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的風城最近突然熱門起來。先是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還鄉,引起一股旋風;現在居然有人在新竹市大炒地皮了。
兩年前,風靡一時的電視益智節目「大家一起來」,問現場觀眾一個問題:新竹的特產是什麼?
「摃圓」。
「米粉」。
「新竹風」。
…………………
換了今天,答案中想必還會加上一個:「李遠哲」。

新竹位北、中交通要衢,一度是風光大城,從十八尖山上鳥瞰市容,隱約可看出當年市區格局。(簡永彬)
「開台第一」,古今輝映
「李遠哲旋風」顯然在新竹市造成相當大的震撼。
向來寧靜、樸實的小城,一下子湧進了一堆記者、官員、遠道而來自稱是李遠哲朋友者,以及看熱鬧的人,氣氛弄得沸騰不已。
「我那日回家,以為失火了呢!路上全塞滿了車」,一名家庭主婦描述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返鄉的情景。
「從五年前升格為省轄市以來,還沒這麼忙過」,新竹市政府新聞股一名職員說。
而「受害」最深的,恐怕是這位「現代進士」的老家了。
「遠哲回家那一日,光是祭拜祖先,就應記者要求,拜了五、六次」,李遠哲的父親——八十一歲的老畫家李澤藩回憶起來仍「心有餘悸」。
李遠哲「震盪」還不止如此。
去年十二月廿五日,李博士已搭機返美,台北的李遠哲旋風也過了,新竹的地方版報紙上,李遠哲依然熱門。當天一篇名為「古月今日.先聖後賢」的文章內,將今日諾貝爾獎得主,與兩百年前新竹地區一位大大有名的人物,也就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士鄭用錫相提並論。
鄭用錫的故事在新竹市人人耳熟能詳。他生於清嘉慶年間,道光時考上進士,因為是台灣第一人,皇上親賜「開台黃甲」執事牌。如今他的家(進士第)、祭拜祖先的地方(鄭氏家廟),以及他的墳墓,都成了竹市重要的古蹟。

新竹位北、中交通要衢,一度是風光大城,從十八尖山上鳥瞰市容,隱約可看出當年市區格局。(簡永彬)
市不在大,有「人」則名
「兩個赫赫有名的『開台第一』,都在新竹」,當地人這樣說。
「那以前的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怎麼說?」外來客發出疑問。
「李遠哲才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呀!」新竹人說得理直氣壯。
「人傑」的光芒,使得新竹絢爛明亮。其實,竹市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地方」;而且,長久以來它總予人老、舊、灰樸樸、發展緩慢的印象。
新竹市面積一百零四平方公里,人口約卅萬。在同級的台灣省「省轄市」中,僅大於嘉義市。
「以前新竹人說出門要坐公車,都要給人笑的」,市政府一名職員這樣形容新竹之「小」。
「新竹啊,路就這麼幾條,大百貨公司沒有,找一家像樣的餐館都難!」畢業於新竹中學,然後北上念大學的一名新竹人說:「總覺得當新竹人蹩蹩的。」(編按:今年一月份遠東百貨已在新竹設立分公司。)
新竹人所以有此心態,是相互比較來的。

新竹東門城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門之一。(簡永彬)
縱貫線上最落後的一站?
「民國六十六年,南北高速公路通車後,鄰近新竹的桃園、中壢,都像上了發條的飛車,一下就發展起來;只有新竹,好像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在新竹貨運服務的李政達說。
「新竹大概是台灣西部縱貫線上最落後的一站」,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全友電腦公司總經理王渤渤形容。
新竹市,位於台灣西北部,西臨台灣海峽,東與竹東,南與竹南、苗栗縣為界,地理上剛好介於縱貫線上台北、台中兩個大都會的中點。高速公路未通車前,新竹是北、中貨運的中心,南來北往的大型客、貨車多半在此暫停休息。
「那時,新竹到處是土產行和餐飲店」,在竹市住了五十六年的市府新聞股職員汪金鎮說。
當高速公路逐漸取代縱貫公路,成為貫穿全島的交通動脈後,台北到台中的行程縮短為兩小時,客、貨車不必再中途打尖,新竹於是成了人們「過門不入」的路邊都市;而它又不像中壢、桃園近得可以發展成台北大都會的衛星城,新竹因此逐漸沒落。

新竹人將李遠哲與古「開台進士」鄭用錫相提並論。上圖為鄭用錫第九代孫手捧族譜在家廟前留影;下圖為李遠哲的雙親,牆上是李老先生的畫作;他擅畫水彩,常以新竹風土人物為題。(簡永彬)
新竹不是客家市
「我家在新竹。」
「喔!那你是客家人羅?!」
以上的問答,是竹市人常遇到的情境。客家人聚集,也是新竹予人的印象;往往新竹人與客家人被劃上等號。
「實際上新竹是一個道地的閩南市」,市政府新聞股長莊肇基說:「竹市周圍的寶山、竹東、竹南等鄉鎮,倒是住了不少客家人。或許這就是新竹人常被誤為客家人的原因吧!」
新竹開發於明鄭時期,鄭克塽部將王世傑運糧有功,劃「竹塹」給他作獎賞。王世傑是泉州同安人,跟他一塊來台開墾的也都是泉州人。雍正年間,清廷設淡水廳於此,在台灣光復前,新竹一直是北台灣的政治中心。
赫赫聲名的過去,而今成了處處發人思古幽情的古蹟。像格局與台北北門類似、同屬台灣現存最完整清代城門的東門城,僅次於台南「全台首學」的孔子廟,及老商街、鄭氏家廟等,活生生地記錄了新竹的歷史。

新竹人將李遠哲與古「開台進士」鄭用錫相提並論。上圖為鄭用錫第九代孫手捧族譜在家廟前留影;下圖為李遠哲的雙親,牆上是李老先生的畫作;他擅畫水彩,常以新竹風土人物為題。(簡永彬)
大風吹,吹新竹
歷史上的新竹是南來北往重鎮,地理上的新竹——就天候來說,卻是個不怎麼討喜的地方。
以人人熟悉的新竹風來說吧,去年,十八尖山下的新竹氣象測候站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新竹地區的平均風力,在全省廿個城市測候站中,名列第五——前四名分別為恆春、淡水、基隆、嘉義,雖然不是想像中的第一名,但也夠令人膽寒了。
根據測候站的說法,新竹風狂飆的季節,在大陸寒潮南下的十二月至三月間。刺骨寒慄的新竹風其實就是東北季風,這種風吹到八級以上,「大人會站不穩,小孩從腳踏車跌下來」,測候站技士陳必鐸形容。此時,按規定「小學生應該停課放學」。根據測候站的記錄,一過十二月,新竹地區類似這樣的東北風,一周總要來這麼一次,但這兒的小學生可從未停過課!
新竹常有「大風吹」,主要是因為地形面海背山,寬闊的臨海平原,剛好讓大陸南下的東北風長趨直入;加上新竹外海是台灣海峽最窄的一部分,又使東北季風盤旋在這個「瓶頸」中,因此風期特別長。

新竹城隍廟內的喜怒哀樂人偶。(簡永彬)
米粉、摃圓、城隍廟
除了風強,新竹的氣溫也十分奇特。「近三年,台灣地區『一天中最高溫度』均出現在新竹」,陳必鐸說。至於為何會如此,測候站的人還在找答案。
新竹因風強而有「風城」之稱,相對於風大帶來的不便,新竹也有很多因風受益的產物——「新竹粉」和摃圓是最有名的兩項。
「新竹粉」指米粉與香粉。米粉俗稱「炊粉」,是蒸後風乾的,最耐嚼。香粉為女孩擦粉用的,現在偶而還能在七月普度拜拜時見到。香粉也是靠風吹乾的,現在已很少人製作,市南竹蓮寺旁還有碩果僅存的一家。冬寒時節走過,可以看到做香粉的婆婆,將一塊塊粉磚排成城堡狀。這家的香粉還外銷泰國,後勁仍強。
再說摃圓。居住在靠近南寮漁港的「葉記摃圓」號老闆葉溪山指出,風強時豬肉會收水,打出來的摃圓密度較緊,吃來有嚼頭。新竹摃圓原來是用鎚子將肉搗碎,現在都改用電動機器搗碎,口味也增加了香菇、辣味等幾種。
要吃摃圓與米粉,最簡單的方法,是上城隍廟。
城隍廟為「風城印象」中頗鮮明的一幕。廟口前吐著熱氣、擠著滿滿人潮的米粉、摃圓小攤,長年累月鑼鼓震天的酬神大戲,擺命譜的,弄雜耍的,賣什貨的,以及雙手合十、虔誠皈依的善男信女,構成一幅極具傳統廟會趣味的畫面。

一所百年老廟正舉行建醮大典,這也是傳統新竹常見的畫面。(簡永彬)
鐵軌定東西
從地圖上看,新竹呈一個十字鎬形,縱貫鐵路從中心彎彎曲曲地穿過;這條曲線隔開了發展方向截然不同的區域。「一邊是百年老街,一邊是一九八七年代的『台灣矽谷』」,王渤渤形容。
鐵軌以西,算是新竹舊市區,集中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商店與古蹟;以東,屬文教區,分佈著以理工為主的清華與交通兩所大學、工業科學技術研究院、食品工業研究所、精密儀器製造中心等學術研究單位。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的國內高科技中心——科學工業園區也在此區南隅。
這就是一般人所稱的「新新竹」,風中飄著學術與科技的味道。
「包括院轄市、省轄市來算,新竹的學術風氣不敢說是全國第一,三、四名是絕對排得上的」,任富勇市長自豪地說。
新竹總共有兩所大學、三所專校、九所公私立高中、卅六所國中,數量頗多。
新竹「學風」最盛的地方,首推學府路。從頭走到尾,依序會經過建華國中、培英國中、新竹中學、省立新竹高級商業職業學校、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六所學校。有些新竹子弟就在這條路上走了十年,從中學念到大學。
學府路上的歷史老校——新竹中學,最近更因校友李遠哲博士的榮獲諾貝爾獎及回校演講,成了新聞焦點。
在教育界,竹中早就聲名遠播。前校長辛志平在他掌理竹中的卅幾年間,強調四育並重,「體育、音樂不及格會留級」的校風,在「高中教育以考上好大學為目的」的潮流中,獨樹一幟。
而竹中的升學率,也不後人,還培養出許多人才。如電腦博士兼小說作家的張系國、文學家李歐梵、詩人苦苓,及電影導演王童、劉家昌等,都出身竹中。
在竹中教了四十七年數學的彭商育老師認為,光復後的前十五期竹中學生「成就特別高」,雖是因當時人才薈集,但也與校風有關。

傳統歌仔戲在城隍廟口上演時,永遠不愁觀眾太少。(簡永彬)
通車族南北奔波
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在近一、二十年來,不斷向新竹匯集,這是拜新竹的兩所大學及一些研究單位之賜。因此,「從外地『內流』的人口相當多!」任富勇市長說。
由於交通的便利——從市中心到台北一個鐘頭、台中一個半鐘頭,許多外來人口都是「工作時間的內流」。
「勤快些的每天通車;不然也每週回去一次」,工研院一名職員說。
這又形成新竹市特有的「假日通車族」,每到週末,車站總是人滿為患。而這些「遊子」,又不大像台中、台南車站常見的提著行李的旅客,他們總是輕裝便鞋,少見大包小包。
土生土長的新竹人,則常和他們反方向而行。周一出門到台北、台中兩個大都市「創前程」,週末回老家休養生息。
人來人往,也反映了一個明顯的都市性格:新竹並沒有被許多人當做扎根的地方。

學府路上共有六所學校,是新竹「學風」最盛的地方。(本刊資料中心)(本刊資料中心)
玩「科技牌」
如何留住人?已成為歷屆新竹市長的施政重點。
「我們所說的新竹人包括兩類:一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一是後來才到的科技人」,任市長說。
「大科學城」的構想,就是「留人」方案的具體實施。這個計畫由新竹市政府會同其他幾個希望人們在新竹落地生根的機構——清大、交大、工研院、科學園區合力策劃,嘗試找出竹市的風格,並預為十年後被新竹科技搖籃吸引而來的就業人口,規畫生活環境。
「十年後,光是科學園區的員工就會從現在的六千人增加七萬人」,任市長說。
大科學城已投下新台幣兩百萬元的規劃經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也已經原則決定將此計畫列為公共投資的先期規劃項目。根據構想,未來的新竹市將依照科學園區、香山山城、歷史老城、河濱大學城、濱海特區等幾個特性來發展,完成初步計畫,就要耗費六千萬台幣以上。
論客觀環境,新竹市確是國內最有資格打「科技牌」的地方;「希望將來提到科技人才,就會想到新竹」,任富勇市長在李遠哲回鄉的熱潮中,意興飛揚地發下豪語。

暖暖冬陽明著悠閒的老人,構成了一幅趣味畫面。(簡永彬)

曬米粉,有沒有見過?(簡永彬)

孔廟前玩耍的小孩對著鏡頭又跳又叫,他們可知,十年後的新竹會是什麼形貌?(簡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