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劉老老初進大觀園,見到一片秀逸景緻,忍不住嘆道:我們鄉下人……時常閒了都說,怎麼得也到畫上逛逛。想那畫兒也不過是假的,誰知有這麼個真地方!
對於鎮日穿梭在車水馬龍中的現代「都市人」而言,或許也曾神遊文章堛漱W林苑囿、輞川別業;甚至小說中的大觀園、彩色畫頁上的頤和園……。然而,可有這麼個觸手可及的「真地方」,可堪遊目騁懷?
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新建七千餘坪的「至善園」,為這個夢想探出了第一步。
「園」字最初的意思,並不是供人「遊」的。
詩經裏出現的「無逾我園」,不過是種植果蔬的地方。直到漢代董仲舒所謂「下幃講授、三年不窺園」,才隱約有了「遊憩」的味道。
此下李太白在春天的夜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大宴賓客於桃李園;陸放翁垂垂暮年猶且徘徊在「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沈園想念前妻;牡丹亭裏杜娘淒艷動人的遊園驚夢,西廂記中崔鶯鶯纏綿悱惻的隔牆花影;加上書中名園——大觀園裏的一把辛酸淚;萬園之園——圓明園毀於砲火的屈辱……。至此,「園」的意義,就不只是可居、可遊、可觀的地方了。
降至現代,一般人最熟悉的卻是「公園」。此乃朗朗颯颯,一目了然的公共之地,風和日麗的假日裡,攜家帶眷到公園裏散步、野餐、擲飛盤、放風箏,倒也其樂融融。

圖1.:春水鴛鴦,是園中一景?或是水綠緞被上的巧工湘繡。(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文人庭園有別於「苑囿」、「公園」
「現代公園和中國傳統園林可說是二回事」,建築師黃永洪表示,「公園」這個名詞,是近代西方都市發展後,景觀設計者為都市居民留下的公共「城市綠地」,以遊憩為主要功能;而中國園林則多半是私人、個別性的,主要指城市居民在宅院的有限空間中,疊山挖池、遍植花木樹石,並利用種種迂迴的手法,將大自然作藝術性的再現,造成無限空間的幻覺,以冶遊其中,寄託懷抱。這就是所謂「城市山林」的造園傳統了。
「中國古代並沒有『公園』」,文化大學建築系講師李乾朗解釋園林形成的背景說:「除了以天然山水為基礎,規模宏大、建築華麗的帝王苑囿——像是以昆明湖為中心的頤和園之類的宮苑;一般所謂私園,早期多半只是在宅院內佈置簡單庭園,植些奇花異卉以陶冶性情、招待訪客,也為嚴肅的合院住宅添些情趣生意。」
他指出,私家庭園在漢代就很興盛;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崇尚玄學清談、寄情山水,庭園於是傾向自然野趣;唐宋二代,山水思想凝練而出的文人畫家們,親自參與造園,將山水畫的理論與技法帶進了造園藝術,像王維的輞川別業、白居易的白蓮莊,蘇東坡在蘇州城的滄浪亭、陸放翁在紹興的沈園,都是當時有名的私園。「不過這些庭園多半只留下文獻資料,沒有實物印證」,李乾朗說。

圖2.:碧橋西水榭對岸歇息的天鵝,可像王羲之的執筆之勢?(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蘇州庭園成為中國園林代表
到了明清二代,庭園藝術在南方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前代哲學思想、造園理論,至此具體實踐,名園輩出,且多半留存至今。這就是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中最負盛名的「蘇州庭園」了。
黃永洪指出,蘇州一直是南方富庶之鄉,也是人文薈萃之地,不但富商官僚集中,在清代更是全國狀元最多的地方。富商巨賈造園冶遊,自不在話下;科舉登第者在告老還鄉之後,大建園林以娛晚年,亦成風氣。加上蘇州是南方水鄉,隨處可得泉引水,土地肥沃、花木易栽,又盛產奇石,更增加了造園的自然條件。
「蘇州庭園最重要的精神,在它的空間運用」,黃永洪表示,「當年集中在蘇州城的富商巨賈、文人雅士,財力畢竟不如帝王。況且城市中空間有限,造園者勢必利用種種迂迴的手法擴充空間,造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而大多數的蘇州庭園,都在這方面發揮了卓越的巧思,達到中國園林藝術的極至。」

圖1.:板橋林本源庭園定靜堂前的蝴蝶漏窗,在荒圯中猶見秀逸。(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講究曲折幽深,最忌一覽無遺
比起傳統屋宇的對稱、規則、條理分明,中國園林藝術的手法恰恰相反:它的結構不規則、非對稱,講究「曲折幽深」,最忌「一覽無遺」。
紅樓夢第十七回裡,賈寶玉隨賈政遊大觀園,園門一開,迎面就是一帶「翠嶂」(假山),擋在眼前。賈政說:「非此一山,一進園來,所有景物悉入目前,則有何趣?」這即是中國園林中欲揚先抑的手法了——先擋住景物,然後才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此外,以低襯高,使高者更顯宏偉;以深襯淡,使景物輪廓分外鮮明;以暗襯明,使明處益發燦亮;諸如此類大小、高低、明暗、虛實的對比運用,都使得空間的變化豐富有趣。曹雪芹在這一回中用了十次「只見」,五次「忽見」,正足以表達這種柳暗花明、別有洞天的感覺。
除此之外,庭園向外借遠山藍天為襯景;向內借漏窗、門洞滲透空間,也都是蘇州庭園常用來加深層次的手法,總要使整個庭園遊來曲折幽深,餘味不盡。
明清二代有名的蘇州庭園不下七十餘座,其中經典之作如: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網師園……等,都留有實物可供遊覽追摹。

圖2.:昔日林家花園用作貴賓下榻的樓閣——來青閣。(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本省庭園多半荒圯,難窺原貌
庭園藝術不只是哲學思想、藝術精神的結晶,也是社會富庶、安定之下的產物。清末之後,中國動亂頻仍,庭園藝術也就逐漸停滯。至於三百年來的臺灣,倒也出現過不少規模頗大的庭園。
李乾朗指出,臺灣地處亞熱帶,南方式的四合院極須有水有樹來調和、避暑;而且此地水源易取、花卉易栽,建造庭園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在人文背景上,本省臨近自古巧匠輩出的閩、粵二省,技術上不成問題;而此地早期的縣城裡,富商、文人、官員經常酬酢往來,也需要廣築庭園,以為宴客、聚友、休憩、讀書之所。
明鄭時期,鄭成功帶來文武百官,不少風雅文人也跟著到了臺灣,王府庭園、官署庭園、文人庭園都隨之產生。「這些庭園都分佈在臺南,遺址也經過確定,但已經無法窺見當年形貌了」,李乾朗說。
道光之後,臺灣的庭園因商業興起、文風鼎盛而達到高峰。中北部豪族據地擴張,多建庭園以為身份地位的表徵,像新竹富紳林佔梅建於道光廿九年的潛園、鄭用錫所築郭園,至今雖已殘破不堪,但仍有遺蹟可尋。
清代後期最有名的庭園,則是霧峰萊園和正在修復中的板橋林本源庭園。

圖3.:這是經過台大土木系修復的來青閣今貌。(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喜仿泉、漳故里山水風貌
李乾朗分析臺灣庭園特點時表示,由文獻上的記載和現存遺址來看,臺灣的庭園規模都很大,「板橋林家花園和新竹潛園都在一萬六千平方公尺左右,而蘇州庭園中較大的留園才不過一萬二千平方公尺,拙政園和怡園則只有一萬平方公尺」,他繼續解釋說:「臺灣古庭園規模雖大,功能則複雜,兼及看戲、讀書、宴客、居住、遊玩……,確有曲折變化之趣,但較缺乏統一感。」
此外,臺灣庭園中特別重視水池,每個庭園幾乎都挖大水池或以水池環繞全園。李乾朗以為這乃氣候因素,有調節暑熱的功能。庭園中的假山,則多以海邊珊瑚礁、咾咕石疊成,與江南庭園崇尚的太湖石不同。
由於臺灣與南洋經商密切,庭園中經常出現南洋式欄杆或屋頂,林本源汲古書屋旁甚至有西式涼亭。而大部分的富商巨賈,也喜在園內模擬漳泉家鄉的山水勝景。據說林本源庭園榕蔭大池池北的假山,就是模仿林家故里——漳州山水所建,頗具用心。

圖1.:松風閣中的古琴聯屏,使園子更富文人氣息。(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至善園重現傳統園林之美
「三百年來,臺灣大約共出現數十個庭園,但是沒有一座能維持當年規模以至今天」,李乾朗說:「除了正著手修復的林家花園,還原面積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他像新竹潛園、霧峰萊園,或賣地、或改建,已經不可能重窺原貌了。倒是日據之後所建的十幾個公園,包括臺中公園、臺北新公園在內的西式公園,至今仍然是各個鄉鎮裏重要的綠地設施,也因為如此,一般人對『公園』反而比較熟悉了。」
無論如何,庭園藝術乃是我國獨特的一門藝術,園林勝景更是中國文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環,而臺灣迄無一座經過完整規畫的傳統文人庭園,為此,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乃撥出故宮正館東側七千餘坪(相當於一萬六千多平方公尺)空地,興建一座中國傳統庭園。他希望大家在故宮遍覽歷代文物之餘,能更真切地體會出精緻文化背後,文人生活的優雅境界。
庭園定名為至善園,疊山挖池之際,共點出「洗筆池」、「松風閣」、「蘭亭」、「流觴曲水」、「籠鵝」、「碧橋西水榭」、「華表招鶴」、「柳岸聽鶯」八景,其中山石壘壘、花木扶疏,復有亭臺水榭、楹聯典故隱翳其中。對於鎮日置身公寓大廈之中的現代都市人而言,漫遊園中、極目騁懷之外,更重要的自是能夠親自體驗一番傳統園林的趣味與境界。

圖2.:這是至善園平面圖,可看出水池佔了園景極大比例。(平面圖原稿由鼎華建築師事務所提供。(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偷得浮生入畫來
慣看青山碧水的劉老老初進大觀園時,竟也為園內精緻秀逸的山水嚇了一跳,她不但以為自己入了畫,還說這個「真地方」,「比畫還強十倍」。
以畫喻園,雖是出自村嫗之口的巴結之辭,卻也恰合園林旨趣。中國文人庭園的設計,本就是將文人遊山玩水的經驗,像作畫一般凝練、裁剪、佈局、造境,而後成為面面觀去,俱是詩情畫意的園景。
也有人將遊園的心情,比擬為徐徐展開一幅山水手卷:花間隱榭、水際安亭、越澗登樓、曲徑通幽……,一層層、一步步盤旋迂迴;觀之不盡,也回味無窮。而庭園裏的要角,亦正是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山水亭臺、花木樹石,和境界之所由生的點景碑匾、題跋典故。
至善園位於故宮東側,遠山蒼蔥送青,園中堆土疊石,頻見翠嶂。負責設計規劃的建築師王玉堂表示,傳統庭園崇尚的太湖石,盛產於蘇州,這種臨水的天然石灰岩,受水波沖蕩之後,會形成許多渦洞、皺紋,形狀極具變化,有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趣味,「臺灣雖不產湖石,但海邊風蝕日久的珊瑚礁,也不乏奇石,仍有可觀」,他說。

圖3.:疊石為山,是中國庭園中不可或缺的景緻。(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山水曲折,遊園宜緩
相對於山石的嶙峋峻秀,水,則為庭園帶來流動的生命。王玉堂說:「有些以水為主景的江南庭園,水池與陸地的比例甚至高達十分之七。至善園裏的洗筆池共有上下三池,比例約在五分之一左右。」
池水不只流動生姿,還可以留住天光雲影、明月彩霞;水底放養游魚鴛鴦、荷花睡蓮,則更添生機。目前故宮的洗筆池內已有鴛鴦、天鵝、錦鯉、白鵝悠游,待到盛夏來臨,荷葉翻風,水面將是另一番風情。
渡水必須穿橋,洗筆池水涯垂柳之下的拱橋有若跨虹,橋洞與倒影恰合一圓,搖曳縹緲,時隱時現。另一座六曲橋則蜿蜒迆邐,宛在水中央。
王玉堂表示,曲橋、曲徑、曲廊,都是庭園中連接山水、建築物,或重要園景的血脈。曲曲折折的線條,不僅延長空間距離,也增加觀景角度,「它提醒你遊園宜緩,不要匆匆忙忙錯過了景緻!」

圖4.:這是故宮珍藏的定武蘭亭真跡。(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捨廳堂軒館,設亭閣水榭
穿過洗筆池上的六曲橋,對岸稱作「碧橋西水榭」,取南宋吳琚七言絕句「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詩意。
傳統庭園中,建築物名目繁多,不可勝數。一般而言,「廳」、「堂」多是待客、起居之地;「齋」是書房;「軒」、「館」、「舍」是休息之用、陳設較簡單的建築物;「樓」、「閣」是重屋,可登高攬勝;「榭」、「舫」則是水邊建築。
「至善園的設計,主要為公共遊覽之用,所以不設廳堂軒館,但有高閣水榭,讓遊客休憩賞景」,王玉堂表示,園中建築物的素材,完全採用臺灣高山雲杉和觀音山石,並用接榫方式構築,「卷棚歇山屋頂的線條,較故宮正館宮殿式的廡殿頂輕盈柔和;樑柱的原色和屋頂的灰瓦,則表現出文人的素雅。」他補充說明道。
「松風閣」樓高二層,前後遍植蒼松,底層以黑色巨石鐫刻故宮院藏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七言古詩「松風閣卷」,可供欣賞、捶拓。碑旁並置古琴一張,與松風響答。楹柱上的對聯正是祝枝山的草書:「竹月漫當面;松風時在絃。」切題地發揮了庭園中聯柱點景的功能。
一般說來,「閣」的造型較「樓」更為輕盈,頂層四面開窗以供遠眺。松風閣外假山中有石階可上高閣。在此滿目蒼翠,既可俯瞰園景,亦可放眼園外諸山,真正遊目騁懷,不亦樂乎。

圖5.6.:這座攢尖八角亭定名蘭亭,僻處在庭園闢角,極為幽靜。(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蘭亭真跡,可觀可搨
亭子,是中國園林中被運用得最廣,也最多的建築物。亭者,停也,是讓人停歇休息之處,也是停下來看風景的好地方。亭子被安置在山顛、水際、花間、竹裡,更可自成風景。
除了古庭園,本省新建公園、風景區,似乎也處處可見涼亭棲息,但至善園中這座攢尖八角亭,則因它的素雅,顯得古意盎然,別出一格。
亭子名叫「蘭亭」,典出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名士四十餘人會聚會稽蘭亭,修禊飲酒,並作「蘭亭集序」一文,發抒「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懷。
據說當年王羲之手書真跡,自唐太宗愛之不釋,入葬昭陵以後,人間便只留有二種傳本:一是傳模臨寫的摹本,一是石刻拓本。北宋以後,出現了不只一種唐刻傳本,而其中最為學者和收藏家所樂道的,就是故宮收藏的「定武蘭亭真跡」。
至善園的蘭亭中,鐫刻了全文,可觀可拓。亭子避處園中林蔭僻靜之處,楹柱上是:「此地有穿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想見蘭亭集序中所謂「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讀來彷彿與古人同坐共嘆,感慨繫之矣。

圖1.:春日凝妝上翠閣,新葉青青送碧來。(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萬物靜觀皆自得,遊園入畫莫喧囂
運用典故勝蹟,點景楹聯,正是傳統文人庭園的特色之一。故宮善用寶藏,點出「蘭亭修禊」、「流觴曲水」、「籠鵝換經」、「華表招鶴」等勝景,又以院藏法書真跡複製楹聯,足教遊人不只「入畫」遊園,且像走在法書金石的博物館裏了。
思古懷遠之餘,滿園花木樹石,猶可藉松聽風、藉荷聆雨,臨池攬月、柳岸聞鶯……。於是步移景異、宜晴宜雨,處處生機、寸寸皆情;古人所謂「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豈只是風花雪月而已?!
萬物靜觀皆自得,遊園入畫之後,盡享大自然的生機,才是中國傳統園林曲折幽深,含蓄不盡的深意。造園是藝術,遊園更是藝術,否則徒然喧囂破壞、焚琴煮鶴,就不只是庭園之悲,也是文化的災難了!

圖2.3.:蘇州庭園今貌。(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

圖2.3.:蘇州庭園今貌。(楊永山/李乾朗/黃永洪/故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