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佔了三分之一的華文出版市場,國際各大出版商皆對這塊潛力十足的大餅躍躍欲試,以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為首的華人境外資金也動作頻頻,在WTO催促與急於建立健全出版發行系統的雙重壓力下,開放下游出版物分銷市場是中共政府放寬限制的第一步,而基於「掌握物流即掌握市場」的經濟法則,即使出版分銷利潤微薄,仍有大量國際與業外資金投入。
與國際集團相較,台灣出版業者多屬資本額低的中小企業,面對中國大陸龐大、混亂的出版分銷領域,往往力不從心,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和大陸福建省新聞出版局下轄之外文書店合作投資的「閩台書城」、聯經出版社和天龍書店合作,將「回頭書」銷往大陸,都試圖以小型投資來降低風險。但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一場大陸「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市場競逐中,業外資金「賽博數碼」資訊賣場成立連鎖書店「知識天地」,以及秋雨集團經營出版與物流仲介平台,才是台商進軍大陸出版業的重頭戲。
中國大陸出版分銷市場隱含什麼樣的商機?台、港資金如何擘畫、盤算?跟我們走一趟大陸就知道。
這幾年,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每日動輒數萬人流量的圖書大廈,已成為台灣旅遊指南上標示「非去不可」的景點,這些書店為了應付川流不息的人潮,展場加大、冷氣開強、服務人員眾多、展示書架間隔寬敞,豪華大賣場似的環境,讓人驚奇。但往往就在圖書大廈的不遠處,計劃性經濟下的國營新華書店仍佔據都會重要角落,以最陳舊的店面、陳列、服務品質,無視於都市的急劇變遷,提供給遊客一種旅遊時不期而遇的「往日情懷」。
都市裡,大型賣場、連鎖店、個性小書店、老舊書店並存,讓圖書發行呈現一種開放中社會新舊雜陳的景象。但若站到較高的視野俯瞰,大陸出版業的體質也是一番錯落面貌:出版和印刷都熱絡無比,但僵固老化的發行機制卻不能將書籍順暢地銷售到十幾億人手中,大陸媒體以出版業中的「分銷之痛」來形容。

(下)台灣鴻海科技在大陸轉投資的「知識天地」連鎖書店,嘗試建立獨立的出版品物流系統。
分銷瓶頸
在以往計劃經濟體質下,中國大陸的出版品流通都是透過單一的國有渠道(俗稱「一渠道」),全國各地設有新華書店與供銷社,主要功能在於圖書的配送與攤派,不過卻難以應付自由市場的實際需求。一九八○年代,為了尋求突破,民間自辦的發行系統(二渠道)應運而生,雖然後來政府追認其合法性,無奈上游的內容出版業務仍然由官方全面壟斷,微薄的批發利潤難以發展出健全的體系,二渠道也成了盜版的溫床。
出版發行機制的建立沒能跟上市場需求的腳步,大陸出版人形容,現在大陸的出版業是「上大下大」:上游的出版物生產就如滔滔奔向海洋的大江,但入海口(發行渠道)卻只有一點點大,於是一部份匯聚成「二渠道」,但大部分仍四處奔竄,無法順利注入如海洋般廣大的讀者市場。
加入WTO後,中國大陸承諾對外開放圖書與報刊分銷市場,准許外國企業在特定城市以合資方式投資書報分銷,第一波行動就在今年。五月初,中共官方正式放寬外資投資門檻:外商參與投資的出版零售企業總資本額不得超過五百萬人民幣,批發零售企業不得超過三千萬人民幣,外商投資金額不得超過合資資本額的百分之五十。
表面上這是WTO壓力下不得不為的政策,中共官方對出版業的外資開放也僅侷限在分銷領域,但細究其中的考量,引進外資可以打通書報發行瓶頸,也是中共官方的期待之一。

「出版仲介平台」。
狗咬刺蝟,無從下口
然而五月初開放至今,新一波的外資仍大多採觀望態度,真正提出申請的投資案並不多。大陸媒體形容,這就像「狗咬刺蝟,無從下口」,出版發行體質不良、沒有夠份量的當地合作對象、大都會房租貴、利潤低等原因,都讓外資躊躇。
「先進去的都是抱先占先贏的心態,國際出版界流行一種說法,要進軍中國大陸,要有至少先賠八年的心理準備,」對市場動態觀察敏銳的出版專家陳信元說。
除了上述原因外,政治上的「特例」太多,造成競爭不公平,也讓外資遲疑。
早在今年五月之前,就有多家國際集團以「試點」方式,先行進軍中國大陸,如德國貝塔斯曼出版集團,在一九九五年與上海市立新聞出版局下屬的中國科技圖書公司合作,經營郵購與網路銷售的讀者俱樂部,今年起,更在各大城市設立小型書店連鎖;另外,有新加坡資金挹注的思考樂書店連鎖,目前在上海地區已有十幾家分店,並率先於浦東開設第一家二十四小時書店;香港的TOM集團和原上海三聯書店合作,成立「上海香港三聯書店股份有限公司」,以擁有圖書進出口公司為關係企業的優勢,販賣台灣繁體字圖書與雜誌。
觀察這些「試點」,不但資金充足,政治資源也深厚難以臆測,市場還沒開放前就能先「偷跑」,在處處講究政治關係的大陸投資環境中,用打通出版分銷物流「迂迴」進入上游內容出版的遊戲,並非人人玩得起,然而對身段靈活的台商來說,漫無章法的環境卻也能刺激投資的靈感。

上海的福州街是國民政府遷台前的圖書出版重鎮,大陸改革開放後,連鎖書店體系也以上海為中心,逐漸往外擴張、發展。
「知識天地」跨足物流
前往大陸多年的鴻海科技,去年五月以「店中店」的形式,在該集團的「賽博數碼」資訊產品賣場中,成立「知識天地」連鎖書店,販賣書籍、影音產品、文具等。
賽博數碼是大陸地區最大的IT產品連鎖,設在各大城市的賣場已有十多家,今年八月中旬在北京開幕的賽博數碼大廈,面積更高達一萬五千平方公尺,「知識天地」剛好佔了其中一層。根據賽博數碼的規劃,書店僅於發展初期藉IT賣場「夾帶」,未來將會分離開來。目前知識天地一共有六家,分布於北京、天津、重慶等城市,預計年底將展店到五十家,以這樣的速度,將很快趕過大陸目前最大的連鎖書店「席殊書屋」。
「這是鴻海科技在大陸子公司的轉投資,所以沒有境外資金的顧慮,除了實際操盤手是從台灣書店業網羅過來以外,高階主管也多採用本地人,以減少政治麻煩,」熟知知識天地發展業務的出版人士指出,有整個集團為資金後盾,打開物流網絡成為發展重點,今年秋天起,網路的書籍郵購業務也將展開,是鴻海跨足大陸物流的另一個觸角。
目前知識天地的圖書採購全在北京與上海進行,經由公路運輸系統運至各大城市。「去年和貨運公司簽約時,從北京到重慶是保證十天到達,今年已快速縮短到五天,」該名出版人說,中國大陸預計在二○○八年完成全國高速公路網絡,因此物流發展會越來越流暢。

由於官方的圖書分銷「一渠道」無法應付自由市場的需求,民間「二渠道」顯得混亂而活潑。圖為北京「二渠道」圖書批發市場。
「秋雨物流」逐步壯大
以印刷業起家,並在台灣上市的秋雨集團,則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做法。
就出版產業裡的內容、發行、印刷三個環節來看,印刷是大陸最早開放的一項。一九九四年,秋雨印刷以獨資方式進入大陸發展,歷經一九九五年中共對外商獨資設限、二○○○年起印刷設備進口免稅優惠取消、省級出版集團壯大等衝擊,業務發展卻越來越好,二○○一年以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和上海世紀集團合作成立秋雨物流公司,跨足圖書物流,今年起,更準備用其在華東地區掌握的訂單利基,遊說各地因激烈競爭而訂單減少的中小型印刷廠,讓秋雨以零資金的方式將其併購。
然而秋雨最為人所矚目的,卻是在中國大陸各地承攬的圖書與雜誌發行物流中心建構業務。雖然秋雨印刷聲稱並未介入秋雨物流的實際運作,但以台灣的KNOW HOW為基礎,大陸湖南出版集團、北京輕工業出版社等單位所需的物流中心,從硬體建設到軟體規劃,皆由秋雨負責。由於大陸出版業最缺乏的就是發行機制,秋雨的KNOW HOW引發大陸本土業界的興趣,洽談者眾。
「雖然實際簽約案還不算太多,但我們將未來發展定位成『仲介平台』,協助整合或補足個別客戶在出版流程中所缺少的環節,」秋雨集團副總裁鄭偉平說,另外秋雨還計畫開闢一項業務,專門協助台灣出版商熟悉大陸特殊的政商環境。
繁體書登「陸」
相較於知識天地和秋雨物流以原大陸產業為基礎的做法,聯經出版社將台灣回頭書銷往大陸,就顯得謹慎許多。
這幾年台灣出版業由於無限制地出版,書店無法讓眾多書籍長期上架,大部分的書都在短期內就「回頭」,雖然各大出版社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回頭書的特賣會,但長此以往,庫存壓力仍是業者最頭痛的問題。聯經出版社於是看上華東地區四、五十萬名台商的市場,與專賣六十九元書的天龍書店合作,募集回頭書銷往大陸。
「特價書批給當地書店的價格是人民幣十元(約台幣四十五元),書店賣十九•九元(約台幣九十元),正規書(非回頭書)則儘量壓低價差,以一•一倍到一•二倍不等的價錢賣出,目前每個月平均有三、四十萬台幣的業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副總經理王承惠說,出口繁體字書籍到大陸,不但可以降低庫存,更讓業者能實地演練大陸地區書籍批發與銷售的流程和讀者口味。
六十九元書和回頭書大部分是台灣滯銷書籍,如今大量銷售,有人擔心會破壞台灣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但王承惠認為,台灣出版社的能力有目共睹,回頭書的影響不大。
困難VS.機會
中國大陸幅員廣,城鄉差距大,出版品發行與銷售利潤低,即使逐漸褪去計劃性經濟的外衣,短時間內也很難建立一個無遠弗屆的物流網絡,但若撇開傳統書店的通路,另尋出路,也有技術性的困難。
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嘗試以網路郵購另闢蹊徑,希望在先天不良的大陸發行系統外,構築一套自己的行銷通路,號稱目前在大陸的書友會人數已超過三百萬,但秋雨集團副總裁鄭偉平指出,中國大陸畢竟與其他國家有別,如何付款、退書、送達,已經涉及整體社會成熟度的問題。
「大陸許多社區是多人共用一個門牌號碼,除了郵政系統,外人很難發展宅配;加上這裡便利商店也不多,『到站取貨』的方式亦不可行,」鄭偉平說,另外諸如信用卡與網路不夠普及、必須在各地設立客服站等問題,也都考驗著建立郵購與網購通路體系的可行性。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機會往往就存在於看似最困難的地方,在分銷這個百物流通的領域仍屬開疆闢土時期,如果能夠藉由成本低的圖書發行建立起物流體系,未來企業體的發展將無可限量,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業外資金紛紛投入的原因。
沒到過中國大陸偏遠鄉鎮的人很難體會,一本在都市裡的暢銷書,要到達鄉下書店,往往需要好幾年,甚至因為國有通路與省級集團利益的壟斷,大陸鄉下的讀者往往也只能讀到地方出版社粗製濫造的書籍。如果一件生意能夠同時讓企業獲利,並贏得改善教育、文化的美名,企業家當然是何樂而不為,而出版分銷就具備了這樣的魅力。
開放出版市場,中國大陸已經跨出改善體質的第一步,接下來呢?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