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機會訪問Jamie Oliver,」20歲、唸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3年級的吳臻玉說,她會問這位世界級的大廚:「你喜歡芒果的滋味嗎?」然後,吳臻玉會為Jamie Oliver開出菜單如下:「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她希望與Oliver分享24節氣裡的台灣味道。
就是這番話,感動了評審,讓吳臻玉在眾多競爭者中,取得了「世界公民島」所舉辦的這一屆「有任務的旅行」訪問Jamie Oliver的機會。
讓台灣成為「世界公民島」是「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的核心宗旨,而「有任務的旅行」是一個嘗試鬆動台灣教育、媒體、政治等結構困境的活動,每年都會推出一個主題,甄選20歲到26歲的青年旅行家,完成該年度的主題任務。世界公民協會理事長呂學海表示,他和包括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史欽泰、前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等人,以「20歲的人要能夠單獨旅行全世界,30歲的人要能夠應徵全世界任何一國家的工作,40歲的人要能夠掌握、運用世界趨勢,甚至能夠創造它。」這樣的想法為核心,發起「有任務的旅行」,作為對青年人進行世界觀教育最直接的方式。
2011年,第一屆「世界公民島─有目的的旅行」,共有來自104所大專院、1,000位同學提出旅行企畫書,最後選出了10位青年旅行家,每位獲得來回機票的資助,分赴世界各地。「這是這些年輕的孩子們迎向世界的開始,也可以說是一個成年禮吧。」呂學海說,入選的青年旅行家除了來回機票,他們要自籌在地的其他費用、安排食宿等一切細節,最重要的是,要完成當初企畫所提出的旅行任務;他們要學習負責、兌現承諾。
2012年的第二屆,世界公民島的任務是派出129位旅行家到給予台灣觀光免簽的國家。在旅途中,這些年輕的旅行家若有時間和機會,就會傳回照片和一些旅行見聞。看到台灣的孩子們從瑞典、芬蘭、丹麥法羅群島、塞席爾共和國、莫三比克、甘比亞、斐濟、巴西……傳回的照片時,「許多人的靈魂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他們問我,這129個國家,台灣孩子真的一一都走到了嗎?」呂學海說,是的,他們不但一一走到,而且也一一回來了,「把從世界蒐集到的激盪澎湃,告訴身邊的朋友。」

第4屆「世界公民島─有任務的旅行」,總共分成「崛起」、「教育」等10個主題。
從第三屆開始,世界公民島安排每一位旅行家在完成任務後,回到他們畢業的高中,利用周會時間,跟全校的學弟妹分享旅行。此外,世界公民島還邀請了導演林正盛組織紀錄片拍攝團隊,跟著其中10位旅行家,拍攝《世界公民島有任務的旅行》紀錄片,林正盛說:「這是台灣第一次以跨越10個國家的規模拍攝紀錄片,這趟旅程既是青年旅行家走向世界的史詩,也是台灣紀錄片的創舉。」林正盛說,目前這部紀錄片已拍攝完成,正在進行後製工作,預計今年秋天之前會正式上演。
「有任務的旅行」到了這一屆、第4 屆,挑戰更高了,任務的內容是請入選的旅行家拜訪100位世界級的領袖。拜訪的人物分成10個領域,分別是「崛起」、「創新」、「教育與世界人才佈局」、「社會企業」、「中堅企業」、「觀光文創」、「亞洲價值」、「國際組織」、「綠色生活」與「城鎮化」等。預計要拜訪的領袖人物,除前述Jamie Oliver外,還包括南韓總統朴槿惠、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緬甸民主革命領袖翁山蘇姬、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電台司令主唱Thom Yorke、Google創辦人Sergey Brin □w國綠黨黨主席Simone Peter 、前半島電視台台長Wadah Khanfar、《哈芬頓郵報》創辦人Arianna Huffington、Zara 與印地紡集團創辦人Amancio Ortega 、好萊塢導演Steven Spielberg…等100位許多人看來是不可能受訪的人物。「為什麼不可能?」呂學海說:「只要敢想,就有可能做到。」
這一屆世界公民島提出拜訪全球百位領袖的任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次呈現出「看見全世界」的企圖,呂學海說,希望遍佈全球的台灣人,「幫助台灣的孩子走出去,讓他們用一個世界心靈鍛鑄自己,並且進一步激勵身邊的台灣青年。」

台灣最大規模的世界領袖採訪計畫,即將啟航。
經過初選後,有四百多位參賽者,在2014年12月21日進入複賽,「世界公民島」邀請國內的學者專家,負責擔任「嚮導」,想要拜訪某位世界領袖的青年,或以個人、或組團,向各負責的嚮導提出旅遊企畫書,並在現場以每人7分鐘為限,敘述自己的旅遊計畫,綜合評分後,選出了62位青年旅行家,每個旅行家都有一位想要拜訪的世界領袖,不足的38位,呂學海說將會保留給全國的國、高中老師(30歲以下),「因為他們在教育現場,是最直接影響孩子世界觀的人。」這個部份的甄選預計在今年的3、4月間進行。
有了想要拜訪的世界領袖名單,並不表示一定能夠如願,畢竟這些人被稱為是世界領袖,想必行程滿檔,如果沒有一個夠好的理由,他們為什麼要接受一個來自台灣的年輕人的訪問呢?關於這點,呂學海說,一方面是旅行家們提出的企畫要有超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則要充份運用「人脈效應」,遍佈世界各地的台灣人,可能會與當地的某個世界領袖,有各種不同的連結,如果願意共襄盛舉,用「好康到相報」的心情,通過這重重人際關係的牽線,就有成行的可能。這個「人脈聯結」的過程,呂學海稱之為「為台灣集氣」。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anley Milgram曾運用「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像是一張蜘蛛網上的一個結點,每個結點都在其他結點上連結,最後構成了「世界人脈」這張大網。這個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人和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人之間的間隔關係都不會超過6個人;也就是說,最多只要透過6個人,這個人就可以連結到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2008年,學者依據當時的Facebook數據資料庫和流量訊息、地域關係,論證人與人的聯繫環節是5.73人,3年後,全世界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間隔環已經縮減到4.74人。這些研究發現,馴@界公民島訪問百位世界領袖的計畫來說,應該具有一定的支持力。呂學海首先是邀請擔任嚮導的百位國內學者專家,每人提供5位他可以聯絡得上的各種領域的國際人物,從其中找出與百位世界領袖可能相關的連繫,先撒出第一張尋人網,「然後再繼續繁衍下去,你認識甲、甲又認識乙……最後就有機會可以聯繫到讓訪問世界領袖得以成行的關鍵人物。」而青年旅行家們自己也要提出一套連繫的計畫。
走出舒適圈這個過程當需要無比的熱心與耐心。史欽泰說,在他成長、工作中,遇到多位人生導師,沒有那些人無私的奉獻,恐怕也很難有今天的他;如今他帶著回饋的心,願竭盡全力,為台灣的年輕人創造機會、幫助他們成長,「有任務的旅行我從第一屆看到第三屆,我真的要說,孩子們旅行回來後,的確是判若兩人。所以我要對年輕人說,走到世界看一看吧,你會有不同的視野與心胸。」
勝出的青年旅行家們提出的拜訪計畫,確實相當具有創意。如預計要拜訪翁山蘇姬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七年級同學曾柏彰,目前正擔任實習醫師,他將會把關了翁山蘇姬15年的囚室與他未來要行醫的醫院做一種超連結,「因為囚室與病房是兩個人性最透明的地方。」來自台大電機系的許瑞福說,他和同學組成的團隊將拜訪Sergey Brin,「我們5個是受過哲學與設計思考訓練的工程師。」對他們這一代來說,Google簡直如同神一般,無所不知,「我們將會設計出10個連Google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去訪問Sergey Brin。」而究竟Sergey Brin會不會接招呢?答案在春天之前就會揭曉。
「想想看,台灣的年輕學子跟翁山蘇姬對談民主、跟Steven Spielberg對談創意的場景!」呂學海想到就覺得興奮。當然,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挑戰,大自如何讓這些世界領袖願意接受台灣年輕人的訪問,小至旅行中生活細節的安排,以及如何募集到足夠的旅費等等,都充滿了困難;這次旅行的嚮導之一、政大哲學系教授林從一鼓勵這些入選的青年旅行家:「旅行本來就是一個『把自己抽離舒適圈』的過程。」另一位嚮導、知名的趨勢觀察家詹偉雄則說:「出發吧!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就是你終於敢去到讓你恐懼的地方,並且歷劫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