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是最貴重的金屬之一,散發著豔麗誘人的光澤。數千年來,備受世人珍愛,歷久不衰。
喜好黃金,中外古今皆然。中國人是最愛黃金的民族之一,根據最近一項資料顯示,自由中國臺灣的國民黃金持有量佔世界第三,可為明證。
黃金是一種穩定性極高的稀有金屬,它不生鏽、不腐蝕、耐高溫、延展性強,因具有黃色光澤而得名,有「金屬之王」之稱。

國內的金飾打造技術很具水準。(楊永山)
黃金的用途廣泛
黃金的用途很廣,它具有貨幣功能,也能打造成各種飾物器皿。自古以來,黃金被中國人視為財富、尊貴和吉祥的象徵。舉凡嫁娶、作壽、寺廟還願、小孩彌月等喜慶場合,常以黃金做為贈禮。
由於黃金的性能特殊,在醫藥、牙科和工業上也具有重要用途。許多患某種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注射金熔液後已告痊癒。牙科也需相當數量的黃金,用來補牙、鑲牙或製造假牙上的齒橋等。
黃金是電子工業上極好的導體。它的熔點極高(攝氏一○六三度),因此,救火員用鍍金面罩,可以保護臉部免於灼傷。太空人的衣服和救生索外表鍍一層金膜,可以抵禦太陽輻射和高溫。
中國人和黃金的淵源深遠,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就已發現黃金的遺蹟。那是一些金塊、金絲、金葉及包金箔的銅,而且加工技術已相當熟練,曾經鎚鍛和退火處理。
我國古代以黃金鑄造貨幣的最早記載,見於管子:「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湯以莊山之金,禹以歷山之金鑄幣……。」從安徽阜陽出土的遺物中,則發現蓋有「郢爰」二字方印的金幣,證明戰國時代的楚國,確已採用黃金為貨幣。

銀樓櫥窗擺出各種金飾,金光閃閃,眩人眼目。(楊永山)
一種稀貴金屬
我國大陸金礦主要分佈於北邊的黑龍江、西藏、蒙古和山東半島一帶。由於產量不多,價值極昂,僅流傳於貴族豪富之間。
從出土的古代文物中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代,黃金已用來做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品。當時的銅器很薄,表面不適合裝飾凸起的陽紋,因而發明瞭「錯金」,就是銅器表面鑲嵌鮮明的異色金屬,黃金為其中之一。此種工藝通常稱為「金銀錯」。
至於金製的器皿在文獻中雖有記載,但在古代遺物中尚未發現。
漢唐之後,東西貿易日趨頻繁,由於此一時期西方對東方貿易是逆差,黃金也由西方流入東方。佛教傳入中國後,資金則大量用於佛像的塑造及佛經的抄錄上。
黃金既稀有貴重,不易磨損,又便於分合,價值大體積小,庫藏或攜帶均甚方便,人們樂於接受,自然成為理想的貨幣。
中國大陸由於產金量不多,較少把黃金當成貨幣,而多半採用銅、銀,鑄造金幣的例子以近代較多。清光緒卅二年,曾鑄「大清金幣」,重一兩。民國元年,國民政府鑄造開國紀念金幣。袁世凱、唐繼堯、曹錕鑄有金幣或紀念幣。近年來,中央銀行也曾數度發行紀念金幣。
相反地,西方由於產金量大,因此以黃金為貨幣的情況相當普遍。人類最早鑄金幣的是小亞細亞的埵a亞人(即今之土耳其人),它的鑄幣制度後來流傳到鄰近各國。

銀樓櫥窗擺出各種金飾,金光閃閃,眩人眼目。(楊永山)
具有貨幣功能
人類早期的貨幣多採用金銀等貴重金屬,後因流通量日增,金屬攜帶不便,於是改為發行紙鈔。其實紙鈔本身並不值錢,它能被當成貨幣使用,是因背後有一定數量的金屬支持,這種制度稱做本位制,而以黃金做為貨幣發行準備的制度則稱「金本位制度」。
一八一六年,英國首先採用金本位制度。接著德、美、法、意大利、瑞典、挪威、丹麥、日本、蘇俄等國紛紛跟進。從英國創立金本位制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金本位的全盛時代,也是英鎊的黃金時代。
歐戰期間,由於戰費高昂,歐洲各國沒有足夠的黃金做貨幣發行準備,而取消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美國卻一躍而為債權國,加上國內發現金礦,美元便取代英鎊成為強勢貨幣。
美元優勢一直維持到廿世紀中期,後因受到韓戰、越戰的拖累,加上西歐工業先進國家和日本經濟復甦及出口成長,以及國際金融危機頻仍,使美國黃金外流,存量減少。
一九七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突然宣佈取消金本位制度,震驚全球,被稱為「尼克森震撼」。從此本位制逐漸瓦解,目前各國發行貨幣是以外匯或國家信用做為保證。
在尼克森震撼之前,美元和黃金一直維持固定的兌換比率。尼克森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離關係,表示美國黃金存量不足,因此立即造成搶購風潮,金價急遽上漲。從此之後,金價便漲跌不定。

(楊永山)
金價由供需決定
環球經濟雜誌社長林建山指出,黃金價格全由供需決定,供過於求則跌,供不應求則漲。
他說:「南非和蘇俄是目前世界最主要的兩個產金國,如果這兩國拋售黃金,則金價必下跌。對黃金而言,壞消息就是好消息。發生天災、人禍時,人們由於恐慌,常會搶購黃金,也往往造成金價暴漲。」
「金價也常受其他金融因素影響。例如,利率上漲,人們樂於把錢存在銀行裡,金價就會下跌。如果國際集團大量買進黃金,或股票、房地產不景氣,則多半會引起黃金搶購熱潮,使金價上揚。」
一位銀樓業者表示,金價愈漲,買的人反而愈多。臺灣經濟研究所長劉泰英說:「這是投機心理作祟,就像人總喜歡往人多的地方擠一樣。大家總認為金價跌的時候,應該會再下跌,而採觀望態度;漲的時候,認為還會再上漲,因此拚命買進。」
從長期來看,國內金價由十年前的一兩約新台幣二千元,漲到今天一兩二萬元上下,身價有節節高升的趨勢。林建山:「這一方面是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緣故;另一方面則由於不斷開採,黃金藏量日減。物以稀為貴,金價自然就日漸提高。」
雖然金本位制度已宣告瓦解,但是黃金仍具國際貨幣功能,且比貨幣更可靠,因為它不會貶值,能隨時兌換現鈔。大陸淪陷前後,難免人心惶惶,資金外流,舊台幣嚴重貶值。中央政府遷台時,由上海中央銀行載運一船黃金到臺灣,以這批黃金改革幣制,發行二億新台幣,以一比四萬的比例兌換舊台幣,遂將金融逐漸穩定下來。
劉泰英說:「如果沒有那船黃金,恐怕也就沒有今日臺灣的經濟發展。」
政府遷台後,基於過去痛苦的經驗,為了穩定金融,防止資金外流,採取外匯管制措施,同時也管制黃金進出口及買賣。

婦女最愛金飾,是銀樓的好主顧。(楊永山)
嚴加管制黃金
依照現行法令規定,黃金出口有數量的限制,進口則不限,但超過一定數量必須申報、登記。國內飾金可以自由交易,但條、塊不能自由買賣。
然而民間對黃金條、塊的交易一向興趣濃厚,實際上仍有買賣,而形成所謂「黑市」,法令形同虛設。因此常有人呼籲政府適度開放黃金自由買賣,將市場導向正常化。
臺灣黃金主要產於瑞芳金瓜石一帶,但已開採殆盡。目前臺灣金屬礦業公司出產的黃金,主要是煉銅的副產品,數量不及國內需要量的十分之一。最近一向盛傳藏有金礦的中央山脈,在立霧溪畔再度傳來出現沙金的消息,但尚未正式開採。因此,臺灣黃金的來源多半依賴進口。
正常的進口方式有二種,一種由民間帶入,一種是政府進口。由中央信託局進口的黃金每月定量提供給銀樓業者標購,現在則改為配售制,再由銀樓加工成各種金飾出售。
中信局配售給銀樓的黃金有二種,一種購自英國倫敦及瑞士蘇黎士兩大黃金市場,成色是九九九(百分之九十九.九)。另一種由國內生產,成色亦在九九五以上。
中信局為提高黃金品質,已宣佈加強提煉台金,配售黃金成色全面改為九九九。另外配售價格也由前三天按國際價格決定,改為前一天決定,以免國內外金價出入太大。
環球經濟社長林建山指出,國人對於購買、庋藏黃金十分熱中。根據最近一項資料顯示,中華民國臺灣的國民黃金持有量,高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日本、印尼。

婦女最愛金飾,是銀樓的好主顧。(楊永山)
國人喜愛庋藏黃金
林建山說:「這種情況大致可歸納出二個原因,一個是心理因素,由於近代中國動盪不安,大家認為只有貯藏黃金最可靠。另外則因近年來臺灣經濟繁榮,國民所得增加,有餘錢大量購買黃金。」
由於國民對黃金的需求量日增,國內銀樓的數目也不斷增加。據統計,單單台北市就有八百家以上的銀樓,主要買賣金、銀,有的兼營珠寶業。這些銀樓主要集中在延平北路、衡陽路、南昌街和萬華一帶。
銀樓業源自何時,已不可考。不過在唐宋的文獻中,發現有金銀鋪、銀鋪、金肆等名稱,可見當時的貴金屬交易已相當發達。
另外由文獻記載中可以獲悉,唐宋時期,金釵、金櫛、金腕環飾物已相當流行。
台北市銀樓同業公會總幹事朱金吉指出,黃金能打造成各種飾物,是因它具有極強的延展性。根據試驗,黃金可錘成一公釐的五十萬分之一的金箔,即比一張白報紙薄六百倍。一公克的黃金可延長四千公尺。
但也因黃金過於柔軟,難以做成太繁複或鑲爪飾物,因此必須混合其他金屬以加強硬度,於是便產生了K金。
「K」是表示黃金成色的單位,它源自阿拉伯文的「Karat」,意思是廿四分之一。例如十八K是指有廿四分之十八為黃金,剩下是其他金屬,廿四K則指純金。
一位首飾業者指出,由於提煉技術的限制,黃金成分只要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便算是純金,一般稱為「千足金」。
大體上來說,歐美人士比較喜歡K金飾物的款式多,光澤明亮;而東方人則偏愛純金能保值,可隨時變賣應急。
金飾的真偽及成色,難以肉眼辨識,消費者如何才不會上當、受騙呢?
朱總幹事指出幾個購買金飾的原則:
一、要到銀樓購買。因為在銀樓購買金飾能取得保證成色的保單。消費者如果發現金飾成色不足或有其他缺點,可憑保單要求銀樓負責。
二、不要貪小便宜。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價錢較廉的飾金,成色通常也較差。
三、不要買接頭太多的金飾。金飾的接頭處必須用加銅或銀的銲料才能接牢,因此銲頭太多的金飾容易變色。

黃金可打造成各種形式的手鐲、手鍊、項鍊、墜子和戒子,都刻有美麗的紋案。(楊永山)
金飾打造業精益求精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國人對金飾的款式要求愈來愈高。因此,金飾打造業在生產型態及技藝上也逐漸發生變化。
一位打造金飾的老師傅說:「過去金飾師傅都是學徒出身,大多國小或中學畢業就拜師學藝,三年以上才能出師。平時工作地點就在銀樓,食宿由店主供應,領取月薪。」
「現在師傅逐漸自立門戶,幾個人聯手成立工廠。有些銀樓根本沒有師傅,首飾都交給工廠製做,按件計酬。為了增加工作效率,加工方式也由純手工走向半機械化,先用模子做出半成品,再由師傅做細部加工。」
一家銀樓的老闆指出,師傅想趕上潮流,必須學習設計、繪圖及具備與客戶溝通意見的能力。
在時尚的驅使下,目前國內的金飾打造技術已趨國際水準,而工資卻遠較外國便宜。一般戒子的工錢只要新台幣廿元到一五○元;項鍊三百元到五百元;墜子一百元到五百元;一對手鐲五百元到一千五百元。但特殊款式不在此限。由於老師傅日漸凋零,年輕一輩對學徒制長期的學習方式不感興趣,因此,國內金飾加工業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黃金可打造成各種形式的手鐲、手鍊、項鍊、墜子和戒子,都刻有美麗的紋案。(楊永山)
亟需訓練新血
銀樓公會理事長唐雲亭表示,公會將辦理短期訓練班,以訓練基礎人才。由於訓練時間較短,將走向分工制,也就是把不同飾物的加工技術分開訓練。
金飾加工的主要步驟包括:熔金、打胚、抽線、雕刻及打光等。
「熔金」是把零碎的金子以高溫熔化成一塊。把金塊敲打成一定的形狀,則稱為「打胚」。「抽線」是將金子燒軟,透過有廿四個大小不同尺寸圓洞的「拉絲板」,藉黃金的延展性,拉成各種粗細的金線。
金飾表面的花紋圖案可以人工用鋼錐雕出,也可靠機器電刻。一般而言,比較繁複精細的圖案靠人工,簡單的花紋則採用電刻。最後則用瑪瑙打光。
銀樓公會常務理事陳獻門指出,黃金打出的金飾千變萬化。除了項鍊、墜子、手鐲、戒指、耳環之外,一般較常見的有金元寶、十二生肖、表鍊、腳鍊、金印、髮簪、別針、鎖片、帽花等。
有人認為純金的飾物太過「土氣」。朱總幹事說:「那是因為打造技術太粗或配戴太多,才會令人有種炫耀財富或珠光寶氣的感覺。其實只要經過設計和精細加工,以及適當搭配,金飾所散發的高貴與美感絕不輸給鑽石或其他珠寶。」
沒有一種首飾比黃金具備更明確、客觀的鑑定標準。黃金的價值是以成色決定,鑑定黃金真偽及成色的依據有經驗、火燒及試金石等。

黃金可打造成各種形式的手鐲、手鍊、項鍊、墜子和戒子,都刻有美麗的紋案。(楊永山)
真金不怕火煉
一般金屬沒有黃金那麼高的熔點,用火一燒便會變色,只有「真金不怕火煉」。另外,經驗老到的銀樓業者,只要用手掂一下重量,再察看顏色,就可判斷出黃金大概的成色。
比較科學的方法,是採用試金石鑑定。試金石是一種黑石頭,把黃金在石頭表面磨擦,將石面上呈現的顏色,和「試金板」上的顏色對照,便可精確鑑定出黃金的成色。
黃金不僅外觀美麗,又能保值,難怪一向以勤儉、好儲蓄著稱的國人對它情有獨衷。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庋藏金飾或金條的習慣。過去金飾是女性的專利品,近年來受歐美時尚影響,不少男士也戴上粗粗的金項鍊,重量多在一兩以上,是銀樓最歡迎的新顧客。
一位經濟學者認為,國民黃金持有量高,固然是社會富足的表徵。但黃金存著不加運用,對國家經濟發展並沒有太大益處。
這位專家說:「黃金擺在家中怕被偷,存在保險櫃裏要付租金,又不能生利息。不如把錢拿來購買債券或存在銀行婺划算。」

小鎖片、小戒子、小手鍊常被拿來當做慶賀小孩滿月時的贈禮。(楊永山)
「永遠」的黃金
然而國人喜愛黃金的觀念根深蒂固,一時恐怕難以扭轉。大家購買黃金不僅因為它保值,更因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慰藉。從供不應求的國際市場上也可看出,人類仍深為黃金著迷,過去、現在如此,未來也是一樣。
(本專題承蒙寶煌、寶利、老合盈芳、嘉皇、光明等銀樓協助拍照,特此致謝。)

把精美的金飾配戴在身上,能散發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質。(楊永山)

信徒到廟宇還願用的金鎖片。(楊永山)

雕龍大金牌。(楊永山)

金飾上常刻有各種寓意吉祥的字眼做為裝飾。(楊永山)

成套的金飾。(楊永山)

雕有龍鳳圖案的金墜子。(楊永山)

項鍊的形式繁多。(楊永山)

現代化銀樓櫥窗設計簡單高雅。(楊永山)

黃澄澄的金元寶,國人常喜愛購進保值。(楊永山)

雕工繁複美麗的金手鐲,光亮耀目。(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