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是出道很早的一位演藝人員,她六歲進影劇圈,八歲時得到亞洲影展最佳童星獎。但她的才藝受到肯定,還是近兩年的事。她主持的電視節目「綜藝一百」,不僅收視率高,且曾兩度贏得廣播電視最高榮譽金鐘獎。而張小燕本人在今年金鐘獎頒獎典禮上,也大出鋒頭,奪得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及女演員兩項獎。
張小燕在「綜藝一百」中訪問歌星劉文正。(李影)
張小燕是童星出身,個兒小,又長了張娃娃臉,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觀眾老把她看做「長不大的小女孩」,使她需要花更多的努力,來掙脫這種形象上的侷限。如果說,演藝界有所謂一夜成名的說法,那絕不適用於張小燕。因為她有今日的成就,乃是辛勤耕耘的成果。
星期天的晚上八點,無數的觀眾打開電視機,把頻道轉到華視,收看「綜藝一百」:螢幕上出現五彩閃耀的燈光,「九七、九八、九九、一○○」的數字在鏡頭上迅速地跳接出現。在熱烈的掌聲中,主持人張小燕笑容滿面地快步走到台前,雙手在身前交叉,深深的鞠一個躬,然後用她一貫親切的語調說:「各位觀眾,歡迎您再度收看綜藝一百,與我們共享一百分鐘快樂的時光……。」接著,觀眾時而沉醉在節目的歌舞當中,時而被幽默的短劇逗得開懷大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工作人員幕後的辛勞呢?
「觀眾都只看到演藝人員光采的一面」,張小燕說:「其實幕前的表演只是我們工作的一小部份而已,幕後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更為可觀。」訪問張小燕時,順便參觀綜藝一百錄影的情形。雖然張小燕那天患了感冒,不斷地咳嗽,可是輪到她上場時,她立刻若無其事的展開笑靨,神采奕奕的主持節目。在錄影及剪接技術的處理下,觀眾所看到的張小燕永遠像隻燕子般蹦蹦跳跳、嘰嘰喳喳地,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
張小燕六歲進入演藝圈,曾因「歸來」一片,獲得亞洲影展最佳童星獎。(李影)
戲,必須演下去
「事實上我經常生病。」張小燕說:「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領悟到一個道理:演藝工作是很現實的,觀眾永遠不會『瞭解』或『諒解』幕後是怎麼回事。不管你發燒、拉肚子也好,情緒低潮、沒有劇本也好,戲,都必須演下去。」這個體認使得張小燕在工作上總是全力以赴,而且少有怨言。這恐怕也正是她能在演藝界掙得今日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張小燕自喻是個「早收成,晚結果」的人。在演藝圈,她是屬於「細水長流」型的,出道很早,但真正受到肯定,還是近兩年的事。她小時候因參加舞蹈比賽拿到冠軍,博得電影界人士的賞識,開始步入影壇。她演的第一部戲是「聖女媽祖傳」,後來以「歸來」一片,得到亞洲影展的最佳童星獎。
張小燕說:「六歲到十二歲這段時間,可說是我的『幸運期』。我懵懵懂懂地出來演戲,迷迷糊糊地得到第一個獎。在十二歲到十八歲這段尷尬年齡,我既發胖,又長青春痘,加上學校功課忙,幾乎沒演什麼戲,這段期間屬於『空白期』。直到我高中畢業後,有較多空間,才又『復出』拍戲。但是拍電影必須經常國內外四處跑,我媽很不放心;再加上我是童星出身,別人老把我當做小孩,因此戲拍得不多。我知道這種印象一時很難扭轉,於是轉到電視公司工作,一方面有了固定的上班地點,讓父母安心,一方面也希望藉著環境的改變,一切重新開始。」
張小燕不僅在幕前表現出色,也積極參與幕後工作,圖為她與同仁討論劇本的情形。(李影)
展露多方面的才華
從此,張小燕步入她演藝生涯的另一階段。在台視十年當中,她先演電視劇,接著主持兒童節目和益智性節目,然後在綜藝節目「銀河璇宮」和孫越搭檔演橋劇,逐漸展露她在喜劇及主持節目方面的才華。後來台視的綜藝節目「錦繡年華」就由她和孫越聯合主持。
就在錦繡年華頗受歡迎之時,張小燕卻「跳槽」到華視,問她為什麼?她說:「一般人總認為演藝人員跳槽就是兩邊抬價,製造新聞。其實我離開台視的理由很簡單,我覺得我需要換個環境,否則演藝事業無法進一步突破。當時,對我來說,這是一項相當冒險的舉動,因為投身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誰也不敢保證我能否有一番作為。但是凡事總要嘗試才有希望,於是我就決定轉台了。」
事實證明,張小燕的決定相當明智,華視的確提供她一個充分發展潛力的環境。她最忙碌的時侯,曾同時主持四個不同類型的節目,創下我國電視界的記錄。
張小燕主持節目有她個人獨特的風格,她說話的速度很快,但是口齒清晰、條理分明;她的腦筋轉得很快,懂得隨機應變,帶動節目氣氛的高潮。她自然風趣的談吐與態度,也予人一種鄰家女孩的親切感。有人覺得張小燕太「呱噪」了,但她主持節目時那種熱鬧而緊湊的歡樂氣氛,卻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目前張小燕可說把所有心力都放在綜藝一百這個節目上,她不僅主持節目,也出點子、排戲、演短劇、挖掘新人、設計道具。正因為她對節目下的工夫深,所以主持節目時也就特別能夠進入情況。
張小燕主持綜藝一百時一向不用劇本,因為她認為,主持人是觀眾與節目之間的橋樑,也是節目進行的潤滑劑,必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並非照「本」宣科所能做到。因此,她認為做一個主持人必須要有豐富的常識,不斷地學習和充實自己,才能把節目主持得有聲有色。
張小燕主持節目活潑、生動。(李影)
主持節目自成一格
那麼張小燕是如何充實自己呢?她偏著頭想了想說:「我認為並不一定要拿起書本,正襟危坐地閱讀才叫學習。生活本身應該就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都可以從中獲取許多做節目的靈感。不過,當然啦!你不能不看電視、報紙、雜誌,因為這些傳播媒介都是提供知識的最佳工具。另外,我覺得一個主持人要很關心社會,了解觀眾的需要,訪問內容要和大眾的生活發生關聯,才能吸引大家來看節目。」
不斷地推陳出新與節目內容的多樣性也是綜藝一百的特色之一,而且由於安排運用得當,本來很嚴肅枯燥的素材,也會被處理得生動而感人,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張小燕舉了一個實例,她說:「不久前,長跑健將陳長明在菲律賓比賽得到銅牌,我們特地請他上節目。陳長明的跑步是長期苦練出來的,但是他不善言詞,觀眾很難從他口中體會到他練跑的艱辛。於是我們除了簡短的訪問之外,特地播出一段他練跑的影片,配上電影『奪標』的主題曲,讓觀眾由感人的詞曲和陳長明跑步的神情、與所流下的汗水中,去感受他堅韌的毅力。」
「巧思運用」加上「時宜性」和「生活化」幾個原則,使得綜藝一百深受大眾歡迎。例如最近有外國芭蕾舞團來訪,綜藝一百就請他們上節目,一方面充實節目的內容,一方面把藝術活動的訊息,傳達給觀眾。去年是國際殘障年,綜藝一百曾請殘障朋友用手語來表演「國家」這首歌曲。去年的最後一次節目中,綜藝一百請許多小朋友演唱「祈禱」這首歌,以兒童純潔的歌聲,表達對未來一年的期望……。因此,觀眾不僅能從節目中得到歡樂,受到感動,也能感覺到時代的脈動。
張小燕曾在「銀河璇宮」中與孫越搭檔演橋劇,展露了她在喜劇表演方面的才華。(李影)
幽默短劇膾炙人口
短劇是綜藝一百最膾炙人口的部份,取材也都是生活周遭的事物,或報章雜誌上的熱門新聞,順手拈來,趣味橫生。舉凡看電視、談戀愛、逛地攤、歌星跳槽……甚至中共十惡大審,都曾是綜藝一百短劇的素材。
張小燕認為,基本上中國人是很含蓄、嚴肅的民族,喜樂哀怒不輕易形諸於色。所以,摔跤或丟蛋糕式的喜劇手法,不大容易博得國人的共鳴。她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有很多忌諱,大家都不願去說破它,而綜藝一百的做法就是把一些表面嚴重的事情輕鬆化。觀眾看了綜藝一百的短劇都會有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嘴堣˙﹛A心裡也會想:『哎呀!我丈母娘就是這個樣子!我女朋友就是那副德性!』生活中一些本來一點也不好笑、甚至很煩人的事,演出來都會變得很好笑,成為枯燥的現代生活中很好的調味料。」
要當一個成功的喜劇演員並不容易,演得太誇張會像丑角,太平淡又缺乏喜感,如何把握其間的分寸實在是門學問。張小燕認為,喜劇的節奏要稍快,而且演員要懂得重點表達,才能把喜劇的味道表現出來。另外角色的編派要適合演員的造型,這點也很重要,也就是說演員的角色需要經過設計,才能發揮演技。因為具備這種設計的觀念,綜藝一百的喜劇演員多能很快地嶄露頭角,例如李立群、顧寶明、李國修、方芳等人,都因為在綜藝一百中得到發揮才華的機會,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紅星。
張小燕有個可愛的女兒,除了扮演好演藝人員和妻子的角色之外,如何當個好母親,也是她全力以赴的目標。(李影)
肯定演藝工作的價值
或許有的喜劇演員覺得,喜劇演多了,自己好像變成專門取悅別人的「小快樂」,感到很沒價值。但是張小燕卻不以為然。她說:「當小快樂有什麼不好,我們能做的,別人不一定能做。」
談起工作,張小燕有無限的感觸,她滔滔不絕地說:「我覺得一個演藝人員一定要先肯定自己工作的價值,否則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別人又怎能敬重你呢?太多人把電視當做踏腳石,問題是如果大家都不肯全力投入,那我們的電視節目水準怎能夠提昇呢?」從一進電視圈開始,張小燕就從未三心二意過。她說:「我是個沒有什麼特殊嗜好的人,演藝事業可說就是我唯一的興趣,這是我全神貫注於工作的主要原因。另外,我一向覺得平凡就是福,很多事去『做』最重要,不要處處和人比較,否則人比人真會氣死人。今天崔苔菁唱一首歌賺那麼多錢,那是因為她是崔苔菁,人家願意花那麼多錢請她唱歌,就不會有人請我張小燕去唱歌。我覺得一個演藝人員要有自知之明,固然不可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好高騖遠,腳踏實地是最重要的。」
「從表面上看,我到華視以後,突然紅起來了。事實上,這是我多年工作的成果,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過去我在銀河璇宮、錦繡年華演出的經驗,都對我今天做節目有很大的幫助。再說,從事各行各業,都會遭遇到挫折與失敗,我也不例外,問題在於能不能克服困難。在演藝圈將近卅年,我深深覺得,做事實力最重要。許多人以為在演藝圈一定要懂得交際應酬,但是我不喝酒、不打牌,也沒有人因此而排斥我,公司也沒有因此不給我戲演。道理很簡單,因為大家都習慣你是這樣一個人。最糟糕的是不能堅持原則,今天東,明天西的,這樣反而容易得罪人。」
有口皆碑的敬業精神
張小燕在演藝圈內的敬業精神也是有口皆碑的。錄影時她經常最早到達攝影棚,化好妝、換好衣服就在那兒等。別人告訴她,不必這麼早來,要她回家等電話。她回答說:「在家等電話我反而難過,我來了,覺得很心安。」
「我認為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責任感』,也就是說『職業道德』很重要。今天南部要我去做秀,一天廿五萬。一家百貨公司要我去剪綵,廿萬。我去,還是不去呢?我不能去。為什麼?因為我要錄影,我不能為了賺錢而影響我的工作。我認為世上有很多事比金錢更重要。例如,我主持小朋友節目,剛開始的主持費很低,但我並沒有因此而不主持,而且還號召了一批年輕人來做。因為替我們的兒童做一個節目,一直是我的心願,這不是金錢所能取代的。」
談完了事業,再談到婚姻。張小燕說:「我婚結得很晚,三十歲才結婚,因為在這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應該犧牲婚姻還是事業?我過去不是沒有論及婚嫁的異性朋友,在他們的觀念中總認為,你嫁給我,就不再是過去的張小燕,只能專心做我的太太。但是我很清楚,演藝工作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不能輕易放棄。我認為,女人婚後仍保持獨立的自我是很重要的。」
許多人認為演藝人員的起居都是晨昏顛倒,但是張小燕卻是有名的「電視公務員」,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生活非常有規律。提起這件事,她說:「因為結婚了,又有孩子,就要儘量把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扮演好。我希望丈夫每天晚上回家,自己總不能不做到吧?因此,目前我對公司唯一的要求,就是排白天的棚,自己也盡量把工作在白天做完,這樣才能安心地回家。」
女強人的另一面
由於張小燕在演藝工作上傑出的表現,已經開始有人稱她「電視女強人」了。但是這位女強人也有她迷糊的一面。如果有人和她談股票,她會睡著;她也不懂得如何打電動玩具,才不致手忙腳亂。另外,很少人知道張小燕出門一定要有人接送,否則她就不知道該怎麼走。她說:「很奇怪是不是?沒辦法,從小父母接送慣了,現在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這個毛病,如果聽到我沒人送,就會說:『哎呀!那怎麼行?』」她扮個鬼臉,聳聳肩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行?」
張小燕的「五音不全」也是眾所皆知。她說:「我永遠搞不清什麼高八度音,低八度音的。不過我認為一個演藝人員所具備的才藝當然是愈多愈好。」言下之意,張小燕對自己的歌喉不怎麼樣這件事,似乎有點遺憾。不過一個人豈能十全十美?一位華視的燈光師說得好:「如果再讓張小燕會唱歌,那她豈不成了『超級大牌』了!」
在主持節目多年之後,張小燕又懷念起她的老本行——演戲。編劇夏美華特地為她寫了一個劇本「今夜摘星去」。在劇中,張小燕飾演一個過氣的舞女,不僅過足了戲癮,也使她在今年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上大出鋒頭,除了奪得電視節目主持人獎之外,再添一座電視女演員獎。有人認為她一年只演一部戲就得獎,不公平!張小燕說:「換個角度來看,我必須累積多少經驗,經過多麼用心的揣摩,才能把這樣一個角色演好?」
對於得獎,張小燕的看法是:未得獎前,得獎是個目標;得獎之後則是一種鼓勵,鞭策你朝著再度得獎的目標邁進。
製作單位逐漸受到重視
綜藝一百的出現,使得國內綜藝節目「個人秀」的時代結束,而步入一個「群體合作」的階段,幕後的製作群愈來愈受重視。綜藝一百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智囊團厥功至偉。
張小燕說:「一個人的智慧有限,當然比不上集思廣益。一個節目壽命的長短,和合作的氣氛有很大的關係,所謂『家和萬事興』。我覺得做節目那股『氣』很重要。大家都認為當年鳳飛飛的『一道彩虹』是被綜藝一百打垮的,其實,一道彩虹是自己後勁不足。如果鳳飛飛能堅持下去,我相信一道彩虹還是可以和綜藝一百一較長短。因此,我認為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綜藝一百就算不能永遠維持顛峰狀態,起碼可以保持一定的水準。」
這位小朋友口中的「小燕姊姊」,老一輩眼堛滿u黃毛丫頭」,今天不僅已為人妻、為人母,而且事業家庭兼顧。張小燕的成就,不僅是她個人的成就,也是演藝圈公平、進步的一個表徵。同時也證明瞭一件事:不論那個行業,有能力、肯努力的人,終會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