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性愛戀自古便為文學家、藝術家所描繪、歌詠。(邱瑞金)
此時的你可能是初到台北遊歷的異鄉客,可能是居住台北,但因工作忙碌而無暇了解週遭的人,你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你可能是同性戀者、異性戀者、雙性戀者、或是還未確定自己性取向的人,此刻,你下了一個決定:你將以一週的時間化身為台北的「同志」,了解台北同志生活的面向與困境。
夏季的台北燠熱非常,從清晨曙光初露的那一刻起,溫度的能量就開始蘊蓄,直至午後,陽光已將地面曬得氤氳一片。頂著日照走在街上,皮膚炙痛地讓人想叫出來。然而不一會地表的水汽儲滿熱能,蒸發到天空的頂層,與雲頂冷空氣交融,頓時,所有的酷熱在隆隆雷聲中化作雨點落下,大地一片清涼。
這是週日的夜晚,屋外雨水點滴打在遮陽板上,家家戶戶的冷氣機在陡然涼爽的夏夜中依舊運轉著。這個城市的人似乎越來越習慣在室內享受冷氣吹送的快感,然後將熱氣排到室外。你突然有一個聯想:當人們開始習慣於堅持己見,並將自己的偏見投射於外時,就好似在心裡開著冷氣機,舒適自己嚐,去讓別人來承擔那令人燠熱難當的偏見!
你伸了個懶腰,抬頭看到電視正播出李安導演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喜宴》,你喜歡這部充滿諒解與關懷的電影,而且已看過許多次,但你想:這麼美好的夏夜不如看點書吧!
你把空調關上,打開窗戶,夜色湧進室內,清涼舒暢。你為自己倒杯飲料,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翻開一頁。這是《詩經•鄭風》的一首:「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你有點驚訝,不是只有現代的電影藝術才有同性愛戀情誼的描繪,千百年前,中國的文學經典《詩經》就早已對同性愛戀多所著墨。
原來,從古至今,同性愛戀一直為文學家、藝術家所描繪、歌詠,同樣生在這番人世,你卻從不曾了解與關懷過這個族群,甚至如果沒經過文學、藝術的呈現,你還時常懷抱些許的敵意:「他們要過怎樣的生活,都隨他們,只要不真真實實地出現在我生活中就好。」多麼主觀傲慢!
窗口吹來涼風陣陣,未經過日間的燠熱,實在難以體會夜晚的冰涼;沒經過清寒,人又怎能了解炎炙?燠熱與清涼同為人世的風情,你怎能以燠熱否定清涼,以清涼非難燠熱?那只是溫度的不同啊!

同志的戀情一如男女之間的愛戀,有喜悅、有憂傷、有彷徨、有堅貞。圖為「戲班子」劇團同志題材舞台劇《愛情滋味》中的一幕。(邱瑞金)
你不想侷限於自己的燠熱或清涼,你想,就以一週的時間吧,以一週的時間化身為台北的「同志」,走一遭同志的生活,或者你才能更了解人世。 星期一 同志文學與同志出版
你發現了一個問題:在想開始自己同志一週的心路歷程時,你竟不知道如何去取得相關的資訊,你也不認識任何一個同志朋友。才剛剛要展開的同志生活,就好似一堵牆橫梗在前方。
同性戀電影,如李安導演的《喜宴》、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林正盛的《美麗在唱歌》等,是我們一般較易接收到的有關同性戀的資訊,而電影確實對台灣同性戀運動與同性戀生活的發展,亦具有獨特的意義。一九九三年香港劇場與電影藝術家林奕華來台,為金馬獎國際影展策劃首次的「同志影展」單元,而將「同志」一詞帶入台灣。
林奕華表示,當初會使用取自國父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的「同志」,來代替「同性戀」一詞,主要有兩點用意:一方面希望能標的出同志尚有努力的前景,一方面也希望「同志」一詞能將以往單純對性取向的討論,轉化到性別議題的討論。林奕華認為,「同志議題」不只是同性戀議題那麼窄化,同性戀之所以會在社會中成為議題,主要來自於性別觀念的僵化。使用「同志」一詞或許可以包含同性戀、雙性戀、以及其他與性別相關的議題,而讓這些議題從性別的角度徹底被討論與改造。
了解同志該從哪裡開始呢?
接觸同志文學一直是許多同志的啟蒙方式。台灣同志歷史田野調查研究者鄭美里指出,同志書寫早在一九七○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就被納入現代文學的脈絡裡,包括白先勇的《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林懷民的《蟬》,玄小佛的《圓之外》等,另外,《席德進書簡》亦是台灣同志史上的重要著作。而八○年代有白先勇的《孽子》,陳若曦的《紙婚》,郭良蕙的《第三性》等,《孽子》一書還拍成電影,但一直到九○年代,同志書寫才在台灣文壇發光,儼然成為顯學。
「熱愛雜誌」創辦者安克強指出,近年來華文同志文學可說是風起雲湧,攻佔各大報、出版社文學獎版圖,如朱天文《荒人手記》、凌煙《失聲畫眉》、杜修蘭《逆女》均獲得文學獎的百萬首獎,而許多的中篇、短篇小說首獎亦頒給同志題材的文學作品,成就不可謂不豐。然而,安克強認為,任何的主流文學獎都有其商業機制的考量與喜新厭舊的特質,過幾年同志文學勢必會退燒,因此同志文學不能對主流文學抱太大的期待,設立一個同志文學獎便有其必要性。
走進書店尋寶的你有一個驚訝的發現:除了文學作品之外,台灣已有了本土的同志論述,甚至還有專業的同志出版品與同志雜誌。
張老師出版社於一九九○年所出版的《中國人的同性戀》一書,是台灣本土第一本關於同性戀的論述;之後,台灣第一個同志專業出版社「開心陽光」在一九九五年成立,開始出版同志相關書籍。開心陽光的發行人楊宗潤表示,之所以創辦這個同志書籍出版社,主要是希望突顯同志議題,讓社會看到同志的存在。
你買了幾本書:《中國人的同性戀》、《女兒圈》、《同女出走》、《看見同性戀》等等,又買了當期的「熱愛雜誌」、「土狗雜誌」與「女朋友雙月刊」。裝書的袋子沉沉地,你好開心,原來台灣有關同志議題的出版品已如此豐富。
「熱愛雜誌」是全球第一本華文同志商業雜誌,總編輯焦雄健表示,「熱愛雜誌」初期主要的方向在讓社會大眾了解與正視同志議題,現在則著重在流行資訊的提供,如今年四月號,「熱愛雜誌」介紹同志的反串技巧,而五月代表台灣參加「第十五屆世界反串皇后選美」的兩位選手,便旋即摘下后冠,而且幾乎囊括了大會的所有獎項。

同志運動花了很大的力量在對社會發出「同志存在是一個事實」的訊息,同志必須被看見,才能成為社會議題。(邱瑞金)
另一本今年年初才剛創辦的同志雜誌「土狗」,較把重心放在性別議題的討論上。社長兼總編輯韓家瑜表示,以往歐美各地同性戀運動的策略,主要在爭取社會普遍的認同與支持,而一般印象中,同志運動又以中產階級男性為主,相對的也排擠掉女同性戀、雙性戀、較陰柔的男性、與較陽剛的女性等等有別於社會主流性別觀念的族群。她覺得台灣在某些程度上也有這樣的情形,所以「土狗雜誌」將重點放在性別議題上。星期二 社會大眾的態度
經過一夜的閱讀,你得到一些同志相關的資訊,能夠較具體地去體會同志的心境,你感到不少身為同志的複雜心事與感觸,想與人討論、分享,但你又有所顧忌,不知道他們會怎麼想。
幾年前,「張老師月刊」曾做過一項對同性戀態度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將社會態度分成「厭惡排斥型」、「愛心矯治型」、「平等尊重型」三種,發現那些越排斥同性戀的人越會對同性戀者貼上情緒化的標籤,像「變態」、「陰陽怪氣」等等,而那些曾經認識同性戀者,或與同性戀者交往過的人,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就越開放、越寬容。張老師月刊副總編輯莊慧秋認為,這代表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人對同性戀的態度多半是基於「心」的反應,而非「腦」的運作。
這幾年呢?莊慧秋認為,社會多元化的結果,有許多原先是「厭惡排斥型」的人轉變成「愛心矯治型」,但他們仍認為同性戀是「不好的」,必須矯治。有「平等尊重」態度的人仍然不多。
你自覺像隻被困住的獸,而阻擋在你前面的那堵牆,是整個社會對同志不了解、不友善的心理。你徬徨無依起來,想放棄你的發願,回到原先所安於的生活方式。但是,你突然間領悟到自己的偏狹,與道德上的懦弱。是的,你可以因為社會的歧視而退縮,隨時回復原先的身份。但同志呢?他們必須用長長的一生,去面對社會的異樣眼光,不是說想退就可以退的。星期三 同志團體
經過一夜的長考,你決定還是去找其他同志談談你心裡的感觸比較恰當。你在雜誌上看到一些同志團體的資訊,你打了一通電話嘗試與他們聯絡。
「……我是同志,但我沒有其他的同志朋友,有許多心事無法與其他人分享……我不知怎麼辦才好……」你說。
「別害怕,我們了解。」對方十分友善。
台灣的同志團體大致可以分成社會團體、宗教團體與校園社團三種。社會團體如:「我們之間」是女同志的運動與聯誼性團體,「台灣同志社」以男同志為主,定期舉辦演講與聯誼活動,「教師同盟團體」是由教師同志組成,另外還有「同志工作坊」、「亞洲女同性戀聯盟台灣分會」等等。基督教同志組成「同光教會」,佛教同志有「同梵精舍」、「觀音線」女同志諮詢專線。
以「台灣同志社」為例,自一九九五年成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個會員加入,會員大多是社會人士。台同社成員每星期定期聚會兩次,活動的內容包括專題演講、電影欣賞、成長心情分享等等。其中,專題演講的內容以同志議題為主,例如:性傾向與就業歧視、安全性行為、同志文學欣賞等。
在校園方面,東吳大學輔導老師李忠翰表示,由於台灣輔導界對於同志學生輔導的經驗與學理研究都還不夠,加上現在的學生自主性強,習慣於在同儕間尋求協助,校園同志團體一時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目前校園同志社團仍以大專院校為主,高中較少。星期四 同志運動
你與同志團體的義工約在公館的一家同志咖啡館見面。這家咖啡館有個有趣的門聯:「T增歲月G增壽 G滿乾坤T滿門」,橫批是「我們一家都是G」。你看了莞爾一笑。(T是指TOM-BOY,女同志中較陽剛的角色;G則代表GAY,男同志。)
據《女兒圈》一書作者鄭美里的觀察,一九九四年是台灣同志史上關鍵性的一年。由於全球各地展開同志人權運動開端的「石牆事件」二十五週年紀念活動,引發媒體效應,各大媒體紛紛對同志新聞做大幅報導。「誠品書店」也舉辦一系列同志相關活動,「誠品書店」和「女書店」成為同志書籍、刊物的重要銷售點,及同志族群休閒求知的集散地。另外,校園社團紛紛成立,並形成串聯;校園BBS站興起,成為同志串聯新管道;不少研究生投入同志研究,生產具同志主體的研究論述。
眾多活動帶動之後同志運動的蓬勃。比較重要的包括:一九九六年二月「同志空間行動陣線」在新公園舉辦園遊會,爭取新公園同志活動空間與同志歷史紀念空間;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同志公民行動陣線」爭取公民權(主要為結婚權);一九九七年九月「常德街事件」,同志團體爭取同志夜行權等等。
前「婦女新知」秘書長倪家珍表示,台灣同志運動相對於其他社會運動呈現不同的特質,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同志運動花了很大的力量在對社會發出「同志存在是一個事實」的訊息,也就是同志必須被看見,才能成為社會議題。就這點來看,同志以團體的方式現身、運動,確實在凸顯同志議題而被社會看見上達到了相當的效果。星期五 同志困境:現身
你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家人發現你購買的同志書籍、雜誌,而當你出入同志咖啡館時,又剛好被你的朋友撞見,你的同志身分有了曝光的危機!
家人和朋友直接了當地問你:「你是不是『染』上了同性戀?」
對於他們詢問的方式,你感到非常的驚訝與失望,原來,連你平日觀念開放的家人和朋友,竟然也對同志有這麼嚴重的偏見。
同志朋友讓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知道他們的性取向叫做「現身」或「出櫃」。張老師月刊副總編輯莊慧秋指出,「現身」的壓力仍是台灣同志所面臨最大的困境。
在台灣社會,家庭仍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上一般工作環境又對個人隱私權不夠尊重,如果要現身就得面對家庭與工作環境的雙重壓力,同志若要現身仍需三思,如真要現身的話,之前的準備工作,如:現身的方式與技巧,現身後的心理調適等等就特別重要。
對於同志現身的問題,香港劇場藝術家林奕華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現身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不管是歧視者、被歧視者、同性戀者、異性戀者、雙性戀者、或是不確定自己性取向的人,都得現身。當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與別人的盲點時,性別的議題才能被討論、被解決。
或許現身與否因人而異,但就如「我們之間」義工一凡所說:「至少每個人都得對自己現身,誠實面對自己。 」星期六 多元的同志休閒
在釐清現身問題的態度之後,你決定好好享受你的週末。
台北的同志休閒隨著同志文學、出版、團體、運動、與同志自覺的蓬勃,亦趨向多元化。你發現你可以有許多的選擇性:在家中吹冷氣、喝冰水,輕鬆上網與網友聊天,了解目前最受關心的同志資訊;參加同志團體在週末舉辦的活動,郊遊、演講、聚餐、聊天,都很有趣;到同志酒吧喝酒、跳舞,輕鬆刺激,只是記得喝醉別開車;或者是到劇場去,最近有多齣同志或性別題材的舞台劇正熱鬧上演……台北同志的休閒真是活潑又多元。
台灣同志運動全面告捷嗎?魚玄阿璣說:「當然不是。台灣同志只是勉強存活,而得以跨出一步。」而根據前「婦女新知」秘書長倪家珍的觀察,是解嚴後整個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而得以使同志有了生活的空間,倒不是同志運動的本身製造了目前的氛圍。
然而,當我們解嚴後的社會如果漸漸趨向穩定,台灣同志還有拓展生活空間的可能嗎?女性主義與同志論述作家張娟芬表示,雖然近年來社會多元化的結果,使同志運動表面上看似蓬勃發展,然而社會對同志的歧視與不了解仍未有太大的改變,而且同志運動的扎根也做得不夠。未來成立同志專業的諮詢熱線,讓同志運動更基層、更普遍,結合各層面的團體,並發展出專業同志觀點的社會論述,都是突破困境,發展同志運動的可行方向。 星期日 反思與期待
經過了一週的體驗,你要回復你原先的生活方式了,你為此鬆了一口氣,因為你發現,即使近年來台灣的同志生活有了普遍的改善,但是社會中還是充滿了歧視與不諒解。但是你知道環境是可以改變的,你生活的這個民主社會還是充滿了許多可能性與彈性,你知道,當有一天如果你也成為某個弱勢族群的一員時,這個社會也會提供你一個努力的空間。
莊慧秋:「民主社會的特色,就是相互尊重不同的意見與生活方式,台灣的民主腳步在進步,對於少數的尊重也應該進步。」
楊宗潤:「台灣同志生活的進步大部份在台北、在中產階級,台北以外地區與藍領階級的同志族群,是未來我們更該關懷的對象。」
林奕華:「同志在爭取到目前仍算狹小的空間之後,許多人或許會安於現狀,政治的理想相對的也就稀薄了,然而,同志的生活空間不該僅止於此。這是必須思考的。」
韓家瑜:「我不清楚期待該擺在哪裡,那是必須由我們不斷提出議題,加以討論的。」
你已經伸出你友善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