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台北的「建國一條街」,是台灣公益團體從單純的受助者轉型為自立自足者的歷史縮影。
站在建國南路南端的和平東路交叉口往北看過去,高架橋下延伸出一連串的庇護工場。先是陽光基金會的汽車美容中心,緊接著是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經營的加油站,然後是育成基金會的洗車中心和蕃薯藤有機食品連鎖商店與餐廳。
一路往北到民權東路口,沿線庇護工場為身心障礙者提供超過兩百個一展長才的就業機會,車水馬龍中,有一種辛勤勞碌、歡欣收穫的喜悅。

愛盲基金會主導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為視障者提供新職種,也為明眼人打開全新的感官體驗。
陽光基金會的汽車美容中心是台灣第一家庇護工場,也是今日「建國一條街」榮景的起點。1992年剛成立時,曾因服務人員都是燒燙傷與顏面損傷者,掀起了媒體報導熱潮,許多消費者被他們超越障礙與挑戰自我的精神所感動,常年專程到這裡洗車;台灣各地想轉型自立的非營利組織,也都以陽光洗車場為取經對象。
然而,隨著汽車美容市場趨於飽和,若服務內容太過單一,將會逐漸失去競爭力,因此,陽光基金會陸續加入汽車百貨、加油站等業務,往多角化經營。「建國一條街」的後繼者勝利潛能發展中心和育成基金會也跟進,一步步涉足資料鍵檔、烘焙品牌、連鎖商店等領域,嘗試讓不同身心特質的弱勢族群都能擁有適合的工作。
「台灣的公益團體一向不擅長與人競爭,所以必須學習如何分析投資報酬率、整合社會資源,不再訴諸憐憫,改用理念和產品價值來贏得消費者支持,才能可長可久;於是,將庇護工場改造為講究永續經營的社會企業,成為他們的最佳選項,」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分析。
目前台灣有超過100個公益團體正轉型為社會企業,方式主要有兩個,一種是提高庇護工場競爭力,「丟開拐杖」,以品質和一般企業直接競爭。最有名的例子是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他們以服務優勢和一般企業競逐公部門清潔業務招標案。
另一種是在現有組織之外,持股投資社會企業,引進國際成功商業模式,在地生根。由愛盲基金會投資持股的「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引進歐美頗富盛名的視障體驗課程,專攻職場潛能開發市場。

台北市的「建國一條街」是台灣公益團體創業的起點,至今已有汽車美容、有機食品連鎖、加油站等庇護工場進駐。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是關懷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的公益機構,由一群特殊教育專長的大學教授在1980年發起成立,特別著重早期療癒、生活訓練、就業輔導等領域,也研發出各種教具和教學方法,三十多年來已服務超過1萬個受助對象。
和許多大聲倡議身心障礙者權益的家長團體相較,第一基金會顯得格外低調。不過,他們的庇護工場和就業服務卻在社福界頗富盛名,還特別成立專責的「第一社會企業」部門來負責經營。業務類別包括清潔、科學實驗室協助等項目;身心障礙者從職前訓練、就業安排,到職場輔導,接受完整「一條龍」就業輔導服務。
其中,產能最佳的當屬「第一清潔」,他們承攬了台北市政府、國父紀念館、中央研究院等四十多處公部門的公開招標案,年營業額高達1.1億元,創造了318個工作機會。
這個商業模式是由管理團隊、身心障礙者、社經弱勢就業族群組成的「鐵三角」──社工專業人員負責管理,身心障礙者是清潔隊主力,中高齡、特殊境遇婦女、更生人等弱勢就業人員則扮演協助處理突發狀況的角色。這種融合了許多族群的職場環境,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和一般人接觸,而不再只侷限於庇護工場,隔絕於主流社會之外。
員工都比照勞基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標準,月薪從1萬9,047元起跳;第一基金會從總營業額中再提撥出2%的「員工調薪儲備金」,為表現優異者加薪,目前有人已可領到3.5萬元以上的薪水。這群身心障礙者不只不再是家庭的負擔,還是經濟來源;比較節省的人,工作幾年下來甚至可以存到一百多萬元,為家裡買家電、買車子。
來到台北市的國父紀念館,從室內展區到戶外的大廣場,都是第一清潔的業務範圍。負責打掃紀念館兩側簷下廊道的阿亮今年已45歲,工作認真,樂於助人,除了一口稍帶含糊的口音,幾乎看不出他是一名重度智障者。
「我們的孩子不怕吃苦,特別珍惜得來不易的就業機會,」負責第一社會企業的經理方偉平說,每當孩子向親戚朋友說,「我在中研院工作喔!」含辛茹苦多年的爸媽們都會忍不住飆淚,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欣慰與驕傲。而這種榮譽感也變成第一清潔隊的強項,員工流動率低於兩成,做事仔細、認真,使得服務品質都能保持在最佳狀態。

台北市的「建國一條街」是台灣公益團體創業的起點,至今已有汽車美容、有機食品連鎖、加油站等庇護工場進駐。
在第一基金會,不分年齡,所有身障者都被暱稱為「孩子」,例如阿亮雖然年紀比方偉平大1歲,還是被充滿疼惜地喚為「孩子」。而這些「孩子」的表現,更是社工老師成就感的來源!
「要把身心障礙者訓練到可以上線工作並不容易,必須經過一關接一關的考驗,打下職能基礎,也要做過完整身心狀態評估,確保他們擁有足夠的職場抗壓性,才能勝任。」方偉平說,孩子們高中畢業後,會先從最基礎的技藝陶冶做起,再依照個別性向,選擇到烘焙坊、手工產品代工廠或清潔隊進行深度訓練;合格後才能真正進入職場。
剛上線工作時,基金會的老師們還得陪伴孩子走過「出社會」的最後一哩路──自己搭車上下班。老師們會像個守護天使,騎著機車悄悄地跟在孩子旁邊觀察他們,如果公車坐過站或走路轉錯方向,老師就適時出現引導,如此反覆一個星期,通常孩子就可以學會交通獨立。
第一清潔從2011年正式成立,第一年營業額約為3,500萬元,連續三年以翻倍的速度成長,到2013年已有1.1億元的佳績。為了讓業務更上軌道,利於永續經營,董事會已研議要正式獨立出來成立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清潔能有這番成績,要歸功於很會做生意的方偉平。1969年次的他,畢業於復興工專土木科,原先是工程繪圖師,閒暇時擔任公益團體志工,9年前才加入第一基金會主持事業體業務。非傳統社工人員出身的背景,讓他可以跳脫出傳統思考框架,帶領公益組織企業化。
「大家都在問,第一清潔隊是否會擴大規模?社會企業的源頭還是要以受助者為首要考量,不能一味追求巨大獲利。原則上,我們還是會以基金會服務範圍的台北市和新北市為主要腹地,再研究把烘焙、代工廠事業化的可能性。」方偉平說。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屬的社會企業,將觸角伸向食品、清潔、實驗室協助等領域,為身心障礙者開啟多元就業之門。
「黑暗對話」由德國社會企業家海勒奇博士(Dr. Andreas Heinecke)在1988年創立,採授權方式經營,目前已擴展至全球160個城市、三十多個國家,創造了650萬人次參與的佳績。
台灣愛盲基金會在2011年4月取得國際授權,隔年成立「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是公益團體引進國外商業模式的典型。這兩個組織的董事長都是活躍於台灣社福界多年的謝邦俊醫師。
愛盲主要是想顛覆社會對視障者普遍只能從事按摩工作的刻板印象,藉著黑暗對話為視障者開發全新職種,成為訓練課程中的培訓師,讓弱勢翻轉為優勢。
「資本額1,000萬元,愛盲雖只占了13%的股份,但因為深入參與企業運作,可以說是『大股東』。」謝邦俊說,在歐美國家,黑暗對話課程只是一套由明眼人經營的單純訓練課程,但在台灣則由視障團體主導,創全球首例。
這套體驗學習課程將訓練環境設計成「黑房」與「光房」兩個空間,由盲人或弱視的培訓師帶領,受訓者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玩品酒會、音樂會等各種遊戲,藉著全新感官經驗強化參與者個人特質、應變、溝通及領導能力。
黑暗對話課程收費並不便宜,內容也頗為神秘,3個小時就要台幣5,000元,若是企業團體的全天性內部訓練專案,一場也要15萬元。主辦方還會要求參加者對內容保密,就像有些電影會要求觀眾別透露結局以免打壞尚未觀影者的興致一般,小心翼翼地不讓課程內容「破梗」,確保未來的體驗者能保有驚奇效果。
而體驗過的人確實也都給予高度評價,例如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陳偉泓就在體驗過後自願擔任「分享師」志工,推廣黑暗對話課程。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屬的社會企業,將觸角伸向食品、清潔、實驗室協助等領域,為身心障礙者開啟多元就業之門。
目前黑暗對話正式編制的員工共有7人,另外還有33位視障培訓師,17位分享師志工。培訓師楊聖弘就特別為學員提出值得思考的命題:「『黑』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是面對眼前未知的恐懼,還是可以徹底享受沒有旁人目光壓力下的自己?」
楊聖弘說,他在黑房裡迎接過數以百計的明眼朋友,大家剛踏入黑房的那一剎那,幾乎都顯得十分不安。「當下,有的人即刻抓住同伴的手不放,藉此獲得些許的安全感,有的則是扯開喉嚨,不停地說話,讓自己不至於消失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房。」
台灣已有手機大廠宏達電HTC、Yahoo!奇摩、瑞士銀行等進行過黑暗對話企業內訓,讓謝邦俊印象最深刻的當屬HTC的國際研發團隊。
「來自世界各地的HTC設計高手們都擁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公司苦於如何讓許多的天才融合起來變成一個巨大的天才。」謝邦俊說,把這些頂尖人才一起丟入未知的黑暗中,認知到單單靠自己只會落入失敗的痛苦滋味,才能打心底認識到團隊合作、互信、接納的重要性。
由於台灣民眾對黑暗對話課程系統還很陌生,謝邦俊將企業的損益平衡點設為3年。剛成立的第1年,花很多力氣進行社會宣傳和免費體驗;第2年起,收費課程數量增加;第3年則致力於收支正常化,半年間已開辦74場課程,收費場次有43場,達到單月損益平衡。
德國黑暗對話母公司特別鼓勵創新和在地化,取得授權的各地公司在課程設計上擁有八成以上的自主權。因此,台灣黑暗對話也將未來3年設定為善用愛盲基金會視障者優勢,研發自有課程,並和國際間分享的創新年。目前已開發出的「黑暗廚藝秀」結合了味覺和嗅覺,頗受國際夥伴的喜愛,還特別前來取經。
「面對黑暗,才知道光明;面對挑戰,社福團體才能化不可能為可能。」謝邦俊說,社會企業是公益團體翻轉弱勢處境的契機,只要能加強經營能力,把效益極大化,就能走出一條自立之路!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屬的社會企業,將觸角伸向食品、清潔、實驗室協助等領域,為身心障礙者開啟多元就業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