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成長而揚名國際的華裔精英,多半以學術、科技或藝術成就見長,因此,在國際服飾領域擁有一片天的朱欽騏就顯得極為特殊。朱欽騏創立的Nautica企業王國,幅員橫跨全球,產品從服裝、手錶、香水到家具,每年營業額已達二十億美金。這位白手起家的台灣移民,憑藉什麼在競爭激烈的流行產業屹立二十年仍不斷擴展?他對亟思自創品牌與開發創意的台灣產業,又有什麼啟示?
四月底,紐約洛克斐勒廣場上的萬國旗隨風飄揚,名牌林立的街上遊人如織,似乎已嗅不到九一一後的蕭瑟氛圍,Nautica的銅製招牌在陽光下靜靜閃耀,像位氣質優雅的紳士,店內一樓挑高明亮的空間中,顧客悠閒地選購這一季的春裝;二樓夾層繽紛斑爛的淑女泳裝已經出籠,從二樓往下看,昔日華特瑞德劇院的圓形舞台空間中,如今陳列著時髦牛仔裝,在此遙想當年劇場風華,也是紐約午後的另一番趣味。
換一個時空,台北天母商圈,重新裝修後的Nautica誠品店顯得繁忙,促銷活動中,有年輕小夥子興高采烈的採購,有女士選購童裝,另一頭,落地鏡前一位中年紳士正與服務人員熟稔地討論、試衣。

以男裝休閒服起家的Nautica,緊抓市場脈動規劃產品,如今已穩居國際男裝品牌前三大寶座。Nautica的運動、競賽服在美國極具知名度,朱欽騏在支持贊助運動競賽方面也不遺餘力。
年輕紐約客
樣式典雅、色彩明朗、以休閒感及高質感聞名的Nautica服飾,目前在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家專賣門市,從中南美洲、米蘭、巴黎,到香港、上海,這還不包括近三千家銷售Nautica休閒服飾的百貨公司、商店,以及一千七百家銷售Nautica牛仔系列的商店。
早在一九九三年,著名的財經雜誌「富比士」介紹美國最好的四百家中小企業時,Nautica就以豐厚的利潤和穩定的成長名列第二;隔年,朱欽騏當選紐約四十位四十歲以下的經濟領導人;二○○一年,Nautica的股票在那斯達克上市。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這個與Polo、Tommy Hilfiger並稱國際男裝三大品牌的美國名牌,背後的靈魂人物,是一位來自台灣的華人。在二十九歲創業時,他只是一個毫無背景、卻充滿熱情的服裝設計師。
從小喜愛畫畫的朱欽騏,十三歲從台灣移民美國,高中畢業後,原本想念廣告或建築,但有次在參加紐約服裝設計學院的暑期課程時,老師發現他繪圖的比例概念和風格掌握得特別好,建議他往服裝設計發展,因而進了該校服裝設計科系。
大學畢業後,他曾經回台灣,與一家服裝公司合開成衣貿易公司,計畫在台灣生產服飾,再外銷美國,可惜一年後就結束營業了。「那時候台灣還沒有設計的概念,也不那麼注重高品質,只在意可以生產多少,賺多少錢,」檢討第一次創業失敗的原因,朱欽騏認為經驗不足和時機不對是主因。但是這次挫折也讓他更認清自己的興趣在設計;回到美國後,他到幾個大公司做設計師,四、五年後再度創業的念頭越加熱切,因為他相信唯有創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設計的專長。

以男裝休閒服起家的Nautica,緊抓市場脈動規劃產品,如今已穩居國際男裝品牌前三大寶座。Nautica的運動、競賽服在美國極具知名度,朱欽騏在支持贊助運動競賽方面也不遺餘力。
時勢造英雄
雖然當時只憑著一股初生之犢的熱情,但是八○年代初期,美國男裝市場變化不大,也讓嗅覺靈敏的朱欽騏覺得可以放手一搏。他創業的一九八三年,正是美國休閒風吹起的年代。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講師葉立誠指出,七○到八○年代間,西方社會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對於追求理性、效率、秩序的「現代主義」提出批判反省,大力提倡打破權威、跨越疆界的新美學觀,文學、藝術、建築等各領域紛紛形成後現代風格。生活服裝上「休閒」概念的出現也是受此影響。「八○年代開始,男士不再只是穿西裝、打領帶,休閒運動服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葉立誠說,當時運動服的名牌如法國的Lacoste、歐洲的Fila、美國的Polo紛紛興起,並且逐漸為一般大眾接受。
大約在同一時期,服裝時尚界的「名牌」概念也逐漸成熟。一九七四年美國「時代雜誌」以封面專題報導「皮爾卡登」首創名牌的故事,文章指出「皮爾卡登」十年來靠銷售其品牌給世界各國的各行各業而大賺其錢,從而帶動了名牌熱。
雖然朱欽騏創業的前幾年,美國經濟一片榮景、搭上休閒風潮的便車,但大環境再好,也非人人能成功。因此,Nautica的設計、品質做得好,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朱欽騏對自己作品一向信心十足。成立Nautica之初,他把一系列六套男裝的設計圖拿到紐約三家高級服裝店推銷,「我覺得潛在客戶就在那裡,」結果對他並不熟悉的公司──紐約邦尼公司收下這批貨,「知道有人欣賞自己的作品」更加強了朱欽騏的信心,他也不負眾望,第一年銷售額就達七十萬美元。第二年,為了增資,他與一家生產浴袍、資本額二千萬的工廠「State-O-Maine」合併,接下來三、四年,業績以每年二到三倍的比例迅速成長,「State-O-Maine」的投資很快就回收了。
「前二、三年因為業務成長得快,人手不夠,要請到好的經理人不容易,因此我在公司的各部門都涉入很多,」他回憶,當時每天工作十五小時、一週工作七天,從設計、銷售,到管理,半夜還會接到香港銀行來電話催款,這段草創時期是二十年來最辛苦階段。

Nautica 的產品雖為時尚服飾,但講求典雅,右圖為紐約洛克菲勒旗艦店賣場一角。
形式跟著功能走
Nautica被許多熱中運動、重質感的消費者喜愛,它的休閒服常給人樣式簡潔大方、色彩鮮豔豐富的第一印象,進一步觀察,更可以發現衣服的功能性不錯,從布料、剪裁,到口袋的位置、可調整的袖子扣帶、拉鍊墜子的尺寸等細節,都顯示了這個品牌的質感。
朱欽騏認為,設計的核心元素在於「功能」,他常說:「形式跟著功能走」,設計若只求新求變,而不實用或不能用,就是失敗的設計,「Nautica並不追求潮流,比如今天流行日本印花布,就跟著跑。」問他從事流行服飾,何以會從毫無時尚感的軍裝、獵裝中吸取設計靈感?「這些服裝上,每一樣東西都不是因為好看而存在,研究具有特定功能與目的的制服,可以得到許多啟發,再加以轉換,也是一種創新。 」
「創新的方式很多,有些是功能上的、有些是樣式、有些則是技術的創新,」朱欽騏以布料舉例,古代沒有防水透氣的尼龍布,今天有此技術,就要把它應用出來,這就是一種創新。
不論是新舊時代或東西文化,以古創新的融合精神也是Nautica一貫奉行的原則。「設計無國界,也無時間界線,」朱欽騏表示,生長在由各地移民融合而成的美國文化中,或許更能體會融合的精義。「加州的美食像個大熔爐,有的受到中國菜、日本菜的影響,有的餐廳由歐洲廚師掌廚,融合了法國菜餚和亞洲調味料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法國菜,」他說,正如美食的演變,設計也就是「不斷的演進」,而Nautica的設計就稟承這樣的精神。
Nautica一詞從拉丁文而來,意指「船」,朱欽騏以帆船為註冊商標,希望讓人產生海洋、航行的浪漫聯想。一直生活在島嶼、也常到加勒比海度假的朱欽騏,以「航海」的概念出發,除了出於個人興趣,也在於抓住了人類對海洋的嚮往,「你看,為什麼房子都喜歡蓋在海邊?為什麼海邊的房子都是最貴的?」
台灣杜邦公司紡織部流行顧問、專研流行資訊的潘靜中認為,Nautica成功地塑造了航海、休閒等美國人嚮往的生活方式,「休閒是人根深柢固的渴望,誰不希望接近陽光、大海,過一種優雅的生活呢?」
果然,八七年以後,Nautica銷售量已具有一定規模,基礎穩固,開始進一步發展。首先,在紐約設立獨立門市,以經營整體形象;八九年營業額接近一億美元時,公司開始吸收一些資歷雄厚的人士加盟,調整經營方向;八九年與日本簽約,將Nautica的品牌授權日本公司生產銷售,跨出了授權與國際行銷的新里程。九四年將Nautica引進大陸市場,同年香港門市及台灣分公司陸續開張。
品牌哲學
「有了自己的品牌,我們開始希望有品牌效應,」朱欽騏談起品牌經營,有一籮筐的心得。
他指出,品牌經營最重要的是產品定位。「產品如果沒有獨特性,就沒有機會,」其次,品牌需要長期經營,一個品牌可能在二、三年內炒得很熱,但是要怎樣維持下去才是關鍵。
「產品需要一直更新、改變,但是品牌的哲學卻不能改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藝術,」他以畢卡索的繪畫為例,畢卡索有很多名畫,但是也可以說畢卡索其實就是一種畫、一種精神,「因為它讓你一看就知道那是畢卡索」。
二十年來,Nautica產品線不斷擴展,至今,與現代生活休閒相關的產品無一不賣。服裝方面除了原來的運動休閒系列,又發展牛仔系列、競賽系列及西裝、襯衫、泳裝、睡衣等,配件方面如皮件、手錶、眼鏡、鞋子,和香水、乳液等共計二、三十個種類;五年前,朱欽騏再跨界家具及窗簾、床單、餐盤等居家用品。目前每年二十億美元的營業額包括批發銷售、授權生產的權利金及零售三大部份。
由於產品眾多,「不可能樣樣精通,」目前除了運動服及牛仔服自行生產外,朱欽騏將其他產品都授權各類廠商生產,而Nautica主要負責整個產品線的設計和行銷。事實上,這也是許多企業人士認同的策略。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執行長蔡淑梨分析Nautica的經營策略表示,掌握核心競爭力、專業分工、海外授權等,是Nautica經營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企業必須從事自己專長的部分,」她說,Nautica 雖然一方面縮減內部生產單位,但是對關鍵性的選料、下單、採購等流程,則建立一套掌控機制,以維持品質,從品質上提升品牌內涵。除了生產上與他人分工,在品牌市場的經營上也讓新夥伴分擔。
「因為David Chu(朱欽騏) 體認到市場如一灘水,一吹一碰,就會改變形狀,需要時時留心,」蔡淑梨表示,他這麼做除了讓自己的企業專心於設計,更可以隨時與行銷、製造環節保持互動。反觀台灣企業,寧願花大把鈔票去炒作別人的品牌,卻不願花心血在長期培養設計師身上,「Nautica的經驗值得我們省思。」
「Nautica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海外授權,」蔡淑梨表示,海外市場的成功,代表Nautica具有世界性的生命力;同時他提供FOB價格及針對海外市場的新產品規格,使得海外授權者有更大的品牌競爭力及獲利。
熱情是原動力
近五年,朱欽騏把許多時間放在家具及家居用品的經營上,目前的營業額成長快速,「九一一後,許多人旅行的意願降低,回歸家庭的趨勢也帶動了家居用品的消費,」他預估再過三年將超過運動休閒服的業績。去年美國著名的室內設計雜誌「ELLE DECOR」專題報導Nautica家具的設計特色,除介紹酷愛旅行及東方建築、藝術的朱欽騏,並評論朱欽騏的家具「結合了亞洲的造形與美國文化的輕鬆舒適,為『融合』這個字下了一個新定義。」
功成名就之後,自然有許多人詢問他的成功之道,朱欽騏表示,他不希望沉緬於任何成就,而是希望永遠保有充分的熱情。「我總是很好奇,渴望在事物中發現新方法,並給予新的觀點,」他說,每一天對他而言都充滿挑戰。
「David 雖然已經非常成功,但是還那麼熱情和謙虛,真不容易,」代理Nautica台灣區業務的潤泰紡織零售處副總王伊文表示,「每當他談論品牌精神的時候,眼睛都會發亮,」四週的人很難不受他的熱情感染。
一直擔任Nautica設計總監的朱欽騏,如何保持源源不絕的創意?「多吸收與多研究,」朱欽騏除了喜歡閱讀歷史、地理和商業書籍與雜誌,他也從旅行中開拓世界觀;在技術上,他花很多時間在研究布料、原料上,「紡織業中,原料是最重要的元素。」
近年來,朱欽騏也廣泛關注教育、回饋社會,目前Nautica在紐約、北京、上海等地都設有服裝設計的獎學金或基金,資助年輕設計師開拓事業,以登上國際舞台。身為華人,朱欽騏對中國的年輕設計師有許多期許,參觀中國大陸美術學院後,他發現那裡的設計人才很聰明、技巧很好,但是較缺乏創意與觀念,「如何創造一個好點子,並且推動讓這個點子成形?」他期許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培養全球的視野,並且跟著自己的熱愛走,永不放棄。
今年是Nautica成立二十週年,在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之際,朱欽騏計畫持續發展國際市場,產品上將進一步跨足女裝,「女裝的潛力很大,畢竟女人花的錢比男人多得多了!」他笑道。正如他自信的笑聲震動了屋內,想來,女裝市場也將因為Nautica的加入掀起一番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