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詩人哲學家紀伯倫曾說:「同一朵玫瑰,樂觀主義者只看見花朵,悲觀主義者卻只看見刺。」對照當前台灣,許多人卻將自己手中的都看成美麗花朵,卻將別人手中的都看成刺。
尤其近年來,在媒體報憂不報喜與朝野相互批評謾罵的慣性下,台灣民間似乎瀰漫低迷氣氛;台灣得之不易的民主自由、文化蓬勃、社會和諧等,無一不在媒體哈哈鏡的檢視下,遭到貶抑、扭曲。
然而,隱藏在悲觀氣氛中的台灣「實相」究竟如何?是已失去正向行動力?抑或仍在持續邁進中?值得一探。
「你們一定會喜愛這裡人民的友善,這個島嶼是具體而微的中國,有各地美食和各種文化,客家的、廣東的、四川的、漢、滿。」這是「國家地理旅遊雜誌」2007年11月號封面主題「世界最佳島嶼」,其中一篇〈台灣雙人行〉編輯傑恩.魏斯在拜訪台灣前,在此工作的朋友給她的行前鼓舞。當她踏上台灣土地,遍訪13個原住民族群、登上世界第一高的101大樓後,再次驗證友人所言不虛。最後她以12頁篇幅,圖文並茂介紹台灣的人文、風俗、地理,她得到:「台灣,是亞洲最佳旅遊島嶼」的結論。
幸福是一種感受,快樂是一種心態,改變負面心態,就能夠增加生活的動力,扭轉逆境。圖為台灣癌友們奮力為生命留下精彩記錄的畫面。她們翩翩起舞,正像一隻隻破繭展翅的美麗蝴蝶。
潘朵拉的盒子
外人的驚豔眼光或許來自一時的新鮮,那旅居海外的返鄉人感觀,又是如何呢?
10月13日,溫煦的陽光透射在新竹內灣郊區、黃天人牧師自行搭建的綠建築民宿客廳木製地板上。來此作客,今年63歲,在美國科技大廠甲骨文擔任要職三十多年的郭先生,道出自己選擇回台定居兩年多的心聲:「台灣,雖然僅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萬分之2.5,卻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孕育出令人豔羨的、佔了全球百分之2.5的物種。這麼豐美的土地,是上天的恩典,也時時召喚著我回來。」
「福爾摩沙」依然風姿綽約,但不知從何時起,美麗島嶼內部的上空開始飄浮起越來越多超乎理性、對立的偏見,從國會殿堂到市井街頭,嗆聲不斷,似乎人人都有說不完的牢騷,吐不完的苦水。潘朵拉的盒子一開不可收拾,各種負面力量正侵蝕著我們美麗的家園,以及得之不易的民主自由,哀音傳送著台灣黯淡未來,彷彿這個猶令國際讚嘆的繁榮島嶼,即將在全球競爭的浪濤中沈沒。
此刻,徬徨在十字路口的島嶼人民,彷彿置身於悲觀氛圍而無力掙脫,甚至整個社會逐漸墜入惡性循環的深淵──「自我實現的預言」──越悲觀就越沒有自信心,越容易在眾聲喧嘩中喪失方向感,失去正向行動力,反過頭來又加重了情況的悲慘程度。然而,台灣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要怎樣才能撥開悲觀迷霧,重新展現那其實無所不在的正向力?
迷思探源1:民主眾聲喧嘩?
以人民選舉和政黨制衡為基礎的民主制度,向來標舉著自由與多元;然而,政黨輪替可以造成良性競爭,但也可能成為一種制度陷阱。
就現況觀察,台灣雖是個有131個政黨的多黨政治國家,基本上卻分割為涇渭分明的藍、綠兩大陣營。在國會中,執政黨最主要的監督制衡者,就是未來爭奪執政權的主要對手。在權力之前,雙方都容易出現意氣之爭,爭功諉過、為反對而反對,最後「陷入『離心式兩黨競爭』的僵局,」這是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陳朝建,在其部落格中的觀察與提醒。
「離心式兩黨競爭」在共和黨、民主黨僵持不下的美國也不陌生,但台灣連年選舉,卻使得問題更形惡化。
以近3年為例,2004年3月的總統大選及選舉前夕的槍擊案爭議延燒經年;2005年底又舉辦牽動藍綠政治版圖的縣市長三合一選舉;緊接著2006年年中有基層選舉、年底則是指標意味極強的北高市長改選。在景氣、失業與一波波造勢動員的狂熱場合中,族群分裂的謾罵式選舉語言與統獨之爭,在在激化了群眾對立。
展望2008年,年初的立委選舉將首度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席次也將減半。在僧多粥少且每一個選區只能容得下一人出線的情況下,不僅政黨惡鬥加劇,同一政黨內的黨同伐異同樣毫不留情,一場不折不扣的「割喉戰」已經展開。緊接著是3月總統大選的政權保衛戰,兩黨對決氣氛勢將「駭」到最高點,更加重了不確定的悲觀氛圍。
公共政策的「父子騎驢」
「台灣今天的病源就是對立,嚴重的對立造成只問陣營、只問顏色、只問立場、只問選邊,卻少有人認真思索究竟什麼才是對國家長遠發展真正有利的。」中華民國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發言人潘莉華形容,台灣政壇彷彿有兩個大坑,裡頭各自住著只知彼此瞪眼仇視,卻不願跨出腳步溝通的人。而民主若少了溝通和互信,不能協調各方利益,做出妥協並達成共識,剩下的不過就是眾聲喧嘩的空殼子罷了。
無解的政治僵局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後遺症,那就是呈現「父子騎驢」窘狀的公共政策。
以物價上漲為例,包括油價在內,「這波物價波動是國際大宗原物料上揚所帶動的,」政大經濟系教授黃仁德指出,政府除了加強查緝是否有惡意囤積、人為哄抬並增開進口管道外,其實能做的有限;要想逆勢「凍漲」物價,只會破壞自由市場的調節機制,將來的反挫將更驚人。
另一方面,根據台經院最新預測,台灣2007、2008兩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分別只有1.6%與1.9%,相較於其他國家,通膨壓力尚屬輕微。然而,這些經濟學上的專業考量,卻在「膽識」說、大車小車之爭,或「何不食肉糜?」等政治口水的情緒化挑動下,被模糊了焦點,以致一個周延而妥善的物價政策始終難以成形。
迷思探源2:媒體角色失衡
媒體角色失衡,是另一大悲觀迷思的來源。
有人說:「你吃進什麼食物,就長成什麼身體。」同樣的,我們被餵養什麼資訊,最後就形塑出什麼樣的價值判斷。而媒體本應是社會溝通的媒介,但現在台灣各媒體卻政治色彩分明、各擁立場,反到成了社會阻隔的幫兇。
「台灣的新聞台高達14台,24小時播放,但內容卻侷限在小小島內,各台大同小異,還不斷地重覆播放。東南亞、中東、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一無所悉,可是,連勝文太太蔡依珊懷孕了、趙建銘一家大小參加入聯遊行,或是內閣閣員偶爾的一句失言或不雅鏡頭,我們卻要被迫看上十幾二十遍,」「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忿忿不平地說,「我們每天只能被一堆無意義的新聞『強暴』!」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也指出,因為媒體的片段化與瑣碎化,台灣民眾已越來越目光如豆、越來越無法透過新聞來探索事件真相。而且在媒體哈哈鏡的放大扭曲下,政治人物做了什麼事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在鏡頭前發表的談話和擺出的「形象」,稍一不慎,媒體就以抓到小辮子、見獵心喜的心態大肆批判,以致台灣政壇人物似乎各個形象蕩然,讓民眾更增添了「沒有人值得信賴」的錯覺和失落感。
幸福的認知分裂
更糟糕的是,媒體還製造了許多謬誤新聞,或是把爆料未查證的消息當頭版要聞,並用聳動的標題誤導民眾。
管中祥以2006年冬天喧騰一時的「瀝青鴨事件」為例。當初TVBS未經查證,即指控台灣鴨農以瀝青除毛,造成消費者人心惶惶,鴨農含冤莫白。事後證實所謂的瀝青其實是合法的「脂松香」,但損失已難以挽回。像這樣的事件不斷重演,民眾的消費信心和台灣農產品的商譽,也一次次遭受嚴重打擊。
「名嘴」現象也是一絕。每天晚餐過後,台灣幾家主要新聞台就被政論節目佔據。固定的幾位名嘴,可以從媒體人化身為任何領域的「專家」,大放厥詞。「常看見台北記者滔滔不絕地評論高雄選情,完全不以自己的外行為恥,」管中祥幽默地說。
電子媒體擅長「小事化大」,真正的大事卻無力深入探討。往往在激憤地陳述民生危機、批評主政者無法體恤百姓痛苦後,緊接著卻是某家知名百貨公司周年慶的消息。鏡頭前出現的,是民眾大排長龍、瘋狂搶購特價名牌的畫面。究竟,現今台灣有多少比重的人已「活不下去了」?又有多少比重是「購買力驚人」?媒體無法提供完整深入的分析,使得民眾更加迷惑不安。
根據11月初中央大學發表的台灣民眾幸福感調查,高達77.8%的民眾,對個人生活感到幸福;但對台灣整體生活感到幸福的只有43%,略高於不滿意的40.5%。這項在4月間進行的調查,或許因當時物價尚未颳起漲風而略顯樂觀,但也點出許多民眾在「自己生活得不錯」和「印象中台灣很糟糕」的兩極間擺盪,以致出現這種認知落差。
引爆點1:台灣經濟向下沈淪?
在媒體印象中,經濟不振和民眾痛苦指數上升,是引爆當今島嶼人民不滿情緒的主因。然而,台灣經濟真的如此不堪嗎?
翻開台灣經濟史,從1986到200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是7.3%,屬於穩定理性成長,且順利轉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在已開發國家中又分成一軍、二軍,屬於一軍的國家如美、日、德,經濟發展已進入平穩高原期,成長率約在2%至4%;台灣則屬二軍,成長率介於4%至6%之間;而開發中國家因基準點較低,衝刺空間大,約在8%至10%間,如中國、印度、越南等。
2001年,因千禧年換機潮剛過,全球資訊業陷入低迷,加上網路產業泡沫化,造成資訊業比重極重的台灣,出現了三十多年來首度的經濟負成長(-2.17%),同年有全球「經貿模範生」之譽的新加坡,也出現難堪的負成長(-2.4%)。但這次中挫,加上核四停建又復建的爭議,卻讓2000年甫執政的民進黨,從此蒙上了「不懂經濟」的惡名,即使第二年經濟成長即已快速回升至4.6%,民眾的印象卻在媒體推波助瀾下難以扭轉。
每個人都受到思維慣性的支配。如果能夠換位思考,站在不同角度上看待問題,那麼就會有正面的思維與作為,未來自然充滿希望。
台灣產業強悍依舊
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在企業界有著「台灣艾科卡」美譽、現任工研院董事長的林信義,點出台灣面臨「前有強者(一軍),後有追兵(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現實:「本來台灣遙遙領先這些追兵,所以國外客戶願意用多5-10%的價錢來採購我們的產品;但現在,追兵不但已兵臨城下,更以便宜20%的低價搶攻市場。」
林信義認為,關鍵轉折在於台灣部分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太慢,沒有即時拉開與開發中國家的差距,造成近20年來業者關廠、外移不斷。目前台灣產業結構雖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與高科技業,但原先釋出的人力卻不符所需,形成了失業人數增加、而企業也同時缺人的資源錯置現象。
為了加速產業升級轉型,2000年,政府提出「兩兆雙星」計劃,如今不僅「半導體」和「光電」兩大兆產業已提前達成目標(2006年產值均約1.38兆元),第三兆元產業──精密機械──也呼之欲出。
此外,1997年落成的南部科學園區,如今已有105家國內外大廠進駐,2006年產值為台幣3,313億元;2003年啟用的中部科學園區,產值也已達1,200多億元,西部科技走廊繁星盛開,包括筆記型電腦在內,台灣有18項產品產值為世界第一;另有光碟機、IC設計等8項為世界第二,台灣產業並沒有停頓或弱化之虞。
島嶼內,產業結構轉型已初具雛形,但攤開全球版圖,一向排行名列前茅的台灣,卻在不久前「世界經濟論壇」(WEF)發佈的「2007-2008全球競爭力報告」評比中退步一名,落居14,這也是韓國競爭力首度超越台灣,不容輕忽。
台韓消長之謎
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副研究員溫蓓章分析,韓國近年來推動金融自由化、簽署美韓自由貿易區協定、舒緩工潮、推動南北韓互訪以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等等,這些項目在WEF評比中的比重高達7成,促使韓國排名上升。相對之下,台灣近年來國內政治紛擾,媒體負面報導偏多,還有2007年初爆發的力霸集團所屬中華銀行為政府接管,造成台灣在「金融市場成熟度」的指標大幅滑落,影響了排名。
韓國的成就雖令人羨慕,但因台韓兩國企業的結構不同──韓國以三星、樂金、現代等家族大財閥為主(其中僅三星一家企業即掌握了韓國22%的總出口值,前10大企業總計合佔80%),並以自有品牌搶攻全球市場,較容易形成焦點,而台灣則以中堅型代工企業為主,做法不同,利弊也互見。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媒體認為台灣經濟之所以不如以往,是因為政府不允許兩岸三通、對中國投資設限、不開放中資來台等。但若以台韓經濟做比較,早在雙方競爭力消長關鍵的1990年代,台商便已一窩蜂搶進大陸,韓國的「中國熱」反倒姍姍來遲;尤其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金大中政府更一度壓制韓商赴中投資,成功迫使企業根留韓國,並力圖轉型升級。
自2000年起,韓國資訊科技業大舉赴中國投資,但迄今韓國對中國投資及貿易依存度的比例仍遠低於我國。以2004至2005年為例,韓國對中國投資僅占其GDP的0.2%,台灣則平均為2%至3%。台韓經濟消長互見,原因很多,但一味把焦點放在「經濟鎖國」之爭上,卻是一種簡化與誤導。
此外,在WEF的競爭力報告中,台灣於「創新競爭」相關的指標,表現仍相當優異。例如「產業群聚發展」為全球第一,獲專利權總數則居全球第三,顯示台灣產業界團結打拚並努力升級的決心。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保有其產業核心競爭力。這不是指過去的比較優勢,而是面對未來變遷所投入的人力與資源。」林信義認為,只要能堅持這一點,無論「大膽西進」或「戒急用忍」都不是問題,台灣的經濟仍是樂觀的。
美容師放棄假日休息時間,幫中低收入民眾義剪,在M型社會中傳遞一份溫馨剪送情。
引爆點2:社會福利網補破網?
做為一個外銷導向型國家,隨著全球化浪潮洶湧而來,台灣也躲不過「世界是平的」的正面衝擊。有能力駕馭這股浪潮的人,在全世界都看見了機會;無力因應的人,卻發現連立足存活都變得困難。「安全感變差了,生活壓力也愈來愈大。過去上星巴克喝杯拿鐵是犒賞自己,現在連買杯85度C的平價咖啡都還要考慮一下,」這是高雄縣社會局救助課長田禮芳的感觸。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指出,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台灣「5等分位」家戶高低所得差距在2001年達到高峰,之後趨於緩和;但以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統計,若將全國納稅人細分為20等分,高低所得差距則由1998年的32倍增為2003年的51倍,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的確存在。
然而,貧富差距惡化、中產階級遭到擠壓的問題並非台灣所獨有。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2006年初出版的暢銷書《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即指出,所得階層的分布出現位移,邁向左右兩端高峰、中間崩落的「M型社會」,已經是全球趨勢。
面對這種趨勢,「我們不怕高階所得者分配的180萬元變成300萬元,問題是要如何讓最低可支配所得者的29萬元躍升到60萬元,讓他們足以生活,」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於2006年中提出「大溫暖」計劃的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表示,扣除已受政府補助的1%低收入人口,新貧與近貧一族保守估計有138萬人,這也是政府這幾年亟思加強照顧的對象。
「傳統的窮人,多半是由『老、殘、病、童』等因素組成,但近年在全球化效應影響下,因工廠外移或因職場競爭力不足而出現的長期失業者,或是因投資失敗,導致舉債度日甚至舉家自殺的新貧戶大舉出現。」林萬億指出,「大溫暖」中的「弱勢家庭脫困計劃」,就是要幫助那些急難家庭,希望他們不要因為一時的厄運而墮入無法挽回的深淵。
林萬億表示,「大溫暖」衝刺計劃預計在3年內投入1,914億元新台幣,至少可帶來兩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用於縮小貧富差距、強化老人安養、因應少子化、促進國民健康等4大重點工作。
諷刺的是,媒體連日大幅報導的個案,其實部分正是「大溫暖」計劃受助的對象。媒體一味訴諸悲情與同情,卻往往略過政府的努力不提,結果是讓社會更陷入怨憤不平,對解決問題反倒有害無益。
不管你喜不喜歡,全球化已是一種難以逆轉的趨勢,選擇正面面對還是悲觀逃避,憑乎一心。圖為內湖科學園區員工中午匆忙外出用餐情景。
真實快樂來自正向力
11月15日,「世界銀行」針對全球「知識經濟指數」提出2007年最新評比結果,台灣的總分為8.37分,位居全球第19名,僅次於排名17的日本,位居亞洲第二,並優於排名第27的韓國。
「在世界版圖上,台灣還是有力量的,」名列台灣國際10大品牌、全球第3大健身器材企業的喬山董事長羅昆泉表示。
「其實台灣的上升動力與正向力量一直存在,始終沒有衰減,」社運團體「千里步道」籌備中心執行長周聖心、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也不約而同地說。
「台灣不是沒有問題。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或明知問題在哪裡,卻不願意誠實面對,不願意努力化解,」林信義語重心長地說。
面對當前瀰漫的悲觀迷思,以及全球化競爭和社會貧富差距等關鍵問題,不論朝野、不論政府或民間,都沒有內耗下去的本錢。如何讓台灣2,300萬人傾聽彼此的話語,看到彼此的渴望與憂懼,將彼此手中的刺化為美麗的花朵,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誰都不能逃避。
正向思維和行動力並不難,而很多人已經在路上,正等著你我的加入。
多元化、國際化、在地性、創意、開放,都是蘊藏於「MIT」的珍貴文化價值。圖為受邀至兩廳院廣場藝術節表演的法國傑若湯瑪士劇團。
景氣、失業與物價等問題,究竟是經濟政策還是口水交戰?對抗性的政治文化使得青年對政治失去信心,也壓縮了公共事務被專業討論的空間。
台灣是個極具活力的國家,工商發達,經濟競爭力強,同時也沒有忽視農業與鄉鎮的照顧。圖為蝴蝶蘭盛開的台北內湖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