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來西亞李泊嶔
編輯先生:
毫無疑問的,「光華」確是一本辦得非常出色的雜誌,只要有翻閱過的人,都會被它所深深吸引。
不過,對貴刊我還是有點意見。如貴刊在八八年五月號的一則報導——「八條好漢在一班——我國駐所羅門農技團」,如果也能加上所羅門群島的地圖,那更好不過,這樣才不會使得那些對這篇報導有興趣的讀者有種失落的感覺。因此,希望貴刊以後凡有遇到報導某一個國家時,能加上那個國家的地圖,甚至更詳盡的地理資料。如此一來,貴刊在未來的穿越五大洲,有關實地採訪華人足跡的報導,肯定會更引人入勝。
順祝編安
編者敬覆:非常謝謝您的建議,嗣後本刊報導此類專題時,一定詳細加上該地的地圖及資料,以供參考。
文.馬來西亞徐愛珠
編輯先生:
大家好!我是「光華雜誌」的長期讀者。許多年以來,閱讀「光華雜誌」,總覺得它使我瞭解許多有關「中華民國」的事情。
「光華雜誌」的內容,我感到很滿意之處,即是除了報導詳細之外,更附有精彩的彩色圖片,使得讀者們見文又見圖。張張精采美麗的圖片,一定包含了不少「攝影先生」們的汗水,所以凡是我閱讀過的「光華」,都一一的保留下來。
最新的一期五月號「封面故事」,特別介紹「北淡線向歷史靠站」。看完了這篇精采的報導,使我感動的差點哭出來。那是因為「陳桂芳」代表「火車」寫出最後的兩句話:「雖然,我知道我們不會『再見』,但是我還是要輕輕地向你們說聲——多保重,再見啦!」(多麼傷感的語氣)
四月號「有鴨自遠方來」以及五月號「北淡線向歷史靠站」、「花器盈春」的精美彩色圖片,能否寄贈我留念?十二萬分的謝謝!祝福大家
編者敬覆:您對本刊內容的喜愛與讚美,帶給我們同仁很大的鼓舞。謝謝您!本刊為了創造精緻高雅的風格,確已下過不少功夫。但我們絕不以現有的成就為滿足;藝術既無盡頭,我們的追尋當然沒有中止之日!尚祈不斷地給我們批評指教。由於本刊製作專題時,並未預想提供讀者圖片,謹將本刊四、五月號各致贈一份,請查收。
文.日本馬場一碧
敬啟者:
前幾天我寄出了「光華」的讀者問卷調查。我是住在奈良市的畫家,經常在奈良圖書館閱讀光華雜誌。
七十七年元月號光華介紹了「走過烽火、走過窯火」——孫超先生的作品一文。我是畫家,朋友是陶藝家,我向朋友談起孫超先生的事,朋友非常地感動。但是,文章裡提到宋朝失傳的曜變茶盌、油滴茶盌部分流傳到日本,且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化財」一事,對日本人而言,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孫超先生的作品,在故宮博物院可以觀賞到嗎?如果能將孫超先生的住址告知的話,幸運之至。我想將來去台灣,一定要見識中國陶磁器的卓越之處。
編者敬覆:本刊於七十七年元月號報導「走過烽火、走過窯火」一文中指出,「曜變」和「油滴」二種燒窯技術,早在我國宋朝即已發明,唯因無文字記載,失傳甚久,一直到現在,孫超先生再度燒出這類作品。宋朝時期的「曜變」和「油滴」二種作品,因出土數量極少,有部分流入日本,而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目前能燒出這兩款技術者,據悉中、日兩國都有,只是燒窯技術尚未公開。謹此說明。
另孫超先生連絡地址:台北縣三芝鄉興華村田心子卅二號之一,電話:(02)637-1220,孫先生作品在台北有陳列展出,有興趣可逕洽孫先生處。
文.日本陳俊勳
敬啟者:
收到「光華」六、七月號合刊號的通知得悉,各位工作同仁為發行作業孜孜不倦的精神,讓人敬佩。
最近由於台灣企業在美國、東南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建廠很盛,特別是近幾個月來這方面的報章報導很多。能否請「光華」對這方面進行專題報導,並且赴東南亞國家採訪前往這些國家投資的公司。由於報紙上的報導只是一小篇幅,請對此再繼續深入報導,謝謝。
順祝
編祺!
八八.六.四
編者敬覆:本刊目前正擬擴大發行「光華」東南亞版的計畫。對於您的建議,我們將慎重策劃,並適時推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