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很大」一詞,最近隨「殺online」線上遊戲廣告席捲全台,被無限擴張地套用在任何事物上,「輸很大」、「拗很大」……,無腦又不合語法的詞句,不時出現在耳邊,揮之不去。
有人受不了大喊:「聽到殺很大,就會忍不住火很大」!
也有人對這樣的流行詞彙表示激賞。詩人陳黎就為文讚賞它很有新意,「打亂固有的語言模式,又能創造『陌生化』的效果,好比詩的口水,不斷向人群飛濺。」
現代流行語,因網路轉貼討論而加速傳播,雖然接受度不一,有的很「山寨」、有的很「雷人」,有的甚至「很黃很暴力」,但都真切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時代感情、默契與社會整體氛圍。不可否認,它的確殺很大!
「語言是橋,也是歷史記憶的倉庫,我們的文化習慣和思惟邏輯都以一種不明言的方式沈澱在其中,因而也就保障了最低限度溝通理解的可能。」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居所》

蘿莉控,小說、動漫暢銷,蘿莉公仔也大受歡迎,成為「蘿莉控」的爭相收藏的最愛。
語言中的胡椒
流行語,是一種廣為流傳的通俗語言,具有溝通性與感染力。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作家余光中,接受報社記者採訪時曾表示,自己也會選擇性地用「粉絲」(fans)、「high」等流行用語,因為比起「凸槌」、「趴趴走」、「轟趴」(home party)等詞,粉絲可愛多了。余光中認為,流行用語就像胡椒,適可而止可以加味,但撒太多會吃不下去。
電視上,綜藝明星們開口閉口流行語不足為奇,就連政治人物也不能免俗地要賣弄兩句,顯示自己與時代脈動緊密相連。
今年4月,台中市長胡志強面對議員們以各項民調高為由,建議他要求中央升格台中市快定案時,胡志強便笑答,民調高對他「殺很大」,沒好處。

殺很大,殺得文字片甲也不留,殺得所有人都開始瘋狂!!!
炒飯啦!
流行語多是約定俗成,只有生活在當時當地的人,才解其中況味。
台灣每逢大小選舉,不絕於耳的「凍蒜!」(當選)呼聲,就是台語發音的流行語,後來連企業聯誼或忘年會上頒獎也「凍蒜」不絕。
「炒飯」幾乎已經是台灣約定俗成的「魚水之歡」的代名詞,可雖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卻不知道它的由來。
關於「炒飯」,有個笑話。有個男人要出國一年,臨走前,老婆對他說,出門在外這麼久,若有生理需要,可以找人解決。男人感謝老婆的體貼,也准許老婆有同等權利,並提議,每「做」一次就放一粒米到玻璃瓶裡。
一年後男人回家,立刻開心地拿出放了3粒米的玻璃瓶,要求老婆也拿出「戰果」來。老婆面有難色地拿出一個空瓶,男人還來不及高興,就見女傭端出一盤炒飯來說:「少奶奶,家裡米缸沒米了,所以我把你瓶子裡的米都拿來炒啦!」
電視上某談話性節目以男女性愛為討論主題,因擔心頻頻提起那檔子事會遭罰,於是講好以「炒飯」取代,沒想到普獲共鳴,從此,炒飯在台灣多了另一層「食色性也」的含意。
打醬油
兩岸三地往來密切,但又各有文化脈絡,流行用語也因此互有異同。像「八卦」、「小強」(指蟑螂,語出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是香港製造、外銷台灣的流行用語。但其他如「港女」(指拜金、自戀、自命不凡等特質的香港女人)、「俯臥撐」(伏地挺身,事關一件貴州的少女姦殺案,嫌疑犯堅稱他只是在一旁做俯臥撐,被引申為「事不關己」),或「賣飛佛」(英式英文my favourite的港式發音)等,台灣則因地域或語言的隔閡,較難解其中的趣味。
台灣流行「殺很大」,對岸則風靡「打醬油」。
醬油論源自於一位受訪民眾令人意外的Kuso回應。話說,某日廣州電視台在街頭隨機採訪民眾對於明星豔照的看法,一位男性受訪者回答:「關我屁事!我出來打醬油的…」。「醬油男」的「醬油論」在網路上迅速流傳,許多人對他崇拜不已,形成所謂的「醬油族」,舉凡與己無關、懶得搭理的話題,都以「打醬油」敷衍之。
除了打醬油外,2008年中國票選出來的網路10大流行語,前3名台灣也不陌生。
排名第一的是「山寨」,從山寨手機開始,現在已無所不「寨」。山寨原是廣東方言,意指盜版、仿製,引申有「以草根對抗權威,以大眾對抗菁英」的意味。
「雷」排名第二,這個字原來是名詞,現在被當成動詞或形容詞,表示非常震驚或驚嚇。如:「很雷」、「被雷到」等。
排名第三的是「囧」。囧,音同「窘」,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這個原來陌生的古字,只因「長得」像張皺著一雙愁眉的人臉,竟被網友「竄改」來表示鬱悶、悲傷、無奈、無語,如今被稱為「21世紀最風行的漢字」。
真是佛心來的!
電視,是流行用語的傳播站,也是孕育的溫床,許多流行用語來自電視節目。
偶像明星周杰倫的口頭語「這個很屌喔!」(很厲害)、「很瞎!」(即很扯、很離譜之意),透過媒體的傳播,已成為年輕族群爭相仿效的語言。
「真是佛心來的!」(真是太善心了!)一語,來自王偉忠製作的《全民大悶鍋》,節目中模仿壹傳媒發行人黎智英的港式國語。
「丁丁」則來自家喻戶曉的兒童節目《天線寶寶》,丁丁是4位天線寶寶中的一員,無論動作或說話都非常緩慢,因此「你很丁丁!」被用來諷刺人腦袋壞了,「丁丁是個人才!」則具有反諷的意味。
另一個來自日本小說、動漫「蘿莉塔」的流行語是「蘿莉控」,蘿莉是動漫中的美少女,「控」指的是極度喜歡,「蘿莉控」意指對未成年女孩的極度偏愛,例如北市各和尚高中的孩子們就常分做「中山控」、「景美控」等不同派別。
「好人卡」則是卡片遊戲漫畫的產物。在卡片遊戲中,好人卡是擊殺「準好人」的最強武器,即使已為女孩上刀山下油鍋,只要拿到一張小小的好人卡,就會被徹底擊潰成「腦殘」狀態。放眼現實生活中,女孩會以「你真的是個好人,但我們不適合,相信你一定會找到比我更好的人……」為由,婉轉拒絕男生的告白。換言之,領到一張「好人卡」,意指示愛失敗。
「咖」來自英文cast的諧音,近來已成為電視上普遍的流行用語,用來指角色,A咖指大牌,B咖次之,C咖則意指不重要的角色。
肛溫啦!
「肛溫啦!」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一定震撼不小,搞清楚是台語的「感恩啦!」後,又不覺會心一笑。
像這樣走台語「走音、變調」俚俗路線的還有:粉(很)、偶(我)、素(是)、企(去)、粗(吃)、童鞋(同學)……等等,都被廣泛運用在網路上。
網路的慣用語彙,有些不難懂,但也有部分只有熟悉網路世界的人才懂。例如:「砍掉重練」,意指刪除不理想的舊角色,另開新角色重新培育。「鄉民」,指的是愛湊熱鬧、跟著群眾起鬨的人(源自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
網路上發帖、回帖統稱為「灌水」;不發帖、回帖,只看帖的人,叫「潛水」;對岸第一個回帖的人有「沙發」可坐;第二個回帖的人是「椅子」,第3個就剩下「板凳」了,後面的連板凳都沒得坐,只能坐「地板」囉。
香港諸多「潮語」中,像「潛水」(意即躲藏,以逃避責任)、「滴汗」(無奈、無話可說、尷尬、不知所措等)、「神級」(線上遊戲用語,指無人能及的境界)等,台灣的網路族群也都不陌生。
流行語是青少年族群發展與認同的次文化,根據調查,使用率最高的是國、高中男生。
在高雄英明國中幾位同學的調查報告中,網路作家九把刀(柯景騰)之所以深受青少年喜愛,原因是他在作品中加入了「熱血」、「屌」等青少年次文化語言,贏得青少年的認同。
九把刀雖不認為青少年次文化語言是他的作品受歡迎的原因,但承認使用日常用語,的確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殺手,無與倫比的自由,用最剽悍的熱血止住眼淚……」,九把刀運用得十分頻繁的「熱血」二字,既不標新立異,也沒有腥色羶的味道,只是代表慷慨激昂的狀態,簡單又傳神。事實上,熱血不只是九把刀的文字風格、口頭禪,也是性格。
代代皆有流行出
知名作家張大春認為,年輕人嘗試用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的不同,無可厚非,不必大驚小怪。
張大春在〈何必拯救火星文?〉中揭露,自己在初中時與同儕也會自創語言,他們以化學元素「琺」來表示過度活潑、調皮之極,如:「你也太『琺』了一點吧?!」
「從蓋到唬爛,從雞掰到機車,不過是世代轉移罷了。」張大春認為,流行用語一點兒都不可怕,它只是會被下一代的新語言驅逐而已。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認為,語言和詞彙是歷史的產物。當代思想家拉克勞也曾說:「當一個語詞已呼喊不出反應時,人們就應知道那個語詞所代表的時代已在隱退。」
現代人呼喊的語言或許有點「山寨」,有點「雷」,不過卻絕對「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