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中,鍾情母語——華文,曾是大馬華人生命中的負擔;但在廿世紀的今天,華文卻為她的族裔帶來另一番新天地。
讓我們從寬柔中學——海外最大的華文中學來看這番變遷。
古納西蘭是個高瘦俊美的印度孩子,擅長田徑運動。由於與華人比鄰而居,從小也跟著念了華文小學;目前就讀寬柔中學初三,喜歡聽黃霑的歌及台灣影星王祖
賢。他父親則覺得念華文的前途較好,因此兩個弟弟也將跟進,進入寬柔中學就讀。
恩妮是寬柔中學高三的學生,馬來人。父親認為馬來人若懂華語,被政府機關錄用的機率較高,因此她一直念華文學校,成績相當不錯。但在家有個小麻煩,家人愛看馬來西亞的電視節目,她卻喜看新加坡的華語節目。
像古納西蘭、恩妮這樣的非華族學生,在有五千四百名學生的寬柔中學——全馬來西亞、也是全世界非華語地區最大的華文中學——人數雖不多,卻年年增加。

(右)寬柔的老師大多曾經留學台灣,親炙過祖國文化,對學生的華文水準也要求較高。(邱瑞金)
非華族人士看好華語的「錢」途,得要歸功於近年來大陸地區的經濟開放政策及台商的投資。根據馬來西亞工業發展局投資部的統計,台灣已超越日本,成為外商在馬國投資的第一位。這股經濟熱潮下,許多人篤定地認為:華語熱只可能上升,不會減退。
相對於這種利之所趨的情勢,馬國華人一百七十年的華語情結,就複雜得多。
根據史書記載,中國與南洋諸國的接觸,最早可溯自西漢武帝時;到了五百年前明朝鄭和下南洋,中國與大馬開始有了密切往來。三百年前,英、荷等殖民國家為了開發南洋的橡膠及錫礦,在中國人口稠密、生活貧苦的福建、廣東沿海招募工人,造成一批大規模的經濟性移民。
知識水準低、為改善生活而渡海,是這一波移民熱的特色。但在經過一、二代的辛苦累積後,他們開始有餘力,便想到下一代的人生大計——教育。一百七十年前,設於檳城、自中國大陸延聘師資的五福書院,便是馬國華文教育的濫觴。其後私塾、書院在各地會館、宗祠、寺廟中成立;客家人、潮洲人、閩南人等,各以自己的方言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中國的文化精華。

(右下)只有教育能使海外華人團結,寬柔融合各社團力量,成為海外最大的華文中學,便是最好的例子。(邱瑞金)
「我們雖然在這邊生活過得不錯,但也要了解祖先南來刻苦、創業、合作的精神;那一定是我們華人優良的傳統」,華社資料研究中心李業霖堅定地表示,「我們要把這文化傳給下一代,這樣華人才有根,才有力量。」
然而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卻成為華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九五七年馬來西亞脫離大英帝國獨立,雖憲法中規定各族人民可以自由學習母語,但最高教育方針卻以「一種語言、一個制度」為準,因而對華文學校教育經費實施差別待遇,及吊銷華文教育熱心分子林連玉的教師執照等。
然而這些變相打壓華文教育的措施,反倒促使原講不同方言的華人因而團結起來。
他們寧願硬著頭皮靠自己的力量興學,也不願斷送傳統文化,得不到政府經費補助,文憑又不被承認的華文「獨立中學」於是成立。亞洲周刊駐馬來西亞資深特派員鍾天祥追憶,因華文教育而被褫奪馬來西亞公民權的華文教育鬥士林連玉,一九八五年逝世時,吉隆坡華人送殯者不計其數,且訂其忌日為「大馬華教節」、墳地名為「族魂」。「可見大馬華人對華文教育的重視」,他說。

(左、右)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平衡了沈重的課業的壓力。(邱瑞金)
全馬目前有一千二百多所華文小學,六十所華文獨立中學,寬柔擁有五千多名學生,是最大的一所。
「因為柔佛州新山縣只有這所華文獨中,因此學生很多」,現任校長張拔川解釋,一九六九年吉隆坡發生排華事件後,許多華人南遷。因此北馬的華文中學常招不足學生,寬柔卻必須以考試來制量,錄取率只有五成。其次,新山縣有潮州、廣府、福建、海南、客家五大幫,都全力支持教育事業,使得寬柔得天獨厚、日益成長。「我們從一九七三年開始,連續三期擴建校舍」,張校長得意地表示。
對家長、學生而言,管教嚴格、教學認真,則是他們選擇獨中的主因。「一般馬來西亞國中紀律鬆弛,教學採取放任方式,好壞差別很大」,寬柔留台校友會長許志宏表示。曾上過國中的馬來僑生張順蓮指出,她就是因為開學六十天還沒拿到教科書,才憤而堅持上獨中。
目前寬柔中學初中生有二千九百名,高中生有二千五百名,「老師百分之九十是留台生」,張校長言下之意,他們的華文程度相當不錯。

(邱瑞金)
不過華文好還不夠,在寬柔中學的孩子,必須兼善英文及馬來文,這是學校為了使學生日後就業順利的美意。因獨中的文憑並不被政府承認,許多家長了解華人不易進入政府機關,而私人機構又須精通三種語文,因此,也衝著這點送孩子念獨中。
「從小生活上就必須用這三種語文,但要同時兼顧,壓力還是很大;也可能因此三種語文都是半調子,無法精通」,許志宏說。初三的李美蓮就覺得文言文、修辭令她十分頭大。同是初三的彭德強則對自己的發音不滿:「聽到台灣或大陸人說的華語很標準,會很自卑。」
華僑說國語,難免會有點特殊腔調,但若與其他獨中相較,寬中學生的華語已經算是較為標準了。說來這又得拜地利之賜——一橋之隔的新加坡,經常播放各種華語電視廣播、節目,寬中學生有了這種「課外輔導」,成果自然較佳。
有了三種語文的基礎,日後可以參加政府機關考試,可以考馬國的大學(雖然二者給予華人的名額不多),也可出國留學——英語系及華語地區。雖然辛苦,但為了日後的生計,還是得努力啃書。
所幸,課外活動十分落實,平衡了念書的壓力。

愛拚才會贏!寬中學生經過德、智、體、群的洗禮,期待未來在社會上與人一爭長短。(邱瑞金)
一般獨中由於校舍不足,普遍都上半天課。寬柔雖無校舍問題,亦不例外,下午全是課外活動或體育時間。所謂課外活動即社團,現就讀台大園藝系的寬中校友許志宏表示,他便是中學時參加了園藝社,發現對園藝有很大的興趣,才決定大學要念什麼。另一寬中校友台大化工系的梁日松則擅吹笙,可見他們的社團活動相當落實。其中最為特殊的是,他們還有風帆隊。
寬柔隔著柔佛海峽與新加坡遙望,海岸線景色優美,許多學生上課時都忍不住被吸引。柔佛州的蘇丹王也愛這片海,常來此玩風帆,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便送十艘風帆給寬中,鼓勵他們成立風帆社。
為什麼不去鼓勵馬來學生呢?「因為馬來人很溫和,不喜歡刺激的活動」,風帆教練葉桂興說,風帆隊一個星期要花兩個下午練體能、游泳,訓練嚴格,以致參加的人並不如想像多。目前風帆社成員有四十人,卅五艘船。
周六下午經過寬中,一定可以看見顏色鮮豔的風帆盪在蔚藍的海上,岸邊有不少人觀賞。但有個棚子絕不能去坐,那是蘇丹王的專屬御座,還有警衛看守著。

馬來西亞華人對傳統技藝的喜愛遠較國內為甚。(邱瑞金)
除了社團活動,寬中和一般獨中一樣,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課外活動——募款。據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的統計,全國獨中每年經費不足之數大約為一千萬元馬幣,赤字得由華人社會來負擔。獨中學生因此也多了項義務募款的工作。
在馬國的茶樓酒肆,常可看見穿著制服的中學生拿著捐款簿遊走於各桌間,「華人早把這捐款看做是第二個所得稅」,鍾天祥表示,有不少馬來人、印度人也會捐款。
不過有人卻對學生募款的作法不以為然。
「學生來學校是要念書的,但現在一年至少得花三個月在籌款活動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校友表示,再扣掉各種假期及考試,一年只剩不到半年在上課,還能念什麼書?「學生募款達百分之七十,董事會的捐款只佔百分之卅,有人說學生才是學校真正的老闆」,這位校友憤慨地說,董事會實在應該多盡點心!
但站在董事會及校方的立場,卻認為這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董事之一的黃復生就認為:當學生了解募款不易、教育機會難得,就會更加愛護公物、加倍學習。華文科主任熊素嬌也認為,學生現在籌款上所花的心思、磨練的遊說技巧、賣東西的經驗,會讓他們日後出國或到社會上工作時,應變能力強過一般溫室堛漯嶆楚C
學生自己怎麼想呢?曾和全班同學一起賣菜籌款的恩妮覺得很有成就感,一天就淨得了四千馬幣。許志宏難忘的經驗則是深夜到海鮮店募捐,由於那時常有很多新加坡人及外國觀光客過海來吃便宜又大碗的料理,「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社會的人,不同的人心、態度,膽子愈來愈壯」,許志宏認為,募款很辛苦,但早點接觸社會,會幫助人長大;梁日松則認為讓學生募款有必要,可以直接感受「與校共存」的參與感。
儘管大多數學生認為利多於弊,「不過初中生年紀還太小,我覺得應該由高中再開始」,許志宏強調。

捐款興學,是當地華人心甘情願付的第二份所得稅」。(邱瑞金)
在接受過三語教學的「智育」、社團活動的「體育、美育」,及募款活動的「群育」洗禮,寬柔中學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如何?
「約百分之卅的學生繼續升學」,張校長表示,美國和日本是主要的留學地區,到台灣的每年也有一百人。但今年到台灣的學生卻少了百分之卅,「因為生活費用漲太多了」,張校長說第二個因素是吉隆坡新增許多和美、英、日合作的學院,念二年後可再到當地進修,就學機會增加,因此留台生少了許多。
至於那些進入就業市場的同學,「失業的很少,因為他們都不挑剔工作」,張拔川校長輕描淡寫中,流露對華人勤奮天性的信心,「而且他們又有三種語文作工具。」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寬柔之名,便是由儒家的大家長孔子的名言而來。大馬的華族為何能硬著頭皮,將華文教育撐了一百七十年?或許便是這種寬柔如水,能容能忍的智慧,使他們嘗得其中的甘美,而願意努力傳之於後吧。
〔圖片說明〕
P.130
(左)鍾情華文,已不再是馬來西亞華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P.131
(右)寬柔的老師大多曾經留學台灣,親炙過祖國文化,對學生的華文水準也要求較高。
P131
(右下)只有教育能使海外華人團結,寬柔融合各社團力量,成為海外最大的華文中學,便是最好的例子。
P.132
(左、右)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平衡了沈重的課業的壓力。
P.134
愛拚才會贏!寬中學生經過德、智、體、群的洗禮,期待未來在社會上與人一爭長短。
P.135
馬來西亞華人對傳統技藝的喜愛遠較國內為甚。
P.135
捐款興學,是當地華人心甘情願付的第二份所得稅」。
P.136
蔚藍的柔佛海峽上,寬中學生常與蘇丹王「同樂樂」。

蔚藍的柔佛海峽上,寬中學生常與蘇丹王「同樂樂」。(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