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馬彼得,為布農族找到了多少資源!原聲就是以『尋找馬彼得、發掘馬彼得、培育馬彼得』為目標。」一手推動原聲音樂計畫的人,是台北建國中學退休生物老師廖阿貫,她以一己之力號召同事和學生投入,為布農孩子打造一條現代化道路。
家住信義鄉雙龍部落的小4學生彥威,是原聲四十多位創始團員之一,家住得遠,每次要走半小時山路來搭原聲的交通車,他從沒缺席過。有一天他沒趕上車,很多小孩這時會順理成章蹺課,但彥威卻跑回家,拜託舅舅騎摩托車載他來,讓老師好感動。
第一學期原聲招生時,雙龍國小進來了8名學生,其他7人都因每星期得長途跋涉來練唱,覺得很辛苦,紛紛放棄,只有彥威留下來。老師問他:「為什麼沒放棄?」
「如果自己也做了『逃』太郎,以後原聲就不會再來雙龍招生,弟弟妹妹就沒機會了,」彥威說。
但彥威卻有個大問題,就是常常不寫功課,「他很認真來上課,但上課卻不認真。」原聲教育協會理事長廖阿貫說,彥威的父母在山下工作,把彥威交給阿嬤照顧,阿嬤開了間小小的卡拉OK店,回家他得自己煮飯、幫弟妹洗澡、顧店,阿嬤也無力督促他的功課。
彥威的功課讓原聲老師很頭痛,陷入要不要淘汰彥威、把機會讓給其他孩子的討論。「我們不能浪費有限資源,」廖阿貫說,但又擔心如果放棄他,他可能會中途輟學,或者被大人捉去打工,大家決定繼續觀察彥威的表現,激勵彥威。

東埔是一處以溫泉和山巒美景聞名的布農村落,村落中心就是東埔國小,也是孕育「台灣維也納合唱團」的夢想起點。
借用東埔國小校長辦公室一隅,從培訓志工、要不要接受各方的演唱邀約(為了不讓孩子太累,一年只接受8場演出),為翻山越嶺而來的客人簡報原聲的教育理念等,廖阿貫掌管原聲的大小事務。
6月時,原聲曾受邀到「中華民國工商建設研究會中區聯誼會」表演,會員們聽到這一群可愛孩子的歌聲後,紛紛慷慨解囊,募得100萬元,趁著暑假將善款送上山來,也順便看看小朋友。
廖阿貫在簡報時分析,一般學生的資質分布,中間資質占50%以上,有學校照顧;左邊的弱勢兒童,也有李家同的博幼基金會和教育部的「攜手計畫」;令她掛念的倒是另一邊──都市裡的菁英孩子不乏機會,但山上難道沒有資質好的孩子嗎?
「原聲就是要補上這一塊,」廖阿貫說,原住民在漢人面前自卑、退縮,凡事嘲諷,態度不積極,「『樂天』的程度已到令人嘆息的地步,但只要能為那傑出的少數人加把勁,成績就會很可觀。」
她坦承,每次提到「菁英」兩字,就會被嗆聲,「妳是建中老師,只在乎菁英!」
「我們真的忘了山上也有聰明的孩子,這些少數中的少數,常淪為老師眼中的搗蛋份子,」廖阿貫說,原聲就是要培育像馬彼得這樣願意回饋部落、對部落有影響力的標竿人物。
「我們就是要教出醫師、律師及老師,因為部落裡有痛風的宿疾,需要醫生;部落也需要律師,土地才不會被漢人騙走;部落更需要願意留在家鄉的老師,用教育改變族人的未來,」廖阿貫說。
至今全信義鄉17所小學,沒有一位專業音樂老師,也因如此,馬彼得的合唱團常隨著他的調任必須重起爐灶。
2008年夏天,終於有位師範學院公費生被分發到東埔國小擔任音樂老師,全校師生喜出望外;但這位年輕人一知道要上山待2年,馬上賠錢給政府走人,任憑馬彼得好說歹說,不上山就是不上山。

數學、公民、語文,夏令營的課程多元豐富;大哥哥們還特地捉了蟋蟀來解剖,讓孩子了解生物的器官構造。
原本55歲退休後只想吃喝玩樂的廖阿貫,投入原聲教育,完全是因緣際會。
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在信義鄉新鄉國小舉辦「藝術與英文」冬令營,還需要2位志工,協辦的陽明大學洪蘭教授請她的研究生回母校建中找學弟幫忙,學生找上老師廖阿貫,但這時高中正在期末考,廖阿貫只好自己上場,成了「全隊最老的小隊輔」。
冬令營第一天傍晚,小朋友在禮堂準備練唱,這天練習的是《Pislahi獵祭》,「聽到第一聲就起雞皮疙瘩,眼淚快掉下來,好像被煞到,」廖阿貫形容。
教書30年的廖阿貫,作育英才無數,她的第一屆畢業學生羅綸有,是跨國金融集團的中國區總裁,知道老師即將退休,積極的詢問她有何未完成的夢想,學生可助一臂之力。
一生知足、感恩的廖阿貫在學生「苦苦相逼」後,轉而興起幫馬彼得圓夢的想法。
廖阿貫的積極、鼓勵與堅持,讓Bukut校長想起了母親,他為廖阿貫取了和母親一樣的布農名字Akuan(阿貫),因為她和去世母親一樣能幹。
2007年初,「阿貫老師」得知她的老師台師大代理校長黃生,正在尋找一個原民團體赴泰國表演,由於台師大和泰國皇家大學為姐妹校,第3屆世界原住民文化及生態多樣向的研討會將在泰國舉行,希望台灣「贊助」一個原民表演。
經由阿貫老師的大力推薦,東埔國小合唱團準備啟程,只不過全團師生的食宿雖由泰國招待,但自付的機票約要七十多萬元,從來不曾募過款的她,只好「靠一張老臉」向同事、好友開口。當時原聲教育協會尚未成立,無法開立捐款收據,「錢全部匯進我的戶頭,讓我感動萬分,台灣真是藏富於民、藏愛於民!」

數學、公民、語文,夏令營的課程多元豐富;大哥哥們還特地捉了蟋蟀來解剖,讓孩子了解生物的器官構造。
在阿貫老師的超強動員力和執行力下,建中校長、老師和她的學生等六十多人都成為協會理監事和志工,已退休的生物老師孫藍蔚也被她拉進來,擔任秘書長,負責財務。2008年「原聲音樂學校」正式成軍後,兩人更常駕車飛奔在台北、東埔兩地,為山上帶來各方資源,例如芳療機構「快樂麗康髮廊」的員工每個月會上山幫小朋友剪頭髮,清洗頭蝨;知名的食品業者「八方雲集」也常捐助食材,幫小朋友加菜。
不過原聲在尋找贊助過程中也常受挫,阿貫老師曾向一位食品業老闆闡述原聲的理念,想不到他聽完後只冷冷地說:「他們並沒有穿得破破爛爛呀!」
「我們不要人家可憐,要靠自己站穩腳步,」原聲立下志氣。
2008年東埔國小合唱團因有小朋友即將畢業,馬彼得想為學生留下一個紀念,協會以60萬元低成本拍攝完成一張紀錄片加合唱錄音的《唱歌吧!》專輯(8,000片光碟全由錸德和鈺德公司贊助),竟得到2009年金曲獎評審團大獎。
但這一群讀書人不懂發行,燒製的4,000張專輯只能放在網站上(http://voxnativa.org),以「姜太公釣魚」的方式,讓民眾自由贊助。即使靠著口碑相傳(例如資深媒體人黃創夏和江睿智都在部落格寫下一篇篇「Bukut校長和原聲合唱團」的故事),以及電視形象廣告的宣傳,至今還餘三百多張,有待各界共襄盛舉。
去年莫拉克颱風過後,前往東埔村的陳有蘭溪縣道柔腸寸斷,東埔成了孤島,原聲直到9月底才復課,打亂了原本的練唱計畫,也來不及參加今年7月在中國紹興舉辦的世界合唱大賽(因無法送交參賽的初選錄音帶);想不到卻因《唱歌吧!》紀錄片得到前往上海世博表演的機會。

數學、公民、語文,夏令營的課程多元豐富;大哥哥們還特地捉了蟋蟀來解剖,讓孩子了解生物的器官構造。
孩子們高興可以坐飛機出國,但是阿貫老師很清楚,「表演或比賽只是讓孩子走進世界的門票,原聲要一路照顧孩子到上大學,我們對每位孩子是10年的承諾,而這個指標就是要讓孩子有能力、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未來。」
原聲估計,栽培100位孩子的每人每月支出約需8,000元(一年10萬元),一年需要1,000萬元。
除了努力籌措經費外,更大的難題是為孩子尋找師資──孩子進入國中後,不得不面對升學問題,尤其是引自西方或以漢人思維為重心的數學,對偏鄉孩子來說,一向如謎團般難解。
馬彼得找來研究「建構式數學」二十多年的南投清水國小校長林宜城,他不厭其煩地透過「數學對話」,運用日常生活邏輯讓孩子愛上數學。林宜城會帶學生到菜園,要學生在一塊梯形土地上,平分3等分種菜,學生就要學習如何畫出三角形;接著撒下種子,施肥就需要稀釋尿素、秤重等,都會用到數學觀念,從這些生活經驗,讓孩子拾回對數學的信心與興趣。
台北外語啟蒙發展協會的外籍老師們更是每週六奔波,早上8點從台北出發,趕上山為孩子補習英文。
「靠著太多人的善行善念,才能成就事功,」阿貫老師說。
為了實現「原住民現代化道路」的理想,原聲內部激起不少思辯:如果未來這群孩子成為菁英後,卻也像他們的諸多前輩般融入漢人社會,不願回到山上、回饋部落呢?
「這表示他們有能力在山下生活,當大多數的原民能夠『回到』平地(原民本就是被荷、日、漢人一步步逼上山),就可以把自然還給自然,」阿貫老師說。
在自我期許下,原聲定下中長程目標:2012年美國辛辛那提的第7屆世界合唱大賽,「我們一定得金牌回來!」讓「台灣維也納」走進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