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每人心頭或多或少會有面臨各種挑戰所生的壓力,有時少不得還要受點委屈。「家」是一個人的堡壘、避風港,如果我們能營造一個安寧、和睦、溫馨、幸福的家,情緒上的糾結必可得到舒解與撫慰。而家中氣氛牽涉到精神與物質二個層面,在精神方面,家人間彼此的適應、忍讓、關懷與照顧,是構成氣氛好壞的重要因素,其中大有學問;在物質層面,我們如何以經濟、智慧的方法,把家中佈置得清朗、大方、有格調,並有整體和諧之美,這就是本文所報導「室內設計」的範疇了。
「室內設計」不僅是物質上的設計,也要顧及居住人的個性、愛好、生活方式等屬於精神層面的事,所以又被稱為「生活設計」。無論是借重專家或是自行動腦、動手,國人是愈來愈重視這種家居藝術了。
都市中土地價昂,建築都往空中發展,現代中國人無法安排出古人所嚮往的「可以居、可以安、可以遊」的家居生活環境;也以為水晶吊燈、豪華壁紙、長毛地毯、真皮沙發……那種暴發戶式的佈置並不足取,那麼,究竟要怎樣設計安排才最恰當呢?

這是呂遊銘為人設計的小客廳,由於面積有限,他充分利用空間,使客廳雖小,卻很緊湊、雅緻。並兼做書房,卻無雜亂感。(袁萬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愈來愈多人懂得在房子尚未蓋好之前,先規畫空間格局;在房子完工之後,做個整體性的室內設計;再在屋內養些綠意盎然的植物,或是擺些趣味性的、別具風味的裝飾品,為自己在十丈紅塵中,設計一個溫馨、舒適的住所,豈不十分愜意?
國內著名的女設計家霍榮齡,為她的三口之家,在台北這個繁華的大都會區裡,設計了一個隔離市塵煩囂的居宅。她的家在鬧區的一棟大廈裡,面積只有十六坪,卻是滿室寧靜,古意盎然。原來他們夫婦當年買下這所住宅時,霍榮齡一心想藉此考驗一下自己的設計才能,不僅要將有限的面積作最佳的利用,還希望能擁有高雅、獨特的格調。
霍榮齡談起她當初親自設計的構想:「這個小房子內共有五扇門,太多太雜了。所以我將其中一個房間的牆打掉,代以木格紙拉門。將客廳以高度及腰的矮書櫃隔成兩部,一邊當客廳,一邊當餐廳兼書房。另外在進門左首沿牆釘了一列櫥櫃,通往浴室和廚房的兩扇門,就隱在這列櫥櫃裡。」這樣的設計,只看得到兩扇們,其中一間主臥室的門經常開著,門上懸著簾子,令人感覺整個空間寬敞得多。
「建築公司把原先賣屋附帶的設計與隔間費用退給我,因此後來在買材料與請工人的費用上,我只多花了新台幣四萬元。」霍榮齡說。
整個格局完工之後,在色彩搭配方面,霍榮齡以為原木主色雖顯得純樸、自然,卻略嫌暗淡,於是她選擇鮮豔的紅色為輔色。她在木格紙門的門楣上掛上喜氣洋洋的大紅繡花橫幅,將矮書櫃及餐椅也漆成紅色,餐桌則鋪上紅白格子的桌巾。整個家就顯得活潑起來。
霍榮齡也喜歡蒐集樸拙的土玩意兒,給她家又添了幾許古樸的趣味;有已氾黑的蘭嶼山羊角、古代嫁女兒擺在花轎後面的竹篩、古屋門楣上的木雕、中國古屏風、韓國烏黑的木鞋子、石頭浮雕人像……。

這是周重彥為一位醫生設計的客廳與酒吧間,未採用隔間,即安排出多元化的用途,整體看來又很協調。其間有根多餘的柱子,他把柱心安裝進日光燈,更見巧思。(袁萬里)
利用獨特的擺設,創造生活的趣昧
霍榮齡本身是國立藝專設計科畢業的,平時頗講究生活的情趣,並且能利用所學所長,將原本單調的鋼筋水泥大廈住宅,在隔間前即自行做整體規畫設計,呈現了如今這樣令人欣賞不已的居家環境。
名攝影家董敏在花園新城的家,買來時已隔間完成,他只有就著既成的環境,來發揮他的設計創意。由於他是個有名的攝影家,一進他的屋子,就能感覺出他的工作與才能,室內牆上盡是放大的彩色照片。他把照片加上一層塑膠光膜,配框懸掛,所選的照片多半為其妻、子平時生活中的歡顏笑靨,令人清楚感覺出這一家人的開朗、愉悅,與彼此之間深厚的情感。
曾遊學西班牙多年的設計家王行恭,他的屋子是一幢租來的普通公寓,所以他也不在隔間上下工夫,但屋內佈置別具一格,充滿傳統中國風味。他非常喜愛古代民間工匠的藝術品,家中所有的傢具、擺飾品,都是利用台灣民間古厝拆除後的廢料,經過巧妙的修補、改造而成的,這其中充分顯示了住屋主人的巧思與慧手,也散發出古樸的氣氛。
然而像這一類的裝飾與擺設,雖然頗具趣味與風格,若是沒有顧及整體設計的和諧,有時難免會失之裝飾意味過濃。尤其如果為非藝術工作者所採行,由於缺乏藝術的素養,一不小心,就會弄得零亂不堪,反而有降低格調之虞。所以對一般人而言,如果有心講求室內設計之美,不如借重專業性的室內設計工作者,以免弄巧反拙。
本專題所介紹的室內設計圖片,均經整體規畫與設計,整幢屋子能呈現協調之美,具有統一的風格,看來令人賞心悅目。

這是張琮欣設計的一間臥房,特別捨棄一般窗戶形式,採用木格窗櫺與竹簾,床頭與床架亦採本色木料,清爽而幽雅。(袁萬里)
室內設計創業維艱
國內專業室內設計業的起源,應該追溯到廿年的,即民國五十一年中國美術設計協會成立之時。經由這個協會所做的一些拓荒工作,逐漸使得社會大眾對美術設計工作有所瞭解與重視,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也逐漸增多。當時專門做室內設計的公司並不多見,協會會員首先成立遠東美術建築公司,從事開發性的工作。另外有李再鈐、王建柱等人組成六藝設計公司,推廣室內設計觀念。但因為當時社會大眾還不很瞭解這種新行業和新觀念,整個國民經濟也不似今日這樣繁榮富庶,人們還不太懂得利用設計來美化生活。兩家公司因為沒有足夠的營業額,不久即宣告解散。
同年,第一屆商展在台北市新公園舉行,會館佈置和商品陳列都需要設計,設計人員於此時得到不少工作。商展以外,因幾家觀光飯店的相繼落成,聘請國外名設計家前來擔任室內設計工作,令國內的室內設計工作者大開眼界。民國五十一年到五十六年,可稱為國內室內設計的萌芽時期。
民國五十六年,國內七位建築師發起成立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但後來由於沒有持續的會務工作,二、三年後,該協會又宣告解散。
此後國內經濟開始飛躍成長,各行業的辦公室、商店、咖啡廳、百貨公司等場所激增,都需要室內設計,使得室內設計工作者生意大好,但是住宅方面仍少人講究此道。
師大美術系畢業、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已近廿年的侯平治,談起他當初創業的苦況:「當年我真是到處碰壁,在我勸人住宅也應加以規畫設計時,對方往往以不以為然的口氣回我:『我家又不是咖啡廳,要甚麼室內設計?』……」在這種情況下,室內設計當年真是一種寂寞的行業。但他仍堅守崗位,相信總有一天這個行業能受到大家的重視,並得以興旺發展。如今國人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也愈來愈重視居家環境的設計,侯平治業務鼎盛,幾乎應接不暇。

這是杜文正設計的起居室及書房。虧他能找到那麼多中國傳統的素材,經過巧妙的設計與安排,呈現出濃郁的中國風味。(袁萬里)
生活素質提高,人們懂得講求居家環境的設計
在經濟發展未到一定水準之時,人們自然無力講求居家環境的美與舒適。在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之後,初時亦不懂講究室內設計,多半會像暴發戶似的,把家裏裝潢得豪華、富麗,甚至像大飯店一般。但社會再發展下去,人民生活的素質一年年提高,暴發戶似的作風就漸漸少見了,人們愈來愈懂得講究住屋的高雅格調了。
在這個時期,國內室內設計業者普遍喜於生意旺盛,但亦遭遇一些問題,譬如一般消費者的觀念是否正確?彼此是否能溝通?以及設計家本身是否能因應各種環境、隨時有創意?
為了突破這些問題,也因為社會情況有了改變,民國六十八年五月,「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再度成立。目前該協會共有二百多名會員,會員必須為美術設計及建築相關科系畢業、有三年實際室內設計經驗,或者大專畢業、有五年實際室內設計經驗的資格,且作品經過考核,始准加入。
該協會對會員這樣嚴格限制,目的是提高室內設計業的水準,避免一些半途出家的木工胡亂替人做些裝潢工作,魚目混珠,破壞了室內設計業的形象。

這是杜文正設計的起居室及書房。虧他能找到那麼多中國傳統的素材,經過巧妙的設計與安排,呈現出濃郁的中國風味。(袁萬里)
發展室內設計業,要有正確的觀念與方向
該協會認為,在營業額上,室內設計業目前非常看好,毋須做開拓市場的工作。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是深入瞭解客戶需求,並全力將這個行業的發展導入正確方向。所以他們朝著「提高生活素質,重視生活設計」的目標積極推動會務——先後主辦兩屆現代室內設計及建材大展,以具體的實品屋,及延請多位室內設計專家,向消費大眾說明現代室內設計觀念。
大體說來,一個好的室內設計師,要能針對消費者的需要,給予專業性的建議;然後根據情況,發揮設計者的創意,顯示出獨特的風格。
在與顧客充分溝通、彼此瞭解之後,設計師要實地觀看房屋的地理位置、面積與格局,配合彼此協調之後的構想與客戶的預算,做一個實際的策畫案。對於建材的選擇(諸如質料、形式、顏色等)與配合,也要用心斟酌,然後以平面與透視圖的初稿,將構想表現出來,據以與顧客研討,並加以修改,待定案後,才開始施工。
室內設計家一致認為,簡單、合理、乾淨、俐落,是現代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而他們又一致強調,要做到這幾點,並不需要花費很多金錢。
怎樣才算合理又省錢的室內設計呢?

這就是霍榮齡的家,經過她精心設計,別具特色,一點也不顯狹小。(袁萬里)
清朗,溫馨,經濟,實用
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名室內設計師姚仁祿認為,選擇適當隔間,把耐看的家飾擺在適當的位置,好整理,好保養,就是符合經濟的最佳設計。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購屋者能重視住宅隔間的適當與否,可使日後在從事室內設計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姚仁祿提醒消費者,不要不切實際地想抄襲某個公共場所或某個人家的室內佈置,以致把家中搞得亂七八糟、五顏六色,給人不協調的感覺,處在其間久了,易產生窒息感,情緒也容易浮躁。
他認為,居家環境到底不同於公共場所,每個家庭的情況又不一樣,要針對各自的需要與喜好來佈置。不過,也有些共通的原則,比方說,家庭中所用的產品如果太過奢侈繁複,反而不能表現家庭的溫馨——住宅就是住宅,要給人寧靜、恬適的感覺。以客廳而言,他建議:牆壁可採暖色系中的淺色調,譬如淺黃色、淺紅色、淺咖啡色、米色等;所購置的傢具,以式樣簡單、色澤單一為原則,配置過多金屬的傢具,必須耗費許多精力擦拭和保養,這對主婦而言,會是沉重的工作負擔。地毯與窗簾顏色應與傢具搭配、協調,以免顏色太多,令人眼花撩亂。
年輕的室內設計師呂遊銘,特別強調以簡單的線條,呈現現代感的造形。同時他也強調以平實的擺設,完成整體連貫的協調感。在他設計作品中採用的傢具及擺飾,都帶有實用的機能,而不是為設計而設計的拼湊。
室內設計協會總幹事張琮欣,則喜歡在設計中帶入中國風味。譬如他把中國古厝中花形繁複的窗牖簡化成線條明快的圓形窗,用以取代目前通用的方形窗;再配以顏色古樸的磚塊牆面,使整棟房子充滿古樸的韻味。同時他以竹簾子代替現代的布窗簾或百葉窗,也給室內帶來清雅的氣息。

這就是霍榮齡的家,經過她精心設計,別具特色,一點也不顯狹小。(袁萬里)
室內色彩影響情緒頗大
室內設計家一致認為,室內設計除注重經濟、實用的設計原則外,對色彩的搭配也應重視。
工業設計家蕭本龍建議消費大眾,在選擇顏色時,除先對顏色所能產生的效果要有瞭解外,並應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嗜好、房間的用途,都有所認知後再作規畫。
例如紅色系,雖說有熱情、喜氣等特點,但作為新房的色澤卻並不理想。因為紅色不耐看,而新人因過去成長自不同的環境,婚後甫共同生活,尚有待溝通與適應,彼此有稜角尚待磨平,默契有待建立,若於此時日日見到紅色,難免會使人心浮氣躁,時起勃溪。
再如飯店慣用的金黃色,雖然明亮、豔麗,但也不耐看,容易使人心情浮動。飯店採用此色的目的,是欲使客人坐不久即想離開,好迎接另一批顧客。但如果家裏也用這種色調,家人都不想待在家裡,那可怎麼好?
雖然室內所用的色彩,因個人喜好而異,不過一般而言,與客廳一樣,還是採暖色系中的淺色為宜,以強調溫馨的感覺。
至於愈來愈受重視的廚房,為容易清理、保持整潔,可採用白色帶花的瓷磚,或其他淺色瓷磚。
掌握適當色彩,並無需花費鉅資,即能享受一室的溫馨。
臥室設計強調氣氛,以表現舒適、沉靜為主,所以在色彩選擇上,多用柔和色彩及簡單花紋。由於四處壁面多被衣櫃遮擋,空餘面積不大,僅用簡單掛圖或配置盆花來點綴即可,不適宜放置搶眼的裝飾。燈光方面以柔和、不刺眼為主,以烘托溫馨氣氛為佳。
青年房設計的重點在舒適、經濟、明朗、活潑。可用塑膠衣櫥、紙吊燈、木織簾等具特殊風味、又能顯示年齡、身分的經濟產品。也可考慮擺設小型電視、音響,這是由於青年已漸具獨立人格,父母可以考慮到為長大中的孩子,建立一個私有的小天地。
兒童房則著重在色彩明亮,陳設簡單、俐落。最重要的是傢具要具組合機能性,以便隨時移動、整理、收藏,好保持乾淨、清爽的室內空間。

名設計家凌明聲為自己設計的主臥房,因陳設簡單而顯寬敞;主牆貼棕色系碎花壁紙,其他牆面是淺咖啡色平面漆,暗得溫暖,容易入睡。(袁萬里)
室內設計要兼顧精神層面
掌握了空間設計、傢具擺設的基本原則後,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凌明聲建議再加點生活情趣進去。
他表示,直覺上,室內設計容易給人強調物質生活的觀感。如果物質層面過度膨脹,而無精神生活作滋潤,室內設計就會像暴發戶一樣,令人覺得俗不可耐。
凌明聲所建議的生活情趣,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居家藝術。譬如在現代生活空間內,加入我國固有的倫常關係,使家中長幼有序,家中成員和睦相處,譬如把祖先文物、遺訓、照片、古董、傢具……,透過設計家的巧妙安排,掛在牆上,陳列在櫃中,成為全家的榜樣,促進彼此的向心力,使能更親密和諧地相處。另如建立自己特有的家居生活風格,即室內設計能依個人的教育程度、藝術涵養及生活起居習慣設計,使整個家居生活環境更能符合居住者的需要,更能促進家人生活的舒適與美滿。
以實用、經濟的設計原則,兼顧精神生活的培養,很巧妙地就能尋得家居藝術。不用花太多的錢,卻能使家成為舒適、恬靜、溫暖、幸福的小天地,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這是凌明聲家的客廳,綠色植物以竹簍為花盆,牆上懸掛蒸籠為飾,椅墊的花紋是中國書法,趣味之餘,亦見古雅。(袁萬里)

這是呂遊銘設計的書房,他對空間的處理很能掌握,總能作最精簡的利用。(袁萬里)

這是趙國宗的家,以矮櫃隔開餐廳及客廳,視覺開朗得多。(袁萬里)

這是侯平治為一位畫家設計的畫室一隅。他受過完整、嚴格的設計教育,作品顯得冷靜、理智。(袁萬里)

攝影家董敏除了以家人生活圖片裝點室內,在他家的入門處,更採用許多中國民間藝品裝飾,所費無多,卻古趣盎然。(袁萬里)

這是趙國宗為自己家設計的嬰兒房,也是使小空間顯得寬敞的一種做法。(袁萬里)

這是王行恭的家。他家有許多民俗藝品改裝成的傢具與裝飾品,雖琳琅滿目。但格調統一。(袁萬里)

這是王行恭的家。他家有許多民俗藝品改裝成的傢具與裝飾品,雖琳琅滿目。但格調統一。(袁萬里)

這是王行恭的家。他家有許多民俗藝品改裝成的傢具與裝飾品,雖琳琅滿目。但格調統一。(袁萬里)

都是兒童房。(袁萬里)

都是兒童房。(袁萬里)

都是兒童房。(袁萬里)

都是兒童房。(袁萬里)

都是兒童房。(袁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