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Resize/V1/Uploads/1982/08/1982.08.086.01.cut.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服用草藥,是我國最古老的治病方法。幾千年來,許多中國人利用它保健或對抗疾病。名聞世界的「中藥」,也是從草藥中整理出來的。儘管台灣醫藥發達、醫院林立,但在全台各地,仍能看見許多古色古香的青草鋪,其中所售草藥種類極多,生意也頗好,可見至今仍有不少國人相信草藥的療效。
暑假期間,趙太太帶著小女兒囡囡回國省親。
打下飛機開始,中正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臺北市區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以及娘家附近環境的改變……,都讓去國六年的她有著一份驚喜。
接著而來的,是與親朋好友相聚、接受大家的邀宴、與上街購物。小囡囡也跟著媽媽參與各種活動。或許因天氣太熱,或許因水土不服,或許是活動太頻繁,或是吃的太多、太雜,小囡囡拉肚子了。
趙太太帶囡囡去一家有名的私人兒童醫院治療。治療期間,囡囡止瀉了,但是服藥不能停,一停又恢復原狀。
趙太太急得心慌意亂,除了米湯、稀飯,什麼也不敢給囡囡吃。短短十天,小囡囡瘦得兩頰凹了下去。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0.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擺在罐子裏的有許多是木本植物,都事先經過加工、切片,僅保留根、莖等藥用部位。(鐘永和)
病急之下服草藥
趙太太向一位同學請教該怎麼辦?這位同學簡單明瞭地告訴她:「去青草店買十塊錢鳳尾草,煮水給囡囡喝,保證藥到病除。」
趙太太這位同學素來知道許多偏方,趙太太很信賴她,趕忙到附近菜市場的一家青草鋪去買鳳尾草。
外公外婆因為擔心小外孫女的病況,常打電話回家詢問,一聽女兒在煮草藥給小外孫女吃,急得什麼似的,一面指責女兒太不科學、病急亂投醫,一面與同事談論此事。大家都覺得茲事體大,同事們主張二位老人家應趕回家去制止。二老就各自從辦公室請假回家。
趙太太雖然是留學生,卻堅決相信:草藥藥性不強,即使吃不好,也吃不壞人的。何況草藥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留下的一份醫藥財產,一定有其道理在。
二位老人家說不過女兒,於是做外公的先喝下一杯,覺得味道不錯。過了半小時,也無任何異狀,於是准許女兒餵外孫女吃。
趙太太把鳳尾草汁裝進奶瓶中,又擱進二塊冰糖,然後餵囡囡喝。喝起來像涼茶的滋味,囡囡不拒絕,當天喝了二瓶。
說也奇怪,囡囡不僅自當天晚上就止瀉了,而且胃口大開,吃了稀飯、餅乾和豆漿。
第二天早上趙太太再餵囡囡喝下一瓶,看她精神極好,趙太太大膽地恢復囡囡正常的飲食,自此未再有一點差錯,囡囡痊癒了。
外公外婆十分驚異,將其間經過說給許多同事聽,從此二位老人家的辦公室全都知道鳳尾草的藥效,並且一致驚嘆:咱們中國傳統醫藥還是很有道理的。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1.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清涼退火的百草茶(青草茶),是用含殼草、含風草、紅骨蛇、薄荷……等藥草熬成的。(鐘永和)
養氣、發聲的臭腥草
環球經濟雜誌社社長林建山,經常要上電視、演講、參加座談或講課,說話的時間比一般人長,聲音容易沙啞。他的母親十分心疼,又擔心兒子聲音壞了,會對事業有妨礙,就打聽了一個偏方,用「臭腥草」燉雞給兒子吃,聽說可以潤喉、補中氣。結果是藥效奇佳,林社長吃了幾回,聲音果然清晰宏亮。
他說:「我起初並不信『臭腥草」能潤喉、養聲,只是覺得它與雞同燉的味道不錯,就常常吃它,沒想到真是有效。現在我一個月吃二次臭腥草燉雞,無論講多久的話,都能中氣十足。」
儘管現代醫藥發達,國人已可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是像上述這樣使用草藥的例子仍然很多,甚至可能比看中醫、吃中藥的比率還高些。這是因為草藥不但價格比中藥便宜,而且藥性較淡,許多草藥都可單獨服用,複合服用時也沒有什麼藥方上的講究,因此許多人常買些藥草回家熬茶喝。
除了上述鳳尾草與臭腥草之外,茅根草亦是使用極廣的一種。小孩子出麻疹或水痘時,一般父母都懂得用茅根、甘蔗與胡蘿蔔同煮,熬出甘甜芳香的汁水給孩子服用,可以解熱、清火、祛毒。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2.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許多青草店供有藥草祖師「神農氏」的牌位。(鐘永和)
草藥是人類使用最早的藥物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懂得用草藥治病或健身,外國人使用草藥的例子也相當普遍。事實上原始人類就已懂得使用草藥,可說是人類使用最早的藥物。
臺北啟業書局出版的「中國藥材學」上就記載著:
「原始人類為了尋找食物,常常試嘗各類植物的草、葉、根、果,這樣逐漸遇到一些具有止吐、止血、鎮痛、清涼……等特殊作用的植物。當人類發生病痛時,就會根據經驗,利用這些植物來治療,這便是人類使用草藥的開始……」
因為植物有生長區域的限制,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各類藥草多半在產地附近使用而已,成為一種區域性的藥物。遠在五千年前,中國就有位「神農氏」,開始整理這些區域性的藥草,相傳他曾遍嘗百草,並且「日中七十毒」,而後整理經驗,寫成了「神農本草經」,為我國第一部藥書。不過據後人考證,神農本草經應該不是一個人的著作,而是上古時代許多人用藥經驗的集體結晶。
自「神農氏」以後,中國開始有醫生為人診病下藥,他們更根據自己或他人的用藥經驗著書立說,補充前人知識、經驗的不足。於是各地藥草又有部份逐漸整理歸進「金匱要略」、「傷寒論」、「本草拾餘」、「本草綱目」……等藥書裏面。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3.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山地遍生的水雞爪加水煎煮後,相傳可治肝炎。(鐘永和)
中藥與草藥有分別
這些被整理歸納的,多半為生長區域較廣的藥草。整理的人對各地稱呼不一的藥草,給予統一命名,並把藥草的形式、氣味、藥效、產地、用法,詳細記載在藥書之內。但藥書上所記載的,除藥草外,還加進了動物、昆蟲、礦物等歷代醫者逐漸發現的治病藥物。這些記載在藥書上的藥物,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中藥」。另外一些沒被整理的藥草,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草藥」。草藥與中藥之不同,在於「中藥」系統中的藥草名稱,都是全國通用;但「草藥」系統中的藥草名稱,則多為當地土名。另外中藥的氣味、藥能、用法,都可用中醫的理論解釋,並把它記載在藥書上;但草藥卻還沒有發展出一套醫理可解釋,藥能及用法都只是口耳相傳而已。
不過也有一種較特殊的情況,便是有些藥草雖然已經被記載到中藥裏面,但藥草原產地的使用者,卻依然沿用土名。這些藥草雖然已經變成「中藥」,但原產地的人卻還是把它當成「草藥」,並且一代代流傳下來,這便是為什麼在賣草藥的青草店中可以看見中藥,而中藥行裏也可以發現一些草藥的原因。儘管藥草相同,但中藥店跟草藥店所使用的藥名,卻常是不一樣的。
例如在中藥店中有種叫「蘩縷」的藥草,在草藥店中的名字卻是「茶匙癀」。還有中藥店的「地錦」,草藥店叫「紅骨蛇」。總之,中藥店的藥草名,都是沿用「本草綱目」上的記載;而草藥店的藥草名,則只是當地(產地)的土名而已。儘管名稱相異,但中藥藥書上記載的藥效、用法,跟草藥口耳相傳的藥效、用法,倒是相去不遠。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4.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海芙蓉是一種海草,相傳與豬尾巴同燉後可治風濕痛。(鐘永和)
南方人較懂得用草藥
一般說來,中國南方省份所使用的草藥比北方多。這是因為南方的氣候比較濕熱,草本植物生長較多,人民也比較容易生病。為了抵抗疾病,便摘取當地土產的藥草來治病。而這些藥草中,又有很多是僅能在熱帶生長的,也僅有南方人士使用,因此在「本草綱目」等藥書上就沒有記載,這些藥草就成了「草藥」。南方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草藥出產很多,人民多懂得使用。臺灣的藥草使用知識,也是從大陸南方省份流傳過來的。
目前本地人使用的草藥,多來自兩個系統——一是由福建漳泉傳來的閩南系統;另一則是由廣東傳來的客家系統。這是因為臺灣與福建、廣東同處亞熱帶,生長的藥草大致相似;再加上早期移民來台的人,幾乎都來自這兩個省份,他們帶來了當地草藥的使用方法,在台採集藥草服用,逐漸流傳下來,就變成現在臺灣青草店所賣的草藥內容。
臺灣藥草的內容,並沒有正式記載。一般青草店賣的,大約是兩百味左右,分為乾、濕兩種。乾的藥草大都先經過加工,僅保留根、莖等藥效較強部位,切片或研成粉末裝在罐子裏;也有些是全草曬乾,再整捆的裝進麻袋。濕的都是剛採回的新鮮藥草,它們成堆置放在木架上,供顧客挑選。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5.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巴仙掌與瘦肉同燉,相傳亦對肝炎有治療效果。(鐘永和)
乾、濕藥草藥性並無分別
除了左手香、八卦癀等要榨汁的藥草不能曬乾外,乾、濕藥草的藥效都是一樣的。藥草乾、濕的處理,是依產地的遠、近而定。以北部的青草店為例,如果是南部出產的藥草,運到北部可能會爛掉,所以都在產地先行曬乾。至於北部產的藥草因靠近賣地,進貨容易,因此都趁著新鮮出售。這些新鮮藥草大約二、三天就會腐爛,沒賣掉的就得丟棄。不過一般青草店的生意都很好(乾、濕藥草都一樣),因此丟棄的藥草很少。
市售的藥草,是由專門的採藥人採集,再大批賣給各地的草藥鋪。本地的採藥人,多半沒有植物分類的常識,也未經過專家指導,他們怎麼懂得辨別藥草呢?有廿來年採藥經驗的陳木火說:
「這全得靠經驗。我十二歲就跟父親上山採藥,三、四年下來,差不多就都摸熟了。我們根據藥草的外形、色澤與味道來辨別,通常都不會有失誤。不過有些藥草外形相似,或是藥用根、莖是埋在地下的,就得特別小心,偶爾疏忽,也可能弄錯。」
除在山中或野外採擷草藥外,這些專業的採藥人有的還自己闢地種植草藥,像:左手香、豬母乳……等一類藥草,可以在平地或較低山地生長得很好。
![](/Image/Resize/V1/Uploads/1982/08/1982.08.088.04.cut.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蘆薈榨汁後與瘦肉同燉,亦傳說可治肝炎。(鐘永和)
採集藥草自有一番樂趣
過去臺灣還不像今天這樣開發建設時,近郊山區隨手都可採到大把的藥草。如今土地充分開發利用,原生長在平地或半山地區的藥草,近年來多由藥草園種植供應;但像金線蓮之類必須生長在高山上的藥草,還是得攀爬至高山巔處才可採得。一般採藥人並不以在山林中奔波為苦,他們喜歡離開萬丈紅塵,到闃無人煙的山區中尋覓和採擷各種藥草,不僅充分活動筋骨,呼吸了最新鮮的空氣,同時有一種「尋寶」的樂趣。
藥草的市價,是看藥草本身採擷的難易而定。生長在高山的金線蓮,一斤要賣到新台幣三、四千元;而河堤、田埂上就能採到的月桃巢、含風草,一斤卻只賣三、四十元。通常遠處運來的藥草,因為加上曬乾的工資及運費,價錢比近郊的新鮮藥草貴一點。不過大部份的藥草都還是很便宜,一般藥草都是十塊錢就能買到一大把。
夏天天氣炎熱,青草店的生意最好。很多人買回紅骨蛇、含殼草、臭腥草、薄荷……等藥草熬成青草茶,喝了可以清涼退火。一般人服用草藥,都是加大量的水煮成茶水飲用,所以用藥的份量、水量的多寡和煎煮時間的長短,並無一定限制,濃淡可憑服用者自行調配。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6.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細白的茅根草,與甘蔗、胡蘿蔔同煮,相傳適合給小兒在出麻疹、水痘時服用。(鐘永和)
草藥服法並無一定處方限制
至於巴仙掌、水雞爪、海芙蓉……等治病的藥草,就有份量的限制了。這些限制,藥書並沒記載,用多少藥量、加多少水、怎麼煎煮,全憑業者多年的經驗,或視患者的體質及病情輕重而定。
顧客買回的藥草,不管是乾是濕,都要先洗乾淨。多半是加水煮成茶喝,只有少數加上排骨、土雞、或里肌肉同燉。
有些像八卦癀、左手香等新鮮藥草,是要榨汁喝的。對於不知用法的顧客,草藥店老闆多半會教給他們如何配方與如何煎煮。這些用藥經驗多半由一代代口耳相傳,也有少部份是從老顧客口中探聽出來的。如果業者的下一代沒興趣,某些草藥的服用法可能就失傳了。
目前國內喜歡服用草藥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多半在小時候就有服用草藥的經驗,習慣以草藥來治病或強身,對草藥的藥效也有相當的信心。儘管目前西醫、西藥發達,他們仍喜歡採用傳統的藥方,有人這樣以為:「西藥治病太『霸道』了,不似中藥『王道』。西藥往往治好這個毛病,又引發了另一個毛病;不似草藥的藥性溫和,吃多了也不會有什麼壞處。」這可以說明草藥在現代化社會中仍有其地位的原因。但是,如果遇到急性重症,草藥往往會顯出它緩不濟急的缺點。因此即使非常信賴草藥的人,當罹患急性病時,通常還是先找西醫穩住病情,然後再吃中藥或草藥加以調理。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7.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左手香榨汁拌蜂蜜喝,對治療喉嚨痛有效果。(鐘永和)
常服草藥,身體康健
一位住在萬華的陳益和老先生,服用草藥已有八十來年的經驗,他說:
「我一生下地,家人就以甘草與黃蓮熬汁給我服用,說是可以清胎毒,然後再吃奶。以後我的皮膚果然很健康,沒有長過痱子、癤子或濕疹。除了生病時去抓草藥來吃之外,夏天我一定天天喝青草茶,可以清肝、降火,別看我年紀一大把,卻沒什麼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毛病。」
另一位服用草藥有七十年經驗的曾木旺老先生也說:
「是啊!我這一輩子不知吃了多少草藥,強身保健很有用的,所以我很少生病。生病嘛,也是小病,吃草藥也就吃好了。比方說如果患了感冒,或是發燒、咳嗽,就用八卦癀榨汁拌蜂蜜喝,或用芙蓉葉加冰糖煮來吃。我有一個朋友,一向相信西醫、西藥,認為中醫、中藥是落伍的,他有風濕病,治了很久都治不好,我介紹他用海芙蓉燉豬尾巴吃,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吃,果然慢慢就好了,此後他對草藥的印象整個改變了。」
這兩位草藥的老顧客都是紅光滿面,一點也看不出老態龍鍾的樣子。雖然他們篤信草藥,但他們的子孫卻都不信。曾老先生就很痛心的說,有一次他的孫子喉嚨痛,他用左手香榨汁拌蜂蜜給孫子吃,卻被兒子倒掉了,他說:
「明明喝了就可治好的藥不喝,卻把我的孫子帶去看西醫,挨了好幾針,吃了好多特效藥,後來喉嚨痛是治好了,但是小孩子面黃肌瘦、沒有胃口,想來是那些藥性太強的黴素把胃傷了。」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8.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八卦外表有針刺,削去針刺後榨汁喝,可褪熱、去火。(鐘永和)
沒有藥草專業醫生
像曾老先生這種例子很多,因為草藥雖是我國傳統醫術的一部分,但至今卻仍是一項沒有系統、沒有記載的土方法。政府想輔導或管理都很難著手。中醫有中醫師,我國政府規定,必須經過國家考試及格,才能開業診病或處方。但對草藥的使用,一直沒有適當的檢定與管理辦法,當然也沒有考試及格的「草藥醫生」。使用草藥的人,只是憑著口傳的方法與實際用藥的經驗;在一切講求「科學」的現在,容易給人原始、落後的印象。
雖然有一部份已經記載到中藥藥書裏的草藥,可以用中藥四氣、五味、升降、浮沈的理論來解釋,但大部份的草藥,都無藥書記載,對於藥性、藥效,也都無法用中藥的理論來解釋。就算能解釋,年輕人期望以植物化學、藥理學來分析、研究其成分;對四氣、五味、陰陽五行……而言,大家亦希望能以西醫西藥的原理來映證與解釋其功能與作用。
事實上,有許多草藥經過我國或外國的醫藥專家研究分析之後,已能找出其中可以與西藥映證的治療成分。例如可治頭痛、頭暈的薄荷,經化學分析後,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薄荷酮,這種物質能刺激神經中樞,使人興奮、清醒。
例如相傳可治咳嗽的車前草,分析它的化學成分,也發現其中有車前子鹼,當車前子鹼作用於呼吸中樞時,會使呼吸動作深、大而緩慢,因此可抑制咳嗽。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39.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豬母乳與瘦肉同燉,相傳可治糖尿病。(鐘永和)
應以複合配方的湯液來研究分析
可是大部份藥草所分析出的成分,都只是相當普通的物質。例如相傳可治高血壓的雞腸草,分析其成分,只不過是澱粉、葡萄糖……等,實在無法解釋雞腸草何以能治高血壓。關於這一點,中國醫藥研究所所長劉國柱解釋說:
「因為治病的藥草許多是復方使用,而且有的要加入肉類同燉,這樣會使單味藥草中的分子結構改變。所以真要明瞭藥草治病的道理,要由複合煎煮而成的湯液分析才能明白。並且用藥的份量、加水的多寡跟煎煮的方式,也要全按古法從事,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目前國內有關中藥、草藥研究,在朝這方向努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中、草藥的研究相當重視,每年核撥的研究經費都在新台幣千萬元以上,但目前研究的範圍,並不是全部的中、草藥,而只是針對能治療慢性病或癌症的藥草。負責策畫這些研究的國科會生物處處長謝克昌說:
「全面的研究,需要投下更多的人力、財力與物力,而且不見得會有結果。因此我們先揀重點開始,因為今天大部份的病症,西藥都已能有效對付;而癌症和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痛……等慢性病,目前西醫西藥較無力對付,且用藥多有副作用,因此我們把研究的重點擺在這方面。這類的研究工作不只是我國在做,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英、法、日、德……等國,也在嘗試從我國的中藥草藥裡,找出可以治慢性病或癌症的成分」。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40.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紅三七加冰糖與水煎煮,相傳可治咳嗽。(鐘永和)
國內研究積極進行
目前國內從事中藥、草藥研究的單位,有:中國醫藥研究所(血壓、血糖、抗菌及潰瘍研究);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癌症研究);台大醫學院(中、草藥分析);陽朋醫學院(中、草藥副作用研究)。除中國醫藥研究所每年有固定的研究經費外(今年的經費是新台幣九百多萬元),國科會每年撥發五百萬元左右,委託上述醫院、學校,從事中國傳統藥材的研究。
許多關心中藥研究的人建議,不如把各研究機構統一起來,集合大家的設備、人力、經費與智慧,或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國科會生物處謝處長說:
「把研究機構集中,需要相當龐大的經費來建築房舍、購買儀器設備與負擔研究人員薪津。目前我們利用各單位既有的房舍、設備與人員,從事各項研究工作,能省去上述開支,而把經費全部投入研究項目上。各單位的研究工作,我們在進行前均經妥善的規畫,也定期召開會議,大家提出研究報告,讓彼此瞭解研究進度與成果。」
藥草的分析研究,無疑是一項艱難而長遠的工作,必須集合各方面的專家:由藥用植物學專家,研究藥用植物的生態、分類;生物學專家,研究植物藥用部位的採集、加工;植物化學專家,提煉分析其中的成分;藥理學家,負責證實它的治療效果。發現了有效的成分後,還要由製劑學專家研究製造綜合方劑、顆粒劑、口服液或注射液,才能大量生產,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這些也就是中藥、草藥研究工作的重點。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41.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國內已開始以科學方法研究藥草。(鐘永和)
![](/Image/Resize/V1/Uploads/2016/03/0db31497-6f19-42f8-94fd-661d75360d0c/MiK_201106_00194142.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青草店店主抓起一把藥草,準備稱重後賣給顧客。(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