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島,就像它名字一樣,一眼望去,盡是鬱鬱蔥蔥的綠林。未經汙染的海水,清澈湛藍;島上到處可見低頭吃草的羊兒、漫遊閒逛的雞群,以及島民自在、從容的生活態度……,處處洋溢著與世無爭的淳樸與祥和。
踏上綠島,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滿山遍野蒼翠的林木,猶沾著昨夜的露珠,迎著晨曦,晶瑩耀爍。回首眺望,遠處海天一色,綴以數點漁舟和翱翔海鳥。海風拂面,帶來一片沁涼。

由高處俯瞰綠島,可以看到蜿蜒曲折的海岸線、碧綠蒼翠的林木,及屋宇田舍,景色美麗。(歐陽芷汀/周嘉華)
居民來自福建,以漁撈為生
綠島原名「火燒島」,位於臺東東邊十六里的太平洋中,行政上屬於臺東縣的一鄉。由臺東來此,乘船需一個半小時,搭機則只要十二分鐘。全島面積約十六平方公里,次於澎湖本島、蘭嶼、漁翁島,為臺灣第四大離島。關於「火燒島」的名稱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以前島上的阿眉山與觀音洞一帶,有團大火球不斷滾動;也有人說是因為明末清初時,島上曾發生一次大火災,幾乎燒遍全島,因而得名。
另一種較普遍,也較有人情味的說法是,島民出海捕魚,有時會碰到濃霧,為了導引漁船歸航,漁民家屬常在山頭燒火做為指標。每到夜間,島上到處火光耀天,而得「火燒」之名。臺灣光復後,政府以火燒島名稱不雅,改名為綠島。
早在一百八十年前,先民就已經發現了綠島的迷人之處。根據「恆春縣志」記載,清朝嘉慶九年,福州人陳必先從小琉球乘船到恆春經商,中途遭遇颱風,船隻飄流至綠島。他為島上的美景所吸引,返回福州後,便率領同鄉數十人,來到綠島定居。這就是綠島先民的由來。
現在綠島約有居民三千八百人,多聚居在南寮、中寮、公館三個村落。靠海吃海,綠島附近海面又有太平洋暖流(黑潮)經過,魚藏量豐富,尤其盛產龍蝦、貝類,因此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島民,都賴漁撈為生。去年的漁獲量約一百二十萬公斤,價值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多運往臺東銷售。

飛機是綠島與外界聯繫的主要交通工具。(歐陽芷汀/周嘉華)
名符其實的「雜貨店」
除了天然的美景外,更吸引遊客的,是島上那種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祥和氣氛,這種氣氛從每一個島民的言行舉止中散發出來,使得觀光客也能感受到那分寧謐與平和,而消彌心中的憂煩。
像許多機場一樣,綠島機場也有些專做觀光客生意的包租汽車;不同的是,這裏的包租汽車不刻意排班、不拉客、不搶客。司機們把車停妥,便三兩成群地聚集聊天。他們之間有一種默契,有人叫車時,便按著習慣順序,依次載客。有的司機索性在家堶圊,輪到他的時候,總有人去通知他,而不會趁機搶生意。
開車環島一周,約需一個小時。我們坐上包租汽車,司機熱心地客串導遊,沿途向我們介紹風景及講述地方典故。
沿著綠島唯一的街道——環島公路,車子首先進入南寮村。這是綠島鄉的行政中心,鄉公所、派出所、農會、漁會、學校等機關林立,還有幾家小吃店和雜貨店。小吃店中賣的多是綠島特產——海鮮,而雜貨店裏賣的東西可多啦!綠島人不興上市場購物,雖然國民市場已蓋好大半年了,卻乏人問津,主要的交易場所就是雜貨店。因此,這裏的雜貨店既是市場、百貨店、也是藥房,店中除了販賣一般日用品外,還賣蔬菜、水果、乾糧、米、暈車藥、感冒藥……,一應俱全,真是名符其實的「雜貨店」。

:綠島的環島公車,每小時一班,沿途不設站,隨處可上下車。(歐陽芷汀/周嘉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綠島車輛不多,街上相當寂靜。除了十餘部包租汽車外,每小時有一班公共汽車。年輕人也騎摩托車。但多數人的交通工具,仍是自己的兩條腿。住在這裡,真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兩個並坐在門口板凳上的婦女邊撿菜、邊聊天。這些動作、語聲,非但沒有破壞街上的寂靜,反而予人一種更安祥的感覺。
綠島鄉民民性羞怯、和善而好客。由於風氣保守,他們剛和陌生人接觸時,總會有點拘謹、羞澀,但在交談之後,雙方逐漸熟稔,他們便開始慇勤地招呼客人,洋溢著濃郁的人情味。
李水來今年六十八歲,兒女都已成人,並先後離鄉到臺灣謀求發展。兒女在經濟基礎穩固之後,便把母親接去奉養。但李水來住不慣都市中門戶緊閉的公寓,吸不慣汙染過的空氣,也受不了不絕於耳的喇叭聲。幾經思考,她又搬回綠島。她說:「還是綠島好——空氣好、親友好、風景好……,這裏才是我的家。」
有這種想法的,不僅是她一個。許多年輕一代的綠島人,雖然出外工作,卻仍心繫家鄉。有些人還打算,趁年輕時好好奮鬥,在外頭多賺點錢,待退休後,再回綠島頤養天年。因此,他們也很注意綠島的動態,家鄉如有需要幫助之處,都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資助興建綠島國民中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海底溫泉,水清見底,許多人愛在這裏掬水洗臉。(歐陽芷汀/周嘉華)
在島上扎根的人
民國五十七年,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綠島籌設國中,建校費用由中央補助,但購買校地的費用則需地方政府自行籌措。當時綠島鄉公所的財務情況不佳,沒錢買地,於是發起樂捐。結果,百分之八十的購地經費,都是在外工作的綠島人匯寄回來的。
雖然孤懸海中,綠島卻不寂寞,離鄉的人惦著它,還有許多人關懷它。綠島國中十五位老師中,有半數都是志願前來服務的外地人,其中包括校長陳月瓊女士。
陳校長服務於教育界已二十年,原本任教於臺北市金華女子國民中學。參加國中校長甄試合格後,她在志願欄上,填上「特殊偏遠」,因此被分發到綠島國中。陳校長今年四十一歲,未婚,所以她能將全付心力放在學校。有人問瘦削的陳校長,何以有這麼大的勇氣和決心,隻身到這樣偏遠的地方來?她帶著一抹堅毅的笑容說:「做事,就要從最苦的地方做起。」
在綠島教書是真苦。學校經費按學生人數計算,綠島國中只有一百九十個學生,因此每月的經費僅新台幣四千九百二十元。這些錢要支付印刷、文具、紙張、水電、差旅……等費用,難免捉襟見肘。校中的人手也不夠,每位老師幾乎都得兼任行政工作。

鏢魚是綠島鄉民的拿手好戲。綠島沿岸的魚是熱帶魚的一種,表皮顏色鮮豔,非常美觀。(歐陽芷汀/周嘉華)
來自各方的關懷
物質生活如此匱乏,但陳校長和每個老師都表示,精神生活十分愉快。陳校長比較臺北和綠島兩地的學生,說:「臺北學生活潑大方,這裏的學生則較羞怯、純真。」
綠島國中的福利社採自助方式,買東西時,學生自己投錢、找錢,實施半年以來,帳目從沒有不符的情形,令陳校長深感欣慰。
在這個「迷你」國中裡,師生間的關係特別密切,每有活動,總是全校師生一起參加。他們共同開闢校園中的菜圃,一起到海邊採集生物,製作標本。教歷史的高祿英老師,在念大學時就愛彈彈唱唱,現在他更不寂寞,校園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彈著吉他,和學生同聲歡唱的景象。掃除時,陳校長看到地沒掃乾淨,順手拿起掃把,就加入清掃行列。這些鏡頭是許多設備好、人數多的「大」學校所罕見的,叫人看了十分感動。
校長和老師們服務奉獻的精神也感動了社會大眾。去年底,國內有家電視公司報導了綠島國中的經濟窘境,立刻引起廣泛的關注,大批關懷、鼓勵的信件和各類贈品湧進綠島國中,各界捐贈的物品包括:鋼琴、錄放影機、書報雜誌、摩托車……等。

綠島海邊生長海芙蓉,可治風濕,是高貴的中藥藥材。(歐陽芷汀/周嘉華)
養鹿帶來大筆財富
政府為提高綠島知識水準,及改善居民生活,除設立綠島國中外,還有種種措施。首先是公費保送綠島鄉的優秀學生,培養他們讀完大學,再回鄉服務。民國六十五年後,更積極推廣畜牧事業,以改善島民生活。由於綠島多牧草,適合梅花鹿飼用,而且鹿茸、鹿鞭具滋補的功效,可以製成中藥,經濟效益頗高,因此飼養梅花鹿成為推廣重點。開始時,由鄉公所出資購買種鹿,以分紅方式委託鄉內低收入戶飼養管理,並將部分的新生鹿分配給其他島民,讓更多的農戶飼養。目前綠島已成為臺灣省的梅花鹿飼養專業區,島上居民幾乎家家都養鹿,除為綠島增添美景外,也為島民帶來大筆財富。
隨著收入的增加,島上居民物質生活的水準逐漸提高。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等電氣化設備,摩托車相當普遍,大興土木的情形也隨處可見。
鄉民蓋樓房多半自己動手,偶有鄰居幫助,但也有些工程,卻包給一群理著光頭、穿著藍色制服的壯漢負責。他們工作時也相互談笑,但大多數時間都很專注、賣力。有的磨石子,有的漆油漆,有的砌水泥……,動作俐落迅捷。這批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從何而來呢?仔細一看,赫然發現他們制服上都繡著「綠監」兩字。原來他們都是綠島監獄的受刑人。

綠島居民多靠捕魚為生。他們清晨出海,午後歸航。(歐陽芷汀/周嘉華)
綠監服刑竟是福
以前本地人提起「火燒島」,就會聯想到管訓隊及監獄。綠島至今仍設有關管重刑犯的監獄,因此常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那些被認為「惡性重大」的人,在這僻靜的小島上有何感受呢?擄人勒贖、被判了十五年徒刑,又屢在獄中打架,而被移送綠島監獄服刑的傅建中說:「綠島監獄規定受刑人每天要靜坐一小時。剛開始時,我根本定不下心,不斷胡思亂想,覺得煩躁無比,靜坐對我而言,簡直是種痛苦的刑罰。後來,我漸漸能沉靜下來,開始檢討過去的所做所為,有一天在靜坐時,我豁然有所領悟,這輩子第一次用心地回顧過去,並考慮未來。」此後,他平心靜氣地在綠監服刑,由於表現優良,再過幾個月就可以假釋出獄了。他還打算將來以在獄中所學的建築、貝殼畫等技術謀生,重新做人。對他來說,在綠島服刑竟是人生的一個轉機。

飼養梅花鹿,是綠島鄉民的主要副業。(歐陽芷汀/周嘉華)
岸邊礁石故事多
車子經過中寮、公館後,漸漸駛入郊區。綠島是礁岩組成的小島,多丘陵和台地,地形不高,但形勢陡峭。山路盡是凹凸的石塊,多踏腳處,故不滑溜。快步登上山頂,可遠眺波濤壯闊的大海,欣賞浪濤拍岸,細聆澎湃的濤聲,海風迎面襲來,吹得遊客頭髮飛揚、衣衫飄動。
海邊屹立的礁石,不知經過多少世紀的風吹、浪打,而呈現今日各種奇特的風貌。歲月的滄桑,人類的恩怨愛恨,猶如海浪消逝無蹤,卻又在岩上刻畫痕跡歷歷。
有些礁石經過海水長期侵蝕後,形成了牛頭、睡美人、望夫石等形狀。牛頭山像一隻趴著憩息的牛;睡美人猶如一個巧妝佳人,面向大海沉睡,她額上石紋凸現,好像繫著條帶子,帶上還鑲著一顆三角形的鑽石(小石子)呢!
望夫石酷似一個婦女,坐在岸邊遠眺大海,等待著遲遲未歸的夫婿。有人附會地為它加上一段淒美哀怨的故事:丈夫出海後,杳無音訊,妻子每日在海邊以淚洗面。日久天長之後,她變成了一座石像,永恆地守候在海邊,等待丈夫歸來。綠島的天氣,受海洋影響,一日數變,原本陽光普照,驀地就飄起霏霏細雨,雨絲若有似無地飄拂在臉上。這時遠眺望夫石,更覺淒迷。

綠島的雜貨店,售賣各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是名符其實的雜貨店。(歐陽芷汀/周嘉華)
莊嚴神秘的觀音洞
漁村總多船隻迷航的故事,也必有漁民信仰膜拜的神靈。過瞭望夫石,便可看到兩個分別寫著「綠水青山觀音聖地」、「島上風光菩薩洞府」的石碑,由此進去,穿越蒼綠的小叢林,再跨過一座小橋,就到了觀音洞。觀音洞是流水常年侵蝕岩壁而成的天然洞穴,深邃隱蔽,終年水流不斷,洞中陰涼無比。洞中有座高約一公尺的天然石像,貌似觀音,便是鄉民供奉的石觀音。
傳說以前有艘漁船在夜霧中迷航,正不知何去何從之際,船上漁夫忽然看到遠方有亮光,便循著亮光前行,終於順利靠岸。但是船一靠岸,燈光倏然消失,漁人驚疑不已,遂依燈光出現的方向尋訪,結果發現了這個天然洞府,及一座酷似觀音的石像。消息傳出後,許多善男信女都來膜拜。
洞中有信徒捐獻的匾額、籤詩和香火,還有個「捐獻箱」,有人定期前來收拾整理,平時則無人看管。來到此地,不妨燒柱香、許個願,然後小坐片刻,體會莊嚴神秘的氣氛,靜聆潺潺水聲,讓人恍若神遊太虛幻境:莫非冥冥中真有主宰?他不只漠然地俯視塵寰,還慈悲地適時指引迷津?

三位綠島鄉民捕了一條大魚,正興奮地扛回家去。(歐陽芷汀/周嘉華)
海參坪上情調好
出了觀音洞,又見遼闊的大海。潮水退後,露出許多凹凸不平的岩塊,石罅中還留有被潮水沖上岸的貝殼、螃蟹、海膽、珊瑚。在礁石上縱躍「尋寶」,彷彿又回到孩提時代,撿到一顆美麗的貝殼,就雀躍不已。或許是因為與自然相較,人類顯得極其微渺,所以人們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總是特別容易流露赤子之心吧!
海參坪上的情調更好。長期的海水侵蝕,加上陽光反射,在綠島附近清澈的海水中,可以看到一塊塊五顏六色的石頭,就像鑲在海底的磁磚,閃著眩目的光彩。
當地有個海底溫泉,世界上只有在義大利和綠島兩處才能看到:漲潮時海水流入,將溫泉掩蓋住,水溫下降;退潮後溫泉又出現,水溫可升至攝氏五十四度。一般海水總讓人有黏膩的感覺,而這個海底溫泉洗後卻溫潤舒爽,據說能治皮膚病、去青春痘,所以經常有人在此掬水洗臉,甚至就地露天沐浴。

摩托車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交通工具,有逐漸普遍的趨勢。(歐陽芷汀/周嘉華)
沙灘上的交響曲
再往前行,到了最南端的大白沙。綠島由礁岩組成,只有這一帶是沙岸,海水清澈,游魚歷歷可見。年輕力壯的鄉民最愛在這裏射魚。他們穿著游泳褲,手持標槍,健康的古銅膚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像尊威武的雕像。雕像動了,舉起標槍,迅速準確地朝水裏射去,簍裏又多了一條魚兒。也有裝備較齊全,穿著潛水衣深入海底網魚的。綠島沿岸的魚,俗稱「鸚鵡魚」,是熱帶魚的一種,表皮顏色五彩繽紛,非常美觀。這類魚,不僅「中看」,還「中吃」,魚肉極為細嫩腴美。
婦女多在沿海撈魚苗,孩子們在一旁幫忙,藉機戲水。尤其是四、五月間的撈魚苗旺季時,沙灘上充滿了婦孺的歡笑聲,與陣陣海濤聲,交織成一首溫馨動人的海濱交響曲。
騎摩托車的人,在下海鏢魚、撈魚時,就把車停放在路旁,有的連鑰匙也沒取下,卻一點不擔心會遺失。司機先生得意地告訴我們:「不會掉的,這裏是路不拾遺。」綠島確是個路不拾遺的地方,路邊插著鑰匙的摩托車、觀音洞裏無人看管的香火錢、學校中的自助福利社,在在都顯現了島上居民的淳樸。
目前,大白沙附近正被積極建設成旅遊中心,以發展觀光事業。國民旅社已經動工,還將籌建高爾夫球場、釣魚台、露營區、海水浴場、潛水區等。只希望這一連串的建設,不要破壞綠島原始、純樸的風味!

綠島的街坊,兩邊是整齊的國民住宅。(歐陽芷汀/周嘉華)
難忘那分蒼翠和淳樸
黃昏時,我們到了環島旅遊的最後一站——漁港,幾艘漁船正緩緩歸航。港裏已停有較早歸來的船隻,漁夫坐在碼頭的攬樁(船隻停放時,用來綁纜繩的小柱)上悠閒地納涼。
告別綠島,回到塵囂,每想起綠島的蒼翠和淳樸,就彷彿在汲汲營營的紅塵中,嗅到一縷出塵的清新。就連一個匆匆的過客,都對綠島難於忘情,更難怪綠島人離鄉後會那麼惦念故鄉了!

綠島國中的學生正忙著大掃除,神情專注地洗刷玻璃窗。(歐陽芷汀/周嘉華)

綠島國中有個小小博物館,收藏有海中撈獲的與同學捐贈的一些古董。陳月瓊校長正在向同學講述這個磁器的名稱和由來。(歐陽芷汀/周嘉華)

綠島監獄的受刑人正在製作貝殼畫,作品精美。(歐陽芷汀/周嘉華)

綠島監獄外觀。(歐陽芷汀/周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