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總統蔣經國先生曾經這樣說:「每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哲學,有的深奧,有的簡單;我的人生哲學很簡單,就是要盡心盡力,做對國家、對同胞有益處的事。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這麼一段話:『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只走一遭,有什麼我們能給人的、能服務人的,就趕快去做吧,免得錯過了就沒有機會了。』這意思是說,今天過去,明天回頭看時,已不是今天了。今天走過的一條路,明天即使還能再來或許也是景物全非了。所以如有該做的事,能夠對別人有好處的,就要把握機會趕快去做。這就是我的哲學。」他又說:「若說我有什麼長處,我的所長就是隨時隨地,一心想把工作做好。我的抽屜裡找不到一張廢紙,今天的公事,今天一定要把它處理完畢。」經國先生就是這麼一個在平凡中顯露不平凡的人,他不喜歡說什麼大道理,只是一直持之以恆地服務和貢獻。過去一年多,我們國家受到許多的衝擊,真可謂在驚濤駭浪中度過,經國先生的沉穩堅毅、高瞻遠矚,他的勤政愛民、無私無我,他的禮賢開明、崇尚民主法治,使得全民信賴、愛戴,忠誠地支持政府,產生一種不可搖撼的力量。

圖上:每年都有大批的僑胞回國參觀遊覽,或參加十月慶典活動,以示他們對祖國的擁護和支持。有一批海外僑胞於回國時到東部花蓮遊覽,巧遇蔣經國總統,大家搶著和他握手,氣氛親切感人。圖左、右、下:蔣總統經國先生和三軍部隊建立有長遠、深厚的情感,不論是前線或後方的官兵,他都常找機會和他們親近,關切他們的生活。
他掌穩了舵
如果把我們的國家比作一條船,這條船在蔣總統經國先生的掌舵下,已經一年多了。如果把我們的處境比作大海,則過去這一年多來真是波濤洶湧,浪急風高。但是我們的舵手極其睿智沉毅,因此舵向堅定,航線正確,船穩而不傾,前進而不滯,朝著目標邁力向前,顯得格外有精神。
也正因為這擾攘多變的時局,我們在卓越的領袖領導下,培養出奮勵自強的精神,與不憂不懼的態度,以及我們與領袖之間所產生的更深更濃更雋永的感情。
謝副總統東閔就曾經說過,蔣經國總統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而其中最讓他個人感到欽佩的,乃是蔣總統超乎尋常的沉穩和堅毅。謝副總統曾經這樣說: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沒有見過經國先生顯露出絲毫慌亂的神色;不論發生了多麼嚴重的事,他似乎都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地步……

圖左、右、下:蔣總統經國先生和三軍部隊建立有長遠、深厚的情感,不論是前線或後方的官兵,他都常找機會和他們親近,關切他們的生活。
信賴他的沉穩和堅毅
這種極沉穩堅毅的個性,是全民信賴他、仰望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種功夫,是幾十年來經過多少嚴苛的訓練才達到的境界。
蔣經國先生是總統蔣公的哲嗣,自幼即接受非常嚴格的教育。總統蔣公不論在家、在外,都經常親自或去信指示經國先生寫字、讀書、鍛鍊身體的方法,以及做人、處事的道理。
在經國先生十二歲的時候,蔣公即囑咐經國先生讀說文解字,並且指示說:
「此書每日識得十字,則三年內必可讀完,一生受用不盡矣。讀書第一要當心聽講,認識一字,須要曉得一字之解說,不可讀過就算。」
第二年,又去信要經國先生讀爾雅。蔣公並且特別關心經國先生的寫字,曾經這樣說:

圖左、右、下:蔣總統經國先生和三軍部隊建立有長遠、深厚的情感,不論是前線或後方的官兵,他都常找機會和他們親近,關切他們的生活。
從寫字中練功夫
「寫字筆劃宜清楚,且要字字分明,切不可潦草糊塗。」
「你的字已稍有進步,但用墨尚欠講究,時有過濃過淡之病,筆力亦欠雄壯。須間日書寫一次,要在古帖中之橫、直、鈎、點、撇、捺處體會。注意:提筆須高,手腕須懸也。」
「至於中文讀書寫字之法,在曾公家訓與家書中,言之甚詳。你們如能詳讀其家訓與家書,不特於『國學』有心得,必於精神道德皆可成為中國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時代已過而忽之也。」
蔣公在教導經國先生時,總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給他潛移默化,以達到踐履篤實的地步,這是受了陽明學說的影響。
蔣公指示經國先生讀書,最主要的是四書,尤其是孟子。對於王陽明全集也很重視,他說:
「孟子須熟理重讀,論語亦要請王先生講解一遍,你再自習,總要以徹底、明白書中的意義為止。你於中文如能懂一部四書的意義,又能熟讀一冊左孟莊騷菁華,則以後作文就自在了。每篇總要讀三百遍,那就不會忘記了。」
「孟子文章之好,異乎他書,你如將來要做好文章,必須熟讀孟子。」

圖左、右、下:蔣總統經國先生和三軍部隊建立有長遠、深厚的情感,不論是前線或後方的官兵,他都常找機會和他們親近,關切他們的生活。
注重中國的固有道德
蔣公並且常常把自己批閱過的許多書籍交給經國先生讀,書中不但有蔣公親筆的圈點、批語和心得,並且重要的地方還有特殊的記號與詳盡的註釋。
蔣公因為經國先生十五歲即出國,害怕他對中國固有的道德哲學和建國精神,未能有深切的領悟,所以在他回國後特別指示他用心研讀國父遺教,並要他廣泛閱讀經、史、子、集,蔣公曾這樣訓示:
「你以後看書,應多注重中國固有道德、建國精神與其哲學。孫文學說一書,實為中國哲學之基礎,而三民主義則為中國哲學之具體表現。譯文不能徹底闡明其精神,俄文譯本更將其中之精華捨棄未譯,故你應將孫文學說看完二遍後,即看三民主義中民族、民生、民權各講之原文,並將心得批評之點摘記另錄,以備呈閱。民生主義中,批評馬克斯主義各節,尤為重要,應切實用客觀態度,用心研究。看完主義後,再看軍人精神教育一書,亦在中山全書之中。如能瞭解以上各書,則中國之政治、社會、經濟與哲學,皆可得其基礎矣。」
「此時你應在家安心練習漢文,研究歷史與哲學,使他日為國家與社會服務,不愧為蔣氏之子。你的學問、經歷,以及到俄後至今回國之間,十餘年來,每年每月個人生活之經過,可作一具體有系統之報告;再述你以後個人所抱負之志願,以及能力所及與你所希望之工作,以備考驗。」

青年學生活力無窮,他們喜歡利用假日四處遊覽,爬山涉水亦不辭辛苦。經國先生不僅經常到各地訪問,他也很愛親近大自然,常順便遊覽。山水之間大家歡然相遇,合影一照留作紀念。
反覆再三的誦讀
「要文章進步,第一還要多讀古文,並須讀得熟爛,背之再背,每篇古文至少要讀一百遍以上,到月底並須將從前所讀者全部理習一遍,如尚生疏,則再誦讀,必須再能背誦,毫無阻格,然後方休。如此則三個月後,約可有三十篇長文可以背誦,則文筆必暢順矣。」
蔣公並曾指示經國先生研讀易經和明儒學案的道理,亦鼓勵他看曾文正和胡林翼的書牘。除了一再提示應該熟讀古書之外,對於研究英文和數學的方法,是這樣指示的:
「你來稟稱,每日學習英文與算學約佔六小時的時間,此欲速助長之弊,為學者用功之大害。欲速,則必不達;助長,無異揠苗,不僅無益,反而有害。你學數學,只要知其基點,使研究各種學問時與應用數學時,皆能瞭解其方式而已,不必求其精進。故每星期有六小時學數學,為最多,如事務太忙,減至三小時亦可。如此,每星期果有三小時至六小時之學習,每星期繼續不斷,則兩年之內,凡普通之代數、幾何、三角等數學,皆可畢業。至於學英文,則每星期亦以六小時為限,先注重文法與生字,然後再進一步,注重會話;總以先能看其文字為主,再進一步則習會話。你俄文已有基礎,則學習英文甚容易,故不必求之太急。但外國語文之進步,只要有恆無間,而不在貪多務得耳。……」

圖上:蔣經國總統經常找時間下鄉去訪問,他非常關切農友們的生活,也常在發掘出問題後,設法為他們解決。這是他去一個梨園訪問時的情景,手持著肥碩的大梨,他與果農同享豐收的喜悅。
最嚴格的教養
蔣公對經國先生的教育,很注意所處的環境,對經國先生的交友和擇師,都極端嚴格和審慎。蔣公對經國先生的教訓極嚴,尤重修齊的道理,要他以家庭的孝行,推而至於尊師尚友,並時時教誨他養成高尚的道德和助人的精神,總要時時刻刻以「誠」待人,把「誠」字當作立身處事的根本和秘訣。
總之,蔣公對經國先生的教養,一直是著重在實踐生活中,給他種種的磨鍊,常把經國先生放入最困難和最惡劣的環境中,使他領略人生艱苦的滋味,體悟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經國先生自己是這樣說的:「有了父親不斷的薰陶,我的思想受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歸國以後,更認識了中國固有的道德、政治、文化、哲學思想之偉大。於是完全接受了父親所信仰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為了國家的獨立自由,為了民族的生存發展,我們只有準備犧牲一切;個人的得失、毀譽、利害、生死,均可置諸度外。古人有言:『苟有利於社稷,吾無憂於髮膚。』一切只求俯仰無愧,便自心安理得。」

圖下左:近年來農家的生活大為改善,幾乎家家戶戶都翻建新宅,並置有現代化的電器用品。蔣經國總統看到終年辛勤農事的農友們,生活得愈來愈富俗、舒適,總覺欣慰無比。
冰天雪地中淬練心志
經國先生在西伯利亞多年饑寒交迫的生活,亦更錘煉了他的心志。民國十四年,當他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時,就勇敢地負笈俄國。
在俄國期間,他曾經被史達林放逐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在極其艱困的環境中,他認識了信心和勇氣的重要,也瞭解了共產黨人的猙獰面目和邪惡的本質。
經國先生初和一批中國留學生在中山大學讀書,然後又進了列寧格勒的軍政大學。
經國先生留俄的同時,我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蔣公,因為共黨毒化社會,危害國家,乃領導黨員實行「清黨」工作。共黨利用這件事,作為攻擊和毀謗蔣公的藉口,廣州發生暴動,蔣公下野,中樞失去領導中心,局勢迅速惡化。
民國十七年一月,蔣公復職,第一項重要的措施,便是對俄絕交。俄酋史達林,對斷交之舉,先是措手不及,繼而惱羞成怒。所有在莫斯科的非共黨留學生都成了人質,飽受俄共報復性的迫害。

上圖:經國先生登高山,赴海濱,走遍了台灣每個角落,關切從事每一種行業的人。他常到漁村訪問,慰問漁民們危險、辛苦的討海生活。這張照片是他在蘇澳港登上一條漁船,和船主一家三代聊天。
大我與小我的抉擇
以領袖蔣公的立場言,如何在繼續清黨與解救愛子這兩者之間作一抉擇,實為大我勝於小我的考驗,因此蔣公曾在日記中寫道:「余望經兒返國心切,但絕不因此作絲毫損害國家利益之事,以作為換取經兒回國之條件。否則,我寧可無後。」
經國先生在蘇俄待了十二年,直到廿六年四月,才得返回國門。在返國途中,經過海參崴,在中國領事館重見睽違已久的國旗,於是百感交集,避開了眾人,緊抱國旗痛哭了一場。
他在西伯利亞做苦工時,每天所想、所念的都是自己的國家、同胞、家鄉和父母。當時他常拿起泥土,放在手中,邊看邊想:「同樣是一塊土,但是這一塊土與我家鄉的土就是不一樣……」因此待他回到家鄉,第一件事便是手棒家鄉泥土,接連數小時仍捨不得放下。
從冰天雪地的艱苦歲月中,經國先生真正嘗到了人間最苦的滋味,也練就了一身忍耐的功夫。經國先生自己也說過,在歷史人物中,他最仰慕張良和王陽明,因為他們都有過人的忍耐心,而能成就不朽的功業。

圖上:蔣經國總統在外出訪問時,總是就近吃個小吃就解決了用餐問題。他對於蛋炒飯、炒米粉、魚丸湯、肉羹等,甘之如飴。這張照片是他去一家小吃店吃餛飩時,誇獎店主煮的餛飩好吃,並且討教他們可有什麼秘訣?
行政工作的起點
民國廿八年時,經國先生奉令到江西省擔任第四區的行政督察專員。新贛南的建設,是經國先生信心、勇氣和耐力的發揮,也是從事行政工作的起點。六年間,他不斷與當地的惡勢力搏鬥,並且一點一滴地從頭做起,腳踏實地的負起責任。
他最不喜歡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表面文章,因此他不允許人隨便書寫或張貼讚揚他個人的標語,也請報社、通訊社不要撰發標榜他個人成就的文稿。
他對於公務員的要求是建立新的觀念,消除特權,同時明察秋毫,勿枉勿縱。在當時他即已建立了公務人員是人民公僕的觀念,他常說:「要求人民守法,公務員更應守法,對於人民之權益必須維護,人民之身體自由亦必須切實保障。」
在贛南的日子,他任勞任怨,日夜奔走,因為他覺得,「受了良心的驅策,為了生我教我的父母,為了多難的祖國,為了自己的同胞,我要勇敢的站起來,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來消除舊社會的罪惡,來對抗人類的仇敵。」

圖下:自由中國的醫療保健措施愈辦愈好,人民的平均年齡也一直提高。蔣經國總統在他的訪問行程中,亦不忘去醫院探視罹患疾病的人,要他們安心養病;也鼓勵醫師護士繼續進修,敬業、樂群,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服務。
常與危險同在
那裡有危險,他就到那裡去,這是經國先生一貫的作風。此後,在民國卅八年時局複雜惡劣的時候,經國先生也是追隨著蔣公為力挽狂瀾而到處奔波,在這種風雨飄搖的局勢中,經國先生深深地體會到總統蔣公的意志,愈在危難中,愈表現出鋼鐵一樣的堅強。
卅八年十月廿六日,金門國軍在古寧頭殲滅登陸的匪軍,當天,經國先生奉蔣公之命,自台北飛往金門慰勞將士,更到砲火仍熾的最前線訪問官兵。他離開前線時,我軍正肅清最後一股殘匪。
經國先生一直是只要有空間,便趕到前線去探視戍守的戰士。舟山群島轉進時,經國先生就曾幾次前往當地慰問,他曾說:「想起舟山的青山綠水,普陀的古寺疏鐘,還有那些鄉親好友,純良同胞,因為河山變色,已經開始過鐵幕般慘絕人寰的生活,真令我百感交集。但是我們所爭的不是一時的成敗利鈍,我們所爭的是國家千秋萬世大業,中華民族永久不拔的基礎。」

1.:中國人都愛松樹,愛它的挺拔、堅毅、不畏風霜,蔣經國總統也愛松,事實上他本人就有松樹那樣的氣節。
最後離大陳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間,經國先生由台北到了大陳,他一到島上,連夜到陣地慰問戰士,整夜未睡,白天又四處去拜訪民眾。他戴一頂線織便帽,穿的是一件冬季飛行夾克,一條軍褲,一雙布便鞋,手裡提著鋼盔,由早到晚和軍民談話,給他們安慰和鼓勵。
在大陳島上,經國先生和全島軍民共度了一段共患難的生活,直到當年二月十二日,才在風雨中最後離去。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中共在一夜間向金門前線發射了五萬多顆砲彈,砲戰接連進行了四十四天,中共向只有一百四十餘平方公里的金門島群先後發射了四十七萬多發砲彈。
曾經參加金門砲戰的官兵都記得,前方戰況最吃緊的時候,不懼危險的經國先生,冒著猛烈砲火的射擊,從台北趕到了金門,親自在前線督師。他曾對三軍英勇的表現作了一個註腳:「我們打破敵人的封鎖,不僅是用槍砲打開的,而是官兵用他們的血肉打開的。」

4.:釣魚需要耐力,是一種靜的功夫。經國先生有過人的耐力,因此他釣魚的功夫很高。
和三軍將士間真摯濃郁的情感
近年來,經國先生仍然經常到外島探視官兵,他的足跡,可以說走遍了前線每一個角落。
不僅是關切外島的守軍,和國軍的每一個軍種,經國先生都有極為深厚的感情,他曾經寫過一封信給全體國軍官兵:「我每次到部隊,看到各位都能固守自己的崗位,充滿了戰勝一切的信心,為革命、為反攻而埋頭苦幹,為協和官兵、聯繫上下而盡忠職守。這都使我感動,更使我興奮。各位這種任勞吃苦的精神,赤膽忠心的志節,不特是國軍進步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們反攻復國勝利成功的保證。」
幾十年來,經國先生與官兵同生死、共患難,確與大家建立了深厚不移的情感,他也一直是全體官兵最敬愛的統帥。
他是一位極其愛國家、愛民族、愛同胞的人,他願意從服務之中,切實將他的愛心發揮出來。他從事過許多基層工作,亦從一步步躬履實踐之中,培養出服務的能力。經國先生當年從俄國回來之後,即在贛南服務,而後擔任了中央幹校教育長、青年遠征軍政治部主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上海區經濟管制督導。來台之後,曾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與院長等職。

2.:經國先生亦愛書畫,常抽空去參觀書畫展。
成敗利鈍操之在己
經國先生在他漸進的政治生涯中,一步步的體會出許多的道理,他曾經說:「今天我們的國家雖是在危難的時候,衡度情理,我們的國家是不會亡的。但是倘使大家不奮鬥不努力,任敵人為所欲為,那國家就隨時都可以滅亡。不是亡在敵人的侵略,而是亡在自己的散慢不知振作。倘使一個國家的成員都有組織、有精神,任何敵人也打不垮這個國家。所以說國家成敗興亡的責任,不在敵人而在自己,這是歷史的教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認清的。」
經國先生是在民國六十一年出任行政院長的。就職以後,積極推行政治革新,全力展開國家建設,他不僅長於政治、軍事,也熟悉經濟事務,他的嶄新作風,成就了一個不尋常的新氣象。
經國先生在主持他接事後的第一次院會上,提出了「平凡、平淡、平實」六個字,與行政院所有同仁共勉,他說:「在做人方面,我們要求平凡;在名利方面,我們要求平淡;在做事方面,我們要求平實。」

3.:今年植樹節時,蔣經國總統在陽明山率先種下了一棵樹,以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逝世。
平凡中的不平凡
經國先生一向把自己看成一個「平凡」的人,這與他所承受的嚴格庭訓有關。他說:「父親最忌風頭主義,時常告誡我們,不要『出風頭』,也不可妄自批評別人。……一般人總是喜歡責難別人,好像國家興亡,與自己毫無關係;殊不知這種心理,就是進步的最大障礙。我們應常常檢討自己,以洗刷自己的缺點;少說別人閒話,以減少無謂的是非。」
經國先生又說:「……父親時時告誡我,要做實際的工作,切忌虛偽浮躁,亦不要自我宣傳。民國卅三年十月廿一日來信說:『做事應該注意當地實際工作,不要對外宣傳;以吾家子弟,愈能隱藏,則愈不受人忌嫉;亦即吾家愈能積德種福,亦即所以報答祖先之福澤,為後世子孫多留餘蔭也。』…因此我無時無地不以父親的訓誡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隨時隨地自加警惕。」
英雄時代已經過去
經國先生很反對英雄主義,他常常強調個人突出的時代已成過去,任何個人或少數人都不可能完成偉大的事業,只有集體的思考、計畫、努力、創造,才能「眾志成城」,完成時代的使命。
他常強調「團隊精神」的重要,他以為個人的成就固可有助於團體,但並不能使團體的工作效能提高;如果能在自己的表現外,同時設法啟發他人的才智,則集中力量的團體成就,自然超過個人的表現,這才是才能的充分發揮。
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並曾提出十項革新的指示,目的在使公務人員的言行生活和工作態度都能達到時代的要求,期使公務人員養成多讀書、勤進修,並利用公餘時間鍛鍊體格的良好生活習慣。目的在於由此使得公務人員生活現代化,進而促成全體國民生活現代化,然後才能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革新求進步
繼十項革新之後,經國先生並提出八點有關政治和社會革新的事項,呼籲全民共同推動,他說:「三民主義的政治是民眾與政府合作的政治,國家是大家的國家,社會是大家的社會。政府也是大家的政府。因此,對於政治和社會的革新進步,是政府和民眾共同的責任。在十一全大會之後,經國曾要求全體黨員一心一意的為革命繼續努力,不允許再有權利觀念的存在。經國認為權利觀念,乃是一方面想支配人家,一方面又在追求個人的享受。我們應當以服務觀念來代替權利觀念,服務就是要犧牲自己,奉獻給別人……。」
在經國先生就任行政院長後,我們曾經遭遇兩次很大的衝擊,一是六十三年間的國際能源危機,一是六十四年總統蔣公崩逝,當時許多國際人士以為我們會在這接連的衝擊下敗倒、甚或一蹶不振,但是事實證明,在經國先生的領導下,全國上下精誠團結、莊敬自強,化悲痛為力量,不但履險如夷,安渡難關,而且更團結、更進步、更奮發。
與廣大群眾結合
經國先生的成功,是因為他能深入民間,確切瞭解民眾的需要,並誠懇地為大家解決問題。「與民眾結合」,是他從政的一貫主張。
他一再強調人民是主人,官吏是公僕,公務員以公僕自居,政府才能瞭解全民的需要。於是,在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的六年內,我們看到他利用各種時間,經常到各地去探訪民情、視察建設、慰問和鼓勵每一個崗位上的人。從都市到鄉村,從平地到高山,都有他的足跡;從百歲人瑞,到襁褓幼兒;從士農工商,到販夫走卒;大家都喜歡和他接近,告訴他,心中所想的一切,大家都深信:他聽、他領會、他同情、他更會幫助。他就像是我們中間的一分子,真正的瞭解我們,和我們同心,他給我們看了「公僕」真正的樣式。
去年五月廿日,經國先生在全民一致的擁戴下,就任總統。這一年多以來,他仍是那樣誠摯地親近民眾,愛護民眾,他說能和大家接近、和大家聊天,是件無上的樂事。
到處見腳蹤
可能沒有人比經國先生更瞭解台灣,他走遍了全台每個所在,上高山、下礦坑,工廠、林場、市場、建築工地,不論那地方有多危險、有多荒僻,他都甘之如飴。對年紀大的人,他噓寒問暖;對年紀小的人,他勉勵上進。他真正以行動在實踐古人所謂的「仁民愛物」,因此他配得全民的愛戴。
大家都是打心眼裡真誠地敬愛經國先生。人與人的相處,一個「誠」字實在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經國先生坦誠待人,誠懇地關懷大家,於是瞭解、友誼、尊敬等真摯的情感立刻交流、滋生,促成了全國上下的團結。
經國先生關心全民的生活,密切注意物價問題,每週都召集財經首長會談,關心財經的動向與物價的起伏,總是集中智慧和力量,務使物價穩定、經濟發展、貿易繼續開拓,使我們的經濟力量日益壯大,全民更加富裕,過更幸福理想的生活。
排除萬難,做當做之事
十項建設是國家重要的經濟建設,在倡議初時,反對的聲浪相當高,但是經國先生力排眾議,以無比的魄力和毅力親自督導進行,同時開工,齊頭並進。他當時曾說:「現在不做,將來一定後悔。」
在十項建設進行途中,財力、人力、和技術問題,在同心合力的奮鬥下一一克服了,我們從困難中磨練了堅強的心志,從許多成功、也從許多失敗的事例中得到了寶貴的經驗,並且在工作中學習了新的技術,訓練了大批的人才。
現在十項建設已次第完工,這是一項有力的證明,證明我們有:明智的領導、強大的經濟力量、優秀的人力和團結和諧的社會。
經國先生最近曾說:「十項建設的完成,對於我們國家的步入現代化,還只是一個奠基的過程,為求加速推動我們的經濟開發,政府決定繼續進行十二項建設,其中部分是十項工程的延續或擴充,部分是新的計畫,有五項是交通建設、二項是重工業建設、三項是農業建設,還有兩項則為社會文化與福利建設……。」
十二項建設將帶來另一新局面
我們都相信,在經國先生竭智殫慮的策劃和推動下,十二項建設也必順利完成,使我們的國家建設,能在更堅實穩固的基礎上,大步邁向現代化的坦途。
經國先生對國防工業一向也很重視,因為我們必須確保國家的安全,才能談進步和發展。經國先生特重科技研究,尤其是國防科技。雖然還得用很多的錢、花很多的時間、也需要很多的人才,才能有所成,但是我們非得往這個方向發展不可。大家對經國先生的遠大眼光,都一致的支持。
中美斷交之後,全國上下展開了獻金報國的熱潮,所捐獻的自強愛國基金已超過新台幣卅二億。今年三月,國防基金會成立之後,經國先生為使愛國捐獻運動更有意義,特指示先購買F五E戰鬥機十八架,編成空軍自強中隊,負起保衛國家的責任。
除了充實國力之外,經國先生並且一再強調我們還要:增進國民生活、擴大憲政功能與確立廉能政治。這四項綱領,是絕不會因時局變化而稍作改變的。今年元旦,他昭告國人說:「中華民國的歷史誠然多苦多難,但歷史也可證明,中華民國從不向苦難低頭,從不向艱難屈服,更從不向敵人投降。」他一再強調,我們絕不會因身處變局,而改變立國的方向。
一個可貴的訊息
透過數不盡的傳播媒介,經國先生向世人傳達一個寶貴的訊息,那就是:信心與道德!這一訊息,是發自一個面臨頻頻挑戰的國家的堅強領導者,所代表的意義是非比尋常的。一個疑慮的時代,在信心和道德所確立的力量下,有了中流砥柱;澄清的局面,亦將指日可待。
今年四月廿日,經國先生在總統府月會上說:「我們的奮鬥路線,是先求生存和穩定,次求開拓和發展,再求勝利和成功。」這些話顯示他對復國、建國的短程、中程和長程目標的看法,以及達成這些目標的具體步驟。當經國先生說:「我們深信,我們必將重回大陸!」這不僅是一種信心的宣示,也將是一連串紮實奮鬥的路程。他深信,愈崇高的理想,愈需要腳踏實地的步驟來配合。
在實際奮鬥的過程中,維持生存自屬第一要義,在逆境中求生存,又不得不先具有「打落牙和血吞」的毅力,於此,經國先生說:「面對當前這一非常局面,今後所將面臨的,必是更多更大的艱難險阻,需要我們忍辱負重,以最堅強的毅力、最持久的耐力,去作長期的奮鬥。」
不吐苦水,精忠報國
前一段時間政府為重整中美關係,可以說充分表現了忍辱負重的精神。以經國先生的深思遠慮,自己妥籌忍辱負重與堅守原則的分野;以經國先生的憂國憂民,亦可想見他心頭的負荷。因此他常有「千鈞重擔壓肩頭,一片忠心報黨國」的感喟。
除了政治上令人目眩的變化外,我國在經濟上力求安定、發展,是令世人驚奇的一個事例,不僅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同時力求進步發展,將國家工業化建設加速進行,給世界經濟史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許多人都不相信我們能在如此不利的政治變化下還能求安定、求發展,但事實上我們確實辦到了。這說明了國家領導政策是既不忘積極建設,又絕對兼顧安定,小民的利益與國家的建設發展一直被列為同等的重要。這一做法,也證明瞭經國先生所領導的政府,深深具有以「仁」為本的中心思想。
經國先生再度成功地勝過過去一年多來國際政治與經濟的重大挑戰,他一本以往堅毅沉著的態度,秉持一貫不憂不懼的精神,在逆境中奮鬥,在困難中求勝,而他確已將不利變為有利,把困境化為助長全國團結的一種刺激。
全面革新
當然,談到穩定,除了政治和經濟的穩定之外,還包括了社會的穩定,而穩定的先決條件,是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社會的各種現象,因此,積極的意義便是改革。
經國先生自就任行政院長以來,以開明的政風廣開言路,以極其誠懇的態度諮諏善道,他的雍容大度,使得意見與人事都增加了溝通;許多隱而未現的或未被重視的問題,也在經過公開的討論後獲得合理的改進。
執政黨在中美斷交後即刻舉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經國先生以國家元首兼執行黨主席身份,再度揭櫫了全面改革的方針,其後成立的工作組,亦以三中全會所提示的「以非常的行動,衝破今日難關」為精神,所推動的改革事項,至今有些已經定案,有些仍在審慎研議,多方徵詢意見之中。
增加意見與人事的溝通管道
人事的溝通與意見的溝通一般重要。經國先生一方面指示所有選舉活動要在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下進行,期使真正有才有德的人,能得到施展抱負、為民服務的機會;一方面也指示考試制度的繼續推行和改進。
除此以外,經國先生在用人方面,一直堅持「用人唯才」的原則,他尤其願意拔擢年輕人,給他們迅速、直接為國服務,一展長才的機會,而不必一定受到資歷、年齡的侷限。經國先生選用人才的做法,承繼了國父所言的:「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以方,任使得法也。」
雖是處在這樣乖謬彎曲的世代,雖是橫逆接踵而來,許多傑出且充滿報國熱忱的幹才圍繞在經國先生的四周,帶給我們信心,引領我們方向,並計畫出前進的步驟。
我們深幸領導得人。我們亦即以信任、仰望和敬愛的心情,無憂無懼地跟隨著他向前。我們更相信,在全國上下團結和諧、奮鬥精進的一致努力下,我們將步過艱辛,勝過挑戰,邁向強壯、興旺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