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億7千萬年前、比恐龍出現還早近4億年的寒武紀,堪稱是海洋活化石的龍宮貝,就已在宜蘭外海龜山島海域200米深度裡靜靜的爬行,直到今天。
11年前,宜蘭南方澳漁港土生土長的漁家子弟張議顯,因緣際會與龍宮貝相遇,一頭鑽進海貝世界,成為國內藏有最多龍宮貝、也是國內唯一成功飼育龍宮貝活體的寶「貝」達人。
坐擁10萬顆以上的貝殼標本,張議顯的收藏,包括出現年代早過恐龍的龍宮貝、鸚鵡螺,價值一輛轎車的寺町寶螺、柔姬寶螺,還有養在水族缸的三十多種貝類活體。為了這些超齡寶「貝」,張議顯經常與水族箱共眠,最高紀錄是在宜蘭綠色博覽會的展場裡睡了兩個月。
張議顯和貝殼的不解之緣,始於他的父親張福全。

意外的邂逅
民國四、五十年代,南方澳漁業鼎盛,張福全是南方澳修理漁船推進器的師傅。那一代漁村長大的孩子,唯一的玩具就是「大海」,張議顯下課的時光,要不是到內碑漁港去釣魚、划著橡皮艇跟哥哥出海探險,就是到豆腐岬去跳水。
「那時站在海中低頭一望,就可以看到五色斑爛的熱帶魚,海灘上還有大貝殼無數,任人撿拾。」說起兒時的大海,張議顯臉上就泛起一種夢幻的神彩。
當時,承繼祖父留下來的一筆債務,張家的生活十分清苦。11年前,17歲的張議顯高職畢業後,開始跟著父親修理漁船,有一天當父子倆登船修理時,熟識的漁民自塑膠袋拿出一顆龍宮貝,拜託人面比較廣的張福全拿到台北去「賣賣看」。回想第一次與龍宮貝的相遇,張議顯只記得那顆貝殼很大又很腥臭,臭到他試盡各種清潔劑,直到用黑人牙膏洗手洗了好幾回,才把臭味去掉。
早在民國50年代,座落在現在228紀念公園的省立博物館,曾展示過一顆龍宮貝活體,轟動一時,因此漁民們多少還知道龍宮貝身價不凡。隔幾天張福全拎著龍宮貝到台北找到一位貝殼商,不太有自信地開價4萬元台幣,沒想到貝殼商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嚇了一大跳的張福全才知道原來貝殼這樣有身價,於是開始告知同鄉漁民,只要撈到貝殼,都可以拿來和他換東西。
當時台灣並沒有專業的捕貝船,每一顆貝殼都是跟著漁獲夾帶上岸,「其實都是一個美麗的『意外』,」張議顯表示。對漁民而言,海貝不具經濟價值,無意撈到的海貝大多是直接丟回大海,然而自海底到船上,因為壓力驟減,丟回大海的海貝大多也無法再存活了。
剛開始兼作貝殼買賣的張福全父子,不懂貝殼行情,也不知如何挑選貝殼,因此什麼貝殼都收,「一袋貝殼換一箱唯士比,」就這樣為張家累積了上萬顆貝殼。摸清楚門路後,靠著一些珍希貝殼,漸漸也還清了數百萬元的欠債。
「貝殼,可真是我們張家的大恩人!」張議顯表示。
說起貝殼市場,菲律賓因為海島眾多,通行英語,是世界貝殼的交易中心。「但是,多數稀有寶貝,卻都是由台灣漁船打撈發現的。」原因有二,一是宜蘭擁有漂亮多變的海岸線和龜山島,是多種海貝的棲息地。其次,漁撈技術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台灣,二、三十年前就懂得拖網、放箱等捕捉深海魚類的技巧,可以比其他國家漁民將拖網放到更深的海底,海床上的寶貝「落網」的機率也高。

大海的心跳
在過去經濟海域並未明確劃分的年代,台灣的遠洋漁船繞著地球跑透透,因此帶回了許多深海珍貝;和南方澳一樣,屏東東港的遠洋漁船靠著貝殼也賺過一大筆外匯,一南一北兩大「貝港」相互輝映。
「貝殼的價值,基本上就是物以稀為貴,」張議顯解釋,同一種貝類產地不只一處,不同的海域也會造成貝殼圖紋些許的差異。例如同是蘭福寶螺,台灣海域產的一顆價值一萬元台幣,而美國加州亞種因為數量稀少,價值則在6萬元台幣之譜。
多年與漁民的合作紀錄,在張議顯的腦海中已經畫出一張完整的全球珍希貝殼棲息地圖,但在漁業衰微的今天,張議顯不敢將腦海中的地圖畫出。
他解釋,「台灣已經有少數漁船放棄捕魚跑去捕撈海貝,若是將地圖公諸於世,不僅海貝會被一網打盡,過多的珍貝出海,也會破壞貝殼的市場行情。」於公於私,張議顯只能將這份珍貴資料藏在心中。

馬糞海膽。在台灣深海底下,居住著許多美麗絕倫的貝殼,如今都可在寶貝館的水族箱中仔仔細細地瞧個究竟,而這些可都是活的喔!
打造寶貝館
原本只能算是貝殼商的張議顯,退伍後,開始著手整理家中近40個收納箱的貝殼。每一次攤開那一箱箱造型奇特的貝殼,他就惋惜,「台灣號稱『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但這些大海的寶貝卻只能壓在不見天日的箱底。」於是在他心中,萌起了給貝殼蓋一座「寶貝館」的夢想。全力支持張議顯的張家也為此重新分工:父親與哥哥負責修船廠的工作,媽媽負責港邊的代客烹煮漁鮮,好讓張議顯全心負責貝殼的收藏與買賣,以及寶貝館的籌建。
自從描畫出籌建寶貝館的遠景,張議顯不再將到手的珍希貝殼統統轉賣變現,而會留下一只品相最美、體型最佳的標本充實館藏;目前在他手中就藏有一顆全世界最大又完美無傷的柔姬寶螺,儘管已有藏家向他出價1萬5,000元美金(約台幣49萬元),但他還是捨不得割愛。
2003年,南方澳慶祝鯖魚節,在漁會的邀請下,張議顯首次推出貝殼展,琳瑯滿目的貝殼不僅讓民眾驚豔,也吸引縣府人員的注意。在與張議顯討論後,決定在第二年的綠色博覽會中,為張議顯打造一座「寶貝館」。
對於一心想為心肝寶「貝」打造家園的張議顯而言,縣府的提議無異是美夢成真。於是,他告知縣府人員,不需要展覽權利金,只希望綠博結束後,縣府可以將展場裡的水族生態缸、維生系統全部贈送給他,協助他在家鄉成立永久性的寶貝館,讓來到南方澳的遊客不只是吃海鮮,也可以欣賞貝殼,進一步瞭解海洋文化。

貝殼,活的
然而,籌劃了一整年,張議顯覺得,除了貝類的相關知識和文化介紹外,貝殼再怎樣都是死的標本,如果展館裡能有動態的活體展示,一定更能吸引人們走進貝殼的世界,瞭解海貝生態,而不再只把貝殼當成美麗的裝飾品。
這樣的想法也獲得了縣府的大力支持,只是,除了具有經濟價值的食用貝,漁村裡沒人養過活體貝類,就連水族館、海洋生物館也缺乏飼養經驗。儘管沒有設備、沒有知識,不肯放棄的張議顯土法煉鋼,在自家工廠裡佈置了一個兩公尺長的水族箱,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那個過程,真可以說是一團混亂、慘不忍睹!」回想過去,張議顯苦笑著說。一開始,他搞不清楚殼裡玄虛,誤將許多早已死掉的貝殼放入缸中,又將所有貝類混養一缸,造成相互殘殺,加上不知道貝類要吃些什麼,飼料亂放一通,這些都使得水質嚴重污染,幾乎每2天就要洗缸一次。而自己組裝、用來打氧氣和過濾水質的維生系統,機組不穩定、洩水孔又太小,使得水族缸幾乎每3天就淹水一次。
總算經過大半年的摸索,加上縣府一位新進職員陳家勇正好在海洋大學漁業養殖博士班進修,在兩人的齊心嘗試下,慢慢整理出一套貝類的飼養方式,對於每一顆捕撈上岸的貝類,先經減壓,再隔離觀察,穩定之後再放入飼養箱,最好是分開飼養,才能試出每一種貝類喜歡的食物。
「像是大法螺喜歡吃海星、萬寶螺只吃海膽、骨螺會獵吃其他貝類、芋螺遇到敵人則會噴出毒液,如果沒有將它吃剩的餌料清除,它會誤以為是敵人,不斷噴出毒液,最後連自己都毒死了!」說起每種寶貝鍾愛的食物,張議顯花了好多功夫,才知道貝類有的吃素、有的吃葷。而為了替寶貝們張羅食物,張議顯還練出一身好功夫,每星期都要親自下海,甚至潛水捕撈海膽、海星、海藻等等,供寶貝們大快朵頤。

龍宮貝的生與死
2005年,綠博的「寶貝館」果然大獲好評,而張議顯也在展覽結束後,帶著所有設備回家,將自家一棟透天厝改裝成小巧的貝殼博物館。當年7月,「南方澳寶貝館」正式成立,一樓為活體展示區,尤其以活體龍宮貝、鸚鵡螺為主角;二樓則為標本展示區、貝類資訊館、化石區。
不同於台灣的貝殼藏家,張議顯的寶貝館以活體貝類的研究與飼養為宗旨,尤其鍾情於貝殼之王──龍宮貝。為了向漁民購買活的龍宮貝,他向漁會貸了一百萬元,每當漁民捕撈到龍宮貝,以無線電通知他時,他就會賠償漁民損失,請他們放棄當天工作,立刻返航,以求龍宮貝順利存活。
這幾年來,已經飼養過三十多顆龍宮貝的張議顯,可以讓龍宮貝在人工環境中順利存活,每回在國際貝類會議上,都令愛貝人士、海洋學者嘖嘖稱奇。
2005年教師節晚上,一顆直徑18公分的「龍宮翁戎螺」,竟然在張議顯眼前產卵,上萬顆金黃色的卵從螺殼的罅裂中噴出,長達4個小時,產後的龍宮貝,殼色更加豔紅。張議顯高興的說:「我當爸爸了!」這不但首創龍宮貝在人工環境中產卵的全球紀錄,也列入當年國內10大貝類消息的第一名。可惜的是,當時飼養箱中的龍宮貝僅此一隻,所以這些卵無法受精孵化。
更令張議顯扼腕的是,這一顆龍宮貝竟然在當年底「三合一」選舉時,受到鞭炮噪音過度驚嚇而死亡,總計存活了265天,離日本專業團隊存活一年的飼養紀錄已相去不遠。而這個意外,也讓張議顯難過得一整個星期都沒有心思工作。為此,張議顯決定要賣掉一顆直徑20公分的龍宮貝殼,好替其他的龍宮貝蓋一間像深海一樣安靜、不受干擾的隔音室。

搶救寶「貝」
張議顯煞費周章珍愛活體寶「貝」,背後還有一個更迫切的理由:「過去南方澳一年可以撈到十幾顆龍宮貝,2005年卻只撈到2顆!」他表示,近年漁撈技術進步、加上中國漁船「一網打盡」的捕漁法,連外殼輕薄的幼貝也統統撈捕上岸,包括龍宮貝在內的稀有貝類棲息地更已遭嚴重破壞,不禁讓他心急如焚。
「能搶救多少算多少!」張議顯說。為此,他也和國內學術單位合作,朝人工繁殖的方向努力,希望能為龍宮貝保住一縷血脈,以報答龍宮貝對張家的恩情。
過去張家因「貝」而富,但事實上,滿心歡喜籌建「寶貝館」時,張議顯並不知道最可怕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從活體的飼養管理、貝殼的收藏分類,到貝殼文化的解說導覽,「寶貝館」館長張議顯一人擔起所有館務,是寶貝達人,也是寶貝癡人。
寶貝好貴
為了將住家改造成展覽空間,張家父子借來打牆的機器,從打掉隔間、補土、粉刷到空間布置,一切自己來。
而綠博的展覽木櫃與水族箱維生系統,本是為了短暫展期而設計,搬回家中,張議顯才發現木櫃已經開始發霉腐朽,只好重新訂製鐵櫃,放置水族箱;至於馬達也不夠專業,經常損壞,也只好全數換新,一下子就讓張議顯這個年輕的館長掏光了存款。
更大的負擔是水電費用:深海貝類適合生存的溫度大約只有攝氏20度,包括龍宮貝、鸚鵡螺、寶螺,3種飼養箱都需各自有一台冷卻機,這又花了張議顯二十多萬元,還有每個月約2萬5,000元的電費。
為了省電,就住在寶貝館3樓的張議顯,夏天時總是捨不得自己開冷氣,熱得實在受不了時,就乾脆到一樓的寶貝水族箱旁打地鋪。
過去老祖宗以「貝」為珍寶,並以海貝充當貨幣,若依此標準,今年28歲的張議顯,應該算是台灣最富有的黃金單身漢之一了。然而為了照顧這些海洋嬌客,算一算,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5年來他已投入近千萬元,負債三百多萬元,資產由正轉負,不僅相交6年的女朋友不敢嫁給他,連當初支持他的父親也開始踩煞車、投反對票,希望他回歸單純的貝殼商人身份就好。
「現在的我,正徬徨在休館與否的關鍵時刻,」張議顯語中充滿掙扎與無奈。一邊當館長、一邊利用假日就讀於海洋大學海洋資訊學系的張議顯,2006年11月中剛參加了漁會考試,正在緊張地等候年底放榜。要是通過考試,張議顯將成為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往後「寶貝館」只能在假日時接受預約參觀;若是連漁會工作也沒著落,他將另外尋覓工作,「寶貝館」也將暫時告一段落。
「也不能說是放棄,而是把心力與金錢先用來培養自己的實力,」彎著身子,靜靜凝視著在水族箱內愜意吐納的龍宮貝,張議顯表示,找一個看得到碧海藍天的好地方,蓋一座生機盎然的寶貝館,復育龍宮貝回到大海,依然是他心中永遠的夢想。

海葵。在台灣深海底下,居住著許多美麗絕倫的貝殼,如今都可在寶貝館的水族箱中仔仔細細地瞧個究竟,而這些可都是活的喔!
南方澳寶貝館
開放時間:早上9:00至下午5:00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南興里華山三巷15號
電話:(03)9951420
票價:全票100元,半票50元,購買南方澳博物館套票150元,一次可以參觀南方澳寶貝館,及附近同屬「蘭博家族」的「珊瑚法界博物館」和「碧涵軒卵羽陳列館」。


鸚鵡螺。在台灣深海底下,居住著許多美麗絕倫的貝殼,如今都可在寶貝館的水族箱中仔仔細細地瞧個究竟,而這些可都是活的喔!

南方澳寶貝館

除了坐擁10萬顆貝殼,張議顯更是台灣飼養貝類活體的「寶貝達人」。圖中圓錐狀最大最紅的就是曾為「鎮館之寶」的龍宮貝,目前已賣給國立台灣博物館。


高腰翁戎螺。在台灣深海底下,居住著許多美麗絕倫的貝殼,如今都可在寶貝館的水族箱中仔仔細細地瞧個究竟,而這些可都是活的喔!

座落在台灣東北角的南方澳,不僅是知名的遠洋漁港,也是珍希貝類重要的棲息地。

為了飼養貝類活體,張議顯經常得下海親自捕撈,或者向漁民購買寶「貝」們的特殊食物。

寄居蟹。在台灣深海底下,居住著許多美麗絕倫的貝殼,如今都可在寶貝館的水族箱中仔仔細細地瞧個究竟,而這些可都是活的喔!




大白千手螺。在台灣深海底下,居住著許多美麗絕倫的貝殼,如今都可在寶貝館的水族箱中仔仔細細地瞧個究竟,而這些可都是活的喔!



看過寶貝館豐富的館藏,再親自手製作貝殼紀念瓶,大海的聲音將留在心中迴盪,久久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