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廿世紀最好玩的運動是什麼嗎?
根據美國時代週刊的說法,風浪板拔得頭籌。
一九七○年代在歐美各國迅速流行,如今已經擁有五百萬運動人口的風浪板,現正在美麗寶島上掀起一陣旋風。
風浪板是什麼?
解答這疑惑,其實不困難。只要在衝浪板上頭「撐」面帆,就已具備風浪板的雛型。
可以說,風浪板是一片兩頭尖尖、狀似橄欖,扁扁平平的衝浪板,與一面五彩繽紛三角帆的組合。換句話說,它等於衝浪板加帆船。
風浪板也兼容並蓄兩者的優點。例如,它的船體比帆船小,桅桿造型也較簡單,只要五分鐘就可架設完成;有風的時候,起帆吃風,破浪前行;浪大的時候,收下船帆,靠著二頭尖造型的浪板,乘浪飛躍。名符其實地既玩「風」、又玩「浪」。
這樣簡簡單單、獨具巧思的組合,卻是本世紀的一大發明,你相信嗎?
圖1.:風浪板兩頭尖的外型,可破浪前進;圓弧型底部可增強浮力。(林明和/楊永山)
世紀大發明起於車房抬槓
十八年前,美國加州兩名熱愛水上運動的年輕人,有天在車房裏抬槓。
帆船好手德雷克說,衝浪板對波浪的依賴性太大。衝浪板好手史懷哲則認為,帆船裝置索具及風帆費時過久。兩人爭辯不休,就在車房裏敲敲打打,動手做出他們心目中最好的船具,最後兩人都滿意的成品,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風浪板。
風浪板很快地襲捲美國。時代雜誌曾經形容:「在全美各地的河流和湖泊上,風浪板像百合瓣一樣地迅速開花。查理河的冰塊剛溶,波士頓人就踏著風浪板在水上划行。……」
目前,美國有兩萬五千多具風浪板、二百多個風浪板俱樂部,幾乎有水的地方,就可看到玩風浪板的人。
一般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大概是有「躍浪者樂園」之稱的夏威夷毛伊島情形:數十丈高的巨浪,當頭罩下,一人一帆卻毫不猶豫地迎上前去,人站在浪板上,手抓著桅桿,乘風破浪,馳騁其間……。
風浪板也就這樣隨著風、乘著浪,從美國到歐洲、東南亞;六年前,到了四面環海的臺灣。
臺灣四面環海,浩瀚的海洋提供廣闊的運動場地。帆船協會副理事長薛國航指出,由於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未來臺灣最寶貴的資源將是土地。地上運動場地費將愈來愈高,向海上發展是條很好的路。
2.:碧海藍天、海風清涼,正適合玩風浪板。(林明和/楊永山)
乘著風浪到臺灣
風浪板傳入臺灣,也和它的發明一樣,從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開始。
六年前一個冬天,太陽好不容易露臉,在全美旅行社服務的陳清輝、從事室內設計的余立人,就讀南山高中的詹志鴻三人興沖沖地來到福隆海邊,卻枯坐在沙灘上。
熱愛潛水運動的陳清輝,雙手抱著腿直打哆嗦,不停喊冷;喜歡玩衝浪板的余立人抱怨風勢過強,會把他的浪板吹走;而帆船好手詹志鴻,卻生氣浪太大,帆船根本不能下海。
三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感嘆「時不我予」,空有豔陽,卻不能下水玩耍。
耐不住寂寞的阿鴻,煩悶地在沙灘上走來走去,心裡盤桓著要「打道回府」或再看天色,這時遠遠有一片帆影,從海天交接處,不斷撥開浪花,開向岸來。
「那時的距離大約有一千公尺,看不清楚,只覺得誰帆船開得這麼好」,他回憶:「等它在近海載沉載浮,才弄清楚是個『老外』駕著風浪板。」
當時風浪板正在國外流行,他們都早在雜誌上看過,也都心儀甚久,剎那間親眼目睹,都興奮地叫了起來。
圖1.:位置不同,所臨的風面、風向也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扯帆動作都不同。圖為去年在阿姆坪比賽的情形。
風浪板癡不懼風寒
一段漫長的「風浪板之旅」於是展開。
先是三個人邀集朋友,注意那個老外到福隆玩風浪板的時間,提前到那兒恭候大駕,再央求他相借。玩興愈來愈大後,他們禁不住漫長的等待,就想要自己購買裝備。
風浪板初傳入臺灣時,國內沒有裝備銷售,風浪板手只好自己打造;要不就向在臺外籍人士買二手的進口貨,通常是五、六個人共用,動作、技巧也都自己揣摩,十分辛苦,但他們樂此不疲。
「最瘋的時候,阿姆坪山上下著雪,湖面冷吱吱地結了一層薄冰,我們還在水上作樂」,快門印刷負責人、也是風浪板好手的林明和說。
像風浪板這樣的新潮活動,是難以「閉門造車」的,不少沉迷此道者,如陳清輝、林明和等都到日本參加風浪板訓練班。
回國後,他們又積極推動、組織風浪板俱樂部,或在原有帆船俱樂部裏增設風浪板部門。這類俱樂部,目前在臺灣有十七個,光是北部濱海公路就有七個。
每個俱樂部有一定的據點,除提供會員活動海域外,還辦訓練班,雇請技術高超、年輕力壯的風浪板手來授課;此外還協助會員進口各項裝備。
圖2.:風浪板靠帆吃風,躍浪的動作可做到躍向浪頂,旋轉三百六十度再滑下,十分刺激。(林明和/楊永山)
風浪板有啥好玩?
玩浪板的必要投資包括:一具船板、幾片適應不同風力使用的帆,及救生衣、防寒衣、沙灘鞋等,總括起來在新臺幣三至五萬元間。
這樣的投資,以臺灣目前的經濟水準來看,一般人都負擔得起。因此,近兩年來,風浪板人口急速增加——由三個人增至兩千人。玩家從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到薪水階級的公務員、工廠作業員,乃至家庭主婦、學生都有。他們幾乎都是一接觸風浪板就迷上了,瘋狂的程度不亞於早期幾位「先驅」。
也不過是帆船與衝浪板的「綜合體」,風浪板憑什麼讓人如此沉迷?
「這就差多了,衝浪板只能在大浪翻湧時,倚仗浪的力量,穿梭前進;沒浪或浪小的時候,就『衝』不起來;帆船體積較大、較平穩,人坐在船頭當然沒有站在板上刺激;風浪板在沒浪時,可靠風推進;浪大時,靠帆吃風;還可躍到浪頂,從浪尖旋轉三百六十度再落下,那種感覺令人一輩子難忘」,玩過衝浪板與帆船,如今是風浪板好手的陳建宏說。
圖1.:風浪板手用風速儀來測知風力。(林明和/楊永山)
抓風.踩浪.開快車
在浪濤翻湧中,熟練的風浪板手還能表演各種美妙的姿勢,「我們在抓風、踩浪呢!」玩了五、六年風浪板,陳清輝依然興奮。
風浪板航行的速度每小時可達四十八公里。美國選手溫納曾從佛羅里達州賀比灣航行到邁阿密,共一百六十公里的路程,才花了一小時四十九分,時速將近九十公里。
「好比在高速公路開快車」,林明和形容,「而且,一望無際的『路』寬闊平坦,可以盡興衝鋒,不必擔心發生車禍。」
馭風駁浪、縱橫海上,或「千『江』我獨行」,或成群競速;迎著清涼海風,視野開闊、空氣清新,又有朝陽、晚霧、海鷗相伴,一種運動,這麼多重享受,難怪它迷人!
「風浪板甫推動時,帆船與衝浪板的玩家,紛紛從原來的陣營『倒戈』到『風浪板界』來」,林明和幽默地形容。而這些人都成為早期推動風浪板的尖兵。
刺激則刺激矣,但風浪板可也比帆船、衝浪板難駕駛。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拉著那抖動的控制桿,風帆突然吃風前進,船板忽然『動』起來的感覺」,十九歲的姚若芬學風浪板已兩年,現在不僅能熟練地判斷「風從那裏來」,及側風、順風、逆風、橫側、橫順等風向,還厲害到能感受「頭上風大、腳底風小」呢。
圖2.:白浪滔滔我不怕,掌穩「帆」兒往前划。(林明和/楊永山)
站穩.拉桿.注意風從那堥
初學者的另一困難是保持平衡。穩速菲俱樂部負責人陳建宏指出,站船板時,必須側身跨腳,一腳前、一腳後地站。這姿勢原就不合乎人體力學,還要顧及風力及狹窄浪板的浮力,小心控制身體重心及腳的著力。「很不簡單哦」,陳建宏說。
再者,在不同風向、風力的狀況下,桅桿的操縱方式、風帆的大小、方向就應不同,若風向判斷錯誤,又遇上強風,風浪板就可能被風打翻,出現「蓋棉被」(風帆撲打人身)、「貼郵票」(人倒向風帆)的窘態。若要「化險為夷」,調轉船頭,則又須更高的技巧。
因此,風浪板幾乎是種「學無止境」的運動,「這一分鐘玩的自在裕如,下一分鐘風向、浪湧全變了,可能就翻船落水」,來自澎湖的陳盡川說。
風浪板有大小二片帆,通常是「大風吃小帆,小風吃大帆」。在風勢強時,靠小帆吃風即可,船身震盪,胖玩家佔盡「穩定」的便宜;風弱時,則須張起大帆,瘦水手體態輕盈,較能得心應手。
然無論如何,風愈大、浪愈急時,愈是好玩。但是,玩興達最高潮時,往往也是「危機四伏」的時候。
圖3.:天快黑了,暮色昇起,風浪板手仍悠遊水上,與晚霞相映。(林明和/楊永山)
海上有「虎口」
玩風浪板,不論「道行」多高,總免不了「落水」。因此都須穿著救生衣,落水後浮在水面,再攀回浪板上,「浮力甚佳的浪板在緊急時,還是救命工具哩!」林明和說。
而且,初學風浪板,最好先在水波平靜的內河或湖泊練上個把月,等能熟練的馭風而行時,再轉到浪區「混」。
臺灣著名的浪區,有福隆、白沙灣、翡翠灣等,都是風浪板玩家最愛去的地方,尤其在白沙灣與富貴角相鄰的富基村海邊,自然礁石屏障成一個廣闊水深的海灣,海岸長、海浪柔和,是玩家公認的「臺灣毛依」。
玩「浪」的人都知道要算潮汐。潮起時,海流最急,漲潮時,水滿好玩;退潮時,則礁石畢露,不經意就撞上;沒算準「時辰」就容易發生危險。
看得見的可以趨避,怕的是那碰觸不到的「虎口」。「海底暗流密佈、急流時湧;礁石突角多的地方,也是流最急之處,是玩浪者的禁行區」,對水文知識頗有研究的林明和說。
地形又影響風勢,往往因山勢屏障,岸邊風平浪靜,相隔不到一千公尺的外海卻浪濤洶湧。
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去年曾從我國過境的「法國冒險男爵」羅斯耐,在作他第六個冒險航行——橫渡臺灣海峽時,就是因為無法估算大海裡的狀況,而「馬失前蹄」,至今音訊杳然。
羅斯耐曾以一年的時間,先後橫渡五個著名的海峽——白令、直布羅陀、麥哲倫、佛羅里達、宗谷海峽,每次都是獨自駕駛風浪板,帶著一瓶橘子水、一個羅盤針、一架有閃光燈的相機,及一種可在水中擴散發亮,以便求救用的染料就「出海」去了。
去年十一月,他從福建海邊出發,預定花六個小時橫渡臺灣海峽,但據外電表示,他出發不到十五分鐘,就被大海吞沒。
他不能完成壯舉的原因,有人推測是因裝備受損——如掛鉤扯斷、桅桿或風帆折斷等;但也有部分人認為,羅斯耐對臺灣海峽太不瞭解,世界著名的惡水區——海潮變換不定、暗流洶湧、礁石密佈的「澎湖溝」,就在臺灣海峽上。
因此風浪板手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才能儘量降低危險性;每到新地點,還要以「吾不如老漁民」的態度,向當地人請教水文資料;必要的裝備,如指北針、風速儀、潮汐表、海圖更不可須臾離身。
比賽必須「佔上風」
眾家英雄經過長時間累積,擁有十八般武藝時,自然希望能在風裏浪裏比個高下。
國內每年有三次大規模的風浪板比賽,即年初的自由杯、青年杯及年尾的中正杯,由帆船協會主辦。
風浪板也有固定的競賽場地,只不過它的「跑道」不劃白線,而是以三個浮標為基準,航行船隻須繞過三個定點,先回到終點浮標的優勝。
風浪板比賽當然也會出現「廝殺」的場面,這時比賽技巧就很重要了。國際航行規則規定,兩船相撞或臨碰撞時,右手靠近桅桿的(稱為右舷船),可優先航行,如何使航行時儘量保持在右舷船的位置,就是技巧所在。
兩船並行「搶跑道」,選手都是搶「佔上風」(迎風的方向),一方面可以便於航行;再則也能將風勢擋住,不利對手前進。
「佔上風」的技術,牽涉到風向的判斷、航行的速度及轉彎的技巧等,十分不易,卻往往是勝負關鍵。
今年四月剛舉行過的第一屆穩速菲帆船賽,就發生選手在搶佔上風時,因當時風向不穩、風力時強時弱,使落後者擋住領先者的風;前面的風浪板無法前行,後方風浪板又被風吹向前方,前後「互軋」,廿艘風浪板互相碰撞「送作堆」的情形。
越野跳島、海天遊蹤
風浪板已於一九八四年,正式列入國際奧會比賽項目,「三點浮標」即為規定的比賽方式。此外,風浪板還有曲道、花式競技、躍浪表演等比賽方式;也有長距離賽。
長距離賽中較為人熟知的是流行於東南亞的「跳島比賽」——在兩個島嶼間航行。把跳島航行的距離再加長,就是現在西方流行的橫渡海峽航行。
國內海域管制,長距離比賽不多。去年八月,穩速菲俱樂部舉辦的「澎湖跳島行」,是僅有的一次。
澎湖群島星羅棋佈在臺灣海峽上,共有六十四座。去年穩速菲俱樂部選定從馬公、經白沙島到大果葉為比賽航道,約長八公里。比賽時,一望無垠的海上,只能偶而看見一艘風浪板飛躍而過。
臺灣最好玩的運動?
風浪板初流行時,玩家曾經預測,到一九八○年代,全世界風浪板的運動人口,將有五百萬人。
風浪板運動傳入我國已屆五年。五年來,雖已吸引不少熱愛刺激的玩家,但仍不夠普及。在臺灣,它能否成為最好玩的運動項目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