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者陳翰儀
光華雜誌:
我是貴刊物的忠實讀者,光華充實的內容、精美的圖片,實為出眾的一本讀物,不僅我全家人定期閱讀,就是同學間也多了一本談天說地的資料。尤其是4月份的內容中,談到了令人癡迷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本人苦於找尋不到其劇照,而今得見心中甚喜,但因不好剪下收藏(怕壞了整本的完整性),又需作為文學報告之資料,故希望能麻煩貴刊,是否能寄給本人「梁祝」的彩色劇照,篇幅大者更佳。如能惠賜,感激不盡,如需費用,本人自當如數寄出,再次拜託,靜候佳音。
訂閱編號:S0327238
編按:本刊日前已寄上有關「梁祝」劇照。
文.讀者池心瑜
敬啟者:
本人是光華的長期訂戶,自從光華報導國外大學以來,使讀者得到不少關於歐洲大學方面的資訊,然至今還未見有報導英國的各大學,我們急需要,希望能盡早獲得英國大學的資訊,因為國內能得到英國大學的資訊向來稀少,是否可個別提供些英國大學,例如倫敦及伯明罕等大學的有關資料,祝台安
訂閱編號:J0058866
編按:本刊將於近期介紹英國愛丁堡大學,其餘歐洲大學亦將擇期刊出。另有關英國各大學入學須知,可逕至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資料室查閱。
文.莊嫻
編輯先生:
我是光華雜誌發行海外的長期讀者。光華的內容與品質是我與朋友們樂於接受的。一位早期移民來美的大陸青年(我說的早期不過是七、八年前)曾看到我家光華雜誌的圖片,不能相信台灣的繁榮已到這種程度。所以在開放海峽兩岸探親觀光之前,傳播媒介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去年在此地中文學校教書時,也曾引用貴雜誌的成語故事欄做為教材,吸引小朋友。總之,我對貴刊的信心是我長期訂閱的原因。
收到最近一期光華,其中一篇「名家推薦小說」的「日頭雨」,使我心中產生一些問題。這篇小說在寫法的技巧上有獨特之處,內容也很精彩。讀完後,留給人血淋淋、火辣辣的印象。我想作者在傳達這方面的訊息是成功了,但是讀者獲得了什麼?我個人只有「噁心」的感覺。在各種尺度趨向開放的台灣,我樂於見到政治、經濟、人文、藝術的多樣性,而不是道德思想的江河日下。也許我的想法已與台灣的脫節,但也是基於一種對貴刊「求好心切」的心理下而出此言。要維持一本雜誌的水準確實不容易啊!
專此
順祝平安
文.雷文雄
編輯先生,您好:
請恕我冒昧的給貴社寫信,我是貴社成千上萬的讀者之一,但我卻不是貴社的長期定戶,更不是到書檔購買「光華」的讀者,而是每個月寫信到「自由中國之聲」去索取。就在這月份裏頭,我又收到了貴社二、三月份的「光華」了,對於再次的收到「光華」,我感到很高興,尤其是在該期有兩段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那就是「探親的『禮物』」和「新中國『結』」,當我看了該兩篇文章之後,我感到非常的感動。自己的親兄弟,兩人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裡,不同生活方式,幾十年以來從未見過面,在有機會見面時,卻不知要談些什麼,有些想回鄉掃墳,但連墳都找不到,那可說是人間的慘劇。
有一點小小的要求,就是貴刊可否刊登一下國際新聞及一些科技新知,如世界博覽會、音樂會、攝影展等文章?對了!貴社有贈送推薦好歌的錄音帶,我也想要索取一個,可否送給我一卷?
好了!信就寫到這,再見!
一九八八、四、十一
編按:由於錄音帶索取者眾多,本刊已將您納入抽獎名單,並祝幸運中獎。
文.讀者
編輯先生:
首先,謝謝你們第一次寄給我光華七十七年第三期(地址是:Ms. S.E. Huang 500,Havison, Dt. Ahr, 1004, Syracuse NY13202 U. S. A.)以後是台灣朋友借給我看的。一向我讀光華如讀家書一般珍惜,這期有「大陸探親專題」多篇,更是談的家常,切身攸關。其中,「新中國『結』」一節,尤為重要,因它提出了許多「結」,這些「結」,解得開、解不開,如何解法,誰去解,在在是問題,而且不是小問題,是每個中華國民的國與家與人的大問題。尤其是海峽兩岸的「國」、的「家」、的「人」的相互綜合的大問題,在廿一世紀到臨後一項中國人的大問題。
這堸筋陘@篇「讀者來信」小文,只談「數字改變了一切」的「結」,並且把「數字」的定義限在唯物觀點之內。換言之,以數論數,而不論其質;先有個「量」的概念,而繼之以論其「質」,也許更加簡單明瞭一些。
文中提及有一萬二千人赴大陸,此佔台灣人口之6/10,000,佔大陸人口之1.2/1,000,000,即一人回到了十萬人中間,就是此人帶回十萬美金,大陸每人所得不過$1。
反過來,不要說大陸人民返台灣探親,只說在美三萬位大陸學者中,只要有一萬二千人返台,就是你們一萬人中,有六個大陸學者,加上他們早已在你們中間安插好一萬二千人的「便衣」,內外串聯起來,就變成你們一千個人中間有一個大陸人了。兩項對比,又是一個一千比一!
量的相比已十分可怕,而質的相比,更是可怕,文中論及「蔣經國將了我們一軍!」你們切不可悠然自得,以為佔了上風,需知真正的要害在於由「模糊的恐懼」變成「具體的浪漫」,以為大陸政權也不是這麼可怕,而大陸人民也都可以談情說愛了。這一點,我必須嚴正的指出,是十分誤解的,不要說你們會誤解,就是我們在大陸過了卅八年(一九四九-一九八七)也只能說是「認識不清」。就說我本人經過的三大運動吧!三反五反,反右和文革,事先都是一場大誤解。三反乃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事後貪汙、浪費、官僚主義只有增加,絲毫沒有減少,其實質為何?曰:「搜刮民脂民膏」而已。反右為何?實質不過右派說了幾句真話而已;文革曰何?實質不過「消滅反對派」而已。從此之後,十億人民只說偽話,不能講一句真話。你們去了大陸,真能聽到一句真話嗎?也許回台的人會說:「我親眼看見了!」對,不過你看見的是「偽裝」。你上長城,你們能上西山嗎?你遊兩湖,你能進「劉園」嗎?
「模糊的恐懼」已是寶島二千萬同胞小小的心病了,如果再變成「具體的浪漫」,那真是不幸的可悲,或可悲的不幸了。現在台灣主政的人,應自處於越王伐吳之前階段,而絕不能將處於「和吳」階段,更不能「一廂情願」的預備處於「勝吳」的階段,要知道,現在「數字改變了一切」。
我有三個近親在大陸,又有三個近親在美國。最近他們之間相互渴望一見,隨之而來的是互問互答(即互索互給)終致於互不往來。我在中間作中間人(因我有訪美的機會),最後,連我這個中間人也成雙方不歡迎的人了。這又是一場「數字遊戲」。
試舉例以明之。大陸一家近親,一家老幼十口,主人是過去的「勞改犯」(因他加入過國民黨),現在平反,臥病在家,其子女須打零工維生,勉強糊口。開放後,其中一子改作單幫生意,企圖當個萬元戶,需要一輛motor cycle(國內稱打屁車),其美國親人,給了$1,000,在廣州$1約等於¥10,一下子就成萬元戶了。鄰居一看(主要是「里弄」),說「反革命」都成了「萬元戶」,我們革命家屬反而不如反革命。從此「禍從福中來」,鬧得全家不安。另一子向美親要錢說:「你家四口,每人每月掙$2,000,共有$8,000一個月。而我們家只有兩人幹活,每人每月¥200,共得¥400,要養活老少十口,每人才有¥40,等於你們$4。難道你們「天之驕子」忍心不給我們一家十口,一口飯吃什麼?幸虧一家在美國,一家在大陸,否則拿二千分之四的人,將會趕他到里弄去講講道理。
你們台灣人,不免也會有這種例子吧!你說能怪誰呢?事實是如此,俗言:「人不怕兇,只怕窮」。大陸人民認為你們「九牛而不肯拔一毛」,實在不近乎人情,而你們也有你們的過失,因為你們這樣做法,反而把這些台灣親屬「推向大陸一邊」,這是可悲的悲劇!但這能怪你們嗎?也不能!
因此我寫這篇不倫不類的雜文,內心的苦衷是不可言而喻的。毫不留情的「數字」擺在我們眼前,我們雙方要如何認識這「數字改變了一切」的深遠含義,這個問題不是我一人的問題,不是我一家的問題;而是我們十億二千萬中華民族的大問題,希望貴刊能多方研究方案,救亡於臨危,求生於全體中華民族。
敬陳順頌
撰安
寫於一九八八年復活節前夕
如有所囑,請寄上址,當奉應以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