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陪伴神父願
採訪當天參觀了傅若望的房間,雖然空間不大,卻是一輩子傳教的軌跡,信物、老照片、老收音機等擺滿了已經不大的書房。進入臥室,除了狹小的單人床外,旁邊就是浴廁與盥洗的地方。老實說,空間著實侷促,但他也甘之如飴。聽旁邊的教友說神父的皮帶,數十年下來修修補補都還捨不得換,教會的桌椅,有很多也是資源再利用的回收品。
「不要忘記回來的路」這是傅若望常叮嚀教友的一句話,他從不強迫人,而是從日常生活的身教來感召身旁的人。這種自然而然的親切,讓不是教友的人也常主動前來跟神父聊天。有一次他去村裡拜訪教友,那邊有一條街,兩旁都是房子,傅若望笑著說進去這條街前還很清醒,但沿途家家戶戶都邀請他進去坐坐,等到出街尾時已經醉了。因為在地人每天農忙過後,晚上就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喝酒的時候,而神父就像他們的親人一樣。
這種平實、生活化的傳教方式,也展現在彌撒儀式當中,傅若望唯恐原住民教友會遺漏在彌撒裡用國語講述的福音,旁邊的人就會用阿美族語來復述一次,讓每一位來參與彌撒的教友,都能夠領受與分享到天主的愛。傅若望提到,與民眾越接近越好,因為這樣才能近距離觀察到民眾實際的需求。
某次為了老人院的募款要練習合唱,傅若望在外面準備了汽水餅乾等點心給大夥享用。中場休息時,合唱團的指導老師跟他說喝汽水對喉嚨不好,喝醋比較好,等到下半場練完歌時,沒想到桌上竟然已擺了工研醋!雖然讓大家笑成一團,可是這份心意卻也感動了大家。不過等到下周再來練唱時,桌上已貼心準備了蘋果醋等對喉嚨好的飲品。
有教友病重或是過世,傅若望幾乎天天都會去家屬家裡做彌撒,這種與家屬一起做彌撒、一起祈禱的「陪伴」,著實讓家屬感動。「沒有耶穌,就沒有出口。有人死掉或是生病,我們去祈禱,就是趕快跟天主的愛結合,這樣就一定會得到幸福。」傅若望對於照顧窮人、病人的心念因著天主,從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