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最有名的半島酒店,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的房間已經全被預定。很多人以為香港「九七」會變一個顏色,打算親眼目睹這歷史的一刻。
其實,這顏色已經在逐漸改變——由於香港移民大量回籠,香港人當中,已經有很多變成「外國人」了。
聖誕節前夕,香港專欄作家陳毓祥趕到啟德機場接母親。「她回家和我們一起過年」,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陳毓祥表示,他還有兩個弟弟也是移民,不過已回到香港。「這種迎送生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陳家的情況正是一般香港家庭的典型。啟德機場原本就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現更湧進一波波剛「唱完國歌」(拿到外國籍)的回流移民。
根據當地官方機構「香港人事管理學會」的調查,一九九二年回流的香港移民,佔當年移出人數的百分之十六(大約是一萬人),比前一年成長了一倍多;到了一九九三年,回流者佔移民人數的三成(將近兩萬人)。回來的人,在各行各業都有。根據同一年的調查,香港百分之八十七的企業目前雇有回籠的移民。

英國國旗即將在兩年後降下。由於大量人才外流,國際間曾預言,「九七」還沒到,香港就會先垮了。(薛繼光)
出去為政治,回來為生活
「香港移民回流,和過去大陸移民葉落歸根不同,和台灣近年留學生在國外待了十幾年後的人才回流也不同」,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吳燕和表示,香港的主流是:剛坐完移民監,就回來;而且常常是夫妻之一當「空中飛人」,兩邊跑。
花了許多代價才辦妥移民,賣了房子辭了工作地連根拔起,為什麼又要回流?
「這些人出去是政治因素,回來是經濟因素」,吳燕和一語道出。
香港一家以吸引離港人才回流的公司負責人莫樹安表示,他們在九○年上半年訪問了五百多名移居多倫多的香港人,發現當中有三成打算回香港,其中半數是兩年內就要回來。從面談中他還發現,移民者有九成只能找到次等的工作,而且流動率很高,並因為在事業上得不到滿足而感到沮喪。移民到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我本來是打算留在國外的,但在美國賺的錢,只是當年香港的一半」,盈科拓展集團負責公共關係的副總裁梁胡雪姬表示,所以李澤楷(「衛視」創辦人)找她,她就先回來了。先生拿到綠卡後,也返港工作。

八九年的「六四」浩劫,是香港人對中共信心盡失的主要原因。(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機會在香港
自己當老闆的也有一番苦水。「六四」後移民加拿大的譚豔玲,本來打算把她和先生共同經營的流行飾品事業重心漸漸移轉到加拿大,但是她發現在加拿大做生意很困難。「那邊的顧客沒有購買慾,太保守,不喜歡嘗試新的流行款式,而且人口太分散,很難集中在某個城市做。」所以她決定移民只是為孩子拿一個保險,香港的事業要繼續做下去。
「我們在墨爾本的朋友大部分都回來了」,曾在澳洲自己創業,前年年初,因一位在香港開建築事務所的朋友邀他回來共同開創大陸市場而回流香港的王穎文指出,移民澳洲的香港人當中,「投資移民」回來的最多,他們幾乎都是一到澳洲就立刻回來,把太太孩子留在那裡「坐移民監」。「專業移民」情況較不一定,找得到工作的,大概都不回來,因為房子賣掉了;找不到工作的一定得回來,像之前有一批教師移民就是如此。
一位回流的行銷界人士說得好:「轉變中的香港充滿發展機會,善於捕捉機會的香港人,為什麼還要留在國外冒失業的危險,而不回來把握機會呢?」

香港的高度經濟成長、處處商機,使得移民到海外的香港人又紛紛回流。
你情我願,重回懷抱
除了移民自願性的回流,香港政府和企業界也曾主動對這些離去者頻頻招手,希望他們能重回香港懷抱。根據統計,一九九一年香港有將近三成的企業繼續和移民海外的員工保持聯繫,其中以建築業比重最高,佔了四分之三。更有跨國公司幫決定移民的員工安排到海外分公司工作,等他們拿到外國籍再調回香港。香港最大的匯豐銀行就是其中之一。
匯豐銀行發言人盧陳秀瓊表示,九○年代初,剛好加拿大需要大量電腦人才,這類移民得分數高,吸引了很多香港人,匯豐銀行深受人才流失的衝擊。
「這對我們機構相當不利,我們需要他們,他們其實也捨不得走」,盧陳秀瓊笑著表示。結果匯豐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加拿大成立一個電腦中心,讓一些希望移民的電腦技術服務、通信、電信部門同仁到那裡工作,等拿到加拿大籍再回香港。「銀行最大的資產就是人的腦袋,反正設電腦中心不像開個工廠或開家分行投資那麼龐大,透過人造衛星聯繫作業並不困難,對匯豐來說,這是因利成便」,盧陳秀瓊透露,藉由這種方式回流的人才,大約有幾十位。

移民時房子賣了,現在漲了二、三倍,再也買不回來,很多人只好獨自回港工作,租屋而居。(薛繼光)
大經濟,小政治
和台灣移民回流後「隱姓埋名」,不願暴露身分不同;在香港,回流者多半大大方方,毫不掩飾他們的移民身分。
「人多勢眾」,是香港回流者不覺得受到排斥的一個原因。梁胡雪姬透露,她們公司新進階層中,百分之六十拿外國護照。王穎文所處的建築事務所,同事不是從美國、就是加拿大、澳洲回來的。聽不懂國語的總機小姐弄不清來電要找的是誰時,通常會問:「他是從哪個國家回來的?」
正因為香港有五十萬人拿外國護照(部分是真正的外國人,部分則是從國外回來的香港人),香港還有一個小型政黨「香港中外聯盟」,主張香港政府也應該照顧這些人。
再從意識形態來看,香港是個大經濟、小政治的社會。「台灣人的國家觀念強,覺得移民好像是背叛國家;香港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城市」,梁胡雪姬指出,香港很實際,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是從哪裡來的。
而根據她自己的經驗,由於回流的移民要忍受與家人分離的痛苦,一般人反而同情他們。「朋友知道我是『太空人』,什麼都會照顧我一份」,曾在先生移民美國期間罹患憂鬱症的梁胡雪姬表示。

他們從那裡回來?(薛繼光)
本是同根生
在香港報界擔任記者,身邊同事有不少「太空人」的余義對此就有很深的感觸。「回流很慘,找到工作回來,但資歷沒有了,退休金也沒了,最大的問題是房子賣掉,現在漲了二、三倍,根本沒辦法全家搬回來。何況小孩在那邊也習慣了,只好一個人回來工作,生活很苦悶,靈魂都不知在哪。」
一年要來回兩個家三、四次的譚豔玲每次回香港,都在早上五點半出門。「如果被孩子看到我離開,他們哭,我也哭,好像生離死別。所以每次都偷溜。打電話回家如果孩子哭了,我就趕快說:『你上次要買的玩具我找不到,在哪裡可以買?是什麼型號的啊?』孩子好高興,忙著告訴我,就忘記哭了。五年來,每次都靈。」譚豔玲說得笑中帶淚。
「一般對回流的人沒有排斥」,亞洲週刊副總編輯譚世英指出,很多人的家人、好友都是回流者,所以彼此很能諒解,沒有對立。此外,從實際利益的角度來看,移民回籠是與香港共榮。他們回來的目的雖然是利己,但也造就利他的實質。像多吃兩碗飯,就製造了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了財富。

「九七」即將來臨,香港社會各種貪汙、不法事件也日益增多,台灣電視劇「包青天」在當地的風行,反映了人心望治。
利益衝突時
當然在一片歡迎聲中也有少數例外。
領導香港「綠色運動」,在報上鼓吹愛香港,喚起港人覺醒的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周兆祥就不認為移民回流會給香港帶來什麼好處。「拿了外國居留權回來的人,對香港會有什麼責任感?不過回來擠位子,把錢帶走,再把香港攪得一塌糊塗而已。」
確實,幾年前香港移民走了一批高級職員,形成真空,底下的人藉此機會升了上來。現在走掉的主管回來,擔心地位不保的人,就會比較排斥他們。
還有輿論對從政者也會有較多要求。「拿外國護照會讓人懷疑你是否對香港夠認同」,陳毓祥指出。
像口口聲聲「真誠愛香港」的香港「民主建港聯盟」主席兼「預委會」成員曾鈺成,其家人移民的事件曾被媒體刊載,引起一陣話題。有人嘲諷他是「真誠騙香港」,有人說他如此言行不一,甚具「娛樂效果」。那段時間高官、政治人物拿什麼護照,也有媒體列表登出來,讓選民自己判斷。
不過儘管如此,後來選舉的結果似乎沒受到太大影響。遠東經濟評論的特寫編輯秦家驄半開玩笑地分析:「因為大家認為『民建聯跟我們升斗小民一樣(也想移民),他們不是共產黨,不必怕它』,對它反而加強了認同。」

香港過客心態瀰漫,投機風氣大盛,連賭片都成為最賣座的電影。(薛繼光)
靠移民吃飯
香港對移民及回流者不排斥,還有歷史因素。甚至可以說,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港的香港,就是靠移民起家的。
「華人出洋的過程,帶動了很多行業的繁榮」,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洗玉儀指出,華人一、兩百年來向外移民,都是由香港出去的。沒有旅費,先以高利貸的方式在香港賒借,到國外存了錢再還。僑匯大量集中在香港,刺激了金融業的發展。
此外,輪船帶移民出港,要準備足夠的食物,例如從香港到巴拿馬,要三百天,這刺激了食品業的發展。華人出洋後,各種生活用品也從香港出口,這包括在香港加工過的熟鴉片。船來船往,使得香港的修船業也很蓬勃。這麼多生意,使香港在一八七○年代就開始設電報網,現在香港是全世界通信最發達的地方之一。
由於移民把香港做生意的網絡擴大,所以,香港人一向對移民就沒有排斥感。也因此,當這些移民葉落歸根的時候,並不回到自己的家鄉,反而待在香港。
洗玉儀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回到鄉下生活很不習慣;香港卻很自由,像海外。況且,香港有很多開創新生意的機會。香港的百貨公司像永安、先施,都是從澳洲回來的華僑開的。
維繫東方之珠的生命
今天的移民回籠,更為「六四」後每年大約移出六萬人的香港帶來新的生機。根據香港人事管理學會統計,回流的移民中,年齡層將近一半是三十到卅九歲,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的更超過四分之三,正是香港社會最有生產力的階層。原本世人預測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會因大量高學歷的專業人士紛紛離去,而在「九七」之前垮掉。現在這個預言顯然未曾實現。
問題是,「九七」即將來臨,這些當年為了擔心中共而賣樓辭職,倉皇離去的人們,有信心長期留下來嗎?
根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給予外國居留權確能挽救部分港人的信心問題,而部分港人更表示會因此而留下不走,至少短期內不用再彷徨移民問題,而可以今後幾年在港安心工作。
但是這種心態雖然普遍,卻也有人不這麼想。前一陣子「中英關係」緊張的時候,中共常把「香港必定動亂」掛在嘴邊,認為不「平亂」,無法掃除英殖民主義陰影。有人曾語帶嘲諷地表示,到時中共的坦克開過來,難道有時間等你亮出外國護照嗎?
徘徊「九七」關
「九七之後我一定走,現在我每天都在罵他們,我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經常在專欄中寫文章批評中共的梁胡雪姬表示,香港人對此地的感情不是沒有,但是沒有辦法。「這地方不是長期屬於我們,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
事業和「言論自由」無涉的人,態度比較樂觀。像王穎文就打算留下來,「現在到九七只有兩年,但我的工作生命還有十多年,建築業大陸正需要,我可以再衝一下。」
但是他看一般人「會移民就是怕九七,等澳洲經濟好了,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會走」,王穎文說,有人九六就打算先走,走了再說;好,可以再回來。
「回流的人頗有觀望心態」,現住香港的小說家陳若曦認為,回來的人當然希望能一直住下去,畢竟這是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有自己最熟悉的文化氛圍。「但若安全自由受到太大威脅,也只好相當無奈地離開。」
短線的人心
她觀察,手拿外國護照的人(包括回流移民和即將取得「居英權」的五萬個香港家庭),人人都在「看情況」,香港整個社會因此瀰漫著「短線」的心態,連學術界都不例外。像是最新籌設的香港科技大學,雖然給極高的待遇吸引人才,但全都是兩年一聘,兩年後是否會續聘並不確定。
「好處是可以吸收到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但也造成不安定感,很多教學計畫、學術研究缺乏持續性。」陳若曦一位在科技大學任教的朋友,就因考慮到兩年的期限,而打消原本想針對香港附近海域魚類做的大型研究計畫,改做一些比較容易發表論文的小型研究了。
過客心態瀰漫,經濟領域更是如此。投機生意變成香港人最熱中的領域。走私、炒股票、炒樓花(買賣預售屋),交投十分熱絡,一點也看不出港人的信心危機;但是長期投資就興趣缺缺。輿論也有批評移民中回來搶錢的「蛙人」——手划(抓錢)、腳蹬(溜了)。
香港立法局議員劉慧卿坦承,儘管香港人尊重個人的出入境自由,選擇離開的,大家也寄予祝福,但是一個社會中移民多還是有副作用。「部份香港人認為凡事不用太爭取,反正有了外國居留權,看情況不好隨時可走;困獸之鬥,反而能產生力量。現在香港不容易凝聚共識。」
「移民回流為香港社會也帶來了一些好的風氣。」王穎文認為,香港有禮貌的人變多了,大家也比較關心政治、社會,環境比較衛生,這些和以前絕對不同。
此外,對香港人最重要的,是香港能否在九七後維持自由與人權。「九十年代」總編輯李怡曾提出他的辦法:港人儘量地國際化——國籍國際化——有愈多的港人拿到外國籍,中共在處理香港問題時愈會投鼠忌器。從這個觀點來看,移民回流對香港政治也有正面貢獻。
即將消退的潮流
但是不管移民回流帶給香港的影響是好是壞,這個世界上引人矚目的人口回流潮流,可能即將漸漸消退。最主要的原因是,「九七」即將到來。
「澳洲還有朋友向我打聽是不是該回來。因為只剩下兩年就九七了」,王穎文指出,在澳洲,超過四十歲以後應徵工作很少被雇用,尤其是外國移民。一回來等於不能回頭,所以很猶豫。
中共對移民者的態度,更是關鍵。曾有些國家表示將發給其國籍企業在港雇員護照,或給予居留權。但是中共的態度十分強硬。
按照其國籍法,中國公民(未來包括香港人)如要取得外國籍,必須先申請並經批准退出中國國籍。而且對未來這種回流移民的參政權利也將加緊限制。例如外籍人士在未來立法機構的比例,不可以超過百分之二十;擴大限制未來高官的職位,不容外籍人士出任;更在基本法明定,他日立法機關的議員,必須向中國政府效忠。
「預委會曾表示,拿外國護照的人,九七後沒有居港權。現在這個問題還在討論」,梁胡雪姬表示,這實在很很荒謬。一個國家弄得好,誰都要去。「我們常說,九七後,就是一大群吐痰的人來管我們不吐痰的人;一大堆貪汙的來管我們不貪汙的。」
我是過客
香港人的命運一直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中英談判,香港回歸中國,他們被迫移民海外;現在自己創造了這套「移民,回流」的生存模式,但能否繼續下去,又不在自己的掌握中。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鄭愁予四十年前寫的不朽詩句,難道預卜了香港人的命運?
〔圖片說明〕
P.8
「九七」大限即將到來,香港回流的移民是把這兒當作長久的家?還是暫時停留的客居?
P.10
英國國旗即將在兩年後降下。由於大量人才外流,國際間曾預言,「九七」還沒到,香港就會先垮了。
P.11
八九年的「六四」浩劫,是香港人對中共信心盡失的主要原因。(邱瑞金攝)
P.12
香港的高度經濟成長、處處商機,使得移民到海外的香港人又紛紛回流。
P.14
移民時房子賣了,現在漲了二、三倍,再也買不回來,很多人只好獨自回港工作,租屋而居。
P.15
他們從那裡回來?
李淑玲繪圖
資料來源:香港人事管理學會
P.16
「九七」即將來臨,香港社會各種貪汙、不法事件也日益增多,台灣電視劇「包青天」在當地的風行,反映了人心望治。
P.17
香港過客心態瀰漫,投機風氣大盛,連賭片都成為最賣座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