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嬰兒潮進入50歲大關後,懷舊風在各個領域興起。這一波新潮流吹向黑黝黝毫不起眼的黑膠唱片,你,可還記得它的悠揚樂音?
這幾年,「慢活」風潮為現代人打開了一扇門。過去人們只知道要努力工作再工作,如今卻懂得放慢步調,藉著重拾昔日美好時光來抒解壓力。在這股懷舊風中,業者發現,傳統LP唱片(long playing,即黑膠唱片)市場近幾年大幅成長,半世紀前引領風騷的黑膠熱,似乎有復甦之勢,包括二手原版老黑膠與新製的重刻片,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的確,LP強迫聆聽者放棄匆忙急躁的習性──你必需坐下來,一首一首慢慢地、按順序聆聽,不能像聽CD那樣任意跳曲選曲,也不能像MP3那樣掛在脖子上邊走邊聽。難怪有人堅持,只有聽黑膠,才能體會「把音樂當成世界中心」的感覺。

黑膠文藝復興
再說,數位時代,音樂已被視為網路上所分享、下載的眾多資訊之一,但在隨手拷貝、複製一個個MP3檔案時,愛樂人常忽略了專輯創作的意涵與背景,唱片的封面設計與介紹圖文也被打入冷宮。
為了讓愛樂人回味老時代的溫潤美感,今年3月,誠品敦南店特別舉辦了第一屆《黑膠文藝復興運動》,現場提供5,000張橫跨搖滾、古典、爵士、電音、老歌,及新興地下獨立音樂等類型的黑膠唱片,供愛樂人選購蒐藏。
無獨有偶,台灣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唱片公司──金革唱片,今年初也正式進軍黑膠市場。在金革老闆陳建育一聲令下,公司同仁前往美國各地挖寶,無論是二手買賣的原版老黑膠還是新出的復刻版,全部引進回台。短短幾個月已蒐集到15萬張,放在新開幕的店頭販售,這是國內銷售黑膠唱片最大的賣場。
長期經營二手黑膠,在台北西寧市場電子圈頗負盛名的「小宋唱片」負責人宋偉倫說:「類比音響市場愈來愈熱鬧了。」陳建育也點出一個弔詭現象:數位化的MP3愈普及,類比式的黑膠唱片未來就愈可觀。
小宋分析,1989年黑膠唱片從台灣市場全面退位,CD時代來臨,但近年LP又有逐漸回升的趨勢;以2萬元以上的高級唱盤為例,每年仍有2百部賣量。另外,港片《無間道》大賣,片中音響店的一個橋段,引起年輕樂迷的討論,也刺激觀眾對好音響的嚮往,連電視購物台也搶搭這股風潮,極力促銷一些號稱有真空管音響的套裝組合。「黑膠唱片正以20年來罕見的大動作進行反撲!」宋偉倫宣稱。
據金革唱片資深音樂企劃Steven表示,事實上,許多大型國際唱片公司從未停止生產黑膠片,其旗下的藝人專輯大多有LP同步發行。像爵士天后戴安娜克瑞克的2003年專輯「似曾相識」,諾拉瓊絲的新片「Come Away With Me」,還有獲得2005年葛萊美大獎的雷查斯生前最後專輯「Genius Loves Company」(真情夥伴),都是LP與CD同步發行。

愛樂人堅信,只有聽黑膠才能體會「把音樂當成世界中心」的感覺。圖為位於中山北路的金革唱片黑膠專賣門市。
原版與復刻
至於國內停產多時的黑膠唱片,近年也重現江湖;唱片公司將一些知名歌手的經典歌曲重新出版,包括鄧麗君、蔡琴、費玉清、羅時豐等,吸引不少發燒友。
黑膠市場一般以二手片買賣與新版復刻片為主,後者是將母帶修整,加上精良再製技術後的成品。但傳統黑膠擁護者卻認為,重新出版會影響黑膠的品質,無法保持過去「黃金時代」錄製的水準。這個道理就像早年沖印的底片,若事隔多年再拿出來沖洗,相片品質將大打折扣。也許是這些死忠者的堅持,目前國內LP市場仍以傳統黑膠為大宗,各類音樂的種類也最多。
至於價格,新製的重刻片單價較高,至少在一千元上下;二手黑膠的價格則很分岐,原版首刻與第2刻又不同,從500元至上萬元的都有。國語老歌較便宜,但片源較少,近年因為收購者增加,使黑膠老歌的價格不斷飆漲,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古早的留聲機78轉唱片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在愛樂人的心中,無論時間多麼遙遠,那份恬靜、古樸的歌聲,永遠蘊藏在心裡,難以忘懷。
新新唱片行
早在黑膠熱興起前,許多仍擁有老式唱機的愛樂人就從未減少對LP的熱愛。他們在跳蚤市場及狹小的二手店內精挑細選,與同好交換資訊,或是在拍賣網站上競標經典作品。
台灣到底有多少人聽黑膠?LP族聽到這個問題,多半難以做答。而從事黑膠買賣10年的小宋則估計,國內目前約有3萬名黑膠客,屬於小眾團體。據他觀察,來店裡消費的以有錢、有閒又有品味的大學教授最多,其次是醫生、音樂工作者,再來是電子新貴。
小宋分析,有3種人會迷戀LP,一是年近半百、充滿懷舊情緒的4、5年級生;二是找不到CD 版本的愛樂者,只好從老唱片中尋寶;三是崇尚音質的發燒友,特別著迷於類比式錄音。另外還有一種人,特別專注在唱片封套,那美輪美奐的封面設計、史料豐富的封底及內冊說明,值得賞玩與潛心研究。
「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就是標準的黑膠唱片發燒友。蒐藏黑膠唱片超過30年、藏品上萬張的賴聲川,在沒有成立劇團前,就在中廣開播爵士樂節目,對台灣爵士樂的啟蒙推廣居功不小,且是台灣最好的藍調歌手之一。
為什麼迷上爵士?賴聲川解釋,「這跟我的成長有很大關係。我是1960年代成長的一代,青少年時就對搖滾樂十分著迷,直到重搖滾、重金屬音樂萌芽的1970年代,還會瘋狂地蒐集搖滾唱片。」
賴聲川回憶當年,「那時候一張黑膠唱片大概新台幣5元,做學生的都比較儉省,常到當時最便宜的中華商場去買唱片,尤其是著名的『新新唱片行』,學生都知道那裡有位店員小姐好酷,模樣又標緻。早年唱片是可以試聽的,只要有學生進來,她就從膠套中拿出唱片,以嫻熟的動作把唱針對準她認為最能吸引你的歌曲音軌,聽個5、6秒鐘,就拿下來問你要不要?整個過程簡單快速,神奇得不得了。」

這裡有好東西!愛樂人在小宋唱片狹小的店面裡精挑細選,找出他們戀戀不忘的樂音。
留聲機黑膠
從事影像工作的「第五階」負責人陳春祿,也是一位黑膠迷。這段因緣起於童年時家裡有台唱機,父親經常播放文夏、洪一峰、紀露霞等人的台語歌曲,陳春祿一邊聽一邊學,還經常在班上表演,有「小歌王」之稱。年輕時的美好回憶像一把鑰匙,開啟他對音樂的熱愛。
1974年,陳春祿來台北讀大學,接觸到雙聲道音響,心儀的不得了。工作多年後,他總算有能力買下一套屬於自己的音響,還不斷閱讀相關書籍,並結交音樂工作者,大幅開闊了他的音樂視野。
初期陳春祿聽的都是最普通的CD,後來迷上LP,開始大量蒐藏各種音樂類型的老黑膠,他還上網競標,每個月都要花4、5萬元,由於所費不貲,經常被太太嘮叨:「唱片買太多啦!」
但是,陳春祿最偏愛的,居然是在有著大大喇叭的留聲機上播放的78轉唱片(一般黑膠唱片多為33轉),他還上網競標許多由EMI公司在1930年代出品的作品,包括「一代歌后」周璇、白光、李香蘭的老歌;一張原版78轉的老唱片,正反面只有2首歌,每張叫價2千元,比起其他二手黑膠足足貴了6、7倍。周璇在1937年灌錄的「何日君再來」,競標到1萬2,000元,他也毫不遲疑地買下來。
為了聆賞這些珍貴的老唱片,陳春祿還花了台幣10萬元,從美國進口一台留聲機,這些原始、古老的歌聲,讓他深深陶醉其中。今年51歲的陳春祿表示,雖然他沒有參與那個時代,但是透過古樸的歌聲,給了他一種「雖遙遠又貼近」的感覺,那種味道真是美極了。

影像工作者陳春祿重視視覺也追求聽覺的完美,他在宜蘭家中珍藏許多老黑膠,悠揚的樂音,給了他「雖遙遠又貼近」的感覺。
好聲音要和好朋友分享
有人認為,黑膠唱片已淡出市場這麼多年,要蒐尋恐怕很難。事實上,黑膠唱片的來源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稀少。主要是歐美及日本還有許多黑膠唱片行,唱片藏量多得驚人。金革唱片公司能在短短時間內,從各地一口氣進口15萬張黑膠,就是明證。
從事黑膠買賣,來源不虞匱乏的小宋也表示,他除了商請遍布全球的留學生幫忙蒐購外,每年還固定出國2次選購唱片。他笑說,歐美的唱片行不應稱為店家,應該叫他們「大型黑膠量販店」,除了店面陳列的唱片之外,倉庫的規模更是大得嚇人。他曾看過足足有7層樓高的倉庫,全部用來存放黑膠唱片,逛一星期也逛不完。那也是因為歐美國家氣候乾燥,唱片可以存放久遠,不怕潮濕發霉。
前中華書局總編輯、對歐美書店極有研究的鍾芳玲, 對黑膠唱片有另一番見解。
鍾芳玲表示,在她走訪歐美二手書店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店中同時擺著為數可觀的二手唱片,顯然黑膠收藏者與藏書者的行為及心態很相似。有次她在離舊金山不到15分鐘車程的富裕小鎮「密爾谷」中,發現一家專賣二手唱片的「鄉村音樂店」。後來才知道,這家商場威名赫赫,來訪的世界級知名人物多如天上繁星,如搖滾巨星米克.傑格、民謠歌后琳達朗斯黛、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等。理由無它,就是店裡林林總總的唱片和特殊的氣息,實在太誘人了。
無論你對黑膠唱片是否情有獨鍾,走進「鄉村音樂」都會讓你目瞪口呆:除了最普遍的33轉唱片外,還有早期只能錄製幾分鐘音樂的78轉唱片與45轉單曲小唱片。50萬張唱片在約150坪的店中分門別類陳列,樑柱上,巨星桃麗芭頓的大型紙板人型笑咪咪地向訪客拋媚眼,還有貓王、豔星瑪麗蓮夢露及音樂家的照片,單是視覺上的享受就夠讓人陶醉了。
好聲音永不寂寞,黑膠的魅力正在發酵。聽過的人可以回味;沒聽過的,也不妨來認識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