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台北市長職務、接掌台灣省政,新任台灣省主席李登輝覺得責任重大。從十二月五日開始,這位向來以做事踏實,為人謙和著稱的農業經濟專家,步入他學者從政的另一階段。本刊特地以最快的速度,趕在他就任省主席之前訪問到他,對他的從政歷程,尤其是在台北市長任內的種種構想、措施,及主持省政的展望,做了一次回顧與前瞻性的報導。

李登輝在台北市長任內率市府首長勘察翡翠谷水庫現址。(李影)
學有專長,由基層工作做起
李登輝生長在台北縣三芝鄉,他的祖父是個雜貨商,父親曾任農會理事長及縣議員。日據時代,他前往日本帝國大學就讀,台灣光復後,轉學到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民國三十七年畢業後,即留校擔任助教。三年之後,他考上公費留學,到美國愛荷華大學當研究生,選修有關農業經濟方面的課程。
民國四十二年,李登輝回國。當時有二個工作機會在等著他:一個是月薪兩百美金的農復會技正(當年農復會是美援機構,職員薪金皆以美金發放),一個是月薪新台幣五百元的省農林廳經濟分析股股長。由於當時農林廳長是台大農業經濟系的教授徐慶鐘,在「老師」的召喚之下,李登輝毅然放棄高薪的職位,進入農林廳工作,同時兼任台大的講師。
李登輝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由於月薪五百元實在難以養家活口,三年後,徐慶鐘先生離開農林廳,剛好合作金庫有個研究員的缺,我就到那兒工作了二年。」在研究員任職期間,他對國內的農業經濟已有相當深刻的了解,研究報告受到農復會的賞識。民國四十五年,他又受聘到農復會經濟組服務,擔任最低的職位技正,然後由技正、技佐、擢升至組長。
李登輝有旺盛的求知慾,雖然他一直想要再度出國進修,進一步充實自己,但是由於當時工作非常忙碌,幾乎一個星期就要完成一個研究報告,再加上家堣T個孩子陸續出生,需要照料,而無法成行。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他取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及康乃爾大學聯合獎學金,每個月可以領到美金五百元。他自己可留二百元當生活費,三百元可寄回家養家,才放心地進康乃爾大學深造。

舊任台北市長李登輝於重陽節慰問台北市最年長的人瑞(109歲)。(李影)
四十二歲攻讀博士
當時李登輝已經四十二歲。在康乃爾大學中,他和許多比他年輕的同學一同聽課、做作業、參加考試。他認為當時除了年紀較大、記憶力較差之外,在學習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顯示出他高度的適應能力。在赴美深造之前,李登輝在國外已小有名氣,因為他所做的有關台灣農業方面的研究報告,許多美國教授十分感興趣,認為足以做其他開發地區的參考,因此,特准他直攻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期間,指導教授發現他對農經方面確有豐富的學養,因此經常邀請他參加學術會議,或指導其他外國學生的論文寫作。
在短短兩年半的期間,李登輝完成了他的學業。他的博士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曾榮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取得博士學位後,李登輝在沈宗瀚主任委員的邀請下,再度回到農復會工作。由於他具備農經方面的專長,已受到政府當局的重視。民國六十一年,在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應召出任政務委員。一般認為,此乃經國先生尊重專家,愛惜人才的一個明證。
六年的政務委員生涯,李登輝發揮了他「不只會批評,也確實有主張」的風格;也表現出「不只是專懂理論,且確實了解事實」的作為。在農業發展條例、農會法、加速農村發展方案,平均地權條例、水利會革新等有關農業方面的方案或計畫擬定中,他不僅參與,且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從任職於農林廳到擔任政務委員期間,他一共發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有關農經方面的文章,對台灣的農業發展有相當精闢的見解。

李登輝在台北市長任內深入基層單位,巡視戶政事務所。(李影)
辭去一切兼職,做一個專業市長
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一日,行政院通過李登輝出任台北市長。獲知此項消息之後,李登輝立即辭去台大、政大教授及農復會顧問的兼職,準備專心做一個「專業的市長」。他說:「由於政務委員所做的是研究發展等規畫性的工作,比較有時間,也有必要從事與工作性質相關的兼職。但是擔任台北市長除了計畫之外,還有許多複雜的實務有待處理,除非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否則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由此可以推見他想把個人角色扮演得恰如其份,及把份內工作盡可能做得更好的用心。
李登輝是台北市改制以來的第四任市長,同時也是第一位博士市長。因此,當他接任台北市長時,許多人都非常關切這位「書生型」的市長將如何處理市政?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李登輝本人亦將這項職務視為自我超越的一項挑戰,他本著一貫不慌不忙、穩紮穩打的做事態度,逐步實現他對市政建設的構想。以下為他對本刊所提問題所做的答覆。

前任台北市長李登輝在巡視基層建設途中與小學生交談,並拿起一位小朋友的書包,看看有多重?(李影)
擴大市民的參與
問:請問您如何針對台北市民的需求,推動市政?
答:台北市是全國首善之區,市民具有年輕、教育程度高、有錢三大特徵。因此,市民對市政的要求不但很多,而且很高。為了讓市民有機會表達他們對市政建設的意見,我上任後即擬定「擴大市民參與」的策略,希望能由意見的交流做到市民參與政策,以至於參與經營。舉例來說,三年半來,不但在市議會、里民大會、市民座談會等方面,做了許多市民與市政府間意見溝通的工作;而且像都市計畫委員會、環境美化委員會等都由市民代表或議會代表參加;另外還做問卷調查,了解多數市民對市政的意見,以做為市政府施政的參考,目的都在擴大市民的參與,結合市政府、市議會與市民的力量,來建設台北市。

李登輝在台北市長任內注重改進公車業務,增購冷氣車。(李影)
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在職訓練
問:請問您就任以後,如何改善制度,提高台北市政府的工作效率?
答:由於台北市民對市政建設的需求非常急迫、殷切,直線型的層級轉報制度已無法適應市民的需要。因此,我的構想是,把直線型改為三角型,使科員有急事時,可以直接向市長室報告,由市長室登錄分類,再由我核定那些公事確為「急要」,而不需經過股長、科長、主任秘書、單位首長、秘書長等層級轉報,可以爭取時效,提高行政效率。
面對錯綜複雜的市政管理,我經常勉勵市府同仁要建立一種企業經營的觀念,和講求科學化的管理。因為社會各方面都在不斷的進步,如果為民服務的公務員不能配合社會的發展,自然無法符合大眾的要求。因此,我特別注意加強公務人員的在職訓練,同時採用電腦處理資料的管理與儲存,以提高行政效率。例如目前台北市的稅捐資料、市民產權的房地資料、建築資料都可以用電腦處理。我特別在市長室設有一套電腦終端機,可以隨時查閱所需的資料。
至於在職訓練方面,台北市政府的全體員工,包括編制內和編制外的人數,已到了六萬三千多人。這麼龐大的一個「家庭」,如果大家不努力,台北市不會建設得更好,在職訓練的重要性就在此。訓練課程包括電腦、企業管理、計畫預算、資料分析等,目前已有一萬以上的同仁受過訓練。

三年多來,台北市共興建了國宅一萬九千多戶,已接近興建目標。(李影)
以「都市經營」的觀念管理市政
問:正如您所說的,台北市政錯綜複雜、千頭萬緒,請問您如何管理?
答:對於台北市政的管理,我個人有一套「都市經營」的觀念。市政的架構,有三個很重要的系統:第一個系統是大家很關心的空間系統,例如,我們究竟有多少土地面積,如何做好山坡地開發和都市更新等。第二個系統是經濟系統,我們從早上起床到晚上,舉凡用水、搭公車、上菜市場等等活動都屬於這個系統。第三個系統是社會系統,所有區、里鄰活動、福利、醫療、教育、文化等設施以及民眾市政的參與等等,都包括在這個系統內。我管理台北市具有整體性規畫的觀念,非常注重這三個系統的協調,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建房子屬於空間系統,但是同時也要考慮到它的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地位如何,不能隨意興建。

台北市幾條高架橋的興建,對舒解交通容量很有幫助。(李影)
物質與精神建設並重
問:您在三年半的市長任內,自認最重視的事項為何?做得較好的政績為何?覺得對不起市民的地方為何?
答:我重視的地方很多,可說是物質與精神建設並重。例如,為解決住的問題,興建國民住宅;為解決水的供應問題,興建翡翠谷水庫;為解決交通問題,三年來陸續開闢的快速道路——新生北路高架橋、建國南北路高架道、環河南北路高架橋等等,已產生疏導交通的功能。另外像衛生下水道的主次幹管和分支管線都依進度次第完成;迪化汙水處理廠已經運轉作業。文化建設方面,美術館、天象館、社教館、圖書館、以及動物園都已興建完成或正在興建當中。
我個人認為做的績效較好的有興建國宅,三年來,興建了一萬九千多戶,已接近興建的目標。其次是公車,現在公車輛數多,服務比以前好,班次比以前多,還有冷氣車,罵公車的人已經減少。還有翡翠谷水壩後年完工後,可以容納四億噸水,三百六十五天不下雨,台北市也不怕沒水供應。有人懷疑翡翠谷水庫的安全性,其實我們在興建之前已做過詳細的調查,確定沒有問題,才開工興建的。
至於我覺得對不起市民的地方則是,垃圾處理廠、防洪計畫還沒有做好;空氣汙染和交通問題尚未擬出徹底解決的方案;雖然已經改建及新建的市場已有二十三處,但是還是不敷市民使用。我當市長時,市議員給我打分數,有人給我八十分,有人給我五十九分,留下這麼多工作未完成而離開,我自己也覺得應該要拿五十九分!

前任台北市長李登輝在體育季時與社區婦女同跳土風舞。(李影)
台北市民需要文化活動
問:您認為藝術季、戲劇季等文化活動對市民生活素質提昇有何幫助?何不將這項經費用在其他需要改進之處?
答:要建設台北市成為一個「有朝氣、有秩序、有禮貌的現代化都市」,除了注重物質建設之外,文化建設也非常重要。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綜合表現,有許多型態,文化活動只是其中一部份。我辦理藝術季、戲劇季等活動,除了希望能充實市民的精神生活之外,也希望能藉著這種大規模的活動,促進大眾的團結與和諧。因此,不僅在國父紀念館售票演出,同時也在青年公園、新公園、各學校禮堂免費演出。由於某些技術上的問題無法克服,所以較好的節目無法在室外表演。但是由市民熱烈參與的情況來看,大家確實需要有機會參加類似的活動。雖然不是每位市民都去參加,但是起碼培養出一批文化活動的觀眾。這次許多市民聽說我要離開,馬上打電話來問:「我們明年還能不能看到芭蕾舞?聽到音樂會?」可見這些文化活動,確實產生了效果。
有人以為辦理這些文化活動,一定花費很多經費。其實今年的藝術季花了一千多萬,賣票收回八百多萬,真正只用了二百多萬,這些錢拿來鋪五十公尺的馬路都不夠。舉辦文化活動是很花錢的,市政府每年的預算有四百多億,只花了一千多萬來辦文化活動,所佔的比例可說相當的低。

在早安晨跑運動中,李登輝率先和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總幹事紀政一起晨跑。(李影)
推動市政需要人才參與
問:您認為推動市政最大的困難在那裏?如何才能解決?
答:做任何事都會有困難,尤其是關係二百多萬市民生活和權益的市政,當然也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例如,人口密度太高,可用的土地有限,自來水供應不足,公共設施不夠等等,都限制了台北市政建設的進步。
各機關、各單位間彼此協調不夠,也會影響市政建設。最明顯就是工程進度問題。大家批評最多的興隆路修建工程就是一例,承包修建的廠商挖了路面,但是馬路下有自來水管、電話、電力、瓦斯等各種管線,必須分別和三十多個大小單位協調後才能動工,所以拖了幾年,路才鋪好,這就充分表示各單位在橫的聯繫上還要加強。
另外不同行政區域協調的問題也非常重要。例如,台北的地下鐵的捷運系統,牽涉到台北縣的部份(如淡水、新店)就不是台北市政府權力範圍所及,必須賴上級政府統籌協調。防洪計畫也需台北縣來配合,否則士林、北投一帶的堤防一築,三重、五股和蘆洲就無法承受,這也有賴省、市和縣政府三方面充分合作。
目前推動市政最大的困難不是錢,而是人才難尋。由於高級公務員待遇不夠高,好的人才不願意來。我的做法是對現有的人加強訓練和進修。訓練是短期的,針對某一特定的需要,例如要求同仁學習電腦知識;至於進修則需較長的時間,無論在國內或到國外進修,我都鼓勵。像中正紀念堂的音樂廳完成後的舞台管理;動物園遷建後的動物管理,我們都欠缺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必須到國外進修。

李登輝在今年藝術季陪同行政院孫院長在青年公園觀賞戶外演出。(李影)
對省政工作已有腹案
問:您認為主持省政與市政有何不同?未來的計畫如何?
答: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對象不同,台北市民多半是公教人員或工商業人士,而台灣省除了中小型城市外,大部份仍屬農業地區。其次是做法不同,台北市是首長制,自己決定自己做事,但是省政工作則由省政府規劃,由縣市鄉鎮長去執行。
在這兩個原則下,我對主持省政大致有下列的腹案。
一、省政府、省議會、省民必須三位一體、和諧合作。
二、提高省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強在職訓練。因為有能力的政府,才能為民眾解決問題。
三、如何提高農業生產力,這點非常重要。但是沒有「特效藥」,可能要在三個月到半年內才能提出具體方案。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人才留在農村。
四、要提高省民福祉,加強鄉下地區的醫療、教育、文化等福利設施。使得鄉民生病不必老遠跑到城市看病,念書也不必跑到城市去讀。
五、鼓勵並協助各縣市長做好施政計畫。唯有各縣市長能發掘自己縣市的特點,有計畫地加以建設開發,用愛心努力地去服務大眾,省政才能進一步推展。
主持省政,任重而道遠
三年半來,李登輝本著農事工作者實事求是的精神、及受過現代教育洗禮的科學方法,處理市政時,常把新觀念與實際的措施結合。例如進行都市規劃、提昇市民生活品質,都頗具創意。然而,台灣省轄有十九個縣市,人口一千四百多萬,佔台灣地區人口的絕大多數。省政問題可謂經緯萬端,尤其是農業問題,亟待突破之處仍多。此次李登輝調主省政,各方莫不對他抱以深切的期望,希望他在不同的環境與條件下,能夠發揮更多的智慧與農經專長,使省政展現另一個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