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今天噗推了沒?有沒有看到我在『Facebook』留給你的新訊息?」這是近來台灣網友極為流行的問候方式,指的其實就是「Plurk」(噗浪)、「Twitter」(推特)和「Facebook」(臉書)等最近一年爆紅的「微網誌」服務。
微網誌到底有多「夯」?最熱門的Facebook全球會員數已逼近3億人,台灣使用者更從年初的十餘萬人暴增至9月底已超過322萬人;另一項超人氣的「噗浪」服務,本土會員數也超過30萬人。至於曾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勝選推手的「Twitter」,則因尚未出現中文化介面,推廣較為困難,目前在台使用者約在3~5萬人間。
微網誌威力不容小覷,但另一方面,在亮眼的成長數字背後,這項新服務卻也悄悄改寫使用者和朋友間的親疏關係,翻轉了個人和原本「弱連結」或「強連結」親友的互動模式,更在「有話就說」、即時便捷的訊息傳遞中,不知不覺地透露每個人最私密的生活細節。
「○○○你好,我開設了一個 Facebook 個人檔案,內有我的相片、影片及活動。我想將你列為我在 Facebook 上的朋友,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個人檔案。你首先要加入 Facebook 。然後你也可以設立你自己的個人檔案。謝謝,○○○。」
這封標題訂為「我在Facebook上找你呢!」的邀請信,相信許多人都曾接過,寄件者有你的同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也可能是失聯多年的初戀情人或國小同學,甚至還有令人丈二金剛、壓根兒摸不著頭緒的陌生人。

風靡台灣上班族的Facebook「開心農場」遊戲,能滿足一般人現實生活得不到的「不勞而獲」樂趣;不過上班時間「種田」、半夜起床「偷菜」,或是花錢買「狗」卻看不了田,爭議話題多,糾紛頻傳。
「人拉人」式的擴散傳播
剛開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新興網路病毒的傳播手法,但隨著這類信件日益增多,有一天你赫然發現,原來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已是這個台灣人暱稱為「臉書」的Facebook會員。為了和大夥一起分享心情、玩遊戲及傳遞訊息,或者僅僅是害怕被孤立於既有的人際網絡之外,於是你也無可無不可地加入成為新會員,並且持續散發邀請函給email通訊錄上尚未使用的友人。
這種「你找我」、「我邀他」式的病毒式擴散傳播,正是Facebook、Twitter、噗浪等微網誌服務,在短短3~4年內就席捲全球的主因。
網路趨勢專家劉威麟分析,有別於過去社群網站以「人傳人」方式,吸引志同道合的網友加入互動;新興的微網誌則進化到「人拉人」,主動出擊,將使用者的人脈關係一網打盡。
舉例來說,一旦使用者開始登入Facebook,就會很驚愕地發現它已經同步從你email的往來名單中,抓出其中的臉書會員,並為你準備好一張「可能的」好友名單,還不斷地慫恿你:「嘿!推薦這個王大頭先生給你做朋友,你和他有7個共同朋友哦!」又或者你會忍不住「手賤」、好奇地查看自己在噗浪或Twitter的好友,到底又同時是哪些人的「粉絲」、正在「follow」哪些自己可能認識、又似乎又不太熟的網友訊息。
「因此只要一玩微網誌,就會發現自己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好友名單越加越多,就好像得了『朋友強迫症』一樣;這種利用『你的朋友』來『拉』住你,是微網誌在極短時間內聚集如此高人氣的主因,」目前在Facebook已擁有超過7,000名「粉絲」的劉威麟如此表示。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小遊戲綁住用戶
除了「人拉人」的擴散推銷,微網誌另一項「殺手級密技」,是提供讓使用者增加「黏著度」的小遊戲,最近讓台灣上班族為之瘋狂的Facebook「開心農場」,就是其中翹楚。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開放平台」,讓全球用戶或軟體開發者可自由設計各種與Facebook主要功能結合的應用程式,包括「餐城」、「魚農」、「綁匪之王」和「開心農場」等眾多有趣的小遊戲也因應而起。
這些遊戲的魅力有多大?台灣就是最明顯的成功案例。今年年初時,Facebook在台用戶數僅約10萬人,但自3月起「開心農場」遊戲有了中文化介面後,會員數每周都以10%~20%的速度爆量狂增,甚至曾多次名列「全球Facebook用戶成長最快」的國家,至今年9月底時,我國Facebook會員已超過322萬人。
區區一個「開心農場」遊戲,為何能讓台灣網友前仆後繼加入Facebook行列,掀起網路「務農」風潮?最主要是這款遊戲不但能讓玩家在虛擬世界種菜、養雞或養狗,出售收成、換取虛擬金幣來增加網路積分,還可潛入線上友人的農場「偷菜、偷雞蛋」,滿足「不勞而獲」念頭及「當小偷」樂趣。
農場新手、補習班老師阿蘋沈浸在「開心農場」才一個月,卻嚴重到每天清晨6點調好鬧鐘開電腦務農。「太晚起床,我的田地就會變成任人採收的觀光農場!」她笑說,這種利用遊戲串連社群的手法真的很高明,像她為了「有更多田地可以偷」,而拉了一堆朋友一起進來玩,「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大夥都變成Facebook的俘虜!」
除了Facebook,噗浪也是另一個懂得以遊戲抓住網友胃口的微網誌,它設計了「Karma」(即 「業力」之意)積分機制──當會員更新自己的檔案,或是多留言、多邀請朋友來玩時,Karma值就會上升,就能使用更多生動有趣的表情符號及寵物圖示;反之,會員若是長期未登入網站,或發表過多的「噗」讓朋友疲於奔命,或交友申請被拒絕,積分則將下降,可使用的附加服務也會受限。
有「台灣宅男領導人」稱號的網路寫手朱學恆分析,台灣人對這種可以帶來「競爭」成就感的遊戲接受度很高,不管是「開心農場」或Karma值的積分設計,都相當投合台灣人「愛練功」的網路使用習慣,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爆紅。
「像噗浪和Twitter是性質極為接近的服務,但後者就沒有遊戲積分機制,因此噗浪的台灣會員數可輕易衝破30萬人,Twitter卻始終只在3~5萬人間徘徊,」他說。

微網誌快速聚集人脈的功能,讓眾多網友得以大幅拓展交友圈,但其「一視同仁」、「一對多」的佈告欄傳訊模式,卻也令部分使用者憂心將因此改寫朋友間的親疏關係,或是不自覺地過度曝露隱私。
改變朋友間的親疏關係
不管使用者是為了結交朋友、分享心情、傳遞即時訊息,或僅僅只是為了玩遊戲而接觸微網誌,它確實已在台灣各地奠定影響力。然而,隱身於強大功能背後,微網誌卻也在悄悄改寫你我和朋友間的親疏關係。
網路趨勢專家劉威麟分析,每個人都有所謂「強連結」的「麻吉」好友(如「5同」關係中的同學和同事),和有點熟又不太熟的「弱連結」點頭之交。但當這些人同時被擺放在Facebook或噗浪的好友名冊中,原本的「強」、「弱」關係就被完全打散了。
因此當你每天在微網誌上碎碎念,分享生活瑣事、辦公室趣聞或寶寶成長日誌時,所有線上「好友」在該平台上和你互動的機會一律均等。「當然我們可以藉微網誌強大的互動功能,與原本『弱連結』人脈建立交情,但也可能在這種『一視同仁』的溝通過程中,忽略了原本更交心的麻吉知己。」
劉威麟舉自己的經歷為例,因為玩Facebook,他與失聯已久的國小、國中同學重新取得連繫,大夥兒一同在網路上分享年少輕狂時的種種回憶,讓他感到既溫暖又窩心;但另一方面,卻也有部分的知心好友,反而因他「沒時間一一與他們個別互動」而漸行漸遠。
「曾有多年知交向我抱怨:『你每天花這麼多精神在微網誌上交新朋友,卻連打通電話給老朋友聊聊的時間都沒有!』這確實是微網誌大流行的後遺症,」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Facebook增加玩家黏著度的「殺手級密技」,是開放使用平台,讓軟體開發商可自行設計各種有趣的小遊戲,如「開心農場」、「餐城」、「魚農」等遊戲,都擁有死忠的支持者。
和MSN的競合效應
雖然微網誌改變了朋友間的親疏關係,但它強大的互動功能,確實讓眾多使用者盛讚不已,即使連原本在台灣社交網界佔有率超過9成的MSN即時通訊軟體,也不免飽受威脅。
劉威麟分析,包括微軟MSN、Yahoo!奇摩等,都屬於「一對一」的即時訊息傳播模式:當使用者丟出一條訊息後,通常會期待狀態列顯示為「線上」的朋友能立即回應,否則就可能浮起:「他到底在忙什麼,怎麼看到我call還不趕快回?」的疑慮。
如果明知某友人常上MSN,狀態列卻一直顯示為「離線」,甚至久久沒有更新「暱稱」,難免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早已被對方「封鎖」成「拒絕往來戶」,心中的不爽也會跟著加深。MSN特殊的設計,讓它不自覺地成為朋友間的「交情溫度計」,對雙方都是一大壓力。
相較之下,微網誌提供的是「一對多」、甚至「多對多」的訊息傳遞關係,就像淡淡地在自家留言板上寫幾句,並不會特別針對誰,也不期待某一個特定對象回應。好友們可以立刻出聲,也可以等到有空、或有興趣想回時再回應,大大減輕了慘遭「友誼勒索」的壓力。
然而微網誌這種鼓勵「個人向大眾」發言的傳訊模式,卻也讓部分使用者反而感到不自在。
在唱片公司工作的徐先生就表示,或許因為自己的個性不善交際,他覺得每天在網路上跟一大群人──包括很熟的老朋友、其實不太熟的同事,以及根本不大想「鳥」他的老闆「和」在一起,互道「早安」,討論「○○麻辣鍋真的很好吃」、「今天在捷運站遇到一個正妹,長的很像瑤瑤」等無聊的生活瑣事,實在是浪費時間又沒意義;再者因為知道有很多「閒雜人等」可能在旁窺探,在發言上反而會自我設限。
「像我以前很常跟相熟同業、音樂上的好友,透過MSN私下批評哪張新出的唱片品質很差,但這在微網誌的半公開平台上就不可能,所以我反而比較懷念『一對一』、可以講真心話而不怕隔牆有耳的MSN時代。」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部落客懶得寫長文章
除了改變個人與朋友的互動模式,微網誌帶來的另一項衝擊則是──部落格文章大幅縮減。
有別於傳統部落格文章「被期待」要圖文並茂、長篇大論的呈現,英文字母數限定140字(中文則為70字)的Twitter和噗浪等微網誌,型式上比較像是「社團留言簿」或「里民佈告欄」,對時間有限的現代人來說,其實是較能「持之以恆」的書寫方式。
「要寫一篇既有內容又具獨特觀點的部落格文章,是很花時間的,」同時身兼知名部落格「阿孝札記」作者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他有一群固定的讀者、網友和人脈關係,是藉由瀏覽部落格來與自己保持良好互動,所以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更新文章,就會有人寫信或留言來「善意提醒」。
「這種關心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會讓原本就沒時間或寫不出東西的作者,文思更枯竭!」
但Twitter等微網誌出現後就不一樣了,即使時間有限,他也能輕鬆透過簡單幾句話,和網友分享當下的心情或想法,不必擔心內容太空泛,也不需要背負部落格必須「文以載道」的書寫期待,同時還能繼續維持社群間的「熱度」。
他舉例,像中國大陸今年元宵節時的央視「大褲衩」配樓大火、近來的新疆烏魯木齊暴動,他都是透過對岸的twitter網友第一手傳播,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現場消息。「由於微網誌的發文和傳訊實在太快太方便,所以有了微網誌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部落客,文章產量都大減,有的人甚至乾脆放棄部落格了!」
雖然這種由微網誌帶來的排擠效應,讓許多愛看傳統部落格長篇好文的網友感到扼腕,但也有人認為在「替代品」出現後,原本火紅泛濫卻良莠不齊的部落格,文章品質反而因此提升。
在網路上化名「BillyPan」的知名部落客、台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就指出,自從他開始玩噗浪後,有些簡短的觀點或心情分享的碎碎念,就可以丟到微網誌;只有需要花時間蒐集資料、整理分析的長篇文章,才會發表在部落格。
「雖然我在部落格上的文章變少了,但每一篇都言之有物,不會再為了『衝量』而濫竽充數,垃圾留言也相對變少。」潘建志覺得這種依各載體的特性做分類、分級發言,反而是微網誌帶給部落格的良性刺激。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過度揭露隱私
微網誌對部落格帶來的正、負面效應究竟孰輕孰重?或許還有待觀察,但它另一個讓眾多網路觀察家擔憂的議題,反而是──由於這種新興平台的訊息傳遞太過便捷,使用者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揭露過多隱私卻不自知?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在維吉尼亞州一所中學發表演說,就一再提醒年輕學子,一定要仔細篩選放在Facebook等微網誌的資訊。
「年輕時就是會犯錯、就是會做傻事……,但你在Facebook上犯的錯,日後可能回頭找你麻煩……;這是一個『YouTube』時代,不論你做什麼,這些訊息都會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刻再度被提起。」有感於目前美國年輕網友已在各類社交網誌中揭露過多私密資訊,歐巴馬特別提出這樣的忠告。
身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的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助理教授管中祥也贊同這樣的想法。他指出,在Web 2.0互動式社群網站高度發展的時代,所謂的「網路人格」,不再具有高度匿名性,反而是現實人生的另一種延伸。
像人氣最旺的Facebook,不但鼓勵網友以真名註冊,還期待他們提供自己email通訊錄上「所有的」朋友清單,好讓它為「所有的」線上使用者,串連起一層又一層綿密的人脈版圖;其他如噗浪、Twitter,雖不要求用真名註冊,但也很容易透過使用者的發言、與好友及粉絲群的互動等「社會線索」,輕易探查出「他到底是誰?」
「千萬不要以為看你文章的人只有名列『好友名單』的知交,就鬆懈心情大曝隱私。」管中祥強調,由於現在的網路搜尋引擎技術,以及各種破解網站加密的手法實在太高明,網友不管在網路上的任何發言、訊息或照片分享,都必須先有「這些東西一定會被看到,且會永遠保留下來」的心理準備。
劉威麟也語重心長地說,在浩瀚的網路世界中,我們永遠無法確認到底有誰看到了自己留存在網路上的訊息,有人可能一時衝動寫了幾句抱怨男友的話,幾小時後「他們果然『拆』了吧!」的流言就傳遍好友圈,對當事人反而造成更大的困擾。「更可怕的是,有心人士只要憑著幾則留言、幾張照片,就可以輕易拼湊出『你是誰?都和哪些人交往?最近都過什麼樣的生活?』等似真還假的人際圖像。」

微網誌的訊息強調簡短、即時、便捷,是傳遞個人想法及連絡社群感情的新利器。圖為「噗浪」特別設計的「時間軸」介面,方便「噗友」在「訊息之河」中點閱及回應有興趣的訊息。
朋友變成狗仔隊
雖然像管中祥等傳播學者都一再提醒,網友必須小心在網路上自我揭露的界限,然而,微網誌或社群網站的群眾魅力,還是很容易就讓許多敢秀愛現的年輕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上癮」,一步步卸除心防。
劉威麟就點出,很多人一開始玩Facebook等微網誌,都只是靜靜地「潛水」看別人發出的訊息,但日子久了就會開始試著「留言」,和其他網友取得互動;接下來,也會漸漸習慣跟著大夥報告自己每天的行蹤。
「當你看到朋友都在炫耀他們的孩子有多可愛,就會忍不住也跟著拿出自己寶寶的照片來獻寶,這是人『從眾』、『不甘寂寞』的天性。在那當下,你根本不會考慮到這種行為會不會對孩子未來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就算自己在網路上的使用行為已經夠謹言慎行,也難保圍繞在你身邊的眾多「好友」,會不會在無意間成為扯後腿的「報馬仔」損友。
劉威麟舉例,先前美國有家航空公司聘雇的女空服員,宣稱在工作期間脊椎受傷,因此向雇主要求留職停薪及職業傷害賠償;原本公司已打算支付她長達18個月的殘障補助金,但後來卻因她在Facebook上的一張滑雪照而破局──照片裡的她活蹦亂跳,根本不像有什麼脊椎神經殘疾!
「有趣的是,這張照片並非該名女空服員上傳,而是和她一起出遊的朋友貼在Facebook上的,這種親朋好友在有意無意間變成『狗仔隊』幫兇,曝露自己最不想為人所知的隱私,也是微網誌及社群網站流行後,不得不提防的負面影響,」劉威麟說。

微網誌風行後,許多企業也將其視為新的行銷利器,如知名酒商「紳藍經典」日前舉行活對派對時,就利用微網誌的傳播力,快速聚集一群對品酒有興趣的網友參加活動。
有得也有失
當所有媒體都在津津樂道美國總統歐巴馬成功利用twitter催票,打贏原本處於劣勢的艱困選戰;當眾多社會趨勢觀察家都為它動員群眾、突破政治封鎖,形成數波公民運動觸媒的力量感到振奮;當越來越多企業把這個新興平台視為行銷公司形象和新產品的利器;當如同你我的平凡「鄉民」,如魚得水地悠遊在這個結合部落格、遊戲軟體、社群網站和即時通訊等強大功能的「綜合樂園」,微網誌確實已在不知不覺,成為多數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這個資訊爆炸、人際關係也爆炸的時代,或許我們也該回頭想想──我們真有這麼多值得說的事情要分享,有這麼多緊急的訊息要傳遞,又有這麼多值得交往的朋友要維繫嗎?就像王文華在〈沒有臉的Facebook〉一文所說:「我勤於更新Facebook,卻疏於更新自己」,多姿多采的網路交誼圈,不該是吸引你愈陷愈深的流沙,別忘了還有另一個更寬廣的真實世界,仍等著你去發掘、探索。
3大人氣微網誌比一比
Facebook(臉書) 成立時間:2004年 全球用戶數:2億83,44萬3,180人(2009/9/25) 台灣用戶數:322萬2,200人(2009/9/25) 特色: 1.由哈佛大學學生Mark Zuckerberg創辦,目前是全球會員數最多的網站,也是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每天至少有850萬張照片上傳,其強大的人脈蒐尋功能,已成為各產業的新寵。 2.網站名稱來自一般美國大學發給入學新生的「花名冊」,內有學校所有成員名單,具有「協助大夥互相認識」的意涵。由於哈佛本身不提供這項服務,當時為心理系新生的Mark Zuckerberg竟侵入學校電腦資料庫,「偷取」了部分的學生照片檔案來成立「哈佛花名冊網路版」,之後才升級為校園社交網。 3.Facebook一推出即橫掃美國校園,之後則逐步發展為全美、甚至全球網友的新歡,它也期待使用者以真名註冊,並自動抓取email等通訊錄資料,以方便拉攏更多朋友加入。 |
Twitter(推特) 成立時間:2006年 全球用戶數:超過3,700萬人 台灣用戶數:約3~5萬人 特色: 1.以「What are you doing?」這個經典問句打響名號,強調簡短、即時、當下的訊息,每則字數限定在140字內(英文字母)。用戶可透過手機簡訊、即時通訊、email等工具輕鬆更新。 2.twitter創辦者Evan Williams,也是過去部落格運動的重要推手,部落格英文原文「blogger」就是他發明的。由於twitter影響力深遠,Evan不但登上時代雜誌2009年「百大影響人物」,還在今年3月被美國總統歐巴馬請赴白宮共商挽救經濟大計。 3.Twitter除了好友(friends),還有所謂的followers,在名流間引發競爭心理,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有多少followers?某某人有沒有在follow他?都是網友間的熱門話題。 |
Plurk(噗浪) 成立時間:2008年 全球用戶數:超過100萬人 台灣用戶數:約30萬人 特色: 1.基本服務與Twitter類似,但設計一條橫向捲軸的「時間軸」(台灣網友稱之為「河道」),在這條「訊息之河」上飄浪的留言則像是一朵朵浪花,因此台灣網友暱稱該網站為「噗浪」。 2.提供「karma」值的積分機制,當會員發文、更新個人檔案、或加入新的朋友,「karma」值都會提高,反之則下降。 3.中文化介面、遊戲積分機制,加上謝長廷、蘇貞昌等綠營政治明星的大力推廣,噗浪在台灣廣受歡迎,但也曾引來前副總統呂秀蓮指出,政治人物過度熱中玩噗浪是「無內容、不求上進」的批評。今年莫拉克颱風時,則成為號召網友提供災區訊息及救災服務的平台,甚至有許多媒體盛讚「噗友救災比政府更快、更精準」。 |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風靡台灣上班族的Facebook「開心農場」遊戲,能滿足一般人現實生活得不到的「不勞而獲」樂趣;不過上班時間「種田」、半夜起床「偷菜」,或是花錢買「狗」卻看不了田,爭議話題多,糾紛頻傳。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微網誌風行後,許多企業也將其視為新的行銷利器,如知名酒商「紳藍經典」日前舉行活對派對時,就利用微網誌的傳播力,快速聚集一群對品酒有興趣的網友參加活動。

Facebook增加玩家黏著度的「殺手級密技」,是開放使用平台,讓軟體開發商可自行設計各種有趣的小遊戲,如「開心農場」、「餐城」、「魚農」等遊戲,都擁有死忠的支持者。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

Facebook增加玩家黏著度的「殺手級密技」,是開放使用平台,讓軟體開發商可自行設計各種有趣的小遊戲,如「開心農場」、「餐城」、「魚農」等遊戲,都擁有死忠的支持者。

噗浪、twitter等微網誌,可讓用戶自行設計及變化具有自我風格的頁面,進入門檻低,使用介面簡單且友善,又符合現代人「沒時間寫長篇大論」的網路使用特性,因此頗有凌駕傳統部落格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