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文世界的人至少都有一顆代表身分的印章,材質有木材、牛角、象牙等,高貴一點者則選用水晶、琥珀、玉石。但對於收藏家而言,唯有軟石材的印章才有價值,尤其以老坑出產、透明度越高、石質越溫潤的,收藏性更高。
台灣收藏的印石數量舉世聞名,十多年前即開始引進中國大陸稀有的名石,價值從數萬元、千萬元到無價,幾乎都成為國內玩家的囊中物,也讓台灣成為印石文化的收藏寶地;其中李文壽更是印石界的殷實藏家,且看方寸之間的大世界。
推開一扇座落在新北市三重的辦公室大門,迎面的接待廳擺放的是古董家具、字畫、古玩。走道置滿了大型水晶叢、鐘乳叢、雕像、玉石,以及一座來自泰國的大鑼。大樓的盡頭,有一間專門陳設大型佛雕、塑像、古董、古床的接待室;若不是玻璃大門的外牆上,標示著公司名號(現已搬至土城),還以為走訪的是間私人博物館呢!
這間企業的創辦人李文壽,是印石收藏界的名人,曾被媒體譽為台灣十大收藏家之一,他的收藏品項多元,尤其專精印石三寶。「收藏界有句話,田黃貼心、雞血亮目、芙蓉怡情;3種印石各有讓人愛不釋手的特色,」他說。

雞血石自然石理所分布出恍如「一山霜紅霞滿天」中國山水技法的意境。
李文壽的印石收藏數量驚人,多到他自己也算不清;他曾經告訴想「賞盡」收藏品的好友說:「每天來看一樣印石,可能3年也看不完。」
「這件是林則徐收的官章,上面刻有『少穆曾觀』(少穆為其字)的字句,就是他批過公文後蓋上的行政章,」李文壽解說背後的故事。
對李文壽來說,收藏藝術品的快樂,就在於能穿越時空與古人一起賞玩。「我常想像乾隆皇帝也是這樣把玩的」,他拿起一件相傳是乾隆皇玩藏的印石說,這件印石上刻有象徵帝王專屬的五爪龍紋圖,隱隱道出物件可能的擁有者,因為當時民間僅能流傳三、四爪龍紋的圖案,因此即使這塊印面上的篆刻文字已被磨拭,而無法證明所有人,仍留給藏家很多想像。
從商三十多年的李文壽,29年前即取得南亞塑膠的總經銷權,是全台賣出南亞保鮮膜的第一人,深受已故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疼愛。
「保鮮膜推出時,舖貨的柑仔店抱怨,占地方又招灰塵;當時消費者的食品衛生觀念還在啟蒙中,大家都把不加蓋的熟食直接放入冰箱裡。」李文壽曾與假扮衛生局專員的同事,直接找上每逢初一、十五即在路邊祭拜地基主的店家,宣導衛生概念,示範如何將保鮮膜包覆在食物上。
由於經商,李文壽認識許多外省第二代的生意夥伴,他們的父母親因戰亂遷台,仍保有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喜愛與興趣,耳濡目染之下,開始接觸傳統字畫與工藝品。
後來他常逛畫廊、古董店,一方面增加知識,也嘗試購買,並邀請友人來參觀,從中獲取不少經驗。

踏出藝品收藏的第一步後,他開始對印石產生興趣,因有長輩告訴他:「早年逃難時,不帶黃金,易遭匪劫,而是身帶田黃石。」印石界有「一兩黃石,三兩金」的說法,原來一塊「石頭」的價值,比黃金還高。
田黃石的珍貴處在於,雖掘自田地,但原石都是礦脈經地殼變動擠壓爆裂出的獨石,再被沖刷到平原後埋入地底,爾後成田地被掘出,因來源特殊,數量稀少。
早在明朝,田黃石就為宮廷印璽之用,清朝乾隆皇不但選用田黃石刻製印章,每年元旦祭天大禮時,也不忘在供案上置塊田黃石以祈求上蒼保佑,所以田黃石又有「福壽田豐」的意涵。
「在『皇帝御用』的加持下,田黃石身價不凡,且被譽為『石中之王』。」尤其因現在已禁採,市面上流傳的優質、全黃的田黃石,每公克約3萬元人民幣。幾年前就有收藏家以人民幣1億6,000萬元的高價,在拍賣會上標下200克的田黃石。
一顆田黃石,開啟了李文壽收藏的機緣;石質與田黃相似的芙蓉石,也是他珍藏的對象,雖然芙蓉石的透度不高,價錢約160~180萬元,但其溫潤、凝脂、細膩,色彩豐富且雍容華貴的特性,被藏家讚為「石中君子」。
「芙蓉石似玉非玉,古代文人認為,玉不受刀(玉,若未經刀斧鑿琢,無法顯露它璀璨的光芒),則略遜芙蓉,甚至有『貴石而賤玉』之癖呢。」
古時印章的篆刻,多選用金、玉等堅硬材質,需交由專門工匠製作;六朝以後與書畫結合,自成一門藝術,到了元末明初,王冕、文彭等文人,以花乳石、燈光石等軟石刻印,開啟了文人自製印石的風氣。
「後來文人幾乎身上配戴的飾品,不再是玉珮,而是印石,更方便隨時落款於書畫作品上。」

壽山石(5.1 cm),明朝,四方重疊套章。
印石三寶中的雞血石,最著名的產地在大陸浙江的玉岩山,其地層中的辰砂與地開石、葉臘石、高嶺石等礦物經億萬年地質變化後,融合出獨特的「血色」。具流動感的血色潑灑在石面上,形成一幅幅高山飛瀑、烽火烈焰,或是紅緞飛舞等千變萬化的美圖,令玩家愛不釋手,封為「印石之后」。
「中國山水在雞血,從一塊雞血石上,可窺見山水的秀麗,就是價值所在。」雞血石的鑑賞重點如:沒有雜質、血色鮮麗;等級從極品的豔紅、鮮紅、螢紅、正紅到粉紅色,且血色要分布多,至少占一半以上面積,再加上血圖活潑、石頭質地純淨、靈透等特質,價錢更高,而且體積越大、圓柱體比方柱的更值錢。
「以往浙江昌化的雞血石名聞遐邇,並以紅、白、黑三色相間的『劉關張』,與全身血色的『大紅袍尤』印石最為昂貴,近年內蒙古赤峰縣生產的巴林雞血石,因石質細膩、透明,紅色鮮艷欲滴,成為收藏者的新寵。」李文壽約收藏了二萬多顆雞血石與雕刻品,並曾與廣播界名人、雞血石收藏家陳京,合辦過特展及出版雞血石鑑賞著作。
他認為,欣賞雞血石除了看血色、石質、圖形外,還要看作品整體的景致、紋理,及所呈現的意境等。「最重要的是,緣份,若覺得這件藝品看了心生歡喜,就買下收藏吧!」

李文壽也很喜歡印石上的篆刻美學,其上的書法呈現了刻者的筆意、刀法和詩詞學養,有些印石甚至匯集不同的陳色或質地,在篆刻家巧思下,作品饒富趣味。他也收藏了幾款設計別緻的印石,如五套裝的疊印、六面印、子母印等,「五套印每個、每一面都有篆刻,最後兩個留白,可能是留給後來的收藏家篆刻屬於自己的文句。」
李文壽解釋,古代的印石多為平面篆刻,功力深厚的藝師,還能刻出配合詩詞內容的山水意境。「清朝、民國等近期的篆刻師,因為工具較先進,能雕出較繁複的立體鈕頭。」但他也感嘆,15年前還有師傅願意花時間製作精緻的印石鈕頭,現在已經很稀少了。
他拿出多件匯集兩、三色彩,不同石質的印石,在雕刻師的設計下,變成幼蠶鑽樹洞、雙魚戲水等鈕頭,非常特別。「『鈕』的設計,原本是為了穿繩配掛所用的『印鼻』,後來成為篆刻師傅依據印石的紋路裂格、體形、寬窄等發展出各種圖案。」
剛入門時,李文壽不知道收藏的門道,只能在台北市中華路附近的玉石、古玩、工藝品等攤子上尋寶。「20年前,只要看到是手工篆刻的印石,幾乎全部收購。」後來他逐步學習分辨出印石品質的好壞,也結識許多藏家,彼此交換心得後,膽子反而變小,因為怕買到仿冒品,或冒充田黃、雞血等高級石的次等品。

壽山石(5.1 cm),明朝,四方重疊套章。
以前喜歡幫朋友鑑定印石的李文壽,現在喜歡教人自我鑑定;因為學會鑑定印石的真偽,是每位收藏家必備的功夫。
「有位收藏印石多年的行家,到大陸旅遊時,還是買到贗品。」這位行家經過一處畫廊,看到老闆拿出一顆血色鮮紅,並幾乎滿布的雞血石,正在收藏的字畫上用印,以為「撿」到一塊寶,還大方地出了百萬元台幣才購得;後來才知真品至少得花上6倍的價錢。
「他興奮地拿來獻寶。我用砂紙一磨、打火機一燒,即揭穿了這場騙局。」原來畫廊老闆故意在客人面前用印,就是為了迷惑識貨者的判斷力。
李文壽鑑識真偽印石的道具很簡單:砂紙一張、雕刻刀一只、防風用的打火機。「砂紙沿著印石的邊角磨擦,擦出細細的原色石粉,例如雞血石,若磨出紅色的石粉,就是真石;粗糙的粉質可能是塑膠包膜或蠟。」而田黃與雞血石的偽品,會以蠟塊在石面上塗色粉,再覆上塑膠膜,矇騙外行人。「被上色的雞血石,會在邊角處發現斷色的接縫。」
其次,用雕刻刀削邊角處,也能得到與砂紙磨出的效果。「用火燒,最快速、有效;真的石頭不怕燒,以塑膜包覆的贗品會燒黑、傳出臭味。」他特別強調,一般打火機的火力不夠,必須使用防風式的打火機。
在眾多印石中,田黃石較難辨別真假,因為基石(母石)的種類很多,還有人以多塊田黃併成一塊後再雕刻成圓雕或印石,除非包裹塑膜,很難辨別真偽。

田黃刻石(8.2cm×4.6 cm×2.1 cm),石上刻有九龍,形體各異,據傳此石可能出自清朝乾隆時期皇家所有。
深愛印石的李文壽,身上掛著一顆精緻小巧的印石,這是他向日本友人學習來的;他們把喜愛的印石當成隨身物,隨時可落款留念。「日本人擅長把他國文化發揚光大,也激發我推廣印石文化的想法,因為好的印石都在台灣。」
大陸文革後期,有許多印石流向日本,但近20年的新印石都在台灣,因為台灣藏富於民的經濟實力,從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收購了許多古董印石。
「以前人拿到先祖的手尾錢,沒有傳承的意義。」而印石篆刻,集結了書法、雕刻、詩詞和山水藝術於方寸之間,代表了身分、權力,財富與地位,一顆阿公用過的好印石,若留給子孫,不但可增值,更有家族傳承的意涵。
李文壽建議,「入門印石,可選擇3萬元以上的壽山葉蠟石,作為傳家收藏。」福建的壽山石具細、結、潤、膩、溫、凝等6德,並以產地名、坑洞名、石質色相,或根據形成原因、產出狀況、歷史傳統來取名。「印石的價值,可以從凍地(指燈光下的透光度)、軟地、剛地(質地堅硬,刀也刻不動)、硬地(下刀時力道要掌握好才能雕刻)等4種等級判別,透明度越高的凍地,越值錢。」
其次,是老坑出品的比新坑為佳,因形成時間久遠,石質縝密、表面較溫潤;新坑的石質則較鬆嫩,容易壞損。「有了好的印石傳家寶,還要搭配好的篆刻師、名家落邊款,才能讓寶物相得益彰。」若是電腦刻石,只是一般的「開運」,缺乏靈性;許多名篆刻師同時是鑑賞行家,他們對於「不對」的印石,不會輕易下刀。
李文壽除了幫孩子都準備了一塊印石當成傳家寶,也幫所有的員工準備一份。現在他的兒子不但協助他處理公司業務,也很願意傳承父親的印石。
「很多友人希望我能成立印石博物館,但目前我的能力還不夠。」懷著讓收藏印石與世人分享的夢想,李文壽不吝於把美麗的印石、深奧的文化讓更多人瞭解,更要透過與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交流,讓台灣成為印石寶藏地。

現代藝師雕刻印石,大部分已經「捨硬就軟」,其中芙蓉石就是最常被用到的軟石。師傅雕刻布局時,經常要以刀試石,以考慮下刀時的力道。

壽山石(6.3 cm×4 cm×4.1 cm),清初,靈龜造型的母子套章。

壽山石(6.3 cm×4 cm×4.1 cm),清初,靈龜造型的母子套章。


小印石大世界,印石上的圖樣、篆刻與山水,讓李文壽從中體驗不同階段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