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於三月二十九日在陽明山中山樓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期八天。這次大會適於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舉行,特別具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性意義,因此受到海內外一致的矚目與重視。大會經過與會代表熱烈與和諧的討論,成果豐碩;不僅策定了使國民黨員更革新、更進步、更團結、更奮發的方向;確立了國民黨「永遠和民眾在一起」的立場;更揭櫫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奮鬥方針和具體作法,為國民黨塑造了導引時代、承擔責任的新形象,也為國家前途描繪出光明的遠景。

蔣經國先生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在八天的全代會期中、躬親主持每一項重要會議。並在全體與會代表的熱烈支持下,連任中國國民黨主席。
具有時代意義,掌握有利情勢
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三十年來,執政黨中國國民黨共召開了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每次全代會的舉行,雖都具有不同的時代意義,但都能掌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做具體而有效的因應,領導國家突破艱困,創造坦途。
這次十二全大會的舉行,也具有這種特殊的時代意義,而切實掌握有利時機。
就世界局勢而言,雷根當選美國總統後,其外交政策,採取較為強硬的態度,並曾數次在演講中,譴責共產主義危害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預言共產主義終必崩潰。美國在他的領導下,已使世局的變化出現了於我有利的契機。
我國自從中美斷交兩年多以來,一些預想中的困難,由於朝野共同的努力,已逐一加以克服。在對外關係方面,雖然官式外交仍難全面突破,但實質關係的增強,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藉著經貿、文化、體育等活動的交流,擴大了國際活動的領域,爭取了不少實質的利益。最近荷蘭決定售予我國兩艘潛艇,和奧會正名的成功,就是兩項顯著的實例。

十二全大會,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與會代表熱烈討論其具體做法,會場充滿了昂揚振奮的氣氛。
海峽兩岸的競賽,中共已遙遙落後
其次,就海峽兩邊三十年來的競賽成績而言,台灣已愈來愈被公認為遙遙領先大陸。相形之下,共產黨的統治已被證明完全失敗。
今日大陸不但經濟、文化上仍舊「一窮二白」,而反反覆覆的權力鬥爭,更造成了普遍存在的「三信危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仰、對共產黨領導的信任、對四個現代化的信心);最近一連串對外貿易的破產,更暴露了它窮途末路的窘狀。
反之,國民黨過去三十年統治台灣的成績,卻是有目共睹的。中華民國在全面致力現代化的發展上,不但獲得內部絕大多數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並且在國際上替中國人創造了新的形象和地位。使得中共在目睹台灣經濟繁榮、民生堅實後,也不能不發出「經濟學台灣」的呼聲。
在這種彼消我長的客觀環境下,正是我們放開大步邁向民主憲政,進一步以「政治學台北」做前導,而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做號召的最佳時機。
十二全大會於此時召開,掌握了國際情勢及海峽兩岸對峙情況,都對我們有利之時,因此,包括出席代表在內,大家都感到這次全會,不論在氣氛上或實際的成果上,都和以往不一樣。

中央委員會是全會閉會後黨中央最高權力機構。此次中央委員的選舉,完全是自由競選,情況熱烈,開票採用電腦作業,迅速且正確。
氣氛和諧熱烈,更加自信與奮發
一位出席過「十全」、「十一全」的代表私下表示,他覺得今年全會整個會場瀰漫著一股歡愉而熱烈的氣氛,每位代表都顯得情緒昂揚,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充滿著無比的信心。他補充說:「以前的幾次也一樣有信心,只是感覺心底沈甸甸的,有一種壓力很重的感覺。今年則樂觀多了,有一種很自然的輕鬆。」事實上,不僅會場中如此,透過傳播媒介的報導,全體國民也都感染了那份自信和奮發的氣息。
參加這次全會的代表,一共有八六一人,其中五七一人來自國內,二二○人來自海外,七○人來自大陸地區。代表的人數,是歷次全會最高的一次,而且最具普遍性及大眾性。加上列席的黨員,總數達一五四○人。
代表的產生,比以往更做到了黨內民主的要求:凡是當地情況能夠辦理選舉的,都儘量採用選舉的方式,不能辦理選舉的地區才採用遴選。
有些地區,特別是美國各地,因為有意角逐代表的人很多,因此,國民黨海外黨部便決定採取政見發表會的方式,讓每位候選人針對當地的國民黨員提出政見,然後再用投票來選出代表。
代表產生方式與過去不同
這種以政見競爭的選舉方式,使每一位候選人都全力以赴,廣泛收集意見,俾便當選後能在全會中反應出來。
國內省市黨部、知識青年黨部或產業黨部的代表選舉,也並不輕鬆,每一位勝利者都必須要連闖數關,才能當選。
海內外黨部以這種方式產生代表,可謂此次全會最大的特色。至少不會使這些代表在開會期間,覺得自己是在出公差,或是抱著休假、觀光的心情赴會。
這次大會通過了六項中心議題:「中國國民黨黨章修正案」—使國民黨更加擴大社會基礎,與人民永遠結合在一起;「中國國民黨政綱案」—確定了執政黨今後推展復國建國大業的進一步作法;「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確立了復國的總路線,海內外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模式;「復興中華文化,貫徹民主政治,促進政治建設案」—使國民黨推展民主憲政,有了更進一步的認定與共識;「貫徹復興基地民生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案」—為台灣復興基地的三民主義建設,以及我國邁向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了正確的規劃;「強化黨的組織,加強黨的行動,激勵全黨同志服務犧牲精神,結合全民心力案」—為塑造黨的新形象,加強黨務的運作與功能,尤其是達成全民政黨的努力,作了有效的策劃。
要把三民主義的秧苗插遍整個大陸
其中「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是這次大會各項議題環繞的中心。亦即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國民黨未來奮鬥的目標,其他議題則是為達成這個目標而採取的行動與步驟。
「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在此次大會中格外受到重視,主要原因是它顯示國民黨對未來國運的開展,瞻矚高遠而且充滿信心。它拓展了全黨及全民努力的視野,由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進一步要把三民主義的秧苗,插遍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自從中共演出「十惡大審」後,凡是關心中國前途的人,尤其是海外人士,對中共的本質,不論是它的主義、制度或政權性質,都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所以,當十惡大審進行時,海外中國學人及留學生,便紛紛要求中共不要只審「十惡」,而應該要審判共產主義和共產制度。因為這個制度或主義才是十惡的淵藪,才是十惡之尤。這些海外中國人更積極地進一步要求中共,在放棄共產主義之後接受三民主義,接受台灣的建設經驗。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呼籲中共放棄共產主義,並且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目標,在我們與中共對抗的過程裡,是一次主動的出擊行動。
與全民結合,進一步發揚「天下為公」思想
全會另一值得稱道的成就,是國民黨揭櫫「永遠和民眾在一起」的立場,並把它列入國民黨黨章。這種思想正是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思想的弘揚,也是國民黨未來發展「全民路線」的一種自信和期許。
在此次全會召開之前,國民黨就不斷地以座談、專訪、邀稿、輿論收集、意見徵求等方式,煞費苦心地博徵眾議,普遍接納國人建言;同時,還與目前的兩個在野黨以及無黨籍人士,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他們對國民黨的各種意見。大家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這些意見,有些已被採納列入此次全會的六項中心議題草案內,未曾列入的,也已彙編成冊,列入今後黨務工作的參考。
在八天會期中,全會除了通過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所提的六大議題、二百三十七件一般提案外,與會代表一致推舉蔣經國先生繼續擔任國民黨主席。並通過了蔣主席所提中央評議委員人選,以及選舉了中央委員。
黨國處境艱難,主席未敢言辭
蔣主席在接受當選證書後,致答詞說:「經國再度奉大會徵召,鑑於黨國處境之艱,同志付託之重,唯當謹敬接受,不敢言辭。顧自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膺選以來,世局詭譎多變,時勢動盪不已,經國雖無時無刻不為國憂黨責而操危慮患,亦無時無刻不以民富國強而盡心致力,但每感未能多所補益,深自愧疚。今後唯有益勵忠黨之忱,益堅報國之志,鞠躬盡粹,永不稍渝。……」他並且勉勵全體黨員,效法先烈犧牲個人自由、拋棄一己利益的革命精神,人人為民服務,個個為國效命,發揚黨魂黨德,矢勤矢勇,同為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努力。
中央委員會是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的最高權力機構。這次全會共選出了中央委員一五○名,比上一屆多了二十名。由於此次選舉不再指定配票,因此選舉活動十分熱烈,充分顯示了黨內民主化的落實和加強。此次當選的名單,一般都認為具有代表性且陣容堅強。
中央評議委員會是國民黨的最高評議、監察和諮詢機構。歷屆中央評議委員不是對黨國有貢獻的元老碩彥,就是在政治上富有深厚經驗、在社會上具有崇高地位的賢達人士。此次全會通過的中央評議委員二二七人,其中除總裁聘任繼續連任的九二名外,再由主席聘請新評議委員一三五名,陣容較前更加充實。
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深自期許
大會閉會時,曾發表宣言,確認本次大會確實具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並且深信這次大會必能更加促進國民黨與全民的結合,激發全民與全黨的潛力與銳氣。
大會宣言分為三個部份:敬告大陸同胞、敬告自由世界與敬告海內外同胞。
在敬告大陸同胞方面,宣言中指出,我們對於覺悟反共的中共黨人,一律視為並肩作戰的同志,只有信任,絕無懷疑,只有支持,絕無歧視。中國國民黨與政府歷來所有的一切承諾與保證,一定繼續有效執行。
在敬告自由世界部分,宣言中呼籲自由世界明辨真正的敵友與遠大的利害,予我中華民國以道義的支持。對於美國雷根政府處理世界危機的作法,宣言中說,今天為民主國家所屬望的美國政府,對於處理世界危機,似已漸由迷惘轉為清明,並在積極充實其捍衛自由民主的軍備,使世界久蟄之人心,為之一振。中華民國處於亞太地區鎖鑰地位,一直堅守反共的第一線,我們尤必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勇氣,負起反共到底的責任。
團結自強,奮鬥不歇
在敬告海內外同胞部分,宣言中指出,當前大陸政權四分五裂,內鬥日熾,在這個重要關頭,海內外自由地區同胞,必須更堅定、更團結、更努力,同為完成復國建國的使命而奮鬥。
宣言中呼籲海內外同胞,要認清反共革命的不可妥協性,徹底剷除自私苟安與僥倖依賴的心理,以堅定團結來粉碎敵人的統戰陰謀;以勇敢犧牲來對抗敵人的武力威脅。宣言中並勸告誤入歧途的叛國份子及早覺悟來歸,以其有用的才具,回頭來貢獻於鄉里、社會、國家。
宣言中最後呼籲海內外同胞,要依靠自身堅定不移與團結一致的行動與表現,來增進國際間對我們的認識;要依靠自身力量的不斷強大與對國際事務的積極貢獻,來擴展國際間與我們的友好合作——從自強奮鬥中來創造大有為的新形勢。
操危慮患,有容乃大
蔣主席在閉會典禮中,曾經訓勉全體國民黨員今後在展開黨務工作時,要有「遠慮」,要有「苦心」,「對一切問題,看深一層,看遠一著,擴大境界,投射到整個國家人民的問題上面,投射到中國大陸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土地上;也就是本黨全體黨員和幹部同志,都能抱著『有容乃大』、放眼四方的氣魄和風度,面對一切艱難和變局,堅忍不撓、冷靜沉著,來突破一切難關。」
蔣主席並且引述印度革命家甘地的話,勉勵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必須具有道德觀念,否則會毀滅自己、社會及國家。
他說,政治道德,就是不為私益參加政治,而是為國家、大眾利益參加政治;更不會口是心非、自欺欺人。今天,多少人從事政治活動,講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是因為沒有道德觀念。
蔣主席並以總裁生前的訓示和語錄,勉勵全體黨員要做到「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克勤克儉」、「自愛自重」以及「明大義」和「識大體」。
更大的抱負與擔當,迎向一切的挑戰
蔣主席的這一番話,是國民黨在憲政時期發揮革命民主政黨應有的認識與氣度。隨著社會型態和客觀情勢的快速發展,國民黨的領導,必然的要受到更重大的考驗與挑戰。每一位黨員,都應該有更大的抱負、更大的擔當,來從事黨務工作和從政工作,如此才能更加強「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使得統一中國的大業,及早在國民黨手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