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有個祖師廟,人稱之為「東方藝術的殿堂」。在那個處處透露著古意的小鎮裡,它是樸實鎮民的信仰中心;而它的豐美內涵、俊逸神采,更吸引了遠近的遊客,駐足讚賞,流連不去。
拱橋與清溪
從台北西站,搭上公路局的車子,穿過板橋、土城,沿著長滿蘆花的大漢溪畔的鄉間公路駛去,約莫四十分鐘,便可看見一座造型獨特的三環拱形橋,以古雅的姿態,橫跨在一彎清流上。過了橋,便是三峽鎮了。
步出車站,只要開口提起祖師廟,男女老少都會指著那條狹長而熱鬧,布滿了農具店、打鐵店、雜貨店、服裝店、修鞋店等各式各樣新舊行業的街道,告訴你一直往前走,再左轉進一條紅磚構築的古樸街道,就可看見那座外觀典雅、內蘊深邃的「長福巖」座落在你的眼前。
三峽,舊三角湧,是大嵙崁溪、狗穴溪、橫溪三條河流沖積成的三角形平地。因似長江三峽,而改名「三峽」。
兩百年前,一群福建安溪人,帶著他們的香火——清水祖師,隨著鄭成功來到台灣,在台北盆地的南部邊緣,覓著了這一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與他們故鄉安溪完全相似的土地,便決定在此築屋墾地,定居下來。
乾隆三十四年,三峽人在山水靈秀的三峽溪西岸,興建了這座祖師廟,命名為長福巖,供奉他們信仰的清水祖師公。
清水祖師,本名陳昭應,傳說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像許許多多中國民間信奉的神明一樣,他也是「因聖成神」,而受到後世的祭祀。


民族英雄因聖成神
相傳南宋將亡時,陳昭應曾投效文天祥,勤王有功。宋亡後。他帶著家眷和部屬逃到福建安溪,墾田訓民,後來因怕元兵緝剿,便改裝為佛教僧徒,周遊閩越,號召各方志士起來反抗異族統治。終因事敗而潛回安溪清水岩隱世。
他的第三代孫子,秉承先祖的漢族精神,跟從朱元璋揭竿起義,推翻元朝。明太祖即位後,感念陳昭應生前的功績,因而敕香封田,建祠奉祀。安溪人尊奉他為「祖師公」,從此普受祭祀,香火不斷。
明末鄭成功率眾來台,福建安溪的祖師神像也隨之東渡,因為它顯赫靈驗,成為三峽人的精神保壘。
三峽的祖師廟,曾三度重建。
第一次重建,是由於天災。台灣北部的一場大地震,使得祖師廟部份損毀,因此道光十三年,地方人士籌募款項,擴建為較具規模的廟宇。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馬關條約中,清廷將台灣割給日本。日軍佔領台灣時,祖師廟二度毀於戰火。
當年福建安溪人移居三峽時,曾把原來聚落在此地的山地人趕往山上,從此漢番之間便常有爭隙。山地人不時下山騷擾,每到一年一度的大祭典,還必殺漢人頭來祭拜。為了自衛,三峽人家家戶戶都備有刀槍,隨時戒備提防,三峽強悍的民風因而形成。


成了戰略重地
日軍進佔三峽時,三峽人奮起抗敵,以祖師廟為指揮中心。他們將對付山地人的兩尊大砲——大將軍和二將軍置於廟中,給敵人最慘重的打擊,日軍傷亡人數高達一千多人。
當時,提起了三角湧人,日軍曾聞之喪膽。
後來,日本人採報復手段,糾集大批軍力來殲滅三角湧。在眾寡懸殊的情勢下,三峽幾乎被夷為平地,祖師廟亦付之一炬,所餘者僅後殿幾根燒焦的橫樑。
民國前十三年,在地方士紳的籌劃下,祖師廟二度重建。
第三次重建,是在日本投降,台灣光復之後。
當時的祖師廟,由於年久失修,殘破不堪,逢雨便漏水,的確亟待整修。而徵調海外作戰的三峽人歸來後,都覺得能夠歷經戰火,平安歸來,是祖師公在冥冥中保護,便聯合請願重修,因而更增三峽人重修祖師廟的信念。


重建工作需時四十年
從民國三十六年農曆七月動工以來,祖師廟重建的工作迄今已進行了三十二年。據估計,距離全部竣工,還需要七、八年的時間。
主持重建工作的是前藝專美術兼雕塑科主任李梅樹教授。當年他以藝術家的身份毅然接受鎮民的付託,擔負總策劃的工作時,正值四十六歲的英年。如今,他已是背脊微僂,兩鬢皆霜的老人了。
李梅樹早年曾留學日本研習西畫,但他對中國的傳統藝術也有濃厚的興趣和精湛的造詣。當初,三峽地方人士原打算在二、三年內重修完畢,便舉行慶成建醮。李教授卻獨排眾議,主張有計畫地整建,使祖師廟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美麗廟宇。
三十年來,李教授執著對藝術的熱忱,不計時間、不計金錢,將半生歲月毫無保留地奉獻在祖師廟的整建工作上。從經費的籌措,建築的設計,到一石一木的採購、雕作,他都親自參與,嚴格要求。
在祖師廟裡,常常可以見到這位七十八歲的老人,穿梭在木匠、雕工、畫師及他的學生之間,孜孜不倦地為廟宇的完美和早日完工忙碌。

隆重的法會
每逢農曆正月中旬和十月中旬,祖師廟要舉行上香拜斗,為信徒祈福。祖師廟的正殿裡,香燭高燃,兩側排滿了紅色的小筒子。筒子中插著一束紅紙包著的香,上面寫著捐獻的信徒的名字。筒子裡,放了半斗米、一把剪刀、一支尺、一面小鏡子,還亮著一盞小燈。米是代表人的本命;剪刀是要剪斷牽纏、煩惱;尺在人心做為衡量善惡的準則;鏡子表示心如明鏡;燈則是代表光明的意思。
在誦經的儀式中,李教授年年都親自擔任琴師的工作。在香煙繚繞中,悠揚的琴聲伴著莊嚴的誦經聲,他專注的神態,叫人感動——似乎他的生命已經與這座廟宇合而為一了。
長福巖佔地約五百坪,外觀並不特別宏偉,不經意地走過,還以為只是普通的廟宇。但一旦注意了它,你會有如發現了豐富的寶藏般地驚喜。細細觀賞之後,你又會止不住地讚嘆不已。它真是雕樑畫棟、精工製作、美不勝收,充分表現了中國民間雕刻藝術的精華和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巧妙結構。
長福岩是純粹古法建造的廟宇,建築的格局是內地習見的五門(中三門,左右各一門)三殿(前殿、中殿、後殿)。目前已完成的是前殿和中殿的工程。後殿還在設計建造中。中埕兩側的鐘樓、鼓樓已接近完工的階段,將來鐘樓下面的側殿將安置日神,鼓樓下面則安置月神。計畫中還要興建大會堂以供遊客休息之用,還有資料館、圖書館以收集有關鄉土、歷史和民俗的文物資料。

傳統建築藝術發揮到極致
這是一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全廟沒有動用一條鋼筋、一個螺絲和一根鐵釘。石與石、木與木,或木與石的接合處,都做成榫頭,一陰一陽,緊密地卯合在一起,既堅固,又可適應地震,無鬆動毀壞之虞。
從石階開始,祖師廟的地板、牆壁、石柱全是一塊塊的石頭砌築而成。石頭的堅固耐久,絕非水泥所可比擬。因此,堅硬的觀音石一批批地被採集而來,為長福巖奠立堅實穩固的基礎。
石頭的藝術,在此幾乎被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祖師廟的每一面石壁,每一堵牆,都佈滿了名家的字、畫和藝匠精工的浮雕。這些字畫,有些是李教授出面力邀,有些則是書畫家自動相贈。
前殿的每一面石壁上,都有李教授和他藝專的學生共同創作的銅鑄浮雕。浮雕的內容分別取材自歷史上忠、孝、節、義的故事。中門兩側是「岳飛精忠報國」、「花木蘭代父從軍」。左門兩側是「勾踐臥薪嚐膽」、「田單火牛復國」、「蘇武北海牧羊」、「天女散花」和「虎嘯」。右門兩側是「孔子問禮於老子」、「黃帝發明指南車」、「楊震說四知」、「天女散花」、「龍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祖師廟中石牆與石牆的銜接,都利用牆與牆的稜角線條,完全看不出接合的痕跡,使整個廟的建築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石柱之美,各有千秋
廟中的石柱是一大奇觀。大大小小的石柱總共有六十八根之多。
每根石柱的取材、圖案、刀法、表現,都不相同,各有特色。石柱上刻有各類的珍禽異獸,和各樣的奇花異卉,而所刻的人物都取材於三國演義、封神榜、八仙過海、二十四孝等民間故事。
石柱上的書法囊括各種字體,舉凡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都應有盡有。
中殿的四周,廊柱環繞。前排的三對石柱,是全廟石雕的精華。
中間的一對,叫「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是八角柱,雙龍纏繞、龍口含珠。龍角、龍鬚、龍鱗都歷歷可見。
其外的一對是「百鳥朝梅」。在枝椏盤錯、花朵盛開的梅樹上,共刻有一百隻小鳥,除刻遍台灣本島的鳥種外,還網羅了南非、美洲等地的各種珍奇鳥類,每一隻的形狀姿態都不相同。細長的鳥腳、樹枝都精細地雕出。這一對匠心獨具、巧奪天工的石柱,是李梅樹教授夫婦聯合捐贈的。
最外的一對是「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騎」,是取材自封神榜的故事。其突出處在於各武將的兵器都巧妙地雕刻出來,它們有的比普通原子筆還要細,在堅硬的觀音石上,雕琢十分不易。聽說當年老師傅在雕琢時,每隔幾分鐘便得暫停一下,不是因為身體疲倦,而是石頭被磨擦得發燙的緣故。

純手藝的絕活
各武將的衣服皺摺也都清晰可見,面部表情不一,精巧奧妙,叫人不得不佩服那些工匠的耐心和手藝。
有人問老師傅,它們是不是用機器鏤空、打洞、鑽孔?師傅笑著說:二、三十年前,哪來的機器?全部用手工雕刻出來的。每一根石柱,都由二、三個師傅合力雕成,若以一人計算,則每根石柱要花掉將近二千個工作天。
中殿內部有四對花崗石的大圓柱,高度是普通人身長的三倍。上面刻有賈景德、閻錫山、高拜石和于右任等名家真跡,全部陰文鐫刻,字底鍍金。花崗石硬度極高,經過六次細磨工夫,才成為今日這樣平滑冰涼,光可鑑人。
祖師廟的木雕,精細繁複,抬頭仰望,真是教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在這裡,每一個雕刻都引經據典、有憑有據,而非憑空塑造。
為了防止蟲蛀,祖師廟選用的是堅實的檜木和樟木。一塊塊二、三寸厚的木材,經過三、四層的雕刻之後,貼上金箔,再分別安裝上去,裝飾成金碧輝煌的廟頂。
屋樑上的飛鳳、獅子是木雕中的奇葩,木燈也別具特色。


俊逸的飛鳳
祖師廟埵@有十六隻飛鳳,前殿十二隻、中殿四隻。鳳凌空飛起,鳳翅高展、鳳鱗奮張、鳳爪緊縮向後,氣韻生動,勁道十足。這是一個名叫林松的師傅的遺作。也許以後再也沒有人能雕出這麼美麗而有力的作品了。
在更高的屋樑上,雕刻著獅子。獅子胸前的垂鍊、鍊子中央的鈴鐺都精巧可愛,而且都是活動的。大獅子旁,還依偎著一隻小獅子。而這些都是由一整塊木頭雕刻出來的。
屋簷下的數十盞燈,也都是一塊塊長方形的木頭雕成,而後安裝上去的。當所有的燈都亮起,古典的木雕燈罩中透出黃暈的燈光,襯得廟頂分外的華麗和神秘。
銅門也是祖師廟的特色之一。每扇門上都有銅鑄門神鎮守。中門中央是哼哈二將陳奇和鄭倫,兩邊是四大金剛,分別持劍、琵琶、雨傘和蛇,象徵風調雨順。右邊門上是加冠、進祿,左邊門上是簪花、錦簇(代表榮華富貴)。
中殿前的石台上,有銅鑄塑像八座。前四個是四大金剛,腳下踩著八魔,這是取自封神榜中的摩伽四兄弟。後四個是祖師的四大將,神態威武,令人生畏。
在祖師廟工作的雕刻工人,有來自大陸福建的唐山師傅,有來自鹿港或其他縣市的,也有三峽本地人。他們很多都在此停留了二、三十年。除了老成凋謝的以外,一些少壯離鄉的,在此就業、結婚、生子、又生孫,現在也都兩鬢斑白了。

心血、歲月的結晶
雕刻室裡,一盞燈、一把鎚子、幾十隻銼刀,雕刻工人的半生歲月便在敲敲打打中溜逝了。然而,他們點點滴滴的工作成果匯集起來,卻使傳統的中國雕刻藝術長久地留存在這座廟宇堣F。
祖師廟有一批常客,他們有些是藝術家,有些是學藝術的學生。他們往往清早就來,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們把這座廟當作一個雕刻的博物館,而中殿左側的雕刻房便是他們的教室。他們或是帶著筆記本,或是一言不發地坐在一旁,看師傅一刀一刀地雕琢。在這堿搕@天,往往就有很大的收穫,其中很多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多少世紀來,許多的民間信仰,已經深入人心,與廣大民眾的生活習俗成為一體。而許多的民間藝術,表現民族基層的心聲和內涵,更能牽動我們靈魂深處的感動。祖師廟結合了民間信仰與民間藝術,多少人因此在衷心企盼著,再過十年,它將能以它更豐美、更完整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