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長慶年間,有一位處士姓馬名拯,性情淡泊,好尋山水,不管山勢如何險峻,無不登臨。
有一天,他趁旅居湖南之便,登上衡山祝融峰,訪伏虎禪師的佛殿。道場肅穆整潔,佛榻上排列盛放糕果香花的銀盤;這時有一眉毫雪色、樸野魁梧的老僧前來相迎,他說:「正巧身邊沒有人手,可否差遣你的僕從,去附近的市街買點鹽酪?」馬拯答應了,僕人帶了錢下山,老僧卻一下子不知去向。
不久,有一馬沼山人,也單獨登山來此。馬拯見有人前來作伴,甚感安慰。馬沼卻告訴他說:「剛才在半路上遇見老虎吃人,被害者不知是誰?」等進一步細說那個人的服飾,始知正是下山的僕人;馬拯不免大吃一驚。
馬沼又說:「我從遠處遙望虎把人吃下肚後,乃脫虎皮改穿禪衣,變成一個老僧。」這話讓馬拯更覺畏怖。
隔一會兒,老僧出現了,馬沼悄悄對馬拯耳語道:「我說的就是這個老和尚呀!」
馬拯雖然害怕,但也忍不住責問老僧。
老僧聽後,反而大怒:「貧道境內,山無虎狼,草無毒螫,路絕蛇虺,村絕鴟鴞,切勿相信妄語!」然而,馬拯瞄了老僧一眼,見他嘴角猶帶血跡。
到了夜晚,二人住宿殿內的食堂。他倆特別把門關牢,連眼也不敢合,手持明燭,隔著門縫往外窺視,果見庭中有怒虎,並且撞門數次,幸好門戶牢固,暫保安全。
二人嚇得發抖,忙著朝賓頭盧羅漢的塑像焚香、叩首良久,沒想到,泥偶居然吟起詩來:
「寅人但溺欄中水,牛子須分艮伴金;若教特進重張弩,過去將軍必損心。」二人聽後試解詩意:「寅人,不就是虎嗎?欄中即水井,牛子指『我』,艮伴金表示『銀』,但其下兩句卻不知什麼意思呢!」
等到天明,和尚前來叩門叫二人起來吃粥,難兄弟倆怯怯啟門;食完粥,二人再經商量,假稱井中有異狀,召老僧來看,趁機推他墮井,老僧果化為虎,二人又投下巨石,老虎終於一命嗚呼。
馬拯、馬沼見虎已死,遂取寺內銀盤下山;時近天黑,忽見一獵人在路旁樹上圍起木柵,並張弓箭機關。他對二人說:「這裏離山下很遠,而暴虎出沒,何不暫且上來躲避?」
二人顫顫抖抖地爬上大樹,心還沒定下來,已見三、五十人奔來,其中有僧侶、道士、大漢、婦女,至樹前邊唱邊跳,並怒叱道:「我們正為早上有二賊殺我禪師而追到這裏來,現竟有人膽敢張弓瞄準我將軍。」
還沒等眾人說完,獵人已咻咻射出手上的箭矢,馬拯、馬沼見狀詰問獵人殘忍,獵人答說:「他們都是倀鬼,生前為虎所害,如今卻替虎擔任前導而不自知。」這時二馬才問起獵人姓名,知其姓牛名進,大喜道:「羅漢詩下句有得解了,特進乃牛進也,將軍即老虎也。」於是勸獵人重新張弓等待。
不久,果然有一虎咆哮前來,前腳觸及機箭,穿心而死。這時諸倀鬼竟然伏虎屍哀哭:「如今又是誰殺了我將軍呀!」
三人目睹了這一幕,忍不住大聲叱道:「無知的傢伙!你們難道忘了當初怎麼被老虎咬死的嗎?如今替你們報了仇,既不知愧疚感謝,還為虎慟哭,那有如此冥頑不靈的東西呢?」
諸鬼聽後默然,忽有一鬼恍然大悟:「竟不知將軍原來是虎呢!聽郎君說後方才醒覺。」於是諸鬼朝虎大罵一陣後,叩謝離去。
而馬拯、馬沼也等天亮之後,分了些銀子給獵人,就各自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傳奇。如今讀來也許不覺怎麼可怕,但其中情節之緊張,仍然十分吸引人。
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產虎,人由虎害引起想像,表現為風格獨特的「化虎譚」;例如故事中的「倀鬼」,源自中國人迷信為虎所害者,將化為引虎再去吃人的鬼嚮導,成語所謂「為虎作倀」,正是這個意思。
故事中又出現詩句,由詩謎反應出後來戲劇性的情節,更是中國小說故事中常見的手法。
而賓頭盧則是十八羅漢之一;羅漢具有超人力量,能降龍伏虎,所以故事中暗示他是一位間接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