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物者規定了水果的生長方式,人類研究其中奧秘,試圖以生物技術提高傳統栽培、育種的效率。
當傳統的栽培、育種技術運用得相當熟練之後,一些研究人員走進實驗室,另創了一個新的植物天地。在顯微鏡和試管之間,許多匪夷所思的構想付諸實現,某些過去無法跨越的障礙也得到解決。
組織培養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成就。
我們在科幻小說中看到,利用一個人身上的一個細胞,可以複製出長相、神態、動作和那個人完全一樣的新人。這個無性生殖的靈感和組織培養不謀而合。
科學家先是利用單細胞或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做實驗,因為越低等的生物,生活條件越簡單,在實驗室堸鷎i起來也比較容易;只要有適當的養分,這些微生物便能自行分裂,增殖出新的個體。
但是進化程度極高的生物,每個細胞的功能都非常固定,即使脫離原來生物體還能得到適當的生存環境,也無法分裂繁殖出一個完整的新生物體;也就是說它如果本來是表皮細胞的話,再怎麼分裂增殖,也只能得到新的表皮細胞。在沒有解開控制細胞分化的謎底之前,以體細胞複製人類,只是小說的題材。

圖3.是遭到木質型病毒侵襲的百香果畸型果實(左邊兩個),和正常果實的對照。(林瑩達提供)(林瑩達提供)
植物可以「無性繁殖」
然而許多植物本身就能進行無性繁殖:有些果樹的枝條插在地上,就長得出根來;有些則是地下莖可以長出芽來,冒起第二、第三棵樹。
這表示它們的細胞組織若受到適當刺激,可以分化出功能和原組織不同的新器官來。
植物組織培養就是利用這個特性,把植物體上容易增生的細胞組織取下,放到試管中,給予養分、植物生長素等,誘使它從幾個細胞發育成一團細胞,然後再給予適當刺激,使它長出芽、根、葉子,成為一棵小小的、和母樹遺傳性狀一樣的新植物。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培育出無病毒的植株。田間的營養繁殖,無可避免地把病毒一代代傳下去。組織培養的材料取自生長點等不易受病毒侵犯的部分,而且經過消毒的手續,病毒消滅殆盡;又在嚴密控制無菌狀態的試管中生長,因此可以得到健康的新生苗。
其次,組織培養能夠大量繁殖新苗。當細胞增生為一團不具特殊形狀的組織時,一般稱之為「癒合組織」,可以分割成好幾個小團,放到新的試管裡。每一小團又會再增生為一大團,有時可以重覆分割十幾次,這樣一來,數量就大為增加,新苗的株數也可倍增。

圖4.是得到輪點病的木瓜果實,表皮有輪紋病徵。(張良綱)
組織培養是重點工作之一
目前在水果方面,香蕉、草莓已經實際應用組織培養,提供大量無病毒的種苗作農業用途。至於分化更複雜的木本類果樹,如橘、梨、蘋果、楊桃、番石榴等,成功地以組織培養培育成苗的例子還很少。反而是草本的花卉、雜糧作物成功的較多,比方以往繁殖困難的蘭花,不少民間私營的種苗場就以組織培養提供種苗。
國內有不少單位從事組織培養的研究工作。大學農學院系、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屏東香蕉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都已進行多年。
他們的研究目標還包括新品種的育成。中研院植物所研究員張唯勤解釋,現在植物學家研究在實驗室裏改良品種,有三個途徑:
一、基因重組。
基因是決定一個生物各方面表現的遺傳物質。一個人是直髮或捲髮,黑眼睛或藍眼睛,都由基因控制。果樹也一樣,在適當的生長條件下,有的長得高,有的矮;有的抗病能力強,有的弱;只能歸諸天生註定,也就是遺傳基因的不同。
生物體每一個細胞的細胞核裡,都有屬於該生物獨一無二的整套基因。傳統的雜交育種,所寄望的正是卵子細胞和精子細胞結合後,雙方的優良基因能合起來,得到表現傑出的下一代。
問題是傳統方法只能任由基因隨機組合,後果常常不如理想。所謂「基因重組」的生物技術,就是乾脆直接拿一個細胞來動手術,把不夠「好」的基因換掉,植入別的細胞的「好」基因,然後把這個擁有一切優良基因的細胞,用組織培養的辦法,培育成一株小植物,一個新的品種就誕生了。
理論如此,但是這當中還有很多問題,包括辨認、尋找極微小的基因、用什麼工具移植等等,都有待努力。
二、外在刺激的誘變。
由於實驗室裏提供植物細胞生長的環境,包含很多化學、物理的刺激,正常的組織培養過程中,細胞已經很容易起突變,形成畸型組織,必須淘汰。
現在更故意施以正常細胞所不能忍受的強烈刺激,比方拿能使人體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輻射線,照射這些培養中的組織,或拿毒性劇烈的化學藥品噴灑、浸泡它們;雖然99%的結果不能存活,但在剩下的1%裡,希望能找到值得保留的突變種。
三、溶掉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使兩個以上的細胞結合,產生新的個體。通常是把兩類不同種的植物細胞,各自增殖為一堆,再互相混合,希望因不同的細胞核彼此結合,而得到擁有新的遺傳性質的新品種。

圖2.:試管裏的無病毒幼苗。(張良綱)
能否育出新品種的百香果?
張唯勤在兩年多以前開始做百香果的組織培養。百香果天生就品種少,有些又是自交不親和的品種,傳統育種成功的機會不多。然而現有兩種毒素病對百香果危害相當大,亟須找到抗病、耐病的新品種,因此他想以組織培養的方法,嘗試製出人為的變異品種來。
目前前一半的工作已經完成,也就是把百香果的細胞培育成癒合組織,癒合組織再變成胚狀物,由胚狀物長出一株小植物;這個部分的問題都解決了。
接下來便要利用前述的後兩種方法:供給外在刺激和溶化細胞壁,尋求新品種的育成。這也是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

圖5.:研究人員在無菌操作台處理組織培養育成的小植株。(張良綱)
鑑別病毒系統有好方法
在植物病理的範圍內,也有一個相當尖端的研究在實驗室中進行,目的是對抗危害許多果樹的毒素病。
臺大植病系教授蘇鴻基說,對付植物的毒素病和對付人生病一樣,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診斷樹木患了什麼病,第二是治療生了病的樹。
引致毒素病的濾過性病毒,每一個種類都有許多不同的系統——就像人的流行性感冒也有很多類型——有的是重症系統,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有的是輕症系統,植物有輕微病象,但影響不大。
國外過去有研究發現,得了輕症毒素病的植物,有時候不會再得重症,這等於是一種預防。於是就有人試著把重症病毒「弱化」,或從自然界找出輕症病毒,「接種」在植物體上,稱為「交叉保護」。巴西柑橘「淒慘病」採用了這個方法,效果便非常好;但是過去德國發生過煙草接種的病毒性質轉變,反而造成嚴重欠收。
因此尋找有效而且穩定的輕症系統,就成為防治毒素病的一個重要課題。
蘇鴻基正在進行利用「融合瘤」技術,製造柑橘毒素病的「單元抗體」,以明確地判別病毒種類及系統。有了這個工具,將來可以做出簡便的「試劑」,使檢疫以及植物無毒化的工作普遍而易行。
有了第一步「診斷」的成功,才談得上日後第二步的「治療」。

百香果已經可以成功地用組織培養的技術,從細胞組織分裂增殖為一棵小苗(圖片由張唯勤提供)圖1.:由百香果莖的表皮,長出綠色的癒合組織。(圖片由張唯勤提供)(圖片由張唯勤提供)
「電泳」能即早判定抗病品種
「電泳」是一九七○年代開始運用於判斷遺傳特性的一種生化試驗。
省農試所約聘技術員吳明哲回國不到一年,目前在園藝系從事柑橘幼苗的電泳試驗。
由於果樹的幼年期長,植株大,育種花費的時間、財力都不小。如果能趁早檢查出果樹未來的發育傾向,淘汰不符要求的植株,成本可以減少很多。
科學家發現,控制果樹抗病與否的遺傳基因,常和控制同功異構的基因有聯鎖關係,而同功異構是植物體全身都有的一種酵素,取得很容易。因此他們想到,也許可以經由檢查同功異構的異同,從而得知所育植株是否抗病。
這種酵素的成份是蛋白質,不同的蛋白質帶有不同的正負電荷,所以如果把植物組織的萃取液,滴在通了電的介質上,萃取液中的許多蛋白質分子會隨著電荷的不同,排列成不同的形狀。這就是「電泳」。
如果已知某品種抗病,便可以把它的電泳排列形狀,拿來和新育出幼苗的形狀相比,找出具抗病性的幼苗來。
吳明哲估計,一組實驗人員一天可做四十個電泳試驗,也就是可以檢查四十株幼苗具不具抗病的遺傳基因,育種的效率自然大為提高。
生物科技上的研究,並不能也無意取代一般栽培、育種的方法,但確實可以彌補不少傳統方式不足之處;而且實際應用在作物上的速度,要比普通想像的更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從三年前開始,每年撥兩百萬元的經費,支持了六個以生物技術改良水果的研究,許多計畫目前仍在進行。國科會生物處最近也連絡了中研院植物所等單位,開始籌備一個包括七、八位專家的植物遺傳工程研究計畫,預計在七十四年八月正式展開工作。
包括水果在內的未來農業發展,很可能有相當大的比例,就操在實驗室裏這一批批研究人員的手上了。

圖2.:更大的癒合組織。(張良綱)

圖3.:癒合組織長出白色的胚狀物。(張良綱)

圖4.5.:形成有葉、有根的幼株。(張良綱)

圖4.5.:形成有葉、有根的幼株。(張良綱)

圖1.2.:利用「電泳」,可以提早判別那些幼苗具有抗病性。圖1.是經過染色的電泳成品,能清楚地看到蛋白質分子的排列情形。(張良綱)

圖2.是實驗人員正吸起一滴植物組織的萃取液,準備做電泳實驗。(張良綱)

圖3.4.:育種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授粉不成功的情形,圖為在瑩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百香果雌芯柱頭受粉情形(林瑩達提供)。圖3.是花粉著床後,伸出如細絲般的花粉管,表示授粉成功。(張良綱)

圖4.是每個花粉粒只伸出好幾根短短的管狀物,就停滯不前,表示授粉不成功。(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