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與竹子結著不解之緣,不論在衣、食、住、行、育、樂各方面,幾乎都與它或多或少有著關聯。竹子在中國傳統的文學和藝術中,也一直有其獨特重要的地位。竹子不僅過去與中國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有關,現在在自由中國台灣,它仍然跨越兩界,有其不易的地位。台灣的地理環境,特別適合竹的生長,茂林修竹觸目皆是,它提供生活上的方便,製造了種種情趣,而且,賺取了大量外匯,使得農村更形富庶繁榮。
東方的特產
竹子,是東方的特產植物。全世界約有一千二百多種的竹子,分佈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澳洲,但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品種是產在東南亞。
也只有東方人最會利用竹子。無論從現實生活和美學觀點來看,竹子和東方人的生活一直有著密切的關係,不論在衣、食、住、行、育、樂、工具、兵器……等各方面,幾乎都與它有關。
中國人更是愛竹子。竹子在中國文化、藝術、實用和飲食上,千百年來,也一直佔著重要的地位。無論在物質生活上,在精神生活上,幾乎處處可見竹子,古時如此,現在仍是一樣。
自古以來,竹子常是文人雅士吟詠的對象,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最能代表詩人對竹子的敬愛。
很早就是文學的素材
我國最早的純文學作品,一為詩經,一為楚辭。詩經中以竹為主詠的,有衛風的淇奧一篇,全詩三章,每章九句: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澗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詩經小序兮,這首詩,主要是在讚美武公,因為,國語嘗記載說,武公年九十有五,猶「箴儆於國」,「能聽規諫,以禮自防」。
楚辭中詠竹的字句,比詩經中要零碎些,七諫篇裡曾用作較鮮明的指喻: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
熟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
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
竹心空,以喻通達;柏心實,以喻閉塞;所以說「異心」。
竹的地位被提昇
晉及南北朝時候,詠竹的風氣很盛,如阮籍、嵇康、張載、陸機、郭璞、陶潛、謝靈運……等人,都或多或少有所吟賦。而且還有稱美一時的兩件事:
一是晉書所載的:「嵇康所與神交者,唯陳留阮籍、河內山濤、向秀……,遂為竹林之遊,世謂竹林七賢也。」因為七賢與竹林的結合,所以竹的身價百倍,由「俗物」一陡成為「逸伴」。
二是謝脁特愛詠竹,風吟所及,又常能自己開拓出清新寬闊的意境,一時成為仿效的目標與崇拜的偶樣。於是竹在詩人們的心中,便再由「高逸」,轉為「灑脫」了。
唐宋以後,由於詩律的變化,詠竹的詩詞也逐漸走向規律化,並且著力於竹聲、竹色、竹形、竹影的描寫。而竹聲、竹色……,都屬竹的動態或靜態,詩人們各憑觀感,各自發抒,自然所表現出來的就會有意境上的出入。
竹器也可入詩
唐宋以後,詩人與竹的接觸,更見頻繁,甚至竹器也常入詩,舉凡竹屋、竹宮、竹院、竹寺、竹門、竹簾、竹窗、竹橋、竹杖、竹床、竹馬……等,都常在詩句中出現。竹在詩詞中所開闢的意境,是多方面的,而且相當繁複,但多數詩人所著力捕捉的,卻總是瀟灑、遒勁、嫻靜、幽雅而已。
現在的小朋友在寫作文的時候,也知道常常提到竹,說竹是四君子之一,要效法竹的「中空有節」,做個謙和亮節的君子……。
事實上,竹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作物,它生長得快,栽培一年後即可採筍,四年即可伐竹。因為質輕而堅,取材容易,故能廣泛地被人利用。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竹工藝應始自銅器時代,由於加工容易,故較木工藝發展早得多。相傳古代的神農氏曾嚐百草,辨竹性入藥,並以制農具。嫘祖用竹製蠶箔。倉頡造字,以竹簡記事。
非草非木,自成一族
植物通常區分為草本與木本二大類,而竹子就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西方人原來很少知道竹子的,直到十七世紀,航海事業發達,歐人來到東方,看見竹子,無不嘖嘖稱奇。廿世紀初,蘇格蘭的一位生物學家曾說:「竹是一種偉大的植物,有的高達一百二十呎,直徑可達一呎;生長最快時,一天可長三、四呎。」根據調查,散生竹類的苦竹,一天可長一百廿一公分;叢生竹類也可長高九一公分。竹確實是各類植物中生長最迅速的。
至於竹筍,一名「竹肉」,又名「竹胎」。從「筍」字上的構造來看,筍,是「竹」與「旬」兩字結合而成的,也就是說旬以內為筍,旬以外則為竹。旬有十天,可見筍生長相當快速。
筍生在泥土之中,若冒出地面過長,就成老筍(已長成竹),不能吃了。
英文是取其聲
英語稱竹作Bamboo,源出馬來西亞話的Bambu。馬來亞土著,在竹林起火之時,常聽到嗶嗶剝剝的聲音,因而以此聲來給竹命名。現今歐美語系中的竹字,大都源出於此。
在植物學的分類系統裡,竹類屬於單子葉植物之穎花區,昔日植物學家將竹歸隸於禾本科,後來感覺竹與禾草類在本質和形態上仍多有差異,乃為竹成立一個獨立的竹科。全世界共有四十七屬,約有一千二百五十種。
依照竹的生育型,可分單軸型和連軸型二大類。單軸型即散生竹,產於溫帶及暖帶,如孟宗竹、桂竹等。連軸型就是叢生竹,產於熱帶與亞熱帶,如麻竹、刺竹等。
再從竹桿的生態來看,有直立桿及攀緣桿之分,直立桿又分圓形與方形,攀緣桿如蔓藤。常見的竹,大多是直立圓桿。江西省特產的四方竹,是竹類的珍品,製作柺杖,別具風格;庭園栽植用以觀賞,亦富雅趣。菲律賓產的攀緣性竹,有十三種之多,分佈在原始森林的外圍,像藤蔓一樣生長茂密。
東南亞才有大片竹林
世界竹類的總面積,粗略的估計在一千萬公頃以上,東南亞是最主要的產地,北美洲與歐洲僅有矮小的矢竹類。
中國大陸各省產竹類在六十種以上,主要竹種是孟宗竹、淡竹、紫竹、青籬竹、剛竹等。分佈區域以珠江、長江流域最多。
竹類喜歡濕熱,北方冬季嚴寒,氣候乾燥,不適合竹類的生長。台灣位於亞熱帶,有高溫多濕的自然環境,故竹類生長繁帶。不僅北起基隆、南迄恆春,自平地、丘陵、以至一千七百公尺高的山地,青翠茂密的竹林觸目皆是。農田、果園及鄉村農宅四周,或作園垣綠籬,或用以防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竹,成為台灣農村景色的一大特點。許多的河流上,也會看到用巨型竹子造成的跨距相當大的懸挑竹拱橋。至於在日常生活上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可能比木材還多。
台灣盛產竹
台灣所產的竹有五十幾種,最主要的則是:桂竹、●竹、綠竹、長枝竹、孟宗竹、荊竹六種。竹林資源以中部最為豐富,大都集中於南投、雲林、嘉義等縣。其次是新竹、台北、苗栗、桃園。
現有的五十幾種竹子中,其中有廿種是固有種,另外的是歷年從外地引進栽植的,在這些竹類中,有的竹材高大修直,有的竹筍滋味鮮美,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有的姿容秀麗,可供庭園栽培觀賞,如金絲竹、蓬萊竹、台灣人面竹等。
民國五十五年間,林業試驗所曾自泰國引進巨竹竹苗一批,巨竹高可達三十公尺,基部直徑有卅公分,是竹類中的巨無霸,它的筍可以吃,竹材更可用作建築、傢具與製造合板。
談到竹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真是已達充分利用的地步,竹的枝、葉、桿、根各部分,都各有用途,無一浪費。竹枝可制掃帚、拂塵,或用作薪材。竹葉可編蓑衣、製笠帽或包粽子。竹籜,是筍長成竹時脫下的皮殼,可用於靴鞋鋪底或包裝食物。竹桿可以曬衣、編竹籬、搭建築鷹架、制筷子、牙籤、桌、床、椅、梯……等等,實在難以勝數。
古今均廣泛被利用於生活之中
張其盷先生更就古今竹之利用,歸納食、衣、住、行、育、樂、工具、禮器、兵器、模型等十大項。
食:論語上有所謂「簞食壺槳」,簞就是竹製食器。竹筷子自古沿用至今,是中華膳食的一大特色。廣東的紫金縣以竹筒儲酒,溫江醬油及寶寧醋,也是因為青青的斑竹筒盛裝而身價百倍。閩、粵一帶的人,喜把米放在竹筒內蒸熟,使得米飯帶著一股竹香,吃來別具風味。過去也有用竹桿作輸水管的,把山泉引到家中來使用。
衣:竹蓑衣可以防雨,竹笠帽可以遮陽。竹枝配油紙可以製傘。
住:竹籬、竹簾、竹蓬、竹屋、竹牆、竹蓆、竹床、竹桌、竹椅……等,都是竹與住發生關聯的一些例子。據說四川江安產的一種竹子,它的纖維絲還可以抽出來編蚊帳、扇子、枕頭。
行:竹橋、竹筏、竹篙、竹杖等,是竹在行方面的貢獻。
育:竹簡是我國最早典冊之始。最早用竹材製紙的,也是我國。竹還可製筆桿、算盤、竹尺……等。
樂:禮記樂記篇曰「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我國最古老的樂器,多屬竹製品,像簫、笛、笙、竽、簧……等都是。
工具:竹製的各類工具,實在多不勝計,有:竹刀、釣魚竿、竹針、竹籮、竹筐、竹簸箕……等。
兵器:弓、箭都是竹製的,箭筒也是。
禮器:笏、牌、卦、籤……都屬竹製品。
模型:古代「以竹為笵」,笵就是範,即為竹製的模型。
大量育竹,企業化經營
由於台灣是竹類生長的最佳環境,也由於竹材適合製造各種器物,可資利用的方面極多,故台灣的竹類生長已漸漸走向大規模人工栽培、與企業化經營的路子。
南投是最適合竹子生長的地方,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特別在當地輔導農民大量種竹,並在鹿谷鄉設置了竹材生長專業區。
這個專業區栽培的竹子有:孟宗竹、桂竹、麻竹、石竹、綠竹等,其中孟宗竹與桂竹均可加工生產多樣的竹工藝品,不僅內銷受歡迎,外銷也有很好的市場。
所製成的竹製品,包括有:花瓶、畫屏、玩具、模型、竹席、椅墊、果盤、鳥籠、紙簍、提包、煙斗、筷子、壁板等。
以竹子做的風鈴是最受歡迎的工藝品,它可以懸掛在簷下或窗前,每當微風吹過,就會發出輕巧悅耳的鈴聲,讓人感受無限的情趣。
鹿谷附近的竹山也盛產竹,政府也在竹山成立了「竹山農村工業區」,並特別在竹山高中設立了美術工藝科,作為培養竹材工藝人材的搖籃。
培養人工方竹
農復會並且在鹿谷作人工方竹的培植,他們選擇孟宗竹來栽培,因為孟宗竹的竹桿肉厚。培植的方法,是以方形的木模板將竹筍緊箍,使其順形生長而成。木模板通常選用柳安木,加油漆,二塊木板釘成直角,兩組相對構成四方形,再用麻繩緊緊捆住。
每年第一次春筍生長出土約卅公分時,為套模的最佳時機。砍伐期則最好在十月至十二月間。
方竹因為稀少,所以價值很高,方竹根製成的花器、台燈、茶盤、筆筒……等,非常受歡迎,為當地農民製造了可觀的財富。
筍是竹自根莖生出的嫩芽,外包以籜。鮮筍有一股清香,中國人幾乎人人愛吃。以前人雖嗜食筍,卻以為它是「寒性」食物,沒有什麼營養,只適合在夏季食用。
但近代科學家已為筍平反了這個冤曲,因為其實它的營養相當豐富,含高量蛋白質,與低澱粉、低脂肪。這種低熱量菜蔬,乃是需要減胖人士的最好食品。尤其它豐富的纖維質,可以促進腸的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止便秘。
竹筍內外銷情況都好
台灣產的鮮筍、筍乾、酸筍、筍罐頭等,都極味美,內外銷市場一直看好。外銷以筍乾和筍罐頭佔最大宗,在各類輸出農產品中,竹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據估計,台灣竹類產品的外銷,每年在新台幣八億元左右,其項目分為:竹材、竹製品和竹筍三種。竹材是指:竹桿、竹杖、竹皮、竹片、竹合板等。
台灣居民都愛吃筍,筍的食譜也是美不勝收。最常見的有:紅燜筍、沙拉筍、竹筍清湯、筍乾紅燒肉、酸筍肉末等。
沙拉筍和竹筍清湯是最簡單、又最受歡迎的夏季食品。沙拉筍的做法,是選新鮮的嫩筍連皮煮熟,待冷卻後去皮,切成片冰起來,待食前拌上沙拉醬即可。竹筍清湯,是先把筍皮去淨,筍拿在手中,一片片地往鍋中的滾水中削,千萬不能擺在刀板上切,味道就全不一樣了;湯煮好後,只需灑一點鹽和味素,再滴幾滴麻油即可。
竹的藝術價值
竹子製作成各種器物,有其實用的價值,而在竹器之上精心雕刻字或畫,就又有藝術價值了。
中國的雕竹藝術,是由雕刻文字的書冊發展出來的。中國雕竹藝術家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宋代的詹成。然而唐宋之間的雕竹,現在代遠年煙,實物難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雕竹器物都是明清兩代的作品。
依據前人的筆記和明清兩代的實物加以考察,雕竹的藝術在明清時候發展至最高峰。特別是明朝中葉以後,至清代的康、雍、乾、嘉各代,名家輩出,並形成了流派。這些作品為收藏家所珍藏,求過於供,一直價格高昂。
竹子種類雖多,但可作為雕竹材料的卻並不很多,一般來說,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竹子,因為竹質細密,表面光滑,紋理細緻,因此特別為雕竹家所歡迎。
雕竹的技法約可分為陰刻、陽雕、深浮雕、立雕、留青陽文等多種。
在繪畫中有獨特的地位
竹子也是畫家筆下的好材料,它豐富了我國繪畫的內涵,在繪畫的領域中有著極其高超的地位。
竹子的形狀特殊,適於畫筆的表現,中國繪畫工具即寫字用的毛筆,鋒長而尖,運用起來,靈活多變。竹乾直立有節,枝葉挺勁銛利,類似書法的筆劃,繪畫起來順利方便,易於把握,所以古人稱畫竹為「寫竹」。
歷史上著名的墨竹大家以元朝最多,如趙孟俯、高克恭、李珩、倪瓚、管道昇、柯九思等。明初的王紱、夏昶、宋克等,亦為畫史上赫赫名家。他們的作品,在前人累積的經驗上,推陳出新,參以四時風雨晴雪的變化,益以奇思冥想的構思,窮究竹的各種情態,留給後世墨竹極大的響影。
畫竹在近代呈重興復甦之勢
墨竹畫發展到清末,已漸呈力竭之勢,畫竹大家不多。民國初年,能以畫竹聞名的,也寥寥可數。近年來國家社會安定,繪畫藝術也隨著人民生活富裕而日趨蓬勃,以墨竹畫揚名的有:馬壽華、葉公超、高逸鴻、鍾壽仁等人;而一時未為人知的,一直兢兢業業在畫竹藝事上鑽研的,尚不知有多少。此一承水墨畫的精粹,最足代表我國繪畫獨特精神的畫題,終呈重興復甦的趨勢。
竹是中國人親密的老夥伴。一些根本想像不到的東西,都從這看來不起眼的植物中,一件一件,細緻、精巧、而又美麗的展現在人面前。這是中國人的智慧所賦予竹的重重價值——而人類的智慧能如此廣泛的發揮,實是竹這奇妙的植物及其特性的啟發。
豐富我們生活的內涵
在科學昌明、工業進步的現代,充分發展的物質文明,常會使人的靈性枯竭,生活層面愈來愈窄淺,而精神就呈現一種不很平衡的狀態。我們欣喜有竹,有竹與我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使我們無論從拙樸實用的竹器,清新精美的竹工藝品,以及高雅的竹畫、竹雕,或青蒼修竹的本身,都能創造出一個兼具物質與精神內涵的豐富世界,使我們的生活內容,因而具備了無限的幽情與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