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風瑟瑟,正是主婦們開始遍尋食譜、設計圍爐年菜的時節。心懷美食又要注意健康,似乎十分掃興,彷彿西方人過聖誕節時總要罹患「火雞恐懼症」一樣。然而,健康不等於粗茶淡飯,只要把握原則,健康年菜一樣令人食指大動,而且吃得更盡興、更沒有負擔!
「現代人天天在過年,年菜哪還有什麼稀奇?」台大醫院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陳珮蓉一語點破。往常過年最時興的烏魚子和香腸臘肉,現在走進新東陽,一年四季都買得到。日本鮮鮑在超市一個標價七十元有找、一隻油嫩燒雞不過二百元、現成的冰糖燕窩更是高貴不貴……。
生活富裕,高脂高蛋白食物隨處可見、唾手可得,使得「天天過年」的飲食變革來得太快、太猛,傳統年菜的意義早已全盤改寫。
「早年農業社會,農家子弟整天操勞卻難得有一頓油水豐富的大餐,因此年夜飯不光是一種儀式、一種對全家終年辛勞的犒賞,還有『補充營養』的實際需要,」陳珮蓉指出。
然而,翻開衛生署最新出版的〈國民營養現況〉調查報告,我國成人體重過重(超過理想體重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男性為百分之十七•五,女性為百分之二十三•四。四十五歲以上的成人中,百分之七•二的男性和百分之十四•八的女性有糖尿病;同年齡層有高尿酸血症(俗稱「痛風」)的比例,兩性均高達百分之二十二以上;更別提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膽固醇偏高、四分之一的中年人有高血壓了。
針對現代人的營養過剩現象,台北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兼奇摩健康網站主編鄭慧文,提醒一般民眾要避免年菜思考的幾個陷阱:
一,祖先要吃,我不得不吃?
除夕時要拜拜上供,上供免不了要全雞、全鴨、全魚,外加一大塊白煮肉,或者一個圓滾滾、油亮亮的蹄膀以示誠意。而且為了「年年有餘(魚)」,魚頭魚尾要留到元旦,為了方便保存,上供的魚往往是用油炸的。拜拜完畢,大家望著這些大魚大肉,連筷子都懶得動一下。
二,一年就辦一次年貨嘛!
儘管現在各大超市只有除夕夜提早打烊幾小時,然而許多家庭主婦仍堅守「辦年貨」的習俗,一次買三顆大白菜、二斤長年菜(大芥菜),或是一隻大羊腿的,大有人在。買太多而勉強塞進肚裡的結果,輕則腰圍粗了一圈,重則脹氣、痛風,甚至血糖劇升而跑急診。另一方面,海鮮、葉菜類不易保存,大肆採購只是徒增食物腐壞的風險。
三,難得過年,百無禁忌?
許多人都知道臘味及煙燻製品容易致癌,煎年糕太油太甜又不好消化,瓜子、牛肉乾鹽分太高,一大鍋圍爐火鍋的普林(一種核蛋白,經過人體代謝後會產生尿酸)含量更高得足以當場引發痛風……,然而在過年應景的氣氛下,難免會放縱自己一下,吃進許多平日不會去碰的禁忌食品;尤其親朋好友小聚,喝酒助興是免不了的,結果讓自己的營養狀況在幾天內就亮起了紅燈。
台大醫院營養部陳珮蓉組長以多年的經驗指出,每年春節時分總會出現因「年菜併發症」而跑急診的人潮。最多的是脹氣、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其次是痛風發作、痛到無法走路,還有人吃麻辣鍋吃出胃潰瘍,甚至糖尿病病人因血糖驟升而休克。林林總總「樂極生悲」的案例,都是因為吃得太急、太過量了。
四,春節併發症──沙發大蕃薯
過年時照例要放長假,想到高速公路人擠人就心煩,於是許多人選擇窩在家裡,一面看電視,一面吃吃喝喝來打發假期,多吃少動的結果,不問可知。
五,孩子老人誰來顧?
對本來就挑食的孩子來說,肯定過年的胃口會更糟──光是糖果零食就撐飽了,而且爸媽可能忙於打掃、應酬,無暇照顧他。因此當大人因痛風發作而跳腳時,因牙痛、肚痛而要掛急診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同樣的,對老人家來說,年節也是一個關卡,因為老人家消化能力和代謝能力都比較差。加上春節前後又是感冒大流行的季節,老人、孩子抱病過年,更要注意控制飲食。
針對年菜問題,健康飲食專家的錦囊裡也有幾個建議:
一,「少買」為「少吃」之本
台北榮總營養師兼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食品委員穆懷玲指出,主婦在採辦年貨時,一定要想想自己去年倒掉了多少東西。全雞全鴨全魚必須買,何妨就買最小的?年糕有五吋的,就絕對不要買十吋的,至於待客用的糖果、瓜子、桂圓等,聊備少許就夠了。長壽園養生亭負責人、藥膳專家蔡培娜建議,與其滿盤甜點,不妨自製一壺葛根茯苓飲(見食譜),保管比什麼山珍海味都令來客驚喜。
二,善用祭品,一物多吃
鄭慧文指出,既然要拜拜祭祖,可以在事前就先做好計畫,看拜完後要如何「加工」處理,才能將這些雞鴨魚肉順利消化。譬如白斬雞通常沒人吃,可以拿一半來做醉雞,以增加風味,吸引年輕人青睞。五花肉若要作成自製叉燒肉,記得在上供前先醃好入味(見食譜);或是鴨子做成樟茶鴨,在電鍋中先蒸熟上供,然後再加入茶葉和黑砂糖回爐去烤,一蒸一烤,不僅可將油份瀝除殆盡,而且風味十足。
計畫年菜很累人嗎?鄭慧文提供一個更徹底的另類解決方式──讓餐廳去傷腦筋。他指出,由於父母年事已高,十二道年菜大餐準備起來非常吃力,而年輕一代既不會做、也不願意負責「消化」剩菜,因此從兩年前開始,鄭家改用罐頭及鮮花素果祭祖,年夜飯則移駕餐廳。
「頂多盡情吃那麼一頓,吃完就沒有後續負擔了,」鄭慧文笑道。近幾年,五星級飯店已經看準「年菜」市場,推出團圓年菜滿漢全席,不失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權宜辦法。
三,化整為零,新鮮至上
看在全家團圓慶豐年的意義上,年菜往往每一道都很夠份量,因此剩菜的處理特別棘手。美食專家梁瓊白指出,年菜切忌「整鍋拿出來,吃不完又整鍋冰回去」,一方面越熱越難吃,一方面幾出幾進,會產生「再不努力吃完就只好扔了」的巨大壓力。
較好的作法是將剩菜分成小包裝,譬如一個蹄膀分做三小包,一次拿出一包來解凍等等。梁瓊白同時提醒,解凍時別忘了把可以刮除的油脂都刮乾淨,雞皮鴨皮豬皮也是能剔除就剔除,作法上還可力求變化,譬如一包蹄膀配上白菜粉絲、另一包做酸菜燒肉等等。
四,少油、少鹽、少糖
台北榮總營養師穆懷玲則指出,同樣是年節求豐盛,吃魚比吃肉好,吃瘦肉比吃帶皮帶油的五花肉好,吃海參又比吃高膽固醇的烏魚子或蟹黃好,總之是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全麥穀類就準沒錯啦。
慎選材料之外,最重要還是謹記三大烹調原則:少油、少鹽、少糖。以少油來說,魚蝦能用清蒸就不要油煎,尤其不要裹了麵糊用油炸。年糕也是同樣道理,非煎不可時,不妨改用不沾鍋來煎,可以達到儘量少用油的目的。
此外,年節應景菜如香腸臘肉或麻辣鍋等,又油又鹹;雪裡紅、冬菜、客家福菜等醃菜則鹽分過高,最好儘量少用,用時別忘了多沖洗一下。
五,控制總量最重要
台大營養部陳珮蓉指出,過年的食物量大、質精、種類多,正是考驗自己毅力的時候。通常營養師會強力推薦「代換法」,提醒民眾意識到自己到底吃進多少熱量。譬如十粒(水煮)花生的熱量就相當於一茶匙(5克重)的油,而區區四片六公分見方的蘿蔔糕就等於一碗飯。為了避免吃進大量熱量還覺得肚子空空,因此營養師建議要選擇能夠提供「飽足感」的食物。
談到克制食量,穆懷玲提供一個小秘方:每餐飯前,最好把想吃的適量食物,包括魚啦菜啦都先揀到自己的盤子裡,以此為限,不再多添。此外,細嚼慢嚥有助於增加飽足感,比較不會吃得過量,對腸胃也好。
六,郊外踏青好處多
穆懷玲更指出,春節不必去觀光名勝湊熱鬧,但不妨爬爬附近小山,順便利用家中剩菜做為野餐材料,譬如易於攜帶的烤雞、全麥餐包夾蹄膀等,既健康又環保。總之要力求增加活動量,並遠離過量美食的誘惑。
七,迎接健康年,就從年菜開始!
談了這麼多吃年菜的消極防禦措施,台大陳珮蓉組長認為不妨換換腦筋,從積極面來思考。
「現代人既然天天過年,真的碰上放年假,何不趁機『反其道而行』,調整一下平日錯誤的飲食習慣,為未來健康的一年建立一個好的開始!」陳珮蓉強調。
她指出,許多職業婦女因為自己手腳不夠伶俐而乾脆終年外食,極少在家開火,若能趁著年節氣氛自己動手做幾樣菜,說不定就此發現廚房天地樂趣無窮。平日習慣多油多鹽、大火快炒的人,也可以藉放假心情悠閒、材料又多,練習蒸、煮、涼拌等多樣作法,讓自己慢慢習慣於較清淡的飲食。
健康的一年,就從年菜開始。在此,本刊特別走訪幾位美食專家,為讀者設計了七道健康年菜,營養、美味、零負擔,讀者不妨試試看!
p.16
清淡的年菜,一樣令人垂涎欲滴。
(中間四圖為張良綱攝)
p.24
健康的一年,就從年菜開始。長壽園養生亭負責人蔡培娜認為,藥膳並不難做,持之以恆,對調理體質大有好處。

清淡的年菜,一樣令人垂涎欲滴。(中間四圖為張良綱攝)(中間四圖為張良綱攝)

清淡的年菜,一樣令人垂涎欲滴。(中間四圖為張良綱攝)(中間四圖為張良綱攝)

(薛繼光)

(薛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