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正式進過學校唸書,但他寫得一手好毛筆字。
他身材瘦小、貌不驚人,但他卻曾三次當選好人好事代表,一次模範父親,和一次模範丈夫。
他繼承祖業,以務農為生,但他的十個兒子個個都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而且各有所成。
這個人就是新竹關西鎮人稱為賢人的范朝燈。
范朝燈夫婦每天清晨在鄉間小道散步。(曉陽)
書香門地,滿門俊傑
從關西往西車行二十餘分鐘,經過許多田野、農家、和小河,就到了南和里五號范朝燈的家。
范宅後面是一座平穩的山丘,前面可遠眺縱橫的阡陌。紅色的屋瓦,在一片綠色的襯托下,顯得賞心悅目。
「高山綠水智仁同樂,平地青雲氣象超然。」這兩句詩工整的寫在大門兩邊,在這寧靜清新的農村中,悠然的流露出書香和脫俗的氣息。
大門進去,有座石頭砌成的涵碧橋,橋下白鵝悠然自得地遊來遊去,令人頓有俗念俱消之感。
當地的人說,范宅風水好,所以范家子女個個都能有很好的成就。其實,范家每個人的成就,都曾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其中老家長范朝燈的教養有方,更是主要的關鍵。
范老先生身材瘦小,待人熱誠親切,充滿著鄉土氣息。他微笑時會露出滿嘴的金牙。
他最受鄉里人士讚譽的,就是他以一個農人,培養十個孩子受完高等教育。
雖未正式進過學校念書,但幾十年來,范朝燈每天都勤練書法。(曉陽)
在孩子身上達成了心願
「我沒有正式上過學校,一直很羨慕別人肚裡頭有學問,也以為時代愈進步,知識就愈重要,所以我無論如何都要培植孩子受高等教育。」范朝燈用國語夾著客家話這麼說。他七歲時,父母就相繼去逝,依靠叔叔撫養長大。當時沒有讀書的環境和風氣,四個兄弟無法都去讀書,他只上過幾年的私塾,因而他要儘量給孩子受教育的機會,以彌補自己的缺憾。
每個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書唸得好,而范朝燈的十個孩子,沒有一個讓他失望,他是如何鼓勵孩子唸書的呢?
據一位曾在他家擔任家庭教師的先生說,范朝燈每天早晨五點起床陪孩子讀書;每天晚上,老師和孩子未睡,他也一定不肯就寢。
早年剛有電燈的時候,常會發生故障。范朝燈遇到停電,就舉著火把為子女照明,督促他們專心讀書。
「知識是最寶貴的無形財富,比有形的財產更重要,所以縱然要賣田賣地,也一定要供應孩子好好讀書。」在子女的教育上,他花費了很多心血。
范朝燈捐助興建的三座橋之一。(曉陽)
好勝心是原動力
范朝燈的四個大兒子要上大學時,正值日據時代,當時每個學校分配給台灣人的名額少之又少,他遂將孩子送到日本受教育。「別人愈是不讓我們念,我們愈是要念!」他一向是很好勝的,他也要求他的孩子要努力表現得比別人強。
「生為范家的子弟,總覺得事事都要做得比別人好,才不會愧為范家的一份子。」范朝燈的孫女范育成,也感受到這股壓力。「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敢隨便。」
談到十個孩子的教育費,他說:「的確是一項很大的負擔!」起初他以種柑橘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為了增加收穫量,多賺一點錢給孩子繳學費,他常常走一個多小時的山徑小道,挑肥料回來給柑橘施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的汗沒白流,柑橘種植相當成功,使他們家境日漸豐裕。
他也養植蘭花,精心培養出許多名蘭,這也賺了不少錢。然而十個孩子的花費,有時還是會令他捉襟見肘,他曾一度想賣掉賴以維生的土地,供孩子讀書。
正當他陷入經濟困境的時候,很幸運地,范朝燈中了日據時代的儲蓄獎券一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幣值八十多萬元,農民視同生命的土地也不用賣了。「這是天助!實在是天助!」他說。然而,自助者才能得到天助啊!
「我的太太也幫了我很大的忙。」他說著望望坐在一旁,一直帶著微笑的范陳對妹老太太。
「燕山媲美」的金字橫匾高掛在范家客廳,表揚范朝燈教子有方。(曉陽)
賢內助幫了大忙
范老太太也是客家人,她的血液裡,流淌著客家人特有的勤奮和耐苦,她克勤克儉地幫助范朝燈撐起這個大家庭。
回憶起年輕時候的情景,她不勝感慨地說,當時她除了要照顧相繼出生的小孩外,也要跟著男人日出而做。
她安排家裡的大孩子照顧小的,然後到田裡種菜,並挑到要走一個小時路程的新埔去賣,以貼補家用。傍晚,當她拖著疲憊的身子,踏著夕陽的餘暉回家時,也不讓兩肩空著,還扛著一大捆柴。
由於范朝燈夫婦胼手胝足,努力培養十個孩子讀書,孩子看到父母的辛勞,不敢辜負他們的苦心,因而個個都有很好的成績。也因而范家在這個偏僻的農村,形成很特殊的書香家庭,並帶動當地的風氣,農民紛紛鼓勵孩子讀書。
范朝燈每天早晨練習劉伯溫健身八運訣,所以雖已九十高齡,身體仍相當硬朗。(曉陽)
一門十傑,參與各行各業
范家的一門十傑包括:五十八歲的老大范光霂,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畢業,現在中壢執業行醫,並擔任桃園醫師公會理事長。
老二范光宇五十六歲,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日本國立金澤大學醫學博士。現任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所長,台大醫學院副教授,高雄醫學院教授。
老三范光宙和老二是雙胞胎。他畢業於台大農業經濟系,現任考試院第三科幫辦。
老四范光遠五十五歲,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現任日本亞洲航空會社常務董事。
五十歲的老五范光銘,台大農業化學系畢業,現任關西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教員兼家長會長,並經營農場。
老六范光煥現年四十八歲,美國堪薩斯比色大學政治系畢業,紐約市立大學碩士,紐約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四十五歲的范光耀是美國西頓蒙大學遠東學碩士,美國天主教大學圖書管理學碩士,現任紐約大學圖書館遠東部主任。
四十三歲的范光棣是美國伊里諾大學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加拿大幼刻大學教授。
范光群四十一歲,台大法律學士、碩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講師,並在台北執業當律師。
老么范光兆畢業於私立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現任華盛頓豪佛醫學院助理教授及專科醫師。
范朝燈還有兩個女孩,也都受過高中以上的教育。
范朝燈曾培養出許多名蘭,幫助他籌湊十二個孩子可觀的學費。(曉陽)
不讓古人專美於前
在范宅陳設樸實文雅的客廳內,掛著「燕山媲美」的金字橫匾,將范朝燈比喻為昔日的燕山。燕山教養五個兒子,他們都很有成就;而范朝燈教養十個兒子,更不讓燕山專美於前。
「我們的社會是開放的:無論是士、農、工、商,都有相同的機會來改善生活,子女受教育的機會也絕對平等,所以我雖務農為生,仍能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最應感謝我們的社會和政府。」范老先生常很謙虛地將兒女的成就,歸功於開放的社會和政府。
除了鼓勵孩子上進以外,范朝燈也不忘自己進修,幾十年來他每天勤練書法。這位范仲淹的第四十代子孫,用工整的字體,書寫范仲淹教訓子弟的話,懸在客廳上:
「……父母莫忤,身從何來;子孫莫縱,害他一世;故舊莫疏,祖父之交;鄉里莫絕,互相照應;本業莫拋,所靠何事……」這正是范朝燈一生所堅持的原則。
范朝燈一直熱心照應鄉里,是他被稱為賢人的主要原因。在他家的東、西、南三方,各有一座鋼筋水泥橋,連繫兩岸居民的交通,免得繞路之苦。這三座橋都是他獨資興建的。
他還出資興建當地小學營養午餐的餐室,國父銅像等。
每年冬天,范朝燈一定施米濟貧,這項義行已經持續了四十多年。有一年他開茶葉工廠失敗,同行多不堪賠累,紛紛宣告破產。
范朝燈本著信義,堅持設法還錢。那年冬天,他自己家裡都過得很艱難了,他還照例接濟需要幫助的人。
急公好義,多年未改其志
「我祖父要是看到報上登載,有人遇到困難需要救濟,他就一定要捐獻,否則他會覺得很難過。」他的孫女范育成說,范朝燈平常不必花費什麼錢,衣服永遠就是那麼幾件。他把子女寄給他的錢,都施給需要幫助的人。
雖然九十高齡了,范朝燈仍然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和范老太太一起散步半個小時,然後在屋後假山上練劉伯溫健身八運訣,使身心通暢運轉。
白天,他常撐著一把遮陽用的黑傘,到各處走走,或種種蘭花。他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雖然早已到了可以享受清福的年紀,但他仍不讓自己閒著,凡事都喜歡親自參與。
八百多年前,范仲淹因苦讀而功成名就,回鄉造福鄉里。八百多年後的今天,他的子孫范朝燈辛苦培養孩子讀書,也持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在為桑梓服務。他家的一門十傑,他的慈善心腸,與熱心服務的精神,都足以證明他絲毫沒有辱沒那赫赫有名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