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頗受矚目的「兩岸關係條例」,在九月十八日公佈施行細則,其中放寬大陸配偶來台配額,但遣返偷渡新娘的決定,立刻引來大陸配偶到立法院陳情。
有人說,大陸配偶來台事件,其實是海島性格勇於冒險的最佳實例:當事人在法令未開的情況下,先造成既定事實,再逼迫政策讓步。
是耶?非耶?當家庭團聚、人道考慮,與法律尊嚴、社會秩序、國家安全一同放上了天平時,該如何衡量?
九月六日,台北市近郊的士林明德樂園,來了一群大陸姑娘。她們大多懷抱著孩子,手提茶壺、點心,老公則一路招呼著,有說有笑地指點著環境。
她們不是什麼傑出的專業人士,或演藝人員,大多只是平常的家庭主婦。她們是今年元月才開放來台的第一批大陸配偶、台灣地區的合法居民,趁著假日到郊外聯誼。
九月十五日,台北市青島東路的立法院門口,也來了一群大陸配偶。不像士林那些人的談笑風生,女士們大多哭喪著臉,先生則在一旁安慰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孩子,頭上綁著陳情的白布條,身上寫道「我是無辜」幾個大字。他們要向立法院陳情,讓他們留下來。

(上、右)土豆跟薯條有何不同?這不僅是四十年的隔閡、南北的差異。台北的大廈住家,怎麼像住酒店一樣!(張良綱)
大陸配偶造成社會議題
孩子的媽媽是非法入境的大陸配偶。在「兩岸關係條例」及其施行細則公佈以前,曾以人道理由獲准在台暫時居留。九月十八日兩岸條例實施之後,他們也跟所有非法來台的偷渡客一樣,將遭到遣送的命運。
大陸配偶——其實多半是大陸新娘、大陸媳婦的問題,最近造成很大的議論。翻閱報紙,總有相關的報導。社會版上,更是每隔個幾天,就有查獲偷渡新娘的新聞,還有漁民為留住偷渡的大陸老婆,而跟警察大打出手的事情發生。
有些婚姻專家擔心,大陸新娘再繼續進來,很可能會對已經十分「不平衡」的婚姻市場加重危機,找不到老公、晚嫁,甚至不婚的女性將會更多。
也有人以人力的角度贊成大陸新娘來台,認為反正目前社會上急需勞動力,多來些年輕女性,對提高生產力總有幫助。
種種議論及其心態都有值得商榷處。事實上,大陸新娘的成因、結果都不單純,並不是一兩個小利小弊可以衡量清楚的。

(張良綱)
壯年大陸客正式來台居留
據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的統計,至今年八月底為止,合法核准的大陸配偶總共有一百零五人。而正式入境的人數為五十四人,非法入境的,則數字不詳。
警務處曾經籠統估計,目前平均每個月約有一千名大陸偷渡客,這其中有多少是大陸配偶,就不得而知了。
以往能在台灣正式居留的大陸客,不是年過七十的老人,就是未滿十二歲的小孩;正值壯年的大陸客,如傑出專業人士,或演藝人員等,多是短期停留。開放大陸配偶在台居住,算是政府大陸政策開放的一大步,卻也是接受考驗的試金石。
約在十餘年前,由於台灣地區的社會變遷加劇,人口生育力持續下降,就有學者大聲疾呼,此後台灣社會人口移入的問題,將更甚於移出。隨著大陸配偶來台所產生的移民「鎖鍊」效果,如所生的小孩,跟著而來的家人等,果然給社會帶來了新的衝擊。

(張良綱)
給政府出測驗題
把大陸配偶當作外地移民,還是本國人民?這是政府的難題之一。
說起來,政府從來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只是認為兩岸是兩個平等的政治實體,要等兩岸的差距接近,才能來談統一。因此在兩岸尚在對立之時,大陸人士雖是「本國」人民,也要給予來台限制。
當大陸配偶來台的問題開始沸騰時,有關單位面臨的問題則是,那一類的大陸配偶可以來?應該給多少配額?因為在我們的民法規定裡,並未限制不准跟大陸人士結婚,法條中還規定,結婚的基本要件是要履行同居義務。
開放探親以後,許多當年因為戰亂而離散的老夫妻重逢了。在數十年的等待後,終可重續前緣。這些大陸配偶們該不該來台?
開放探親後,到對岸旅行的人多了,社會、文化、經濟的交流增多,人們來往密切,交了朋友、有了感情基礎,形成婚配。這些人想申請配偶來台,該怎麼辦?

(張良綱)
放寬配額人數,遣返偷渡新娘
還有一些在政府未開放探親之前,偷偷跑去大陸的。這些人假若在大陸結婚,他們的婚姻事實,政府認不認定?
考慮種種不同類型的大陸配偶,政府在去年底制訂每個月可來台廿名(探親前與探親後各十名),一年共有兩百四十名的配額。
去年元旦,開放按排隊順序登記時,出現了在台配偶們在新曆除夕前四天,就開始漏夜排隊的盛況。一年的配額數在元月就滿了。到了八月底為止,根據救總的資料,申請人數共達七百七十餘人,約是配額的三倍。
粥少僧多,當然怨聲載道。九月十八日,政府於是在首次召開的大陸工作會上,宣佈放寬大陸配偶的來台配額。新規定中不再分探親前後,所有的類別,總共加起來為三百人,卅八年以前結婚的,不受配額限制。

即使是隔海而來,相同的語言、習慣,對婆媳關係仍有不少幫助。左圖黃秀珍的口味比較重,通常還是由婆婆作菜。右圖也來自泉州的駱靜芬很少表示意見,仍在摸索學習的階段。(張良綱)
婚姻先「統一」了?
放寬配額之外,政府也對非法入境的大陸配偶下了最後通牒,要他們快到救總登記,排隊了以後先回到大陸等候。依照陸委會估計,她們約在兩年後便可望來台;否則按「兩岸關係條例」,她們將與非法來台的偷渡客一樣,送往靖廬等候遣送。
於是有了立法院前的陳情場面。透過媒體的報導,滿面愁容的大陸媽媽抱著天真的孩子,引起許多人的同情。但也有人認為,這些人在兩岸尚在對立的情況下,就跑在法律前頭,率先「統一」了婚姻,自然要付出代價。
研究兩岸婚姻的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寬政就認為,「當然要為社會成本付費,配額、文書驗證等,都是合理的事。」
這其實就是政府的考量。境管局副局長劉蓬春指出,兩岸尚在對立,站在「一定得把關」的立場上,實在有必要審慎查核。
若問兩岸婚配的當事人,所有人的回答卻是:「認為我們會危害國家安全,太高估了我們吧!」何況中華民國法律中並沒有規定,不可以跟大陸同胞結婚啊!
「不是從小就要我們解救大陸同胞嗎?真的做了反而不對了?」一位年輕漁民也提出這樣的質疑。

(左)來自杭州的傅曉梅,當別人問起嫁到台灣會不會受騙時,她就說,和先生是遠房親戚,不會啦。魏先生已經退休,他說,他們倆整天在家裏逗弄孩子,非常快樂。(張良綱)
為愛許身,以身試法
其實目前大陸配偶的申請者雖然很多,但真正入境的人卻不多,主要是卡在文書驗證:大陸的結婚文件、孩子的出生證明是否真實,手寫無憑,政府希望對岸能夠幫忙查證,作個再確認。
可是對岸並不配合。他們認為,「我發出的文件就是真的,應該承認」,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
文書問題困住許多結婚數年的兩岸夫妻,儘管他們合乎陸委會規定的「結婚兩年,育有子女」等要件,卻仍然無法順利來台。有的人不耐久等,乾脆將老婆偷渡來台。也有人一看到配額排到那麼後面,來台無方,也就不管法令,先把老婆弄來再說。
這就形成很多非法偷渡的兩岸夫妻,也更增加政府處理的困擾。
宜蘭的一位大陸太太表示,「我們為愛、為孩子、為丈夫而來,哪裡錯了!」說來理直氣壯。
哪裡錯了?常替兩岸婚配問題講話的立法委員陳定南、陳癸淼曾經建議,非法入境大陸配偶應有別於其他偷渡客,不宜以遣送處置。但政府的立場是,如果不遣送,無異鼓勵非法,對真正辛苦排隊的人,反而不公。而且,如果大陸人都用此法來台灣怎麼辦?

(右)兩位來自四川的年輕姑娘,同樣嫁到澎湖為人後娘,心境相同,已經成為好朋友。(張良綱)
語言不通、文化不同!
聽起來像是危言聳聽?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說法有其依據。
接觸過大陸配偶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兩岸婚配可說大多是「速成」婚姻。他們多半因旅行、探親、經商,甚至在相親團裡認識,交往的時間都很短,且因為要時常往來,花費太大,因此大多速戰速決,步入禮堂。
這樣的感情基礎,加上兩岸四十年的隔閡、社會制度的不同,更增加衝突的可能性。
澎湖有位四川籍的大陸太太就因為個性較強、語言不通而跟家人時起衝突。
「我嗓門大、話又跟他們說的不同,每次喊孩子大聲點,婆婆就說我在虐待小孩」,這位太太是嫁過來當後母的。問他跟先生怎麼認識的,她只含含糊糊地說,在福建經朋友介紹認識的,至於為何會從四川到福建去認識台灣郎,則不願詳談。
還有一位湖南小姐嫁到新竹一個客家家庭,婆婆每天凌晨四、五點就起床了,做媳婦的雖然也跟著一早就起床工作,但始終覺得太辛苦了,對來台的生活也不是很滿意。
她說她常不明瞭弟媳們為何能數十年如一日的如此工作,她的家人常跟她講過去家埵p何由苦到甘,鼓勵她多多忍耐,但她不了解人生為何要這麼苦?她為何要嫁這麼遠?
合法入境,偷渡心情
還有更多不被媒體曝光的偷渡新娘,她們或是因為對岸政治經濟不穩定,對台灣的嚮往而來,或是因為想來台謀生、求職未果而嫁做人婦,更甚者還為人肉集團所控制。
換句話說,兩岸婚配的成因和結合動機都比較複雜,因此政府有必要採取謹慎的評估態度。當然,只要有限制,也就可能會殃及無辜——真誠的婚姻就得忍耐一些不便了。
居留之外,被討論頗多的是大陸配偶在台的權益問題。陸委會法政處處長朱武獻指出,政府的立場是,已合法入境的大陸配偶及其子女,在兩年適應期滿,婚姻事實認定後,就跟我國國民一樣,領有身分證,享有各種基本權利,如投票、保險等。
因此在兩年適應期間,大陸配偶可說完全是過渡的身分,很多大陸配偶為此非常沒有安全感。
演員魯直的太太馬郁擔心她沒有正式的身分證,會找不到有保障的工作;小孩不能到衛生所打免費的預防針,也不能加入先生的保險。「我們是合法進來的,但感覺跟偷渡差不多」,她說。
當家庭團聚碰上兩岸對立……
也許有人覺得,新移民總要忍受點不方便,舉世皆然。但是有些人可不只是埋怨,而真正發生了問題。
一個為協助大陸新娘適應在台生活而設的民間社團「大陸新娘精神娘家」,已經傳出有先生死了、太太因與公婆不合而生活無著的案例。由第一批來台大陸配偶自發成立的「大陸配偶聯誼會」,也有幾個配偶來台後,因為跟先生相處不來而不知去向的例子。
對這些案例,政府有無追蹤輔導?朱處長認為,這些人因為在兩年適應期間,還不算台灣地區居民,且婚姻事實也有待認定,因此應予遣返。但這樣到底合不合理?算不算人道?
而目前最棘手的問題,要算那些在九月十八日後就要被遣送的非法入境大陸配偶了。這些人因為偷渡來台,在對岸也是非法出境的身分。在兩岸的政治現實下,這些人將如何結局?
「看到報紙之後,我們全家已經哭了三天了」,一位澎湖的漁民說。他還為此聯合宜蘭的非法入境夫妻到台北陳情。「請願有用嗎?」他問。
他的問題目前沒有人能給他答案。當人道的問題碰上政治,當家庭團聚跟國家安全、社會秩序一併考慮,當他們選擇了非法途徑在先,再多的質疑、傷心,恐怕也都得讓路。也許我們只能期待未來,等兩岸統一,如此最好是寫在小說裡的故事,才不會在現實發生。
〔圖片說明〕
P.42
原本是好久才能相會一次的鵲橋會,如今因為兩岸關係的變化,得以天天相聚一起。這是今年九月,「大陸配偶聯誼會」在外雙溪舉辦聯誼活動,大夥的合照。
P.44
(上、右)土豆跟薯條有何不同?這不僅是四十年的隔閡、南北的差異。台北的大廈住家,怎麼像住酒店一樣!
P.45
兩岸婚配年齡差距〔圖表〕
P.45
申請來台大陸配偶教育程度分類〔圖表〕
P.45
申請來台大陸配偶性別人數〔圖表〕
1987年11月2日開放探親後結婚者
開放探親前結婚者
資料來源:救總
P.46、47
即使是隔海而來,相同的語言、習慣,對婆媳關係仍有不少幫助。左圖黃秀珍的口味比較重,通常還是由婆婆作菜。右圖也來自泉州的駱靜芬很少表示意見,仍在摸索學習的階段。
P.48
(左)來自杭州的傅曉梅,當別人問起嫁到台灣會不會受騙時,她就說,和先生是遠房親戚,不會啦。魏先生已經退休,他說,他們倆整天在家裡逗弄孩子,非常快樂。
P.49
(右)兩位來自四川的年輕姑娘,同樣嫁到澎湖為人後娘,心境相同,已經成為好朋友。
P.51
雖有大陸合法的結婚證書,走上偷渡來台一途,總是蒙上遣返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