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地方自治實施四十餘年來,第一位「原住民」縣長於去年底誕生在山地人口佔三分之一的台東。
卑南族裔的陳建年,是選戰沙場的老將。過去山地族群的支持,是他在政壇過關斬將的主因;這次地方父母官的競選期間,為什麼他卻有意淡化自己的族群色彩?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的陳建年,曾任台東縣第十、十一屆縣議員及台灣省第八、九屆省議員。其父是卑南族、曾任農校校長,母親是閩南人、曾任兩屆台東縣議員,在地方上均負盛名。
以往參與「平地山胞」縣議員與省議員的競選時,九個山地族群是陳建年的唯一票源。在部落選舉中,「爭取選票的主力,在於親族串聯及部落與部落間的聯繫」,陳建年分析。
而這次台東縣縣長的選舉,從選舉人口結構來看,雖然境內六個山地族群佔總人口數(約廿五萬人)的三分之一弱(約七萬八千人),但因人口外流而僅佔選票中的四分之一(總票數約十萬票,而山地族群佔二萬五千票左右),因此,誰能積極突破「原漢情結」與省籍藩籬,誰就能入主縣政府。
選舉期間,台東縣平地社會普遍流傳著「咱們不需要給番仔管」的耳語。為了鞏固漢人社會的票源,文宣部門經陳建年的首肯,採取「淡化族群色彩」的策略。

選舉前夕的拜票懇請支持固然重要,但還是得靠平日在地方上的扎根服務。(鄭元慶)
跨族群爭取選票的兩難
也有山地籍的知識份子質疑:「故意壓低『原住民』的姿態,會不會反而傷了我們的民族尊嚴?!」同為卑南族的林志興敘述朋友對此事的感受。但他也只能安慰他們:「選舉講求『市場區隔』,要對不同族群的選民,從不同角度,推銷我們的候選人。」
卑南族裔的東吳大學哲學系講師孫大川指出,傳統部落社會的權力形成方式,或為世襲、或為貴族推派,和現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在參與選舉制度時,就難免適應不良。「打壓『原住民』色彩,會使『原住民』朋友覺得被背叛;彰顯這種色彩呢?就成了閩南社會攻擊的把柄!」孫大川一語道破少數族群從政時,跨族群爭取選票的兩難。
歸根究柢還是在一般人認為少數族群能力不足、較為落後。這種偏見及刻板印象,間接造成少數族從政時,跨族群爭取認同的困難。而這個現象並非台灣社會所獨有。
去年六月華裔人士胡紹基,參與美國洛杉磯市長選舉,在聲勢上,他雖擁有佔全市人口約六成的少數族裔及黑人的支持,但歷來這六成的少數族裔投票率不到兩成,而白人居民雖僅佔卅七%左右,但卻有七成的投票率。這也是胡紹基選前在民意測驗中一直佔上風,最終卻以八個百分點落敗的主因。

(右)座落於台東市南王里的「山胞多功能場所」,是陳建年致力爭取的。(鄭元慶)
不明言的共和精神
「新新聞周刊」總主筆王杏慶指出,放眼世界各地的少數族群,在跨越族群認同、爭取政治上的發言權時,其過程之衝突與慘烈,遠超過台灣的山地族群。
他進一步分析,在西方觀念中,「多數統治」是天經地義的。以美國為例,少數族群在經濟、社會上是全面的弱勢,二○到四○年代,少數族群(包括非裔、亞裔、與拉丁美洲族裔)大量集中到都市,隱身於都市底層,為生計奔波。至五、六○年代,少數族群因人口集中、教育程度提高、經濟力形成,爭取政治權益,才成為新的議題。其中,所有的抗爭,又以黑人為中心,而後亞裔及拉丁族裔跟進。撇開族群性格不談,「大概是黑人佔美國總人口的十二%,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可以恰如其份地反應其驃悍」,王杏慶分析。
反觀中國人先天的政治思考,則隱含著「不明言的共和精神」,反映在政治員額的配置,便講求五族共和、平均代表。因而少數族群在政治上總是佔有席次,但卻不一定能發揮影響力。
王杏慶亦指出,台灣山地族群的政治代表,雖然一直存在,但相對於西方激烈抗爭後而爭得的席次,就僅停留在成就「五族共和」代表性的完整。從政的少數族群,或是漢化較深、或是對自身文化認同不足,鮮少能從「原住民」的文化與價值體系中思考,進而為自己的族群爭取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台灣省廿一個縣市長選舉,山地族群仍是執政黨的「鐵票區」。除了苗栗縣外,執政黨均拿下山地族群七成以上的選票。連民進黨提名阿美族的林榮輝角逐花蓮縣縣長,他在自己的故鄉——光復鄉,及阿美族大本營玉里鎮的得票數,都輸給國民黨提名的王慶豐。
亞洲鐵人阿美族的楊傳廣,為台灣奪得僅有的一面奧運正式比賽項目的銀牌,而擁有高知名度,但四年前由民進黨提名角逐台東縣長,卻依然敗下陣來。
有人質疑:四十年來,台灣山地族群權益不曾受過應有的重視,但為何山地族群依然在選舉時刻大力支持執政的國民黨?
「或許我們可以指責國民黨照顧不週,但『原住民』今天的處境,卻是所有漢人的強勢文化、強勢經濟力所造成的『集體罪惡』」,王杏慶表示。

少數族群從政時,永遠面臨爭取多數人認同的困難。圖為華裔美人胡紹基(右三)競選洛杉磯市長時,赴黑人社區拉票情形。
民代與百里侯之鴻溝
美國在兩黨政治的競爭下,標榜自由的民主黨被視為少數及弱勢族群的代言人,但台灣地區的情勢卻是「漢人在競爭過程,在選舉時才會想到爭取『原住民』的選票,對其權益與所面對的困境,是否有較細密的思考,我相當懷疑」,東吳大學哲學系講師孫大川語重心長地說。
儘管此地九個族群,在議事殿堂一直不乏族裔代表,但擔任地方父母官卻還是道道地地的頭一遭。這也使得這次的台東縣長選舉,始終撇不開族群間的衝突與緊張。
王杏慶指出,一般人對「原住民」從事行政主官的包容度遠低於民意代表,「畢竟『民意代表』只是代表少數族群,但地方父母官就代表整個縣市,包括漢人和『原住民』」。
陳建年不諱言歷次選舉皆會面對族群色彩的挑戰。以往參與「平地山胞」的選舉,有人質疑他只有二分之一的卑南族血統,而在初期並不認同。但四次「平地山胞」選舉以來,其得票數節節高升,至此次地方百里侯大選,陳建年囊括逾六成八的選票,創下台東縣歷來縣長的最高得票率。
從政十二載,對於少數族裔從政之路迢遙,現年四十七歲的陳建年有著極深刻的感觸。他指出,前年在省議會開議期間,他因反對在野黨的一位議員把臨時提案「插隊」排入議程而產生激辯,雙方相爭不下時,對方突然脫口而出:「你只是山胞而已」,他對其言下之貶抑與輕視山地族群大為光火,但最終還是基於政通人和的考慮下息事寧人。

(右)現行選舉制度,雖與部落權力傳統形成的方式不同,但山地族群依然熱心參與。(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地方扎根
談起少數族群從政與一般政治人物必備條件的差異,陳建年說:「未從政前在自己崗位的學有專精、高知名度,與紮實的地方服務,三者缺一不可。」
由於父母在地方素有聲望,老一輩的台東居民對陳建年家族並不陌生。陳建年以為家世背景固然是其助力,但最重要的還是長年在地方上的扎根服務。
陳建年在十二年為民喉舌期間,累積豐沛的人脈,並以要建設經費的犀利手腕著稱。台東縣內的中華、利吉與鸞山大橋,是台東居民津津樂道的主要交通建設,陳建年或是利用杯葛預算、緊急質詢等方式,或是偕同地方鄉鎮長與地方代表面見省府主席,而獲專案補助興建。
在五年縣議員、七年省議員任內,陳建年的服務熱誠與問政能力,得到縣民的普遍認同。雖為「平地山胞」選出的民意代表,但所服務的對象卻不限於九個山地族群。
台東縣議會議長李忠憲指出,台東地區選出兩位省議員,但一般民眾遇到困難須要透過行政管道爭取權益時,一定先找陳建年,因為「不論事成與否,必定有所交代」。
根據陳建年秘書陳杏宇的統計,自民國七十六至七十八年間,服務處所受理的個案共六百餘件,七十九年起大幅躍升,達到一千多件,八十年有一千兩百餘件、八十一年一千四百多件、而去年所受理個案,則近一千六百件。且這些數據僅是登記有案,由服務處執筆、發稿、追蹤的,還不包括以電話立即解決、及有公文登載的正式紀錄。「這些到了選舉關鍵時刻,都是實實在在的支持」,陳建年指出。

首位「原住民」縣長要如何主導縣政,全台東縣民正引頸期盼。
交通建設為要務
他認為要建設台東,對外交通的改善是一等一的大事。先是四年內擬將現有的南迴公路由二線道拓寬為四線道;台東豐年機場預計在明年五月完成夜間導航設施,改善現行夜間飛機無法起降的窘境。
此外,台東知本大學城、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海洋博物館台東分館的爭取,以及如何吸引外資流入台東,又不破壞台東人引以為傲的「台灣最後一片淨土」的美譽,都是陳建年未來四年的施政目標。

(右)陳建年的父母四十多年前的「『原』漢聯姻」,轟動當時的台東及嘉義地區。(陳建年提供)(陳建年提供)
制度取代人治
正當台東人對「產業東移」引頸期盼之時,阿美族裔的民進黨「原住民族委員會」執行長夷將拔路兒(漢名劉文雄)亦道出他的憂慮,與對新任縣長陳建年的期待。
夷將拔路兒指出,以往對原住民權益側重保障名額,但這種對人的保障,在民主政治議事堂多數決的原則下,一旦交付表決,少數山地族群永遠處在弱勢。因而他希望陳建年在四年縣長任內,透過制度上的改革與規劃,確實落實建設利潤回饋地方;而不為了爭取連任,刻意討好居選民多數的漢人。
而陳建年亦深知這次通過民意試煉的歷史性意義,他以「一個人有四個眼睛在看第一個『原住民』縣長」,來形容自己的壓力,尤其在山地族群與漢人權益相衝突之際。

(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考驗,才將開始
作為第一個「原住民」縣長,陳建年期許自己要「依法酌情評理行事」,公平地處理族群間的權益衝突;但他也深深體會首位「原住民」縣長對九個山地族群精神上的鼓舞,而「在唯才是用的原則下,若有兩個一樣優秀的人才,一為『原住民』、一為漢人,我會優先錄用『原住民』」,是陳建年對少數族群的承諾。
「國際原住民年」雖已落幕,在成就了首位「原住民」縣長的同時,就現行的政治體制下,思考如何對待少數族群,避免在多數決的民主精神下,犧牲少數族群的權益,或許正是全世界所有社會成員面對新文明的新挑戰。
〔圖片說明〕
P.38
有人問陳建年:「如何促進『原住民』與漢人間的族群融合?」有二分之一卑南血統的陳建年笑說:「我家兩代已是族群融合的象徵。」
P.39
台灣首位「原住民」縣長陳建年自許為建設台東的火車頭。
P.40
選舉前夕的拜票懇請支持固然重要,但還是得靠平日在地方上的扎根服務。
P.41
(右)座落於台東市南王里的「山胞多功能場所」,是陳建年致力爭取的。現主要為卑南猴祭及其他文化活動所在地。
P.42
少數族群從政時,永遠面臨爭取多數人認同的困難。圖為華裔美人胡紹基(右三)競選洛杉磯市長時,赴黑人社區拉票情形。
P.43
(右)現行選舉制度,雖與部落權力傳統形成的方式不同,但山地族群依然熱心參與。(張良綱攝)
P.44
首位「原住民」縣長要如何主導縣政,全台東縣民正引頸期盼。
P.45
(右)陳建年的父母四十多年前的「『原』漢聯姻」,轟動當時的台東及嘉義地區。(陳建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