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仁米原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健康食品,它是漢藥中的一味,藥性溫和,但功能頗多;也是食用相當多的一種穀物,可以煮成薏仁粥,或與蓮子、紅豆、綠豆、棗子同煮,都是營養又好吃的甜湯。
近年來日本對薏仁的藥效與營養加以研究,發現它不僅營養價值高,且可利尿、降血壓、促進新陳代謝……,還有抗癌的功能。
薏仁於是更為風行,一時成為健康食品中的新寵,並有食品業者將它加工製成種種新興食品。
國內農家亦興起一陣栽培熱,除供應國內市場外,也銷往目前需求量頗大的日本,薏仁於是又成為外銷的新軍。
近年來,日本興起了一股「薏仁熱」,市面上出現了薏仁饅頭、麵條、爆米花、醬油、醋、酒等各種食品,營養與烹飪專家亦撰述種種薏仁食譜,日本人民十分愛好。
這個風潮也在國內跟進,國人對薏仁的興趣也大為提高。

圖1:薏苡生長習性與稻米相似,需要插秧。(鐘永和/高德錚)
薏仁是傳統中藥
薏仁自古以來即被國人當作藥物。本草綱目記載:「薏仁主治筋骨拘攣、風濕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神農本草、別錄、孟詵本草等藥典,也都記載薏仁有治筋骨、利腸胃、消水腫、醫乾濕腳氣的藥效。
後人根據古藥典記載,將薏仁運用在中藥配方上,如與魚腥草混合可治慢性腎炎;與石藤、豨薟草或麻黃混合可治風濕性肌肉炎及多發性神經炎;與黑棗、薑蠶、荊芥同煮,可治臺灣癢等皮膚病;老一輩婦女則燉煮薏仁湯給初生嬰兒食用,以健胃利脾、幫助消化……。
以現代科學方法分析薏仁營養成分,可發現薏仁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維他命,及磷、鎂、鉀、鈣、鐵等礦物質,能促進新陳代謝,因此除了利尿、去濕、降血壓等功能外,還可治黑斑、去青春痘、治療便秘……。
最近,日本兵庫畜牧試驗所嘗試以薏仁餵食患乳嘴腫及脂肪壞死病的乳牛,治愈率極高。因此又進一步研究,發現薏仁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甚至能使腫瘤縮小,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圖2:三種不同的薏苡籽實,上為脫殼薏仁,右下為野生種薏苡籽實左下是栽培種薏苡籽實。
現代人需要天然食物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大家由於吃的太好、動的太少,使得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患者逐年增加,尤其精製穀物類食品更是「幫兇」,它會使人吃得太胖,卻無法吸收到穀物中的營養,因此當前營養專家都鼓吹大家食用天然食品(也就是健康食品)。
所謂天然食品,是從土媞堨X(種植時亦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未以人工精製,或是不摻人工合成添加物的食品,它的天然營養成分及較粗礪的纖維質,對人體健康極有益。
薏仁的蛋白質、脂肪含量居所有穀物之冠,纖維質多,卻只有極低的澱粉含量,因此許多醫生鼓勵「文明病」患者,以薏仁代替米麥食用;薏仁也因營養高、滋味好,在國內頗受歡迎與重視。目前國內各農業研究單位正致力改良薏仁的品種及推廣種植,臺灣省食品工業研究所也努力研究薏仁的加工方法。
薏仁是薏苡脫殼後的種籽。薏苡屬禾本科,原產於印、緬等熱帶亞洲地區,東漢光武帝時傳入中國,又稱為回回米、草珠兒、菩提子等。
據說東漢光武帝時,越南亂起,曾派馬援前往平亂,卻碰上當地瘟疫肆虐,損兵折將,正感束手無策時,試服當地人介紹的薏仁湯,就此藥到病除。亂平後,馬援認為薏仁價值猶勝珠寶,便把它帶回中原,作為朝貢物。這是薏仁傳入之始,也因此有「薏苡明珠」的說法。

3:農夫以割稻機收割薏苡。(鐘永和/高德錚)
溫帶與熱帶所產薏仁滋味有別
目前全球熱帶及溫帶地區都有栽種薏苡:熱帶地區所產的薏苡株高、籽粒大、水份重,國內所產多屬此類;溫帶地區的薏苡則籽粒較小、水份少、硬度低、易煮熟,較受歡迎。目前市面上成包出售、銷路頗佳的「珍珠薏仁」,即屬溫帶地區的品種。
臺灣栽植薏苡,始於日據時代。臺南、屏東山胞將薏仁搗碎後製藥,亦有人煮粥食用。民國五十七年時,山地農牧局鑑於薏仁的甜食及藥用效果普受人們重視,而自泰、馬等地引進薏苡種籽,在桃園、南投、臺中等縣山坡地,進行小規模的栽種。
而目前國內栽種的薏苡,可分為野生種及栽培種兩類。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高德錚指出,本土野生種薏苡適合種於山坡地,且以砂質壤土最宜,株高約兩公尺,培育期需六個月,主要分佈在本省南部。
栽培種薏苡可種於水田,株高約野生種的一半,生長期僅需三個月,可用水稻栽培法種植,適合與水稻輪作,目前以南投、彰化、臺中等中部縣市栽種最多。國內栽種薏苡面積約廿甲左右,年產量一百多噸。
栽培種薏仁,籽實色澤鮮明,質地較細,食來滋味較佳,故比野生種受歡迎。

圖4:薏苡是禾本科草本植物,外觀極似稻麥。(鐘永和/高德錚)
薏苡是稻米轉作新興作物
近年來,國人飲食型態轉變,對果、菜、肉、蛋、奶的消費量增加,食米量則大減,造成食米過剩的現象。政府因此鼓勵農民轉作,適合轉作的對象則有玉米、高粱、大豆、薏苡等。
中部地區種植薏苡以配合稻米轉作,多在五月初播種,八月底收割,再於九月初繼續栽種玉米,時間上可相互銜接,是最好的轉作模式。
薏仁市價極好,每公斤可高達新臺幣一百元。依臺中農業改良場估計,扣除成本,每甲轉作薏苡的純收益,比種植水稻增加三至十一萬元。
種植薏苡,需特別注意插秧及收割。臺中農改場經反覆試驗,發現薏苡生長期的濕度控制,影響籽粒品質極大。高德錚指出:「薏苡生長期間吸收水份情形極為巧妙,它在育秧期怕水,開花結實期又需較多水份。因此在插秧後一至二周,秧苗保持潤濕狀況即可,待成熟期再多補充水分。」
採收薏苡籽實要把握時機。同株薏苡的籽實,成熟期不盡相同,在80%的籽實成熟時即可收割。

圖5:薏仁最為人熟知的吃法是做四神湯。(鐘永和/高德錚)
善加烹製,薏仁好吃又營養
薏苡籽實經曬乾,用風谷機篩選、碾米機脫殼後,即為薏仁。薏仁形狀就是一粒粒白色的豆子,體積比白米大一倍,中間有一道棕色裂縫,看來十分可愛。
薏仁質地堅實,通常需煮二、三小時才能熟爛,若先以清水浸泡,可加快速度。煮熟的薏仁仍相當耐嚼,本身沒有特殊的滋味,由於營養價值甚高,適合作配料。
薏仁最為國人熟知的吃法,是做四神湯。四神湯原指中藥堛睿擘禲B茯苓、淮山、蓮子四味,近年因芡熟價昂,便以藥效相近、而價較廉的薏仁代替。
國內到處有賣四神湯的飲食攤,臺北景美夜市有家歷史悠久的小攤,所售四神湯頗富盛名。老闆娘羅月梅已經賣了十四年四神湯,她談起烹製的要訣:「薏仁如先泡水,可以快一點煮熟,但煮四神湯時薏仁浸水不要超過一小時,以免煮糊。豬腸要選肥油較少的小腸,這樣不致太油膩,入口也較爽脆。將豬腸、薏仁和其他配料以小火熬煮一小時多,煮出來的四神湯湯稠、豬腸腴潤。」
另一種薏仁普遍的吃法,是做成甜湯,可與糖水同煮,加點紅棗、黑棗或蓮子,滋味頗佳,營養亦很豐富。此外,若與紅豆同煮,有極佳的利尿、去濕功效;若與綠豆同煮,則是夏季最佳食品,冰後食用既可口又清涼退火。
煮得稠稠的薏仁還是很好的刨冰佐料,上面若再淋以奶水,味道更佳。

圖1:薏仁湯是好吃又營養的甜食。(鐘永和/高德錚)
薏仁加工食品有待大力開發
薏仁加工方面,目前國內市場上有薏仁醬油與薏仁杏仁霜。
薏仁醬油是以薏仁代替大麥為原料,其餘成分與做法均和普通醬油相同。薏仁硬度甚高,處理起來比較麻煩,因此售價較昂。
一般醬油雖有調味功能,但往往鹹度高,或其中有某些添加物,多食往往對健康有害。而薏仁中含有高量蛋白質,吃來滋味鮮美且營豐富;薏仁硬度大,需費時處理,因此能將澱粉完全發酵,食後能促進新陳代謝,沒有一般醬油的缺點,因此可謂「健康調味品」。
薏仁杏仁霜,是將薏仁磨粉摻入杏仁霜,因杏仁味道較重,吃起來與一般杏仁霜味道差不多,但是營養較佳。
國內推廣薏仁栽種,目前屬於起步階段,除供應國內市場外,正開始向需求量頗大的日本外銷。據臺灣省農會表示,去年草屯試作區的薏仁,曾由貿易商轉銷日本,經日本東京食品中心分析,認為不論在蛋白質、脂肋、澱粉、纖維及含水量上,均不遜於日本國內市售薏仁的品質。
未來的課題是,農業研究單位應與農家一起合作,致力栽植質好量豐、物美價廉的薏仁。在品質穩定、產量進一步提高後,食品加工業者即可全力研製推出種種新興薏仁食品,在薏仁的領域中實大有可為。

圖2:薏仁加工食品,目前市售的有醬油和杏仁霜。(鐘永和/高德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