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近年來大力發展經濟,吸引許多國家的營建單位前往承攬工程。但印尼尚處開發期間,通訊設備、運輸管道等基本設施缺乏;且一年有六個月雨季,施工進度很難掌握,以致常有工程無法如期完成。
我國榮民工程處也參與印尼建設,從民國六十一年迄今,承建了多項重要工程。他們克服天候、交通等困難,工程不但從未脫期,有的還大幅提前完成。印尼公共工程部部長普諾摩西最近公開讚揚榮工處:不僅能如期完工,且能確保品質。
我國最大的工程單位榮民工程事業處,近年來積極拓展海外業務,目前海外工程已佔總業務的40%。
印尼為榮工處在海外的第二大據點,十年來營收總額已逾二億美元,旗下現有五百位國內去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以及五千名在當地雇用的工人。
早在民國六十一年,榮工處就設立印尼辦事處,向印尼市場進軍。該處處長嚴孝章說:「印尼地大物博,又極需建設,深具工程市場的潛力。因此雖然當時有許多不利條件,如:中印沒有正式邦交;印尼實施同化政策,禁止華文書刊進入,且對國人在印活動很敏感;基本設施不足,工地對外聯絡、運送器械及材料困難……,我們仍決定全力拓展印尼市場。由今日印尼辦事處的業績,及印尼政府對榮工處的推崇情形看來,這步棋是走對了。」
這是局不易下的棋,而榮工處的工作人員憑著智慧、努力與高昂的士氣,打贏了這一仗。

圖2:榮工處海外工區,大都設有大規模的工料處理場。圖為泗水高速公路工地的處理場。(鄭元慶)
以點推進的施工方式
榮工處是最早至印承包工程的外國建設單位之一,首先承建蘇門答臘島縱貫公路工程中的一段。
雖然他們早就瞭解印尼當時尚待開發的情形,對可能遭遇的困難也有心理準備,但開始時仍不免有不知從何著手之感。辦事處主任曹繼琥回憶:「那時蘇門答臘到處是層巒疊嶂、叢林密佈,我們工程的起點又在深山裡,人怎麼進去都是問題,更遑論運送機器及材料。」
好在這段「不知所措」的時間很短,他們很快地面對現實,設法解決問題。首先,將機器運至離工地最近的港口,港口沒有吊車設備,就從新加坡租吊車船來卸機器;蘇島原有的路太窄、橋太小,卡車無法通行,便開路、造橋。
運輸的問題解決,另一困擾是雨水多,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印尼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為雨季,而蘇島因山巒起伏,又多地形雨,大雨一來,辛辛苦苦填的土方,便成一片水窪泥濘。他們前半期的工程進度,自然是落後了。
「後來我們搞清楚狀況,改變工作方式,設法冒雨趕工。」曹主任說:「我們將原來大規模填土、輾壓的工作方式,改為小規模進行;而且填好的土,必在當天壓實。也就是說,將工作由全線作業,改成穩紮穩打的以點推進。每點完成的程度愈高,就愈不怕雨水。」

圖3:泗水公路工程雇用了許多印尼工人。(鄭元慶)
工程師「身先士卒」,收效頗佳
以點推進,速度勢必比「一貫作業」的施工方式慢,進度趕不過來,他們向臺北告急,由處裏加派人手。高峰時,共用了國內去的工程師與技術工三百人,及當地雇工一千八百人,較預定人數多出三分之一。
施工時,工程師在場實地測量、指導與監督的情形,常引起當地民眾圍觀。他們一方面觀看各種新式機器;另方面則因當時印尼教育尚不夠普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多半自命高人一等,平日都待在冷氣辦公室內,只偶爾開車到工地巡視,因此當地人對榮工處工程師整天待在工地,「身先士卒」地工作,感到十分訝異。當地雇用的工人,因此也不敢稍有怠忽。
增派人手,加班趕工,這項工程終在民國六十五年如期完成。由於天候與交通因素,印尼許多工程都因動員困難及雨季干擾,無法如期完成。榮工處這次雖因所用人手增加、成本提高,而使利潤降低,卻建立了良好的聲譽,奠下日後發展的基礎。

圖4:印尼正在開發期間,常可見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現象,圖中汽車與牛車並行即為一例。(鄭元慶)
多方加強競爭力
接著,榮工處又承建了蘇島西部、南部多條公路,亦都準時完工,且品質頗令印方滿意。因此十年來,韓國、菲律賓、日本……等國包商,相繼投入印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但榮工處仍能屹立不搖,且業績年有成長。目前仍在進行的工程有:蘇南公路後續工程、泗水高速公路、拉漣水庫等,最近又有一個鋼廠及商業中心工程即將簽約。
面對愈來愈多的競爭者,榮工處自也不敢掉以輕心。為進一步加強競爭力,他們透過各種途徑爭取工程,如:蒐集印尼未來幾年建設計畫資料,先預作籌謀;確實考量本身狀況及計算成本,做為投標依據;並與當地華僑密切接觸,透過華僑的引介與協助,承包民間工程。
「此外,我們還要將現有工程做得更快、更好,以事實證明我們的施工能力,進而使業主主動將工程交給我們。」曹主任說。
榮工處現正進行的工程,也的確很「爭氣」,迭有佳績,尤以泗水高速公路及拉漣水庫二項工程為最。

圖1:泗水一帶土質鬆軟,造橋前的打樁工程,往往須打深達六十米的樁。(鄭元慶)
地質鬆軟,預壓工程費時、費力
泗水公路由泗水市至東爪哇避暑勝地瑪琅。工程於民國六十九年底分三段發包,前二段為高速公路,由榮工處得標,按合約規定,將於七十四年完工;第三段為舊有道路的改善工程(非高速公路),由另一家外國公司承建。
東爪哇是印尼的農業中心,地形為沖積盆地,土壤肥沃鬆軟。正式進行土方工程前,須先「預壓」——填下幾公尺高的土,以上層土的重量將下層土壤壓實,才能開始施工。因此,施工第一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填土,往往十米高的土,二個月後就變成二、三米,就這麼不斷填土、塌陷、填土……。每個地區的土質鬆軟度不同,至少都需觀察一年,確定所填的土不再下陷,才算預壓完成,極耽誤進度。
榮工處一接此工程,就分日夜班,廿四小時趕工,進度始終掌握得很好,印方至為滿意。因此當承建第三段工程的外國公司進度落後太多、追趕無望時,印方便主動商請榮工處接辦,接辦工程已於今年六月完工。
泗水公路是東爪哇第一條高速公路,工程負責人方智為主任分析:「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的差別,在於品質較高,能讓汽車快速平穩地前進;無紅綠燈,與舊有道路交會處,均採立體建築(建高架橋),所以橋特別多。在我們四十二公里的高速公路工程中,建有橋樑六十二座。」

圖2:工程師指導當地工人進行測量。(鄭元慶)
施工方式因時、因地製宜
橋樑必須地基穩固,才能確保安全。因此橋樑用地除要預壓外,還得打樁——將水泥樁打入地底,使其接觸堅固的岩盤,加強支撐力。一般工程約打十幾米樁,泗水高速公路橋樑用地的樁幾乎都得打六十米,才能到達堅硬的岩層。
工程完成日期,由設計單位擬定,但進度歸施工單位自行控制。泗水公路工程因預壓、打樁費時,進度不易掌握,許多不同階段的工程得同時進行,例如:有些地方僅需預壓一年,即可鋪柏油;有些得預壓較久,還在做路面結構;有的則仍在不斷填土預壓……。人員、器械的調配,因此煞費心思。
「有人以為土木工程是固定、單調的工作,其實它十分活絡,得時常思索各種適時、適地的施工方法。」方主任說。
以泗水公路工程來說,原打算炸山以取得大小石料,但印尼政府對火藥進口管制十分嚴格,申請手續繁複,且有種種限制,等炸藥運到恐已延誤工時。因此榮工處唯有另外設法。

圖3:泗水公路工程非常注重品質,每隔幾公尺就得測量柏油高度一次,嚴格實施品管。(鄭元慶)
以方便、便宜的方法取材
他們先勘查工地四周,發現附近有些不難開採的孤石,便採來當大塊石料。細石則取自附近山頭,將自山上挖來的土石倒在鋼絲網上,經過網的篩濾,網上留下細石。
「在印尼承建工程的外國包商很多,彼此競爭激烈,得標價格通常壓得很低。因此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思考、嘗試各種方法,以期在不影響施工品質及延誤工時的前提下,使成本降至最低。」方主任說。
基於同樣信念,位於蘇門答臘島南部的拉漣水庫工程,按合約規定應於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完工,但目前已完成90%以上,依此進度今年底前即可完工。這樣大幅度的提前完工,在印尼十分罕見。

圖4.5.6:泗水公路工程動用了大量的巨型機器,圖為以機器進行挖土、輾壓與灑水等工作。(鄭元慶)
「趕工」可降低成本?
拉漣水庫是蘇門答臘島歷年來最大的工程,建造經費為二千七百萬美元。水庫引進、貯存拉漣溪水以供灌溉,完成後灌溉面積可達二萬二千公頃,受益農民將達六萬餘人。
自民國六十九年底開工以來,拉漣水庫的施工進度始終超前,一度設計單位的細部作業尚未完成,他們已催著要施工了。但即使現在進度已超前一大截,仍在繼續趕工。
每天清晨六點半,工地已開始一天的作業,直到晚上十點才收工。部分印尼工人不能適應這種夙興夜寐、二星期才休一天假的工作方式,每週總要無故缺席一、二天。為避免影響工作進行,榮工處雇用了比實際所需多40%的當地工人。
進度已超前那麼多,為什麼還要拚命趕工?雇用當地工人的數量增多,成本不也隨之提高嗎?
「趕工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潤。」拉漣水庫施工所主任范國璋說:「工程晚一天完成,我們得多支付一天的人員薪資、存積物料的倉庫費用,及看不見的機器折舊等。降低成本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早完工。」

圖4.5.6:泗水公路工程動用了大量的巨型機器,圖為以機器進行挖土、輾壓與灑水等工作。(鄭元慶)
採用「人海戰術」
他進一步說明:「此地工資便宜,一個來自國內工人的薪水,約等於十個印尼工。所以本地人的工資,在我們總成本裏只佔很小的比例。我們計算過,多花些工資,比讓機器停擺合算,所以採用『人海戰術』。」
除戰略正確外,「使拉漣水庫進度不斷超前的最大因素,是整體士氣高昂。」范國璋指出。印尼工人非常樂意加班,因為榮工處依照印尼政府規定,正常工作量為每天七小時,第八小時即算加班,工資為正薪的一倍半,第九小時為二倍,連續加班至四小時,工資為正薪的三倍。由於往往加班費比正薪還多,因此他們雖偶會曠職,但仍願參與趕工。
和其他海外工地相同,拉漣水庫的工程師都很年輕,平均年紀僅廿八歲。他們多半初進榮工處,抱著滿腔理想和幹勁,有心多學、多做,因此樂意到海外工作,藉以增加閱歷與經驗,並有較多的施展機會。
然一旦真正到了海外,遠離家鄉與親人的寂寞、對當地氣候不適應、物資缺乏、工作苦、娛樂少……,在在都使原來的滿懷熱情遭到考驗。為使大夥對工作常保興趣及活力,范主任每隔數月就把屬下工作輪調一次,讓他們常有新奇感,並有機會學習各種技術,培養面對與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圖4.5.6:泗水公路工程動用了大量的巨型機器,圖為以機器進行挖土、輾壓與灑水等工作。(鄭元慶)
加強溝通可提高士氣
職位經常調動,有利也有弊——難免影響工作效率。為避免這一點,主任只好自己多辛苦些,隨時注意每個人的工作情形,及時給予指導及協助。
「另一個提高士氣的方法,是加強溝通。」范國璋說。他們溝通的方式是多開會。除各組主管每週開會協調進度外,每月並舉行領班級以上員工參加的會,每半年則開次規模更大的會,參加者包括所有主管、領班及技術工人。
會中各部門將工作上碰到的困難提出討論,藉整體智慧,謀求解決之道。許多技術上的問題,都經開會找出對策。例如:當地岩層風化情形嚴重,開挖後常立刻剝落;經討論後,他們決定開挖後馬上填土,以封住岩盤,問題就解決了。

圖7:印尼農村景色。綠野平疇中有幾幢紅頂小屋,顯得寧靜詳和。(鄭元慶)
「自助」者「天助」
「開會的另一個好處,是讓每個人知道其他部門的進度,由對整體狀況的瞭解,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及配合的方式。」范主任說。
整體士氣高昂,一致向盡速完工的目標邁進,去年十一月雨季來臨前,拉漣水庫的施工進度已趕到原應在雨季結束後才進行的「填壩」工程。
填壩就是將水壩中心灌滿混凝土,完成後才能繼續做表面的土石工程。填壩時最忌下雨,因為雨水會將未乾的混凝土沖走,除了功虧一簣外,還可能造成災害。因此印方不贊成他們在雨季將臨前填壩。
但范主任以為,填壩工程一旦耽誤,在未來六個月雨季中勢無大量工程可做,進度勢必落後,遂毅然決定立刻填壩。結果,在工程進行的一星期中都沒下雨,完工當天晚上下了場傾盆大雨,但已無礙了,「真是老天幫忙。」范國璋說。
「自助」加上「天助」,拉漣水庫的施工績效,震驚了印尼政府和工程界,為榮工處寫下一項輝煌的紀錄。

圖1:榮工處承建的拉漣水庫,為蘇門答臘島歷來最大的工程。(鄭元慶)
實力強、士氣高,競爭條件佳
榮工處在海外工作的人員,待遇雖比在國內高上一、二倍,但他們必須遠離家人,且工作也更為辛苦。為兼顧施工進度與品質,建立及維護榮工處的聲譽,他們天天起早爬晚,經常加夜班。然而寄情工作,也正是他們忘卻思鄉之苦的良方。
工程地點往往遠離都市,例如拉漣水庫的工地僻處深山,附近少有人家,倒是工作人員自成聚落。糧食及日用品的補給,要開二小時車到鎮上才買得到。
在這「與世隔絕」的生活天地裡,大夥兒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共謀各種問題的解決之道,也在一起打球、聊天……,感情極好。
「雖然我們的競爭對手愈來愈多、愈強,但我們從不憂懼。因為一方面我們不斷加強本身實力,另方面我們工作人員感情深篤,士氣比別人高。」范主任說:「我相信一個向心力強、成員又肯努力的團體,已具備了最雄厚的競爭籌碼。」

圖2:拉漣水庫工程施工面積廣,運料卡車不斷在附近奔馳,留下道道車痕。(鄭元慶)

圖2:拉漣水庫工程施工面積廣,運料卡車不斷在附近奔馳,留下道道車痕。

圖4:在海外工地中,大夥兒一道工作與進餐,感情特別融洽。(鄭元慶)

圖1:雅加達夜景,燈火輝煌。(鄭元慶)

圖2:榮工處設在雅加達的印尼辦事處,以電腦處理人事、物料等資料。(鄭元慶)

圖3:拉漣水庫工程的運料車,到山上採石料。(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