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秋陽高照、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許多人猶記得去年秋冬掀起的一場SARS戰役,讓長久以來疏於防範的民眾,深切感受到疫病的強大威力。
事實上,疫病對人類的威脅從未遠離。除了像SARS這種前所未見的新興傳染病不斷出現,令人措手不及外,古老的傳染病也仍舊持續困擾著人類,它們伺機而動,在人類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時又捲土重來,結核病就是其中之一。
「每三十六分鐘新增一個結核病人;每六小時有一個人死於結核病,」這樣驚悚的數字,描述的是台灣結核病的現況。
肺結核一直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以去年為例,台灣地區有一千兩百多人死於結核病,在高雄市、基隆市、彰化縣、台東縣等部分地區,肺結核甚至已擠進前十大死因,是傳染病中的頭號殺手,可怕程度甚至超過腸病毒、登革熱、愛滋病及SARS的總和。
結核病的嚴重性不下於SARS,然而,我國每年肺結核的防治經費卻只有一億多台幣,與防治SARS一口氣編列五百億的預算相較,實有天壤之別。對抗肺結核,台灣的勝算如何?值得重視。
SARS疫情趨緩的五月初,台北一家醫院驚傳爆發肺結核院內群聚感染;八月底,衛生署花蓮醫院也傳出疑似小規模集體感染肺結核,經過深入調查,台北的醫院雖在一千多位員工中發現有三十一位胸部X光檢查異常,但仍難以證實病原來自院內群聚感染;花蓮醫院則純屬一場虛驚。
經過SARS的「震撼教育」,各醫療院所開始以看SARS的眼光來檢視同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肺結核,因而也提高了對院內群聚感染的警覺和疑慮。
雖然在SARS流行期間,由於精神壓力增加、免疫機能減弱,使得肺結核病容易傳染、發病;病患在不敢到醫院拿藥或無人監督服藥的情況下,也可能導致治療失敗增加、抗藥性細菌增加,但SARS至少帶來了一個正面性的功能──醫界對肺結核病的重新重視。
TB(肺結核)雖不似SARS般來勢洶洶,但有鑑於SARS對台灣傳染病防治產生的巨大衝擊,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亟思要將肺結核防治中較弱的環節建置起來,因而在八月底邀集醫界、學術界及公共衛生體系舉辦了一場「後SARS時代結核病防治共識營」,期能提高警覺、防範未然。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肺結核組組長吳怡君表示,TB不像SARS那麼可怕,雖然兩者傳染途徑相同,都是經由飛沫傳染,但SARS是新種病毒,所有民眾對它都沒有抗體,而結核菌卻是非常古老的細菌,它的傳染性不強,即便感染,經過治療,也可以百分之百痊癒,不需要太過恐懼。
話雖如此,然而擺在眼前的殘酷事實卻是──台灣每年有一千兩百人死於結核病,死亡人數居傳染病之冠,而相較於其他醫療現代化國家,台灣的肺結核死亡率仍舊偏高,「東亞病夫」的烙痕隱然留存。

結核桿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提供)
古老疾病不曾遠離
有「白色瘟疫」之稱的肺結核,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古老傳染病。科學家從新石器時代人類的遺骨和古代木乃伊骨關節的病理組織中,發現人類在史前時代就已罹患過結核病。
中國有關結核病最早記載於秦漢時期的《內經》,稱之為「虛癆」。歷代的文獻也常出現此疾,多認為肺癆是因癆蟲在肺部作怪。《濟公傳奇錄》中,濟公在為人治癆病時,口中還念念有詞:「癆蟲癆蟲,身似蜜蜂,鑽入骨髓,食人血濃。患者莫救,醫者難攻......」。《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經常「歪」在床上、咳嗽連連,最後吐血而亡,就被懷疑是肺結核的典型症狀。
十八、十九世紀,歐洲曾經大流行,但當時不明白致病原因。直到西元一八八二年,德國醫生柯霍發現了肺結核的致病原──結核桿菌,肺結核才脫離患者先天體質羸弱的誤解,被定位為一種細菌感染的傳染性疾病。
不過,醫界雖找到致病原,卻仍苦無治療方法。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直到一九五○年才問世,在此一百多年間,估算結核病已奪走全球兩億人的生命。
在找到有效的抗結核藥物前,醫界嘗試用外科肺葉切除、或消極式的療養措施來對抗肺結核。直到鏈黴素、對氨基水楊酸等藥物陸續被發現能有效治療肺結核,人類才算脫離了「白色瘟疫」的夢魘。一九七○年代新藥物「利福平」研發成功,更使得結核病的療程由兩年縮短為半年,結核病早已不是致命的疾病。
遺憾的是,結核病雖獲得治療,但並未就此根絕。相反地,在一九八○年代末期,結核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又再度揚升,棘手的抗藥性結核菌種的出現,更增加了結核病治療的難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目前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已遭結核桿菌感染,每年發病人數高達八百萬人。無國界醫生組織也警告,未來十年,可能將有三千萬人死於肺結核,屆時,這種曾經被認為已有效控制住的傳染病,將成為全人類最大的殺手。WHO因而呼籲:要再度重視結核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是目前僅存的肺結核專治醫院,院長呂喬洋正在為病人看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結核病究竟為什麼難以根絕?
對任何疾病來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永遠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然而,對結核病來說,早期的正確診斷和後續的完全治療,正是「兩難」。
百年前發明的疫苗──卡介苗,仍是目前用來預防結核病的方法。台灣除了罹患先天性疾病者和早產兒外,百分之九十八的初生嬰兒都已施打卡介苗,藉以預防罹患結核菌性腦膜炎。不過,疫苗的藥效只有十年,而且對成人起不了作用。換句話說,過了卡介苗的保護期,人人都有機會感染、罹患結核病。
有趣的是,根據統計,結核病的盛行率有男女差異──男性為女性的三倍。衛生署桃園醫院結核病專科醫師索任指出,在三十五歲以前,男女差異不大,但隨年齡增長,差異越來越明顯,到六十七歲時,男女盛行率擴大為三比一,有人推測這與荷爾蒙有關,但至今仍無定論。
此外,由於伴隨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抵抗力較弱等因素,老年人是結核病罹病率最高的族群,目前台灣一萬九千個疑似結核病的通報病例中,百分之四十六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
比較特殊的是,台灣原住民也是肺結核的高危險群。人數佔台灣總人口數百分之一的山地鄉,肺結核通報數卻高達百分之三到五。根據統計,山地鄉結核病發生率是平地的四倍,死亡率更是平地的六倍。索任研判,肺結核在山地鄉的高盛行率和高死亡率,可能與原住民的經濟、教育、環境、生活方式、衛生習慣與「就醫順從性」等原因有關。
雖然是古老的傳染病,但結核病的病理機轉至今未明。換句話說,為什麼有的人感染後會發病,有的人卻不會,仍是個不解之謎。但一個人受到結核菌感染通常不會立即發病,結核菌可長期潛伏在宿主體內,一般而言,受感染後一生中約有百分之十的發病機會;發病者有一半是在初感染後五年內發病;另一半則在五年後才發病。一旦發病,若不接受治療,二分之一的人會在五年內死亡;另外四分之一的病人則肺中的結核會轉為不活動,進入冬眠、伺機而動,但隨時可能再活化;還有四分之一的人則仍帶病繼續傳播結核菌。
據目前所知,與傳染性肺結核病人進行親密接觸者,如家人、同事,有三分之一會遭到感染;一個開放性結核病人,平均在一年中可以造成十至十五位正常人感染結核菌。
由於潛伏期太長,結核病很難「早期發現」,即使病人已有些微徵兆,確診也不容易。
胸部X光檢查和驗痰是目前用來診斷肺結核的方法。但這兩種方法都有盲點:胸部X光未必能精準地照出病灶;肺有五葉、桿菌也有上百種,驗痰也未必能抓到結核桿菌,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的經驗和專業訓練便十分重要。
根據調查顯示,一位肺結核病人從出現症狀到找醫生診治,通常已經過兩、三個月;從找醫生再到確診治療又經過兩、三個月。換句話說,一個肺結核病人從發病到治療,平均要歷經半年,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就成為最為難以防範的散播期。
發現結核病後,完整的治療又是另一個難題。
肺結核並非不治之症,一般而言,只要確實服藥兩星期就不具傳染性,持續服藥六到九個月就能治癒。
開放性結核病人在具有傳染力期間需要住院隔離治療,直到不具傳染力為止。目前全台灣僅存的一家結核病專責醫院──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有十七床的負壓隔離病房,專門用以收治具有傳染力的開放性結核病人。
第一階段療程結束、確定病人痰液中不再含菌後,病人可以獲准出院,而出院之後病人仍要持續服藥六到九個月,長時間每天要吞下六、七顆藥,部分病患服藥後有傷肝、食慾減退等副作用,因而常有病人不堪忍受、中途而廢。
不能完全治療,會導致一種嚴重的後遺症──抗藥菌種的產生,成了現今肺結核防治的棘手問題。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院長呂喬洋指出,一旦病人身上的結核菌產生抗藥性,成為慢性、開放性的結核病人,不但本身非常難以治療,病人身上的抗藥性菌種一旦傳染給別人,被傳染者也同樣成為帶有抗藥菌種的難纏肺結核病人。

防癆協會所發行的防癆郵票,具有募集防治經費和提醒民眾警覺的雙重作用。(防癆協會提供)
防癆補破網
難以早期發現,再加上需要長時間的治療,造成結核病不但難以根絕,甚至日益猖獗。面對如此難纏的傳染病,防疫網的建立更形重要,而早年台灣在這方面的成就相當傲人。
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援協助下,台灣從民國四十四年起,逐漸建立起一套嚴密的防癆體系和緊迫盯人的病人管理機制。
民國六十年代,除北高兩市獨自成立結核病防治所外,「台灣省防癆局」轄下統整二十二個縣市的結核病防治局所,由防癆局、結核病防治院、結核病防治所、到衛生所派駐防癆員,防癆網已然健全。
X光巡迴車上山下海免費檢查,是早年台灣村鎮的一景。防癆協會發行防癆郵票,透過教育體系募集資金、也隨時提醒民眾防癆的重要性,更是現在「四、五年級生」的共同記憶。
衛生署桃園醫院結核病專科醫師索任指出,在全力動員、全民警覺下,台灣結核病防制工作成效卓越,民國七十四年,結核病死亡順位首度降到十大死因外;民國七十五年,結核病的死亡率首度降至十萬分之十以下。
然而,由於結核病防治已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再加上其他慢性疾病越來越多,防癆醫院開始兼做其他慢性病服務,民國七十八年結核病防治體系正式改名為慢性病防治單位。
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開辦之後,民眾就醫的習慣更隨之改變,結核病人由在專責醫院就診,改為就近選擇一般醫院就診。根據統計,結核病人在一般醫院就診率,在健保實施兩年後,已由原來的兩成多提升到七成多。
索任指出,各縣市慢性病防治所的功能、規模逐漸萎縮,再加上民國八十八年「精省」(省政府虛級化)後,各縣市的慢性病防治所陸續被裁併或停止防癆業務,結核病的診治工作逐漸由專責醫院轉向一般的醫療院所,過去訓練有素的專業防癆人員有的退休、有的離職或改派其他單位,舊有的防癆體系今已蕩然無存。
舊的體系瓦解,新的防癆網又尚未健全,如此一來,正確的診斷和病人的追蹤管理,便成了台灣當前結核病防治網的兩大漏洞。
不可諱言地,自從肺結核診治由專責慢性病院擴及一般醫療院所後,由於一般醫生少有接觸肺結核病患的機會,難以從X光片肺組織的色澤、密度、不規則陰影中判讀出病患是否罹患結核病(X光判讀肺結核,至少要累積半年到一年的經驗),再加上八成五以上的地區醫院、一半以上的區域醫院因為沒有培養室的設備及人力,並不做結核菌培養,六分之五的醫院則因省去另闢「取痰室」讓病人咳痰、取痰的麻煩,乾脆不為病人驗痰,種種因素造成肺結核的確診率明顯降低。
索任指出,近年肺結核由「疑似」改為「不是」的改診斷比例,由百分之十增加到百分之二十,有些病人究竟有沒有罹患肺結核都不確定,就開始盲目地服藥;有些病人則在得不到專業醫療照護的情況下,在一般醫療院所間四處遊蕩,散播結核菌。
為了強化結核病醫療網,衛生署初步規劃以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及署立桃園醫院、署立台中醫院、署立胸腔病院、花蓮慈濟醫院,作為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結核病轉診後送中心,收治在一般醫療院所診斷或治療有困難的結核病人。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般醫療院所無暇管理病人,已造成肺結核防治的另一個大漏洞。疾管局結核病防治組組長吳怡君坦承,在結核病的防治上,目前最弱的環節就是病患管理。她指出,疾管局目前正與健保局協商,希望能改採論質計酬,給付醫院病患的管理費用。為了提高個案的管理績效,疾管局也將選擇部分地區小規模地實施標準的「都治計畫」。

防癆協會所發行的防癆郵票,具有募集防治經費和提醒民眾警覺的雙重作用。(防癆協會提供)
找回失落的羔羊──DOTS
所謂的都治計畫(DOTS),也就是WHO為解決病人服藥問題所積極推廣的「短期直接觀察治療法」。這種治療法強調:「一人生病,兩人關懷」,意即由一位觀察員和一位當地護士每天監督病人確實吃藥。
台灣每年新發結核病例約一萬四千到一萬五千人,其中「完治率」為百分之七十四•二、死亡率百分之十八•三、「失落率」為百分之七。這百分之七失落的羔羊,很可能造成抗藥性菌種的產生,增加結核病治療的困難度和傳播率。
事實上,台灣從民國八十六年就開始小規模地實施肺結核的DOTS計畫,盛行率高的山地鄉是重點地區,但由於山地鄉幅員廣闊,再加上推動人力不足,並未貫徹。根據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護理科主任鄒治儉走訪山地鄉的調查,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病患並不知道有實施DOTS,有四成的病患沒有人督促他吃藥。對照於中國大陸DOTS的實施準則:「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了再走」,台灣仍須再加一把勁。
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則針對酗酒者、煙毒犯、遊民及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年邁者實施肺結核DOTS計畫。護理科護理長游秋真指出,民國八十六年至今,真正直接監督的五十個個案都已百分之百完治。
游秋真指出,居無定所的遊民追蹤及招募志工擔任DOTS觀察員是兩大困難。前者以發放便當或零用金作為誘因,後者則以交通補助費作為補償。她指出,由於肺結核是傳染疾病,無論是社會局的居家服務人員或民間的慈善機構,居於安全的考量多不願擔任。由於觀察員難覓,目前台北市的肺結核病患多數都由家屬擔任觀察員,再由公衛護士定期家訪或電話監督家屬確實給藥。

除了各級學校的定期篩檢,X光巡迴診療車也會不定期、免費在郷鎮社區進行肺結核篩檢。
去污名化──都治俱樂部
近幾年,台灣肺結核的死亡率超過十萬分之三,比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十萬分之二略高。呂喬洋指出,結核病原就好發於海島陰濕的環境,再加上國人長久以來對肺結核的污名化,導致民眾諱疾忌醫吃藥習慣不佳等因素,都造成我國肺結核死亡率較高。
在尚未去污名化之前,為了保護結核病患的隱私,擔心病患一旦曝光會在職場遭到排擠,防治單位不能也不會直接到病患的工作單位進行篩檢。游秋真指出,目前能做的只是將X光巡迴車開到病患工作地點附近,請病患迂迴地邀請同事前去受檢。
為了扭轉國人對肺結核的刻板印象,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排除萬難,積極籌組結核病病友會──「都治俱樂部」,希望藉由已完治的結核病友現身說法,增強治療中結核病人的希望和信心,進而也能扭轉一般大眾對肺結核的錯誤印象。慢性病防治院護理長林秀琴指出,今年三月成立的都治俱樂部目前有八位成員,經過有關結核病生理、心理等課程訓練後,這幾位「都治天使」未來將加入結核病的防治宣導工作。
現年三十六歲的楊朝閎便是都治俱樂部的「都治天使」,結核病發時楊朝閎還未滿三十歲,正是大展鴻圖的年輕歲月,誰知一場狀似感冒卻怎麼都治不好的病,經過仔細檢查竟是肺結核,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既震驚又恐慌,「我覺得心情沮喪、人生沒有希望,很想從醫院的十二樓往下跳,」楊朝閎回憶,雖然親友沒有排拒他,但在治療藥物沒有現在進步的當時,一天要吞服二十顆藥、持續吃一年多,真是一場折磨。好不容易完治之後,即使現在工作再忙,他都願意抽空參與病友會,為正在努力治療中的結核病患加油打氣。
除了過來人為結核病患加油打氣外,一般人在面對此一千古以來與人類糾纏不清的疾病時,也要有正確的認識。「不需要害怕,」索任指出,幫忙每一位結核病患確實接受治療,才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
打仗切忌輕敵,面對結核病雖不必驚慌失措,但也絕不能輕忽以對。一般人如此,防疫單位更是如此。

送藥到手,並看著病人服藥入口,是「都治計劃」的精神,也是肺結核防治的不二方法。(台北市慢性病防治院提供)

古老的傳染病難根除,新興傳染病又不斷,現代人對疾病應有正確的認識,並保持身心健康,才能避免染病上身。

防癆協會所發行的防癆郵票,具有募集防治經費和提醒民眾警覺的雙重作用。(防癆協會提供)

防癆協會所發行的防癆郵票,具有募集防治經費和提醒民眾警覺的雙重作用。(防癆協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