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剛開春,台語歌壇就傳出不幸消息:寶島歌王洪一峰去年底發現罹患癌症,旋又因發燒引發肺炎住院、隨後檢查證實是胰臟癌末期的他,已於2月24日病逝,享年82歲。
以隨和的巨星風采與獨特的「洪式唱腔」,1960年代紅遍台灣的洪一峰,本名洪文路,父親是台南鹽水人,母親懷孕3個月時父親過世,1927年10月洪一峰出生,是位遺腹子。
或許是遺傳畫家父親的藝術天分,小學即展現音樂才華的洪一峰,很幸運地遇到願意提攜他的師長,在北港公學校就讀時深受日籍音樂老師「野世」先生疼愛,個別教導他歌唱技巧與樂理,之後轉入台北龍山國民學校繼續學業,音樂老師也個別教導他演奏小提琴,為他日後的演藝事業奠下基礎。
高等科畢業後他開始分擔家計,待過工廠也曾在街頭畫人像素描,還自取藝名「洪文昌」,參與公會堂(現中山堂)的演唱。1946年自譜詞曲寫下處女作〈蝶戀花〉,展現創作才華。
終戰初期,喜愛唱歌的民眾在淡水河邊搭起露天戲台演唱,洪一峰和哥哥洪德成也合組一個小型業餘樂團,在淡水鬧區一面演出,一面推銷他親自畫插圖、刻鋼版印製的歌仔簿。當時賣歌仔簿,通常選在廟埕或大樹下,在地上鋪一塊布,將歌仔簿一一擺開,為增加與顧客間的交流,洪一峰有時拉小提琴,有時演奏手風琴自彈自唱,還會教唱歌仔簿裡的新歌。
1947年他與翁志成在艋舺成立研究社開班授課,由於在淡水河畔唱出了名氣,又以「天聲音樂團」名義到廣播電台客串演出,3年後解散,洪一峰仍持續受邀到電台演唱。為了讓聽眾耳目一新,首開現場演唱風氣,不僅自彈自唱,還找來數名樂師和歌手,如紀露霞、張淑美等人參與演出,大受歡迎,當時的民聲、民本、天南、正聲等多家電台都爭相邀請,這時他在算命師建議下正式以「洪一峰」為藝名。
1950年代中期,台灣掀起一股懷日風潮,唱片市場充斥日本曲重填歌詞的台語歌,1957年,洪一峰為台聲唱片所出版的日曲台語歌合輯錄製〈山頂的黑狗兄〉,同年認識了作詞家葉俊麟,為了重振台語創作歌曲的士氣,兩人從1957到1959年間,由葉俊麟作詞、他譜曲,陸續完成〈舊情綿綿〉、〈淡水暮色〉、〈思慕的人〉、〈寶島四季謠〉、〈寶島曼波〉等台語創作曲,並積極向唱片公司毛遂自薦。
由於直到終戰後台灣才開始研發唱片製作技術,錄音設備和唱片品質遠遠落後日本,當時電台播的唱片也是透過管道從日本夾帶入關,直接送給電台播出,效果當然比台灣錄製的唱片好,加上懷日風潮作祟,唱片公司不敢輕易出版在當時不被看好的台語創作歌曲。直到1960年,亞洲唱片才勉為其難出版《思慕的人》台語專輯,洪一峰低沉富含感情的嗓音透過電台播送後大受歡迎,奠定他在台語歌壇的地位,與文夏並稱「寶島歌王」;一個高音,一個低音。
1962年,台語電影有意藉台語歌手的高知名度,以台語歌舞片創造商機,永新電影公司於是請人以當時風靡全台的〈舊情綿綿〉編寫同名劇本,商請洪一峰擔任男主角,女主角為白蓉,導演為邵羅輝。
劇情敘述一位音樂老師(洪一峰飾),到阿里山上的學校教書後和女主角日久生情,在那個父權至上的年代,女主角貪愛錢財的父親強迫她嫁給不喜歡的人,兩人被迫分離。男主角傷心之餘專心音樂創作,成為有名的音樂家。後來父親眼看女兒不幸福心生悔意,女主角有名無實的丈夫也願意成全他們,最後以喜劇收場,兩人終於結為連理。
這是台灣第一部音樂片,以〈舊情綿綿〉作主題曲,插曲有〈快樂的牧場〉、〈採檳榔〉、〈青春愛戀〉、〈搖子調〉等十餘首,皆由「洪一峰合唱團」演唱。隔年他又續拍《何時再相逢》,任男主角並寫電影主題曲,之後幾年,陸續在《祝你幸福》、《無情的夢》、《歌星淚》3部電影客串演出。
看似一片榮景的台語歌壇,隨1972年台日斷交,政府明令禁播日本電影和日本歌曲,日曲台語歌也被禁唱,1976年新公佈的廣電法,也在各電視台「揣摩上意」下,自行規定一天只能播送2首台語歌。當時,每家電視公司和廣播電台的公佈欄都貼有一張「台語歌曲禁唱曲目表」,每首台語歌演唱前必須先送審,審查單位還處處刁難。
洪一峰曾舉自己所寫的歌為例,〈舊情綿綿〉被認為太悲傷,〈快樂的牧場〉旋律又太快樂,都不准唱。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到電視台錄影,他唱自己寫的〈寶島四季謠〉:「春天時,草山……」,才唱第一句導播就喊停,一頭霧水的他隨即被要求將「草山」改成「陽明山」,不改就不能唱,他只好臨時更改歌詞才能順利錄影。眼看台語歌在台灣已「失聲」,洪一峰便轉往日本發展。
1977年間,許多唱片公司以代為向內政部登記版權為由,要求詞曲創作者簽下「讓渡書」。在那個智慧財產權不受重視的年代,許多創作者在一心尋求出版的情況下,明知不合理仍只好忍痛簽下讓渡書,唱片公司則順理成章拿著讓渡書將歌曲版權登記在公司名下。洪一峰也在海山唱片以出版精選集為由的要求下,忍痛簽下了〈舊情綿綿〉、〈淡水暮色〉等12首代表作的讓渡書,成為他最大的遺憾。
而他此生另一個遺憾,應該是生為遺腹子的自己,無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
洪一峰共有3段婚姻,與第二任妻子生下洪榮宏、洪敬堯、洪榮良3兄弟,與第3任妻子生下女兒洪薇婷。
1960年代,洪一峰拓展歌唱事業之餘,也在家中開班授課,學生在練唱時,才幾歲大的長子洪榮宏也會跟著節拍哼唱,讓他注意到兒子的好嗓音。自覺小時候因為家境「欠栽培」,如今有機會當然要好好栽培下一代,並把重心放在洪榮宏身上。
在他的「魔鬼」訓練下,洪榮宏4歲就會唱「顫音」,5歲就跟著他四處公演,稚嫩的童音、穩健的演唱技巧,常博得觀眾熱烈掌聲,10歲便錄製第一張唱片《孤兒淚》,收錄洪一峰所寫的父子合唱曲〈為恁唱一首歌〉。由於規定每周只有一小時玩樂時間加上嚴苛要求,讓小小年紀的洪榮宏上台前,壓力大到想吐。
幾乎完全停格的童年,加上父親將他獨自留在日本學習時和母親離婚,背後的精神支柱突然離開,成了洪榮宏心中最大的痛。為了幫母親支撐家計,洪榮宏14歲便開始在外闖蕩,1981年受詞曲創作者黃敏邀請,為光美唱片錄製出版第一張台語專輯《天無絕人之路》,從餐廳作秀的歌手正式躍上電視螢幕,透過形象包裝,成了台語歌壇的新偶像。
洪一峰也在此時期,再度提筆和老搭襠葉俊麟、黃瑞祺等合作,為洪榮宏寫出〈見面三分情〉、〈愛情一斤值多少〉、〈港都夜曲〉、〈若無你怎有我〉、〈你著不通忘記〉、〈有話坦白講出來〉、〈空思戀〉等經典作品。但父子之間的裂痕與傷痛,直到洪榮宏正式受洗為基督徒後,才藉由信仰的力量逐漸修復;洪一峰也在1989年3月26日於台北士林的劍橋長老教會受洗為基督教,開始聖歌創作。
2003年,台北縣政府在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畔豎立〈淡水暮色〉歌碑;2004年陳水扁總統頒發「終身成就」獎狀,並尊稱洪一峰為「台灣國寶」;2005年心肌梗塞緊急入院進行心導管手術,同年罹患帕金森氏症;2007年在住家樓下不慎跌倒住院,引發媒體與歌迷關心,病癒後已較少公開演唱;2008年獲新聞局頒「社會貢獻獎」;去年12月,他的子女為他舉辦音樂會時,洪一峰已因病重而未能出席。
洪一峰在1960年代所發起的「本土音樂創作者自我覺醒運動」,帶動終戰後第二波台語創作歌曲風潮,一生創作百餘首台語歌曲,唱紅的歌曲更難以計數,還會演奏多樣樂器,堪稱全才型藝人,更是台灣歌迷心中永遠的「寶島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