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遠的屏東縣高樹鄉,近年來人氣逐漸攀升,一來它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埋骨地,傳說風水絕佳;二來儘管早年地力貧瘠、幾乎收不到佃租,卻因為東倚大武山、三溪環繞,成為退休上班族構築田園夢的熱門地點。
而由辜家捐地捐錢所設立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更在短短3年內躍居全球極重要的熱帶植物庇護所,為在暖化鉅變下苦苦掙扎的植物伸出援手。
據估計,目前地球上約有30萬種維管束植物,其中103種(如稻、小麥、豆類和玉米)提供人類超過90%的熱量,另外近萬種植物則被用做食物和藥物。此外,植物還提供建材、衣料、橡膠、生質燃油,保護水土,吸收二氧化碳,還有超過25萬種的開花植物妝點著地球,撫慰人們的心靈世界。
1986年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威爾森首度提出「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後,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彼得.雷文則提出預警,人類對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資源過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不僅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更可能引發第6次物種大滅絕。
「估計到2050年,地球植物約有四分之一走向滅絕,倘若不採取任何行動,到本世紀末會有三分之二的植物種類消失,而這還只是根據棲地被破壞所推估的數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憂心指出,全球物種正以比過往快1,000倍的速度在滅絕中,人類也可能因而喪失了治療癌症、愛滋等重大疾病的關鍵。
對此,國際間已展開多項植物保種計畫:英國倫敦皇家邱園在2000年啟動「千禧年種子銀行」計畫,預計至2009年底蒐集全球十分之一、約2萬5,000種野生植物的種子,以低溫、乾燥狀態保存。2007年,挪威成立「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在北極區中打造長隧道,計畫把地球上所有的「作物」種子保存在攝氏零下18度的環境中。這兩項計畫都希望在全球暖化、環境極度不穩定的情況下,為植物留下一線生機。

(左上)台灣特有種「烏來鳳尾蕨」。(左下)珍稀的新種蘭花「紅衣指柱蘭」。
然而,全球植物60%以上集中在熱帶雨林,而這些植物的種子並不適合低溫及乾燥的保存環境,例如許多棕櫚科植物的種子,落下來一個月、甚至幾天內不種植就會壞死。因此李家維認為,要想保存熱帶植物種源,建立植物園讓它們「異地保種」,是唯一的選擇。
就生物學觀點,原地保存種源當然最理想,然而因為人類對木材、耕地、礦產、造紙及能源的需求,地球上的雨林正以每年10個台灣大小的速率消失中,生物多樣性也隨之迅速滅絕,而雨林生態極為繁複,環環相扣,一旦破壞,要再恢復原貌幾乎不可能。
有別於英國邱園和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以溫帶植物為主,台灣位居熱帶及亞熱帶交界處,有極佳的天然條件可以建立熱帶植物庇護所。長年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的李家維,2005年即提出熱帶植物異地保種計畫,但囿於公部門疊床架屋的法規與土地取得困難,轉而尋求私人企業合作。
「在尋覓專家、土地和資金的過程中,我深切體認到台灣的活力和理想性,對這個本於道德良心的非營利計畫,竟然有這麼多人給予這麼熱烈的迴響。」2006年,李家維獲得台泥公司董事長辜成允承諾,隔年元月董事會通過5年1億元台幣的建置經費,並捐出位於屏東縣高樹鄉泰和農場近20公頃的土地,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由李家維出任執行長。

(右頁)1. 麥凱莉 2. 海葵蘿藦 3. 擎天鳳梨 4. 梅山鐵線蕨(保種中心提供)5. 垂筒巨苔
高樹鄉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攝氏28度,冬溫很少低於攝氏15度,年雨量約2,500公釐,相當適合熱帶植物生長。保種中心第一階段即訂定了12類重要蒐藏對象,涵蓋蘭科、薑科、芭蕉科、赫蕉科、竹芋科、棕櫚科、天南星科、鳳梨科、山茶科、蘿摩科、苦苣苔科及蕨類植物,2008年又新增秋海棠科和多肉植物。
李家維指出,雖然國內各林業試驗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墾丁國家公園等,都有豐富且數量可觀的熱帶植物,但多強調「參觀」性質,保種中心則鎖定「保種」為目的。
2007年3月,趕在第一棟花房動工前,李家維就馬不停蹄地拜訪林試所、科博館、香蕉研究所與民間收藏者,獲得大力支持與「複本」轉移:林試所恆春分所贈送約50種珍貴林木、科博館複本移入約100種共126棵棕櫚、香蕉研究所現有的228種香蕉品種也將陸續移入,其他如高雄農改場贈送薑科、嘉義農改場贈送芸香科植物等。
「國內多位學者在生物普查及研究上,已有國際級的行動!」例如全球約1,600種秋海棠,其中30種是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彭鏡毅所發表,彭博士花房裡保存了三百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罕見的秋海棠,大多數是他親自從台灣野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採集而來,並自2009年10月陸續複本轉移給保種中心,預計今年元月全部移入。
顧問群也積極探訪了150個以上的國際植物栽培所,將多樣、稀有的熱帶植物陸續移至保種中心。短短不到一年的經營,到2008年元月正式邀請學界與媒體到園參觀時,已蒐集4,601種,當時已是全國最豐富的收藏。
開幕當天,保種中心還特別展出多株本土珍貴植物,包括2000年發表的新種、全世界只產於台灣蘭嶼的「蘭嶼法氏薑」;保種中心顧問林維明和台大教授林讚標在2006年發表的台灣特有新種蘭花「假囊唇蘭」、「流蘇豆蘭」;自1918年發表後,直到2004年才再度被發現的台灣特有種「武威烏皮茶」;以及目前野外不足50株的台灣特有種「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等。

外人看熱鬧,只有園藝綠手指們來到這處寶地,才真是驚豔處處、心癢難耐,流連不肯離開。
歷經3年的擴充,該中心目前共有8間溫室,以遮光網做光度設計,並採逆滲透噴霧系統控制溼度及降溫;另有一間以栽培蘭科、蕨類、秋海棠為主的水牆花房,利用抽風設備和水牆設計降低夏季高溫,讓最大室內外溫差可達攝氏6度,以營造陰濕的生長環境。
以李家維為主的管理中心設有4位蒐藏經理,蒐集地由台灣出發,橫跨中國、東南亞、美洲、澳洲到非洲,並擬定20年發展計畫,希望至少保存2萬5,000種「活著」的熱帶植物。截至2009年12月底,館藏已達1萬2,179種,其中蘭科5,972種、蕨類886種、鳳梨科1,319種,均穩居世界第一寶座。
以台灣人最愛的蘭花為例,蘭科植物是地球上最多元的開花植物,也是植物演化巔峰的代表,大多原產於熱帶亞、非、澳及中南美洲等地。負責蘭科的蒐藏經理王義富表示,該中心目前擁有台灣香蘭、假囊唇蘭、流蘇豆蘭等台灣特有種,以及稀有原生種粗莖鶴頂蘭。國外珍稀種則包括原產於印尼爪哇和沙巴,葉長90公分且為蝴蝶蘭中最大的「象耳蘭」;以及原產於馬來西亞半島,蝴蝶蘭中最小,只有2次野外採集記錄的「齒脊蝴蝶蘭」等。
初次造訪的人,大多會對保種中心龐大的收藏量及多項世界第一的成績讚賞不已,但看在李家維眼中,卻不勝感慨。
「這些原本散居在廣袤熱帶叢林裡的珍寶,現在像『坐監』似的,一盆盆挨著生長,美其名說它們是未來復育原野多樣性的希望,但那一天實在很遙遠,因為它們的棲地已經成了農田,而全球農地仍然無法支應持續增加的口腹需求。」事實上,該中心的復育計畫已在籌備,有3個瀕臨滅絕的物種正在大量繁殖中,希望在兩年內展開野外復育行動。

(右頁)1. 麥凱莉 2. 海葵蘿藦 3. 擎天鳳梨 4. 梅山鐵線蕨(保種中心提供)5. 垂筒巨苔
台灣擁有4,100種原生植物,其中至少1,069種是僅生長於此地的特有種,但許多已處於野地瀕絕狀態。例如花蓮山區的「厚葉龍膽」剩不到100株、台北的「烏來鳳尾蕨」不及50株。「一個物種如果少於1,000個個體就算瀕臨滅絕,這些植物的危殆可想而知。」李家維強調,尚有不少物種多年來一直沒有採集紀錄,是否還存在尚待解謎。
台灣目前只有「野生動物保護法」,而忽略了生態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植物,除了人為的不當採集無法可管外,更讓人憂心的,則是天災造成的棲地永久性破壞。
2008年8月,蒐藏經理王義富在北大武山系海拔約700~800公尺的山坡上,意外發現一種前所未見、在陽光下會折射火紅色彩的蘭花,經國內外專家鑑定,確定為全球首次發現的新種,命名為「紅衣指柱蘭」。
然而,就在2009年11月風光發表前夕,「紅衣指柱蘭」的棲地卻在8月莫拉克颱風中嚴重崩塌,除了當時小心採集保存的「唯二」植株外,不到20株的野外原生種,恐怕已全數滅絕。
「一個新發現的物種,往往還來不及發表,一場天災就讓它消失無蹤!」然而莫拉克颱風對台灣生態的浩劫,「紅衣指柱蘭」並不是唯一個案,另一種「梅山鐵線蕨」的命運更是曲折。
早在1983年就被民間蕨類愛好者王必昭在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發現的梅山鐵線蕨,直到2008年3月才由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邱文良等人發表論文,確定為世界新種。
蕨類有孢子,會隨風滿天飛舞,向外擴散繁殖,但梅山鐵線蕨自二十多年前被發現後,迄今竟沒有文獻紀錄顯示它曾在別的地方出現,成長範圍一直侷限在原棲地200平方公尺範圍內。負責蕨類的蒐藏經理陳俊銘猜測,這可能與梅山鐵線蕨只能靠葉子末端碰地後繁殖出新株有關。
由於梅山鐵線蕨只生長在南橫公路梅山村的吊橋邊,吊橋在莫拉克風災中雖未被沖毀,但緊鄰河道的棲地卻因為聯外道路全斷,至今無法進入,令人憂心不已,而保種中心內僅有的9株,也因而倍顯珍貴。
王義富也提到,台灣特有種蘭花「白花羊耳蒜」,1938年由日本植物學者福山伯明氏發表為新種後,就再也沒有學者有幸親眼目睹。然而就在它「消失」70年後,2008年,一位林姓民眾在北部山區發現植株,送到保種中心寄放,同年3月在溫室內開花;看到這朵愛蘭者口中的「神話之花」,中心人員都相當振奮並全程紀錄,成為國內蘭科最珍貴的文獻之一。

(左上)原產於南美洲的超迷你「松露玉」。(左下)斑葉台灣山蘇花。
在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熱帶雨林展示區出口有座雕像:一位原住民揹著一個籃子,裡面放滿各種花果種子,地上另一個籃子裡則放置著一瓶瓶西藥。這座雕像清楚傳達一個訊息──人類需要的藥物,半數以上來自植物界。
李家維強調,今天的醫藥大多仰賴從植物體中萃取,未來還有許多新興疾病等待克服,很多新藥等待開發,希望就寄託在雨林裡、那些我們幾乎對它毫無所知的植物上,然而地球上30萬種植物中,曾經被分析藥效的,不超過5,000 種。
李家維指出,全世界蘭花約2萬5,000種,推估其中約有3,000種不長葉子、不行光合作用,而是以塊莖在地底成長,直到開花時才抽出花梗;這種腐生蘭與真菌共生在一起──真菌侵入球莖內取得特殊養分,蘭花球莖則藉殺死真菌換取成長養分。
近年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破壞,真菌失去存活空間,這些不行光合作用的蘭花也遭池魚之殃,面臨生存危機。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但能人工養活腐生蘭的案例卻極少,其中「天麻」即屬特殊個案。
很多人不知道,中藥裡的珍貴藥材「天麻」是蘭花的塊莖,屬於赤箭屬的一種,研究已經證實赤箭屬植物中很多都具有藥用功能,目前卻只有天麻可以用人工培育、量產,成為高經濟價值藥材。
即使是一般可以行光合作用的蘭花(地生蘭、附生蘭),要重返山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以台灣稀有原生種「粗莖鶴頂蘭」為例,台灣大學技正鄭誠漢多年來在實驗室裡無菌播種繁殖了一千多棵,陸續「出瓶」四百多棵,竟無一存活,很可能是復育的小芽引回自然野地後,沒有合適的共生真菌一起生活。此外,有些蘭花必須靠特定的昆蟲、老鼠、鳥類、蝙蝠等授粉和播種,如果這些動物因棲地破壞不存在了,蘭花的生存便也岌岌可危。

(右頁)1. 麥凱莉 2. 海葵蘿藦 3. 擎天鳳梨 4. 梅山鐵線蕨(保種中心提供)5. 垂筒巨苔
2007年2月,保種中心確定設立後,李家維受邀參加第2屆東南亞植物園園長會議。他看到越、緬、寮、柬等國都沒有國家級植物園,且幾乎所有國家都為了研究經費短絀而苦惱,李家維認為,台灣應該在熱帶植物的收藏與保種上扮演統合的積極角色,便提議由台灣舉辦下屆會議。
2009年11月,第3屆東南亞植物園園長會議在保種中心盛大揭幕,有鑑於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對秋海棠科的喜愛,他特別安排中研院彭鏡毅博士發表專題演講,同時展開種源的交換合作計畫。
會議中,李家維提議開設「種子科學家培訓班」,學員以東南亞國家種子學員及國內相關單位研究者為主,計畫在今年10月以「蕨類植物」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授課。
「種子科學家的培訓,不僅有助於貧窮國家建立自己的植物資料庫甚至保種中心,對於未來各國間種子的交換與活體的複本轉移,也都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表示。
為了「搶救植物」經常與時間賽跑的李家維,眼光精準思慮長遠,而且執行力道強勁,在他的領軍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已快速躍居亞洲活體植物收藏最豐富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熱帶植物庇護所。
然而,在為地球留下種源希望的同時,李家維最大的夢想,還是所有的植物都能在原生地上成長繁殖,讓各種生命能依其最自然的方式,造就繽紛世界!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右頁)1. 假囊唇蘭(原生蘭網提供) 2. 流蘇豆蘭(原生蘭網提供) 3.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4. 粗莖鶴頂蘭(林維明攝)5. 猴腦鹿角蕨
由於中心蒐集的範圍擴及全球,負責芭蕉科的戴勝賢表示,有些物種是台灣較少的(如芭蕉科、竹芋科),或是台灣根本沒有的(如赫蕉科),都必須到國外尋覓蒐藏,其中「眉角」處處,對他們也是一大考驗。
負責多肉植物的陳伯昆表示,多肉植物包括民眾所熟知的仙人掌,由於園藝化、雜交等問題,造成原生種判斷上的困難,必須向可靠來源取得或採購種源。
「這些『異國』種子種起來很具挑戰性,一旦養活了,不僅有成就感,還可以大開眼界!」」
至於本土野地採集方面,王義富表示:「最困難的就是樹冠層,有些樹種動輒30公尺以上,根本爬上不去。」而據估計,全球超過半數的昆蟲生活在樹冠上,只著生在上面的植物想必也不少。
相反的,很多人以為蘭科植物都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幽谷,事實上台灣從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左右的高山,都有蘭蹤可尋,部分蘭科植物更在我們生活週遭隨處可見,例如線柱蘭、綬草蘭、禾草芋蘭,這幾種蘭花以塊莖或種子方式生長在地底,園藝工作者從野外挖土到都會區種植草皮時,無意間常把它們夾帶出來,隨之現蹤在學校操場、人行步道,甚至高速公路旁。
原本任職於林試所的陳俊銘表示,數年前林試所在烏來雲仙樂園展開台灣特有種「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野外族群的保育生物學研究,由於族群生育地為雲仙樂園的私有土地,無法以傳統劃設國家公園或自然保留區的模式來進行「就地保育」。所幸雙方接觸後達成共識,由雲仙負責現生野外族群和棲地的保存維護,林試所研究團隊則負責保育研究和往後的技術移轉。
對於台灣近年來接連發生多起私有地被劃為生態保留區所引發的抗爭,陳俊銘建議民眾不妨從「自然保育」與「生態旅遊」的觀點反思,不僅可以創造雙贏,也能為子孫留下最珍貴的資源。

(右頁)1. 假囊唇蘭(原生蘭網提供) 2. 流蘇豆蘭(原生蘭網提供) 3.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4. 粗莖鶴頂蘭(林維明攝)5. 猴腦鹿角蕨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右頁)1. 假囊唇蘭(原生蘭網提供) 2. 流蘇豆蘭(原生蘭網提供) 3.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4. 粗莖鶴頂蘭(林維明攝)5. 猴腦鹿角蕨

外人看熱鬧,只有園藝綠手指們來到這處寶地,才真是驚豔處處、心癢難耐,流連不肯離開。

外人看熱鬧,只有園藝綠手指們來到這處寶地,才真是驚豔處處、心癢難耐,流連不肯離開。

以「搶救植物」為職志的李家維,最大的夢想就是所有的植物都能在原生地成長茁壯、代代繁衍。圖中植物為「水塔花」。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右頁)1. 假囊唇蘭(原生蘭網提供) 2. 流蘇豆蘭(原生蘭網提供) 3.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4. 粗莖鶴頂蘭(林維明攝)5. 猴腦鹿角蕨

(右頁)1. 假囊唇蘭(原生蘭網提供) 2. 流蘇豆蘭(原生蘭網提供) 3. 伊藤氏原始觀音座蓮 4. 粗莖鶴頂蘭(林維明攝)5. 猴腦鹿角蕨

(左上)台灣特有種「烏來鳳尾蕨」。(左下)珍稀的新種蘭花「紅衣指柱蘭」。

(右頁)1. 麥凱莉 2. 海葵蘿藦 3. 擎天鳳梨 4. 梅山鐵線蕨(保種中心提供)5. 垂筒巨苔

(右頁)1. 麥凱莉 2. 海葵蘿藦 3. 擎天鳳梨 4. 梅山鐵線蕨(保種中心提供)5. 垂筒巨苔

(左上)原產於南美洲的超迷你「松露玉」。(左下)斑葉台灣山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