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是個充滿「竹味」的山間小鎮。
鎮內翠竹遍野,豐富竹材得自天賜,竹山人又善於利用;從往昔手工製作的竹木業,到今日以現代化機器運材、削片、打光、鑽孔,包裝的竹工業,竹山也跟隨時代的腳步,不停地轉換風貌。
南投縣境的小鎮——竹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竹材集散地及竹製品加工區,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居民賴竹為生。
鎮內翠竹滿山,竹器是當地人家最常用的器皿,無論是田裏人戴的斗笠、採茶用的竹簍、門前的籬笆,都是以竹為材,且大部分是自家產品。
竹山因地之便,人人多少有些編竹小手藝,隨便在那個廟口或人家門前,無論老嫗或剛上小學的孩子,只要從地下撿起幾枝竹桿兒,樹上摘下幾片竹葉,就能劈作竹笛、編作竹蟑螂或竹蚱蜢。
圖2.:長日慢慢,工作辛苦,一名女工就在竹堆上睡了起來。(楊永山)
竹山為何多竹?
竹,在中國人心目中,一直是高風亮節的代表,自古便有「無竹令人俗」的說法。為何竹山有幸,與竹緣深?
竹山位南投縣最南端,東與鹿谷為鄰,南與雲林古坑交接,中央山脈斜亙在側,清、濁兩溪環繞,與集集、民間、彰化二水隔溪相對,為三面環山、一面臨溪的谷地。
鎮長陳政璋指出:「竹類性喜溫濕,竹山平均為海拔一千公尺的山地,地勢不高不低,又迎進強大氣流,雨量充沛,極適合竹類生長」。
「加上本地多為富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既肥沃,排水又好,把竹子『餵』得又高又挺」,鎮農會推廣組長林登峰說。
竹山位於中央山脈末端,地形多山——從海拔一百多公尺的丘陵地,到一千八百多公尺的中級山,均種有竹。
自東南方地勢最高的大鞍里開始,連接著中部的秀林、福興、鯉魚,到北部富州、社寮、山崇等里,依序為孟宗竹、桂竹、綠竹的產地,其中以桂竹林面積最大,麻竹林則全境都有栽種。
明鄭時期就已引進竹苗
竹山人種竹的歷史頗早。
明朝末年,鄭成功部將林杞率兵開發中部山區,順著山道找到這裡,發現此地林木蒼鬱繁茂,便帶漢民來此開山墾荒,也從大陸移入大量竹苗。
「阮祖先三百年前,就會栽竹苗啦!」福興里里長林杉笑呵呵地說。日據時代,三菱會社有系統地經營、栽種,竹山『竹仔』開始大大出名。
竹山境內的竹林,東有中央山脈的「庇護」,又有自然孕育的氣候、土壤,竹農不用擔心隨時襲捲的風災雨害,除最基本的覆土、除草外,毋須費心去施肥、灌溉。因此比起嘉南平原上苦心經營的農民,山裏人臉上自有分怡然自得的神色。
只有在竹類發筍時,農友才會快手快腳地忙碌起來。
圖1.:夕陽下山,竹梢映在山頭,好似國畫中的意境。(楊永山)
三波竹筍,忙煞竹農
竹山筍共有「三波」:從農曆一月春筍冒出土開始,三至四月有桂竹筍;五至八月是麻竹、綠竹筍的盛產期;九月起,深埋土內的孟宗竹筍也漸冒出頭來,因產在冬天,也稱「冬筍」。
「採筍時候,上驚落雨」,林杉說。每當春雨綿綿時期,「雨後春筍」紛紛出土,筍農們全家大小紛紛披戴起來,腰繫柴刀,肩挑竹擔,匆忙趕到竹林採筍。
「採筍手腳要快,否則雨季一來,嫩筍浸水,會失去原有的脆爽,這季的收成也就泡湯了」,大鞍里里長蔡承威很在行的說。
一般說來,桂竹筍、綠竹筍及冬筍的纖維較細,多半生食或直接烹調;麻竹筍因產量多,品質也較差,多用以醃作漬筍,或製成筍乾。
「筍乾」也是竹山名產之一。老一輩的竹山婦女,多有醃製筍乾的好手藝。日照充足的七、八、九月,是醃筍的旺季,那時無論大街小巷,都飄著一絲絲筍酸。
筍乾的製法是將嫩筍蒸煮後,置入竹製巨籠內,覆以蕉葉,上壓重石,使水分流失,七、八天後拿出來曬乾,就大功告成了。
筍乾切絲煨豬蹄或燜排骨,是竹山人待客的佳餚。
圖2.3.:竹山有名的竹藝家吳聖宗編竹的神情,及他手編的成品。(楊永山)
伐竹工程大,「厝邊頭尾」來幫忙
伐竹時是竹農另一個不定期的忙碌時節。
德興里竹農林福基指出,三、四年竹齡的竹子,才夠堅挺,足以「成材」,也才能砍伐。
「伐竹並無一定季節,通常是有買主才砍伐」,林福基說。但一般說來,竹子發筍期及冬季強風吹襲時不伐,以避免浪費竹筍及風助「伐」勢、竹子倒地的危險。
對竹農來說,砍竹是項大工程,須「同心協力」才能完成。
林福基指出,基於水土保持的考慮,如今伐竹以「擇伐」(選擇性的砍伐百分之幾)為主,而非全伐,但仍須動用許多人力。林家最近剛砍了二公頃竹林,四、五名工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花了廿多個工作天才完工。
伐竹工人不假外求,「厝邊頭尾」到處可「借將」。
幹活時,大夥吃的是鎮上餐廳叫來的便當,聽的是收音機傳送的流行音樂,用的卻是傳統的伐木工具——柴刀。原因無他——「用電鋸會因震動過大而使竹根受損」,林福基道出了這項工作仍無法機械化的原因。
民國六十年間,國內建築業景氣,所需竹材頗多,竹山竹材大量輸出,帶來栽種方式的改變,竹農由以往的零星栽培轉向集約耕作,銷售方式也由零售而共同運銷。
瑞竹合作社理事主席陳望雄指出,過去竹林分散,大家不太費心照料,品質、產量都有限;集約栽培容易管理,再加強植苗、育材、防腐等技術,提高了竹類發育良好的「或然率」。
圖2.3.:竹山有名的竹藝家吳聖宗編竹的神情,及他手編的成品。(楊永山)
倚竹衍生的產業代有遞嬗
竹,是竹山發展的命脈,當地許多產業都由竹衍生。
早期竹山的竹工業,以手製的小器皿為主,如竹編、花器、燈具、竹家俱等。「竹山街仔」師傅雲集、竹器店比肩林立,在許多現在知名的竹藝品產區,如台南關廟、嘉義梅山尚未崛起前,竹山鎮的竹藝品,無論質量均居全國翹楚。
民國六十年間,台灣經濟快速起飛,各類材質,如塑膠及其他化工原料的家庭器皿,以機器大量生產,排山倒海般地傾出,竹山的手工業大受打擊。
各式器皿以低廉的價格、新奇的花樣,吸引消費者,冷落了竹藝師傅,多數藝人因生意清淡,紛紛改行求去,大批年輕人亦投入工廠,不願承襲,竹藝業一度沉寂。
近年來,用多了化學產物、看厭了規格化製品的人們,又緬懷自然、精緻的竹藝品。竹山的手工藝品又被想起。
民國六十年,竹山高中美工科成立,特設「竹器工藝」、「竹藝編織」、「竹木傢俱」……等課程,希望藉學校的專業訓練,使傳統竹藝「後繼有人」。
美工科的老師多聘自師大工教系、藝術學院及大專藝術科系,他們對傳統竹藝也十分陌生,憑藉著專業的基礎,到竹山「再教育」一番,然後將心得傳授學生。往昔聲名卓著的藝人便成為他們求教的對象,今年六十二歲的吳聖宗就是其中之一。
圖4.:竹山街上有許多竹藝品店,圖為一家店裏陳列的竹眠床、竹燈、竹床櫃等傢俱。(楊永山)
「竹山之寶」吳聖宗編竹技術好
吳聖宗擅長編竹,十五歲進日據時代的竹藝訓練所(今草屯手工業研究所的前身),接受竹藝的專業訓練。
吳聖宗不但手藝精,也善選材。他指出,桂竹的竹節少、竹間長,適合編結;又以竹節長、竹目平、軟絲(纖維軟細)的為上品。
編竹前先劈竹成片狀、浸水防腐、打光後,再以精巧的手工,劈成又細又長的竹篾。吳聖宗眼力好、手巧心細,同一根竹子,他能劈成一般人兩倍數量的竹篾。
他的編織細緻繁複,即使是最單純的正方、渾圓、三角型,都可以重重疊疊地,編出各種變化的圖案。
他以虔誠的心情,處理每件作品,「每根竹子的曲度、軟硬、長短都不同,『個性』變化多端,你不好好待它,它也不會合作,產生好成品」,吳聖宗說。
或許就因這些用心,吳聖宗編的每個竹器,均以藝術品的身價,在中部文化界流傳。他剛完成的一個廿公分高、甕狀的筆插,買主已叫價新台幣三萬元。
竹山高中美工科老師賴進益認為,竹藝品與其它手工藝製造業一樣,也將面臨科技進步後,各種大量機製品的競爭,必須另闢蹊徑,走向精緻化。而吳聖宗的作品受歡迎,表示這條路的確可以走通。
圖1.2.:社寮里盛產煙葉,農家自備有乾燥室,自行製煙;而門前就是綠油油的一片煙田。(楊永山)
竹工業興盛,留住農村人力資源
聰明的竹山人一面費盡心思,找尋傳統竹藝東山再起之道;一面卻已跟上腳步,利用現代化機器設備,生產更大眾化、適合日常生活使用的竹器。
民國六十二年,經濟部工業局在鎮內規劃、成立了「竹山工業區」,迄今共核准了五十九個商家(其中包括竹山人投資的卅六家)設廠,其中四十四家為竹加工業,開竹山鎮工業發展的先鋒。
工業區佔地約廿三公頃,吸收近三千名員工在此就業,區內以寬闊的十二米道路整齊地分割成十一個廠區,廠房造型新穎,路面乾淨清爽,綠樹櫛比排列。從空中俯看,就像一個經過規劃的新興社區。
區內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工廠,產品大部分外銷。竹器類以竹筷、串肉棒、木劍、簡易造型的竹燈籠、竹鐘、果盤最多。大部分外銷美、日、加拿大等國。
工人多半年輕,正襟危坐地注意著生產線上輸送的製品,並俐落地進行加工。
機器的效率十分驚人。以竹筷來說,從成型、薰硫、煮沸、乾燥、修檢到包裝,整個過程還不到十分鐘。以此速度製出的成品,一年可為竹山鎮賺進台幣八億二千多萬元。
近年來,政府大力輔導國人使用免洗餐具,竹山的竹筷業者因此大發利市,許多家庭工廠紛紛投入生產,原有的工廠亦擴大規模,總計全鎮竹筷工廠共有卅餘家,日產竹筷數十萬雙,是目前鎮內最興旺的行業之一。
竹山與竹相關的工業還有:砍伐、削片、打光、鑽孔等「上游」工業,皆能吸收大批就業人口,因此比起其它農村,竹山人力外流的情形較少。
圖1.2.:社寮里盛產煙葉,農家自備有乾燥室,自行製煙;而門前就是綠油油的一片煙田。(楊永山)
社區發展佳,山民笑口常開
農工並重的產業型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將竹山導入繁榮。
顯而易見的是,「作山」的村道由往昔灰塵迷漫的黃沙路,鋪上了「土水」,變成水泥路;偏遠地區的路開了,泥橋也搭了;古早的「竹管厝」漸翻修成水泥屋;壯麗雄偉的社區活動中心也一棟棟蓋了起來。
社區發展在竹山的銳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竹山鎮民由於收入豐裕、生活安定,進一步也要求生活品質。
「山民」們在鎮公所的輔導下,由以往散居山間草寮、竹厝,遷居一處,成為聚集的社區,全鎮共有大小社區廿個。
如今到竹山的訪客,都會發現竹山鎮的社區建設做得真好:整潔乾淨的屋舍、清潔衛生的廚廁設備,家家戶戶的客廳、臥房、飯廳一應俱全。
在富州及坪頂里等「模範社區」裡,我們看到了現代農村的新景象:婦女們在「媽媽教室」內研習烹調及插花;小朋友由托兒所的老師帶著,在綠草如茵的操場上嬉遊;涼亭裡,長壽俱樂部的老人悠閒地聊天、喝茶;區內遍植各式花木,以芭蕉或椰子樹隔離家戶與鄰里間,形成「沒有圍牆的社區」。
區內住民言談之間,也是充滿自信。談起家鄉種種,多是充滿驕傲。對自己里內的名產——如延正里的茶、紅蕃薯,富州里的香蕉,山崇、社寮里的甘蔗,更是津津樂道。
3.:延正里的紅蕃薯,相傳清嘉慶皇帝曾親嘗,而有「皇帝薯」之稱。(楊永山)
延正里茶葉飄香
竹山種茶的面積約三百公頃,除延正里外,還分散在坪頂、延山、桂林、福興等里。
我們造訪延正里的時候,正趕上每年一度的冬茶比賽展售會。延正里在四百多個參加茶農、一百一十四名得獎者中,囊括了卅五個席次,其中還包括一個特等、二個頭等,「戰績」輝煌。
里長吳振泉興奮地說,這是延正里茶農繼七十一、七十二年兩次賽會後的再次奪魁,這次得獎產品還被「茶博士」吳振澤評為「堪為南投山區冬季茶的表率」。
延正里位近「茶鄉」鹿谷,產的也是烏龍茶,雖沒有鹿谷凍頂的聲名遠播,卻以產期較長、香味清淡,在中部茶區間闖出字號,其中又以「冬片仔」,也就是當地人習稱的「六水仔」,最受歡迎。
什麼是「六水仔」?
延正里茶農張勇欽指出,「六水仔」是每年第六次採收的茶。在中部各茶區中,唯有延正里的茶能採收六次。
鎮農會推廣股股長林登峰指出,中部茶區,如鹿谷海拔高達二千尺以上,氣溫過低,茶的生長期也較短,年可採收四次,只有地勢較低的山區,能在冬至前多採一次,稱「第五季茶」,但茶質不佳。
竹山地處山谷,延正里茶區又位於山的向陽面,日照充足、排水良好。「阮竹山茶的特色就是,別的茶區還不能採收前,我們就有了;在他們不能再採時,我們還有。」茶農林進福說。
圖1.:農家屋舍整潔乾淨,乍看之下,好像學校。(楊永山)
蕃薯鬆、香蕉讚、甘蔗高挺
種茶使延正里居民收益增加,開「烏龍車」(因種烏龍茶致富買車),住「烏龍厝」(賺錢後起樓蓋厝)。
同產在延正里的紅地瓜,是另一個竹山特產店裏的要角。
紅地瓜體積約只有普通地瓜的一半,薯肉澄紅,當地居民將它煮爛作糖飴出售。
傳說清嘉慶皇帝微服出遊台灣,曾至竹山。吃了竹山地瓜後,稱許說:「蕃薯好吃免大條」,延正里蕃薯從此聲名大噪,因而有了「皇帝薯」的說法。
山上多果樹,竹山盛產水果。但因地形、氣候的特質,產品與平地也多少不同。以香蕉來說,富州縣所產的香蕉與平地蕉相比,體積小,甜份較低,但因受山泉灌溉,自有份清香。
往昔台蕉輸日景氣時,竹山香蕉也曾趕搭上列車,風評不錯;如今因香蕉輸日受挫,產量大幅跌落,居民多數改種煙草、檳榔等作物。
甘蔗冬產於山崇、社寮等里,竹山甘蔗與埔里齊名,且因境內少有颱風,甘蔗長得又高又直。
竹山出產的水果還有楊桃、荔枝、草莓、番石榴等,將一個小小山城妝點得豐饒十足。
此外,竹山還有山林之勝。
圖2.:竹山名古蹟——林家敦本堂雕工精緻的窗櫺。(楊永山)
山林風景好,美女最出名
竹山東南部大鞍里地形峻峭,加走寮溪貫穿,山高水深,是觀光據點集中地。
加走寮溪上游稱為「杉林溪」,具杉林之美,暮靄山嵐經年繚繞;中游「太極峽谷」有奇岩巨石、瀑布溪流連綿不絕;下游「瑞龍瀑布」峰巒疊翠,是開發較久的森林遊樂區。
近年來,國民旅遊風氣興盛,竹山鎮民依山傍水,廣泛利用這些山林資源,置山莊、立旅社、售餐飲,發了許多「觀光財」。
在豐饒資源及山光水色的垂愛下,竹山也「出美女」。鎮裏的姑娘多半明眸皓齒,既沒有因閉塞山區而生的小家子氣,也少有都市女子雍容富貴的俗麗,自然淳樸,讓人望而眼睛一亮。
「這恐怕與地理環境有關」,一名老鎮民指出,竹山自來是山地與平地間的轉運站,「山裏人」與「城裏人」在此交換物品,竹山人耳濡目染,性格中也兼有淳樸與俐落。
圖3.:竹山高中曲棍球隊頗富盛名,屢獲全國冠軍。圖為該校球員在操場練球。(楊永山)
期望竹山發展,如竹強韌
植物學上,竹是生長最快、韌性最高的植物。
竹山的發展,也好比竹一樣,早期拜地利之賜,在南投縣十三個鄉鎮中,率先被開發;然後因地形、土壤之惠,而有豐饒物產;於今又工農並蓄,成為繁榮而富足的山城。
期望竹山在日後的發展,亦能與竹同類,如竹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