中寫出這樣的結論。
死者默默,生者豈可無言!
根據中研院出版的《白崇禧先生的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白崇禧歸咎失守大陸的原因,也在於蔣中正在東北軍事戰略的決策錯誤。
「如果我們一直打,打到哈爾濱、滿州里、佳木斯,把他們(指共軍)打完了,……其他一切也不至於崩壞下去,可能就獲得了勝利。」他為這段軍事逆轉,終身憾恨不已。
「死者默默,生者豈可無言!」三年前台大退休教授齊邦媛以86歲之齡完成《巨流河》,幫失聲、失語的上一代找回聲音。她在新書會上說,1949年的大斷裂,不是上一代人不爭氣,但為什麼比台灣大35倍的家鄉,就這樣被斷送;來到台灣的百萬名漂流者,逐漸凋零,身為讀書人的她,只能拚了老命寫出父親和她心裡的話。
「父親晚年說,他的一生全是身不由己,與草木同朽;我心裡真不服氣。」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和白崇禧一樣,都是在台灣度過後半生的民國傳奇人物,歷經輝煌與滄桑。
1970年,白先勇完成以他父親為主角的小說〈國葬〉,這是齊邦媛最喜愛的《台北人》系列中的一篇,當時白先勇才二十多歲,就可以深刻刻畫一個沒落英雄的失意憂深。
三十年來齊邦媛一直勉勵白先勇:「你不能只寫英雄末路的惆悵,還得寫英雄當年的輝煌。」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從河北保定軍校畢業後,白崇禧參加過武昌起義、北伐和對日抗戰,這是他四十多歲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