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業外移中國大陸、東南亞並非新鮮事,但是以往多以「來料加工」的成衣業或大宗布料為主,而近年這波跨海投資東協國家的,卻是原本台灣紡織強項、技術門檻高的針織布大廠,和最上游端的化學纖維廠,不免引人疑慮,是否將引發另一波產業外移?
在利弊得失之間,從業人員高達20萬人的紡織業,有學界估計「東協加3」將可能使1萬2,000人工作不保;但台灣一旦與中國大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受惠最大的也將是紡織業。
究竟,東協整合對紡織業──台灣創匯的重點產業──具體影響為何?在台商積極前進東協卡位之際,台灣又該做些什麼,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5月下旬,燠熱的胡志明市常會在下午來一陣生猛有力的雷陣雨,那股傾洩而下的氣勢彷彿越南近年快速發展的經濟,令人屏息。
位於胡志明東北方一個小時車程的同奈省,是著名的台商大本營,隔壁巴地頭頓省的美春A2工業區,原本還是一片荒地,6年前,打頭陣的陽明海運來此開發,又計畫投資美春港,吸引了不少廠商如鮑亨鋼鐵、寶成集團的關係企業泰成皮革等進駐。台灣針織布第一大廠「儒鴻織染」的新廠,今年5月也在此開工。
以「針織布」起家的儒鴻,是全球知名運動休閒品牌愛迪達、耐吉等的主要供應商,專長在各類功能性布料如抗菌、排汗、自行車衣料的開發製作。近年為了因應品牌商從設計到製造的整體委外ODM要求,向下游垂直整合,發展出從布料到服裝設計、成衣製作的「一次購足」服務。在其全球布局中,成衣廠分設在柬埔寨、越南及非洲賴索托,但核心的織布和染整共4個廠,則一直留在台灣。
2007年,儒鴻的投資布局有了改變。這個改變固然是為了因應東協整合的新挑戰,也是儒鴻升級壯大的新契機。
「我們的織布機每台都住『套房』,」儒鴻越南織布染整一貫廠的廠長陳恩全帶記者參觀這座4,000萬美元投資的廠區,挑高6米的簇新廠房中,一部部來自德、日名廠的織布機被透明隔間格開,房間左右牆面各懸掛48顆紗錠,位在中間、外型神似飛碟的機台上,一顆顆「彈性紗」圍成一圈,三方紗線就在不停地交錯穿梭中,織成了一長片胚布。
陳恩全解釋,為了保持布面的平整和彈性,「套房」需控制在濕度65度、溫度攝氏25度,隔間則是為了避免不同機台間的互相污染,例如預防織「色紗」的機台污染了無色的胚布機台。
面對全球紡織業的激烈競爭,台灣若能上、中、下游同步升級,開發出新一代紡織品,就可讓廠商根留台灣、永續發展。圖為儒鴻台北總公司樣品室。
染整學問大
另一區染整廠的流程更是繁複許多,分為「染紗」和「染布」兩大部門。以染紗來說,最先的工序是把一捲捲紗線以機台放鬆,以便能均勻浸泡染料,接下來將多個紗捲串在不袗架上,三、四十串構成一組,放入大型圓桶染缸,以電腦控制加入染料、設定溫度,進行染色程序,最後經脫水、展開、烘乾而大功告成。
別以為染整是前景黯淡的「污染產業」,它可是紡織業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技術門道頗深,「兩缸一模一樣的水溫和染劑,不同的人,染出的效果就是不同!」台灣紡織研究所產業推廣部副主任鄭凱方表示,由於染整工序標準化不易,每批織物依材質、物性、紗線張力控制等條件不同,染出的結果──包括光澤、均勻度、色牢度、手感等──都不盡相同,台灣師傅的經驗和產業know-how,多年來一直是台灣織布工業中極具競爭力的一環。
陳恩全帶記者參觀染整打樣室時,只見自動滴料機、紅外線染缸、標準對色燈等先進設施林林總總,彷彿走入一座科學實驗室。為了因應越南水質不同,他們必須重新建立一套染料配比資料庫──在各級溫度下要染出某種色澤,需要怎樣的染料濃度配比。數以萬計的樣本實驗,工程十分浩大。
像儒鴻這種規模和規格的織染廠,在紡織技術仍相當落後的越南,堪稱首屈一指。
近年台灣紡織業的中、上游紛紛跨海投資東協國家卡位,對企業來說是掌握商機,但是否會損及台灣紡織業整體競爭力,值得深思。圖為儒鴻越南廠中紗線染色前蓬鬆的工序,隨後掛在紡車上,準備過磅。
搶攻東協市場
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表示,他之所以將這塊核心領域帶進越南,除了眾所周知的勞力成本考量(越南染整勞工平均薪資為台灣的1/5)外,「接近市場」和「東協整合」是另外二大因素。
「我們的布要銷到柬埔寨、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在近年來交貨期愈縮愈短的趨勢下,越南距客戶近,可以走成本低的陸運,又和東協國家互免關稅,自然有優勢。」他說,由於東協國家生產的針織布品質不穩定,近年儒鴻接了不少新訂單,台灣廠已不足以供應,必須擴大生產基地。
「儒鴻越南廠目前的規模已是台灣4個廠的總合,第一期產能60萬公斤,和台灣不相上下,第二期上線後,產能將提升為台灣母廠的2倍大。」再者,台塑集團的化纖廠已於2000年先到越南投資,布的上游原料不虞匱乏,他們就更如虎添翼了!
雖說儒鴻是「擴大」海外生產基地,而非將台灣的設備或產能「外移」,而且總部仍在台灣,但從台灣的角度看,台商為因應「東協加N」,保守估計近5年來至少已有10家化纖、紡織上市上櫃公司到東協國家投資或擴廠,類似儒鴻、台化等大廠精銳競出,難道不會損及台灣的出口競爭力?
據紡拓會和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統計,台灣的紡織貿易長期以來都是以布料為主力,近5年來占紡織品出口值的6成比重。以2008年為例,出口額109億美元(年產值新台幣4,468億)中,纖維占1成、紗線占2 成、布料占近6成、成衣和雜項約1成。
為了因應越南水質,儒鴻染整廠必須重建一套染料配比資料庫,工程相當龐大。圖中員工正在整理資料庫的樣品布。
台灣布金雞母
而布料結構中,技術門檻高的布種──針織布和特種布──超過6 成,主要供應高階布料給亞洲地區的成衣業者。
「台灣布料的競爭力,來自和中上游的垂直整合,從生產聚酯粒、抽絲、紡紗,一路到織布、染整,速度快、品質好,創造出極高的附加價值。」紡研所產業資訊推廣部主任邱勝福表示,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由於石化產業基礎厚實,過去化纖的生產「量大質優」,強力帶動了一整個產業的發展。
4大化纖產品中,高單價的耐龍纖維是台灣強項,在製程上,長纖抽絲和加工絲技術也領先大陸至少3-5年;短纖則因大陸產能快速成長,大部分台商均已將生產基地移轉過去。
台商習於整體作戰、互相奧援的整體競爭優勢,正是儒鴻針織布在東協國家訂單不斷的原因,也是台灣歷年來在大陸強力追趕下,仍能保持以布料為出口大宗、持續創匯的原因。
然而,台灣上中下游緊密結合、快速反應市場的優勢,能保持多久?是否會被越南逐漸群聚的產業追上?
染整技術門道深,是台灣紡織業極具競爭力的一環。圖為儒鴻越南廠的染整樣品室中琳瑯滿目的自動滴料機。
產業群聚越南
原來,越南政府為提升國家紡織業競爭力,於2001年時擬定了「2010紡織成衣發展策略」,目標在提升原物料自製率,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纖維、編織、染整等中上游產業,只要投資新設備、新技術等即可享有政策優惠,希望在2010年時,化纖、棉花等主副原料的自有率可以達到75%(目前為2到5成)。
雖然,這個高自製率目標短期內難以達成,但近年的確吸引了不少各國中上游業者──如馬來西亞Pamatex Berhad集團、韓國Daewon集團,及台灣的台塑集團等來此投資。
以台塑集團旗下的「台灣興業」為例,投資額高達百億元台幣的新廠,地點選在同奈省的仁澤工業區,包括發電廠、紡織廠,而紡織部分包括長纖、短纖、抽絲、紡紗、織布、染整等全系列投資。
另一方面,全球紡織業大環境的變遷,也促使各大企業將眼光轉向東協。
2005年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主導下,30年來的紡織「緊箍咒」──配額制度──解除、貿易保護傘消失後,全球成衣廠進入真槍實彈的肉搏戰,越南因2007年加入WTO,更吸引了國際成衣大廠大量投入。
台灣的成衣大廠、紡織績優股「聚陽」以前在全球有九、十個據點,4年前配額取消、不再需要化整為零搶配額後,已將中美洲的工廠結束,重心都集中到亞洲的5 個據點。
聚陽發言人王泰昌表示,以成衣業最關鍵的生產要素──原料和人力來說,放眼全球,亞洲還是最具競爭力的地區。而眼看台商紡織同業幾乎在越南「全員到齊」,未來群聚效應逐漸發酵,越南成為繼大陸後的台灣紡織業第二基地,並非不可能。
單一生產基地
「東協整合,使廠商可在區域內遊走,10個會員國各有優勢,使生產基地變大了!」1990年代初即前往泰國投資、目前為泰國第3大布廠東帝士紡織行銷經理康樹德說,企業投資考量的因素不外乎接近原料、市場、人力,現在東協10國即將完成經濟統合,可說要原料有原料、要技術、人力都可找得到,對企業跨國布局十分有利,只要進入其中任何一國,就等於拿到一張全區通行證,可充分運用各國相對有利資源,做出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十幾歲即隨父親到泰國定居、泰文流利的康樹德以東帝士的東協布局為例,他們生產的男裝褲料為100%長纖布,因此布廠設在紡織技術高的泰國;成衣廠則放在勞工充沛的印尼、越南;管理人才從馬來西亞聘請,來管理同屬回教背景的印尼成衣廠,至於原料長纖紗,因東協不生產,仍從台灣母廠進口。
母以子貴
東協經濟統合、各國的政策誘因、單一生產基地、配額不再等等外在環境的變遷,造成全球企業聚焦東協;然而,這些長年在海外打拚的台商並未忘記自己的初衷──外移,是為了讓根扎得更深更穩。
以儒鴻來說,到越南設立布廠是為了拉大產品線,提高企業競爭力。他們將原本在台灣毛利差、門檻低的針織布重新撿回在越南生產,而單價高、少量多樣、交期短的布種則留在台灣,對織布本業來說是水平整合,可更彈性地調度資源。
12年前即到越南投資、50年歷史的老字號台南紡織的故事,更是一個「母以子貴」的例證。
當年因為紡紗不敵大陸以量制價優勢,台南紡織被迫將一整個紡紗廠的設備移到越南,台灣總公司則保留上游的化纖廠和部分紡紗廠。
想不到的是,原本可能遭廉價出清的紡紗廠,到了越南卻「鹹魚大翻身」,天時地利人和下,10年來產能放大10倍,目前已是越南最大的紡紗廠,產能52萬錠,佔全越南的1/5,近年除了向下投資布廠、染整廠,還跨足建築等多角經營。
天作之合
坐在同奈省邊河工業區寬敞的辦公室裡,南紡副總經理羅耀棠以台灣商人特有的幹練、快節奏,分析南紡在越南「無人能敵」的競爭力:紡紗是投資成本極大的行業(一座10萬錠紗廠投資額約8千萬美元),原料採購金額又龐大,他們在資金運籌上有自己一套,加上充分運用越南的生產優勢,錦上添花的是,「我們的客戶正是『東協加3』!」現在,不論是在東協10國內,或從東協賣到中、日、韓,只要取得原產地證明,已經全部免稅。「若在台灣,要付4%-8%不等的關稅,豈不是賺的錢都拿去繳稅了!」
南紡打拚東協有成之際,也成了吸納台灣總公司短纖產能的救火隊,同時也平行和母廠做分工整合──台灣做技術性高的長纖抽絲加工,越南做程序冗長、人力較多的短纖紡紗,可相互調度、分進合擊。
「我們每年讓總公司增加三、四億台幣的獲利,是台灣本業獲利的1.5倍!」羅耀棠滿意地說。
星期六的早晨,勤奮的越南人7點就上工了,台南紡織的廠房內,機台聲隆隆,棉絮飛舞中,只見工人戴著口罩,清花、梳棉、牽伸、加撚,熟練的將棉條、紗線上下機台、整理檢查。廠區外大片草坪花圃,高挑雪白的中式牌樓,在異鄉灰濛濛的工業區內顯得格外耀眼。
有人說,台商在東協土地上的漂亮演出,是台灣免於被邊緣化的後盾,在東協加速起飛的年代,他們的後續故事想必更加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