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我想改變世界啊!」台北亞都麗緻飯店旁,一棟老公寓裡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辦公室,嚴長壽輕輕嘲弄那個曾經無畏於天高地厚的自己。
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他,早明白一個人無力改變世界,現在,他只想做一件事──改變台灣的教育。他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大膽直言「國內大學有三分之二的科系不值得讀」;他批評年輕人在臉書上發表心情和照片,靠著好友按「讚」尋求「自我感覺良好」,只想活在舒適圈裡,失去面對大海的勇氣。

卸下飯店總裁身分之後,嚴長壽發願當花東永遠的志工。他引介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老師到台東三仙台指導一群有藝術天分、會打鼓的孩子,為他們搭建表演舞台。
有感於台灣年輕人正逐漸失去競爭力,失去信心,如果不是長夜不眠的憂心和急切,嚴長壽不會也不必出書。
4年前他卸下亞都麗緻飯店總裁的職務,即由觀光轉向公益與教育,成立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為八八風災受創的花東山水與在地孩子,鋪設未來的路。
他繁忙的行程依舊,僅僅台灣,嚴長壽一個月平均就有七、八十個演講與採訪邀約,他的助理每天都在愁煩如何為他推減、再推減,生活和管理飯店時沒什麼兩樣,不過,用力的方向卻不一樣了。
「我現在66歲,如果你知道你可以產生影響力的時間在衰退中,噢,還是割了一個腎的人。如果你知道你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時,事情一定要減,要濃縮,趁著現在年輕人還不厭煩你,願意聽你說話,去做最想做的那一件事。」在狹小但流動著雅意的辦公室裡,嚴長壽音量不大卻字字挾情帶憂,像披星戴月的趕路人,像看到田地乾旱禾苗萎頓的農夫。
那一件事,那一塊他意欲重整、澆灌之地就是教育。
「幾十年了,台灣的教育像一艘大船,明明看見前面有冰山卻無法轉彎,一直撞過去。」但就算寫了《教育應該不一樣》,現實依然,所以他來到花東,深入嵌藏在天然美景中的部落。弱勢偏鄉、底層或失能家庭加上亟需改革的教育體制,三股負面力量正在給這裡的孩子,他們未來的人生,收進一個一步步走向灰暗挫敗的故事裡,他心急如油煎火燎,人生軌道陡然一轉,決定停留在這一站。

部落藝術家的手創作品,進駐台東糖廠,成為台東的文創新亮點。
嚴長壽一直是國內年輕人的偶像,他的每一場演講都爆滿,他也善用自己的影響力。
1997年他透過《總裁獅子心》一書,自道其從美國運通公司到亞都麗緻飯店總裁的成長歷程,他的管理哲學與價值觀,意在和年輕人溝通,並鼓勵和他一樣沒有背景也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找到自信天賦,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接下來的《御風而上》,他提醒在全球化之下,年輕人面對的是不同挑戰,必須用新的觀念與態度面對,找到開拓格局的視野和能力。
《總裁獅子心》讓嚴長壽意外成為暢銷作家,大賣60萬冊,整個社會彷彿都在等他的一抹關懷,一句建言;等待嚴長壽拯救他們走出困頓的人生,乃至他的助理一個月必須推掉數十場演講。他知道自己的影響力超乎預想,承受的壓力也像重重落在身上的巨石。
在壓力面前,他仍然一派優雅,溫煦的微笑,禮貌的回應,不知道身體因為壓力而正在衰敗。
和年輕人對話,嚴長壽以為書寫二本書已圓滿俱足、已說出了心中想法,但此後幾年,當他到高中和大學演講,看著隨順「人人有大學可念」之風飛上大學的年輕人,一個一個延畢;畢業後又為逃避就業繼續念研究所,踏出校門卻求職無門,甚或投入起薪甚低的工作,又令他心生憂慮。
過去他所擁有的機會,以高中畢業的學歷進入外商公司,這位送公文的小弟,5年之後成為該公司的總經理;32歲主持亞都飯店,這樣的傳奇,這一代年輕人恐怕再也沒有了。
但另一方面,因著上一代的庇蔭、保護,這一代年輕人似乎也不需要馬上成熟。然而,下一代的人生終究要自己去過,他們必須自己學習承擔挫折,因此他選擇化身為諄諄善誘的人生導師,設計了一套公式讓年輕人自我檢查,從「發現自己的潛能」、「訓練思考力」、「尋找優勢,放大格局」、「與整個世界溝通」,到「熱忱!熱忱!熱忱!」
他殷殷期盼年輕人思考工作的意義,認知到界定一個人的價值,不是權力和財富,而是工作之外的生活。「人不要害怕平凡,但要學習過一個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他說,終極目標是做自己的天使,也能夠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不幸的是,台灣的教育卻一直往相反的方向走,嚴長壽發現自己在對抗一整個體制—根深柢固的「唯有讀書高」的思維。他深感台灣技職體系走錯方向,跳出來寫《教育應該不一樣》的種子因而埋下。

在台東糖廠,遊客可體驗手繪馬克杯、燒製琉璃珠等課程,了解部落文化。
從觀光教父到年輕人的人生導師,嚴長壽的每一步都受到矚目,他在每一個領域的建言,都能激起不小的浪花。
在觀光業耕耘了30年,2008年他完成了《我所看見的未來》,嚴長壽界定這是一本他在觀光旅遊這一行的畢業報告;是多年來在第一線推展台灣觀光旅遊所看到、所學到,以及在專業上所領悟到,畢其功於一役的剖析與建言。他以施政規劃的高度而寫,對象是擁有決策權的政府部門。
書出版後,嚴長壽到醫院「動了一個小小的手術」,其實是割除長在腎臟的一顆腫瘤,腎臟的腫瘤多半發生在對自己要求很高,凡事全力以赴,工作壓力過大的人,他因此被護理長殷切叮嚀:「嚴先生,也許你自以為豁達,但內心其實不是,割掉一個腎之後,將來你一定要為另一顆腎著想,徹底調整你的生活。」
在開刀前一天,嚴長壽把合作寫書的記者吳錦勳找來,將台灣開放陸客觀光的盲點,如何展現台灣真正的精神價值,將他心中懷抱的台灣觀光願景出清,好像用盡生命為台灣寫下美麗證言。
一年後他又完成《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和亞都的故事》,完整交待亞都飯店的創業歷程,把書獻給亞都兩大股東周志榮家族和林有成家族,以及所有同仁,獻給事業成就未必顯赫,卻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努力不懈的人。

比西里岸社區與墨色國際公司合作,讓繪本作家幾米的作品妝點社區。
然後他放掉了亞都,「觀光教父」漂亮的走下舞台。
2011年,他交出談台灣教育的《教育應該不一樣》,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本書寫得很急切,很焦慮,還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火氣。「你看到政府願意花十幾億在已經招生不足的學校蓋大樓、做硬體,繼續製造更多的閒置空間,但卻看不到政府願意花錢在刀口上,為弱勢孩子找到更好的師資,培養他們展現天賦。」
《教育應該不一樣》成為一本橫掃台灣社會的書,大賣20萬冊,有讀者因此寫信給立委,也有地方政府以此為施政藍圖,但就是無法撼動體制。
至此,嚴長壽明白生命的列車已經來到一個轉折點,他的第二人生,他要把老天給的「多出來的時間」捐出來,捐給台東,捐給由他個人推動的教育改革。
今年農曆春節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送給朋友的禮物中包含兩本書,一本是攝影作家范毅舜的《公東的教堂》,一本是嚴長壽的《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而引領童子賢走進從台東公東高工白冷教會的人,正是嚴長壽。
落腳台東6年,公益平台基金會如今已認養了4所台東職校的一個科系。其中的台東體中(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嚴長壽認為,這所只收四百多名學生的高中,表面上看似培育了許多運動選手,但多數孩子的命運,不是在運動場上赤燄幾年,然後被取而代之,便是帶著運動傷害退出競技場,他們的未來究竟在哪?
「如果沒有給他們第二專長,這對他們來說何其不公平,何等殘忍,沒有工具如何去安頓他們的生命?」嚴長壽自問。

大塊的海、大塊的白雲,站在蔚藍純淨的海岸邊,嚴長壽為自己、也為花東下一代找到回家的路。
而均一實驗中小學,則是嚴長壽投入的公益活動之中,核心的核心,也是他將教育理念化為實際行動的示範學校。
均一中小學原是佛光山創辦的學校,嚴長壽接手董事會後,就開始努力奔走募款以維持校務運作,他也大刀闊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融入源自於德國、強調自主學習的華德福教學法。兩者不同的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多數華德福的孩子來自中產家庭,均一的理想則是「三三三」,三分之一為花東以外的孩子,三分之一是花東在地的孩子,三分之一為弱勢孩子。
實驗中學的課程規劃有三大方向:應用藝術、觀光生態,以及升學。嚴長壽期許三年之後,他希望能讓國內老師住進均一的宿舍,引領他們觀摩。「如果我們做對了,就可以告訴政府,體制內也可以容納更活潑的教學方法。」
均一也將數學、生物等課程製作成一套簡單易懂的教學網站,以強化學生的能力。
這些原本應由政府出錢出力的教育改革,嚴長壽一肩挑起,他是要告訴政府,台灣教育一定要由考試領導的教學走向啟發式,讓學生學習發掘問題、探索問題與尋找答案,並逐步認清自己,以及未來要走的路,從而據此找到想學的東西,萃取自己有興趣的相關知識,這也是台灣目前大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嚴長壽更進一步建議教育部,盼望當均一研究開發出來的教材,經過幾年探路後,可以提供體制內學校與老師參考,把均一的經驗傳播出去。
他認為,過度保障老師的權益,反而犧牲了孩子,而孩子的人格發展、學習內容與競爭力攸關台灣的未來,因此台灣的教育,應從「以保障老師為導向的功能,改成以學生的未來及國家的發展為導向。」

教育是花東的未來,綻放的笑臉,樂切學習的眼神,讓公益平台的志工們看到希望。
要放下,嚴長壽明明知道的。嚴長壽一直在放下,放下了亞都,放下了觀光,還放下了曾經擔任的法鼓山經營總顧問。
但放下的同時,他一個轉身,又扛下更多、更重,彎進一條漫長到看不到盡頭的棘路,拚命揮砍擋路茅草,挑燈閱讀全球各類型「獨立學校」的故事與教案。
「為什麼?我這人為什麼會這樣?」無時無刻,他都聽見是非與正義的聲音對他呼喚,對無法接受的事無法不直言批判,「雞婆」到自己都受不了的地步?
因為管得太寬,講的太多,所以不論那一個黨執政,都有人找他入閣。
但嚴長壽很有自知之明,「我太理想,不妥協,只想對有權力的人說真話,當官會扭曲我的個性。」
有一天嚴長壽分析起自己,然後他想出了幾個答案,一一記下來,他寫的是:「無可救藥的熱忱」、「屢敗屢戰的毅力」和「冷靜的思維與一種非常清澈的觀察力」。
這些特質如果是天賦,嚴長壽追溯到父親,「我承襲了父親的基因,他對我的潛移默化非常之深。」若是後天環境所致,那個影響他站在總統面前直言批判的人,恐怕就是「我的老師胡適」了。
嚴長壽的父親有過一段浪蕩無羈的少爺生活,卻在54歲,嚴長壽8歲那年頓悟出家。母親雖把丈夫從廟裡強帶回家,但此後30年,父親等於在家修行,自稱「老沙彌」,家裡常有僧人掛單。
有一次,父親看到報紙報導某個佛寺的住持圓寂後,引爆底下三派人馬相爭的新聞,氣得飯也不吃,拄杖而出。多年後嚴長壽因緣際會讀到父親寫給某宗教大師的信,始知父親對宗教界寄望之深。
「既然是父親的遺傳,所以我也就釋然了,」嚴長壽笑了笑。
至於為何會視胡適為偶像?原來少年時,有一段時間嚴長壽家住南港,經常到胡適墓園讀書,最高紀錄是讀過全部的《胡適全集》,日後雖然多半忘了,卻始終記得大師寫給蔣介石的信,苦口婆心度化以領袖之道。

公益平台幫助東河鄉「棉麻屋」創辦人龍惠媚(左)取得微型貸款,買下店面;龍惠媚也將手藝傳授給部落婦女,是在地創業的成功案例。
後來嚴長壽也做了類似的事,就是送《僕人》一書給聖嚴法師。一個CEO,放下纏身俗務跑到修道院上課學習,遇見正在修漏水馬桶的西面修士,曾經叱吒風雲的商場大亨從修士學到的領導第一課是:「領導,一種技能,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成共同目標奮鬥不懈。」
結果聖嚴法師買了200本《僕人》,並稱嚴長壽為「我的西面修士」。
嚴長壽意識到自己體內燃燒著某種宗教家濟世救人的性格,而現實俗世就是他的道場。
「所以我有時候想改變台灣,有時候想改變世界。」但生命走到一個階段,該努力的都努力了,做不到的事也該輪到別人做了,他遂有了新的體悟,就專心做一件事吧!

帶入國際化思維,提升服務品質,公益平台輔導的台東民宿,讓海外遊客讚嘆台東的自然之美。圖為椰子海岸民宿。
孩子是未來,年輕人必須給希望、給信心,而人可以平凡,人也多半平凡,但可以不平庸,這些都必須透過教育來培育。
他重覆說了一遍每次演講時最愛說的故事,出自韓國作家柳時和《窮人的幸福》。柳時和來到印度尋訪聖師悉達巴巴,求聖師收為弟子,授予解脫人生痛苦之道。聖師不搭不理,他只好放棄離去,這時聖師卻追上來,給了三道智慧之語。
第一道:做個正直的人,即使要跟世界上所有的人妥協,也不要對自己妥協,這樣就沒有人能支配你。第二道:記住所有的高興或悲傷,都將在來臨不久之後消失。切記,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這樣任何事發生時,心中的寧靜就永遠不會消失。第三道:當別人有求於你時,不要當成是在幫助神,要以神不存在的心胸去幫助別人。
一直以來,他就是攜帶著這三道箴言的趕路者,雖然已經來到人生的黃昏,卻也是最可以專心一事,專注一志,倒空自己,運用智慧、人脈、財富,無私奉獻的黃金時光。
黃金的時光,他還有很多路要趕。

均一學生在鸞山森林博物館圍烤豬肉,學習部落迎賓的習俗。(均一中小學提供)

教育是花東的未來,綻放的笑臉,樂切學習的眼神,讓公益平台的志工們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