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在節慶婚喪時,大量採用民俗藝術,來表達他們的願望、歡樂和祝福,並且娛己娛人,豐富生活的內容。皮影戲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一項,已有千百年的歷史。皮影人的造型本身即是很精緻的藝術品,皮影經過藝人雕鏤彩畫的技巧,無論在色彩或造型上都生動美觀,人物個性也刻畫得傳神逼真。而在演出效果上,皮影戲更具有其他戲劇所無法達到的境界,諸如騰雲駕霧、乘風破浪、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等景象,都能以各種技巧表現出來。雖然目前皮影戲演出形式尚有不少缺點有待改進,但是,千百年來皮影藝人已一直費盡心血力求改善,不斷注入新的創意。宋代影戲在藝人長年苦心揣摩中,終能通過時代的考驗,並繼續顯現出煥發的光彩來。

皮影戲的老師傅埋首製作皮影子,一心一意要將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流傳下去。(子敏)
城裡人一樣愛看
去年十月底,高雄縣彌陀鄉的復興閣皮影戲團應台北市政府的邀請,北上參加戲劇季活動,在台北公園內演出兩場皮影戲。
秋夜的涼風擋不住人們對皮影戲的熱情,不到七點,露天音樂台前已陸陸續續聚集了不少性急的戲迷。許多年輕人甚至跑到台上去,好奇的張望著布幕後的道具,攔著操演師傅問東問西。
七點半,台上一陣緊鑼密鼓,好戲正式開鑼,沉寂的布幕上,頓時熱鬧起來。台下一千多名男女老少也暫時忘卻了平時繁忙緊張的生活,興緻盎然地沉醉在這古老的民間藝術裡。
一塊小小的布幕,幾個五顏六色的皮影在上面,或跳或躍或跑或打,襯著朦朧的燈光,透出幾許神秘的氣氛。加上幕後操演師傅維妙維肖的配音,和鑼、鼓、胡琴等樂器的伴奏,將中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一幕幕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三尺生絹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這二十八個字,真是道盡了皮影戲的神韻。

(子敏)
源自西漢武帝時
追溯起這項民間藝術的歷史,稱得上是相當久遠。相傳它起源於西漢,是當時的術士李少翁為了安慰漢武帝對亡妃李夫人思念情切,特別發明的把戲。晉朝人於寶所撰的「搜神記」一書中,記載著說:「故老相承,言影戲之原,出於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無已,迺使致之。少翁夜為方帷,張燈爐,帝坐他帳,自帳中望見之,彷彿夫人象也,故為有影戲。」
「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更記述宋徽宗年間,在京城內設有經常演出皮影戲的場所,只是當初僅供給帝王及公侯之家欣賞,後來才傳到民間,成為大眾化的娛樂。
明末清初是皮影戲的輝煌時代,當時有灤州影、樂亭驢皮影和筧橋羊皮影,成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以灤州影最為盛行。
初期的灤州影稱為「宣卷」,脫胎於宋人的講史,只有講說,沒有影像,音樂伴奏也只用木魚,就像說書似的。後來改用笛子,再加入三弦琴,由山西東部流傳到關外,成為滿洲人最喜歡的戲劇,當時八旗王府大多有私家劇箱,各戲班被尊稱為「宮影」。灤州影的劇本有一百多種,以「二度梅」、「五虎平西」、「十五貫」等最著名。

布幕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皮影子,操作的師傅把皮影子一一排好,準備開始表演。(子敏)
節慶婚喪時的重要節目
樂亭驢皮影盛行於陝西,和灤州影同屬於北方的皮影戲。
筧橋羊皮影則是南方的皮影戲,多數在清明節前後,或平常應喪家的邀請演出,用來酬應鬼神。
至於台灣的皮影戲,是在兩百多年前,由廣東潮州一帶傳到台灣南部,主要活躍於鄉間,一直是鄉民節慶婚喪所不可缺少的節目之一。
皮影戲的主角——皮影,約有一、二尺高,製作過程相當複雜,需要一套專門技術。
皮影子的材料以牛皮、驢皮、羊皮為主,使用的工具包括大小刀、大小剪、大小針、錐子等。
材料和工具準備好後,開始展開製作程序。首先拿塊經過乾燥的皮,把皮上的毛刮乾淨,再用石頭把皮磨光滑,最後用竹棍子再度磨光,使皮革柔韌成為半透明的韌片。然後把做好的影人草稿繃在皮面上,用針刺出影人的輪廓,再把底稿移開,拿一把闊三分、長四寸的小刀,按照影像針洞順切下來。

皮影戲開演了,後台伴奏的師傅們敲起鑼鼓,全場頓時熱鬧起來。下:復興閣皮戲團在台北公園演出皮影戲,吸引了許許多多或懷舊、或好奇的男女老少。(子敏)
皮影製作見功夫
有了整個輪廓,再仔細雕出眼、鼻、口、頭髮、衣裳,敷上所需的色彩,然後,塗上一層桐油,皮偶就成為半透明、有相當硬度的人物平面側影,到此,算完成了初步的工作。
為了使皮影子在演出時,動作生動活潑,它的手、腳、腰、膝等關節地方,還要用胡琴的二弦線釘綴,再接根細竹竿。操演師傅操縱著細竹竿,能使皮影子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加上燈光的照射,把色彩豔麗的皮影投在幕上,觀眾可見布幕上的影人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皮影戲中人物的面目刻畫也很特別,故意把清廉、公正、忠厚的人物,雕成端正、俊秀的面貌;而把奸邪、狡詐的人物,雕成醜陋的面貌,以加深觀眾對劇中人的印象。據說,中國戲劇的臉譜,就是以皮影戲的皮偶面目雕刻為藍本。
不僅皮偶的製作過程複雜費事,要想懂得如何操縱皮偶,更是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皮影戲開演了,後台伴奏的師傅們敲起鑼鼓,全場頓時熱鬧起來。下:復興閣皮戲團在台北公園演出皮影戲,吸引了許許多多或懷舊、或好奇的男女老少。(子敏)
手要巧,嗓要亮
學習皮影戲的徒弟,除了必須手巧、嗓子好外,還須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因為他們必須投入十分可觀的時間和精力,不斷的練習操作,首先把僵硬的雙手訓練得能自然控制皮偶的舉手投足,再慢慢熟練的掌握表演技巧,把活潑的動感傳注到皮偶身上。
據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估計,至少需要集中所有的時間精力,學習三、四年以上,才能出師。不過,皮影戲奧妙無窮,要想登堂入室,完全抓住其中的竅門,只怕一輩子都在摸索學習之中。
至於皮影戲演出時伴奏的樂器,古時只用木魚,但經過年代的演進,所用的樂器愈演愈繁,包括羯鼓、唐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哨吶、板、南弦子、笛、四胡、二胡、月琴、洋琴……等。
劇本方面分為文戲、武戲、文武戲三種。文戲以唱工為主,敘述歷史和民間故事,是聽的戲;武戲以動作為主,演述神話故事,是看的戲;而文武戲則是文戲和武戲的綜合,唱工和動作並重。

皮影戲開演了,後台伴奏的師傅們敲起鑼鼓,全場頓時熱鬧起來。下:復興閣皮戲團在台北公園演出皮影戲,吸引了許許多多或懷舊、或好奇的男女老少。(子敏)
牛車充舞台
早年的皮影戲利用牛車作舞台,廟會時,戲班子把牛車停在廣場或院落的一角,牛車的一邊掛起約五尺寬四尺高的布幕,再拉起一根繩索,把點燃的兩大碗油燈懸在上面,戲班的人在幕的後邊操演皮影子,觀眾則坐在幕前欣賞。
現在的皮影戲演出,已改用明亮的電燈泡代替油燈,舞台設備也改用竹子搭成非常牢固的竹台,四面再圍上大塊布幔,頗有戲台的氣派。
目前台灣的幾個皮影劇團中,最負盛名的應該算是高雄縣大社鄉的東華皮影戲團,和高雄縣彌陀鄉的復興閣皮影戲團。
東華皮影戲團是個家族式的皮影戲團,歷史相當久,現任團主張德成已是第五代的傳人。
第一代張狀,大約在二百多年前,由廣東潮州攜眷來台,定居在現在的高雄縣大社鄉。由於演皮影戲必須在晚間,而且有季節性,只有農曆七月中元普度時才是旺季,其他月份演出機會很少,所以張狀把演皮影戲當做耕田做工之餘的副業。
第二代張旺,沿襲前輩的一切,沒做什麼改革。
大事改革,皮影更見生動
傳到第三代張川,他頗有才氣,不但整理劇本,同時改良了皮影的製作方法,譬如,演皮影時,本來是三棒操縱,行動比較遲緩,他改良為兩棒後,皮影動作靈活,看起來更為逼真。照明方面,他改以電石燈來代替原來的油燈,使畫面更明亮清晰。
第四代張叫,也非常富於創意,皮影子原來是不著色的,他設法把皮影子塗上特製的顏料,使皮影豔麗生動起來;他又以電燈代替電石燈,再度改進了照明效果;他還手抄整理出許多新的劇本,這些已成為張家的傳家之寶,也是台灣皮影戲的珍貴資料。
到了第五代傳人,即現任團主張德成,更是個有心人。台灣光復後,安定、富裕的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不斷的充實自己,培養演皮影戲所需要的各方面才能,如繪畫、雕刻、寫劇本、配音、唱工……等。
他更積極的順應時代,改良皮影戲,把原來只有一尺高的皮影子改為兩尺高;原來只有側面的頭部,改為斜面,使皮影子有雙手雙眼(傳統的皮影子只有一只眼睛)。在色彩上,由先代的青紅黑白四色,改為十彩,使皮影更燦爛奪目。放映的布幕,也由四尺加大到八尺。電燈亦從兩盞增為四盞,並加上旋轉五彩光。因為皮影子加大,布幕加寬,演出時,操演師傅不必坐著,可以站著演出,比較控制裕如,而且更適合在戲院等大場面演出。
古今華夷俱備
另外,張德成還新編了不少皮影戲劇本,像「轟炸東京」……等現代故事。因此他所製作的皮影,除了古裝的生旦淨丑外,還有不少西裝革履的紳土,金髮碧眼的洋人等;道具也不限於古桌椅,從刀槍馬龍到現代武器,無所不有。
現年六十歲的張德成有三個兒子,他們自幼對皮影戲耳濡目染,目前更積極學習,為將來「接棒」已做好準備。
復興閣皮影戲團從創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是國內幾個皮影戲團中,保有傳統演出形式較多的一團。布幕仍是四尺高五尺寬;皮影子仍是一尺長,單眼側面;色彩也限於紅、黑、青、白等四色…,深受一些比較保守、注重傳統形式的戲迷歡迎。
創始人張命首從二十歲開始,拜當地皮影戲藝人吳天來為師,和皮影子結下不解之緣,每天心無旁騖的學習如何操演、如何製作,四年後,他學成出師,就自己組班表演。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嚴禁台灣所有戲團演出,張命首並沒有真正離開他的皮影子,常常私下取出來賞玩,有時甚至就在家堸蔑蝶t一場,讓鄰居朋友來同樂一番。他在這段時間,收了許福能等幾個徒弟,把皮影戲的技藝傳授給他們。其中以許福能最認真,學得最好,後來張命首就把女兒嫁給他。台灣光復後,又把團主的棒子交給他。
名師出高徒
許福能不敢辜負老丈人的厚望,一直盡心盡力擔當團主的重任,把復興閣皮影戲團搞得有聲有色,去年還獲得全省皮影戲比賽的冠軍。
這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不僅深受國內觀眾的歡迎,許多外籍人士也為之著迷,經常有人專程到台灣來學皮影戲,像去年三月間就有個巴黎大學的女學生,千里迢迢從法國來台,拜復興閣的張命首和許福能為師。更有許多國家邀請台灣的皮影戲團去表演,就以東華皮影戲團來說,足跡已遍佈日本、香港、澳洲、菲律賓、美國等地,深受各地人士的歡迎,在宣揚中華文化上,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