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兒童在田野奔跑;現代兒童在車陣裡穿梭,文明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讓人失去更多自由。(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文明為人類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卻也相對地產生許多「副作用」。長期生活在「文明」環境中的人們,不知不覺地染上了「文明病」,高血壓、氣喘、恐慌症……越來越多。

生長在都市叢林裡的孩子,沒有機會爬樹,只好爬爬路燈了。(卜華志攝)(卜華志攝)
科技解決問題,卻又帶來新問題。人類發明抗生素來殺細菌,細菌卻也產生了抗藥性的菌種。去年十二月,台灣繼其他文明國家之後,也出現了令醫界束手無策的「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

男孩學小提琴、女孩學鋼琴,是社會富裕後,現代父母對孩子的「栽培」項目之一。但對許多孩子來說,卻可能成(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曾幾何時,文明已經開始禍延下一代,原本免疫力、抵抗力就較成人弱的兒童,也開始出現文明的後遺症……
和父母站在一起,許多人會注意到這一代的兒童在身材上有青出於藍的趨勢。由於營養好、醫學進步,現在的孩子不僅人高馬大,而且身上再也找不到牛痘疤。
根據教育部體育司的調查,我國十二歲的兒童平均身高超過一五二公分、體重超過四十四公斤,比二十年前高了十幾公分,也重了十幾公斤。但這方面的優勢,並不表示他們的體能也同樣強過父母。
一位作家在形容台灣早年與現代兒童的差異時,曾經有過這樣的觀察:四十年前的孩子像土雞,平常打赤腳、吃蕃薯籤稀飯,爬到樹上偷摘水果被發現時,從樹上跳下來就跑;現在的孩子吃的是魚肉、維他命丸,不但樹爬不上去,從三階樓梯上跌下來就可能摔斷腿,在太陽底下站十分鐘也很容易暈倒……
科技將文明一步步向前推進,但文明對我們下一代的影響並非全然是正面。
物競「人」擇
首先,科技改變了原來大自然的淘汰機制,無論在不孕症治療、安胎技術、早產兒的照顧上,醫療科技都有長足的進步。因而,過去無法存活的胎兒也得以留存下來。台灣地區新生兒的死亡率從民國四十三年的百分之十六•七,下降至民國八十三年的百分之二•一,就是醫療科技進步的最好說明。
然而,科技只解決部份問題,過去無法存活的胎兒雖然得以活下來,卻可能出現過去沒有的問題。
一位綽號「小黃瓜」的早產兒,即將在十月一日歡度周歲,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小黃瓜只在媽媽的肚子裡待了二十四周,出生時體重僅僅六百五十公克。
一般而言,早產兒由於發育不健全,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例如:肺部不成熟,呼吸喘急,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肺部疾病。此外,容易眼睛失明;腸子較弱,有時會破;較容易引發敗血症等等。
根據日本的研究,三個體重過輕的早產兒中,有一個救不活,一個會有後遺症,一個得以健康存活。健康存活的孩子以活到七十歲估算,將來他對社會的產能貢獻會是當初投入救三個早產兒經費的三倍。
因此,日本的法律規定妊娠二十二周起的早產兒就必須救,比其他國家以妊娠超過二十四周的標準嚴格。
除了科技的進展、人道的考量外,另一個現實因素是出生率日益減少。越是「文明」的國家,出生率越低。在快要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早產兒」自然也就日受重視。
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的推估,台灣目前早產兒的出生率約在百分之八至十左右,與大部份已開發國家的百分之五至十相近。至於為何會早產?一半以上原因不明,其餘被認為可能與產婦年齡、壓力、抽煙喝酒等因素有關。
從傳染病到文明病
此外,經濟發展、社會富裕後,兒童常見的疾病也跟著改變。
吐、瀉、痘、疹是過去兒科的四大症。根據衛生署的「中華民國衛生統計」,民國四十多年,我國排名十大死因首位的是胃炎、十二指腸炎、腸炎,其次是肺炎等傳染疾病。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建仁指出,被傳染致死的大部份是抵抗力、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小孩。
預防注射減少許多兒童傳染疾病的發生率,抗生素的發明也降低了部份傳染病的危險性。行醫將近三十年的馬偕醫院副院長黃富源指出,小兒科門診中細菌引起的腦炎、肺炎、腦膜炎等疾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像感冒引起的氣管炎、輪狀病毒腸炎、喉嚨發炎引起的發燒……等疾病。「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不治療自己也會好,但是醫生在治療上反而更麻煩,」他笑說,除了預防併發症外,小兒科醫師主要工作是在安慰母親。
然而,一些過去少見的兒童重症卻紛紛出現。根據衛生署所做的衛生統計,從民國七十幾年起,除了排名第一位的意外事故外,先天畸形或惡性腫瘤、小兒癌症等重症,高居兒童死亡原因的第二、三位。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從民國七十幾年起,台灣每年增加五百多個○至十八歲的癌症病童。換句話說,每一萬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罹患癌症。

青山綠水越離越遠,電視、電玩、電腦卻無所不在,現代兒童連休閒活動都被侷限在眼前的小框框裡。(薛繼光)
兒童癌症以血癌、腦瘤、淋巴腫瘤為主,由於目前成因未明,並無證據顯示兒童癌症的出現與環境的危害有關,也有可能是醫療診斷精進的結果。陳建仁指出,自從診斷技術進步後,兒童癌症並無明顯的增加趨勢。文明的指標
其他一些疾病雖然不會導致死亡,卻也足以令父母頭痛,過敏疾病、肥胖症、心身症等都是例子。
有人說:「文明病是現代化的指標,比股價指數還準。」從過敏性疾病的盛行率來看,文明進步的國家確實比低度開發的國家高很多。
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周正成指出,紐澳地區的氣喘盛行率約百分之二十,歐美國家約百分之十幾,台灣雖然「落後」先進國家七到十年,但正在「急起直追」中。
過敏性疾病是現在兒科的主要疾病,特別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過敏疾病,這類小病號的日益增加與空氣污染關係密切。
一般人觀念中,只有排放烏煙廢氣的工廠才是污染源,其實不然。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李芝珊指出,台北市最大的污染源是所謂的「移動污染源」——汽機車。汽機車排放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都會刺激呼吸道,引發過敏。
除了移動污染源外,還有一種有別於工廠的「固定污染源」經常被忽略。像住家附近的乾洗店、餐廳、飯店,雖然沒有冒黑煙的煙囪,但它們排放的有機溶劑、油煙等都是污染物,甚至是可能的致癌物。
根據多所教學醫院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新生兒在一歲以前暴露於較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中,在滿三歲時,罹患氣喘的比率較高。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兒科最近發表一份研究結果,報告中指出,呼吸道過敏的兒童頭髮中,含鉛量比一般幼兒高出三倍。這更加證實,環境污染是造成呼吸道過敏的一項重要原因。
李芝珊指出,過去在空氣品質良好的情況下,可能要一百個過敏原才會讓人過敏;現在經由空氣中懸浮微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刺激,使人的抵抗力減弱,只要五十個過敏原就會讓人產生過敏反應。
與(共枕
然而,空氣污染並非造成小兒過敏疾病增加的唯一因素。台北市空氣品質不是全省最糟的,但是台北市呼吸道過敏、氣喘的罹病率卻是全台灣最高的。原因是,除了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外,高度都市化的台北市還有許多其他的文明「污染」。周正成指出,像文明進步帶來的劇烈競爭和壓力;飲食習慣改變,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導致氣喘、皮膚過敏增加;牛奶代替母奶,使新生兒提早受到過敏原的刺激;居家環境改變,密閉式空調、厚重不易清洗的沙發、地毯、窗簾等裝璜,,使得過敏原容易滋生,而導致過敏性疾病增加。
過敏原又因氣候、環境不同而有地域之別。歐美等四季分明的國家,過敏原以室外的花粉為主,其次是貓、狗等寵物。紐澳、台灣則以室內的塵(、黴菌、蟑螂、棉絮等為主。根據調查,台灣地區具有過敏體質的學齡兒童,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對塵(過敏。
塵(是一種八隻腳的節肢動物,大小約只有一至三微毫米,肉眼根本看不見。它們以人體的皮屑為生,四季如春、終年潮濕的台灣和紐澳,正是塵(最喜歡的生長環境。
無處可逃
室內除了塵(之外,還有許多同樣是肉眼看不見的危害。多數人以為,雖然外面污染嚴重,但孩子躲在家裡多少可以避避難吧?其實可憐的現代兒童,即使連在家裡也難免要遭受「毒害」。
一般兒童待在室內的時間比戶外長,事實上室內環境同樣充斥著許多具有危害性的污染物。科技進步的結果,家家戶戶無不擺設各種新式家具、使用「高效能」電器用品、日用品,殊不知這些全都是污染源。三合板家具釋放出來的甲醛、尿素甲醛;地毯中暗藏黴菌、細菌、塵(,無線電話有電磁波輻射,電視機有輻射線……,現代兒童要避免毒害,恐怕真比登天還難了。

長時間、近距離的不當用眼習慣,是兒童近視盛行率日益攀升的主要原因。(薛繼光)
近代建築結構,為了節省能源,使得室內外空氣更不容易交換。根據研究,舊式建築一小時內的換氣率達百分之百,但較新且隔熱設施好的建築物,室內空氣的更換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在空氣不易流通的情況下,病毒細菌就更容易傳播。吃到飽、吃到撐
都市化的結果,不僅造成兒童呼吸道的疾病增加,也影響了孩子的視力與體重。
台灣兒童近視的盛行率之高,有目共睹。台大視力保健中心醫師林隆光指出,三十幾年前,台灣地區小學畢業學童近視罹患率不到百分之二十。隨著文明的腳步,兒童近視人口也與日俱增。根據衛生署去年的調查,台灣地區六年級的學童半數以上罹患近視,國中三年級的罹患率增加到七成五,高中生更高達八成五。
除了盛行率較高,台灣兒童的近視也較他國「早發」。國外的孩子近視多在高中階段發生,我們則在小學階段就發生。
過去醫界將近視與體重過重的原因歸咎於遺傳,而今則普遍認為環境才是重要因素。
生活在都市叢林裡的孩子,越來越少機會親近青山綠水,每天不是看書、看電視,就是打電動、打電腦……。根據經濟學人週刊的報導,一年級學童每星期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美國是一•八小時;日本三•七小時;台灣八小時。光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台灣兒童近視盛行率高與早發的另一個原因。
眼睛不得休息,另一方面身體卻「休息」過度。家裡所有的設備都有遙控裝置,人只要躺在沙發上就能開電視、開冷氣,上下樓坐電梯,出門有汽車代步,社會進步、經濟富裕後,不但餐餐有魚有肉有雞蛋,街上以油炸、肉類、甜食為主的西式速食店林立,「吃到飽」餐廳也到處都是,一般人普遍吃過量、營養過剩,何況兒童不知節制,好吃就猛吃,自然而然就吃到飽、吃到撐,吃到個個成了小胖子。
孩子,我要你比別人強
除了身體問題,兒童心理問題也開始浮現。
「孩子,我要你比別人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些雖已陳腔濫調,但還是現代父母經常掛在嘴邊、放在心上的座右銘。
現代社會生存競爭日益嚴重,書店裡到處可見《成功的秘訣》、《如何在三十歲以前致富?》之類的「勵志」書籍,可見社會的價值觀為何,哪個父母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出人頭地」?學校教育也沒有教孩子們要互相扶持,只是一味強調競爭,讀前段班、考好學校,將來才有「前途」。
眾多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在達不到父母的期許、社會的要求下,就以疾病來「對抗」壓力,這也就是兒童心身症日益增加的原因。
黃富源表示,小兒科門診中,真正有病需要治療的孩子,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除了感冒那些病毒感染不需要治療外,很多其實是大人有病。」現代兒童的處境,黃富源一語道盡。
環境降低容忍度
不可諱言地,一個疾病會不會造成障礙或困擾,與環境密切相關。近年出現的兒童新病症:「分心過動症」,過去並非不存在,只是現代的環境使這個病症更加凸顯。
過去的環境寬敞、開放,父母的期待或標準也較為寬鬆,兒童即使有過動或分心的表現,也不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指出,過動兒是在這個環境的適應力出現問題,當環境中的空間變窄了,活動量大的孩子就顯得處處受限;功課壓力越來越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學習表現就顯得不如人意。
目前醫界認為「分心過動症」肇因於腦部損傷,因此過動兒的發生率,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增加,但是父母親認為孩子過份好動,帶孩子就診的比例,確實因環境的改變而增加。換句話說,知識增加、文明進步導致父母的「容忍度」降低了。根據丘彥南的粗略推估,懷疑孩子是過動兒,帶來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求診的,十個中大約有一半以上不是。
永遠的戰爭
總之,科技進步了,但是人類的疾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只是改頭換面,以另一種方式、面貌出現,並且常常更令人頭痛,人類與疾病的戰爭永遠沒有結束。然而,孩子無辜,現代的大人們,在努力步向「文明」時,如何讓文明對孩子的傷害減到最低?是個值得好好想想的問題。

肉眼看不見的塵,天天與你同床共枕。(周正成提供)(周正成提供)

(右)兒童呼吸道過敏疾病是現代兒童主要的「文明病」之一,過敏兒、氣喘兒正隨著文明的腳步與日俱增。(薛繼光)

「文明病」是文明帶來的「必要之惡」嗎?無辜的孩子們要如何倖免於難呢?(薛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