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科技,很早就有可觀的發展,其中廣為世人所知的有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其他在天文、數學、生物、醫學、地理等方面,也都有很多傑出的成就。現代西方科技,很多源自中國這些發明。然而,因年代久遠,這些成就漸被國人淡忘,現代人只能從古書中得到模糊的印象。
為了讓國人具體瞭解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從中得到信心與啟示,以增進發明與創造的能力,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科學教育館,經過兩年半的籌備,從三月十五日起,以實物、模型、標本、和圖表,展示出許多古代科技發明,使得這些中國的科學結晶從古書中復活,具體的呈現在今人面前。

指南車用齒輪傳動的原理來辨別方向,是機械工程的重大成就,相傳是黃帝首創。
看古人發明,確信中國人的智慧與優秀
從展示的各項物品中,可以深切體會到我們的老祖先具有驚人的科學頭腦,他們的發明有的比西方早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有的則傳到歐洲,產生重要的影響。
「科學不是西方挾著船堅砲利帶來的東西,古代中國的科學發明也曾向西方傳播。」科學館館長陳石貝說:「如果國人能充分了解這一情形,應能產生信心與決心,急起直追,發揚中國固有的科學精神。」
在二、三十項的展示品中,「指南車」是我腔最早的重要科技發明。它是利用齒輪傳動原理來辨別方向,構思精巧,相傳是黃帝首創。
近代汽車和各種機械,幾乎都採用齒輪傳動原理。而我國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能利用齒輪,做出如此精確的傳動工具,是機械工程上的重大成就。科學館這次以小型電動指南車的模型,說明它的構造和原理,具體而清楚。
與指南車原理不同,但同樣用來辨別方向的指南針,也是中國的一大發明,它利用磁性測定方位,雖然發明的年代無法確定,但早在北宋末期就已用於航海。當時海上交通很盛,商船穿梭於南海與阿拉伯海一帶。阿拉伯人從中國商船學到了指南針的製造技術,並將它傳到歐洲,間接促使歐人發現新航路和新大陸。

煉丹是古代道士用來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方法,它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卻開了中國化學的先河,也引發了火藥的發明。這是古代煉丹爐的模型。
紙發明後,加速了文化思想的傳播
紙是中國的另一重要發明。西元一○五年,當歐洲還在用羊皮內層寫字的時候,東漢的蔡倫,就用竹子、樹皮、草根等物質造紙。十二世紀時,紙亦經過阿拉伯傳至歐洲。西元一一五○年,西班牙設立歐洲第一個造紙廠,比我國晚了一千多年。
紙的發明傳到歐洲後,加速了文化、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
科學館此次不僅展出造紙的發明與演進,而且以明代造紙的過程,由斬竹、漂塘,到貼紙、焙乾等步驟,用實體模型電動操作,生動的表現出來。
現代的造紙技術,制紙漿方面仍延用上述的方法。台灣造紙業承襲了古代造紙的優良傳統,並利用現代的自動化機器,已能大量生產各種高級紙張,促使文化和出版事業的蓬勃發展。
在展出物品中,有兩個造型怪異的火爐,一大一小。爐上各放有一圓形的容器,並有一管相通,這就是中國以前的煉丹爐。
煉丹,在中國含有濃郁的神秘性,它原是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藥而發明的。雖然長生不老藥沒有煉成,有人甚至誤服丹藥而提早離開了世間,卻意外的開了化學的先河。
早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即派人四出尋求長生不老藥。

漏壺是機械鐘錶發明以前,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它最初是單壺式,逐漸演變為多壺式,除注水壺與受水壺外,兩壺之間最少有一調節壺以調節水流的速度。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在這尋求仙藥的道士隊伍中,有一派人認為不必跋山涉水的找,只要常服食丹藥就可以了。於是他們開始煉丹,所用的藥物有:汞、硫磺、鉛、金、砒霜等。
中國煉丹術,到後漢末年已經很發達,當時有六百篇的爐火術書,和託名黃帝所寫的「龍虎經」(也是一本討論煉丹的書)。煉丹大師魏伯陽還定出煉丹鼎的大小尺寸,他更注意到物質變化時屬性的重要,屬性不同的,不能相互作用。
東晉初年,煉丹大師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的「金丹篇」,提及「丹砂換元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就是碳化汞,此句描述的,就是一種可逆化學反應。
煉丹於唐宋時傳到回教國家,以後再傳到了歐洲。
一千六百多年前,當煉丹道士在鑽研長生不老的藥時,煉丹爐曾有一面忽然爆開,火舌猝不及防地撲上道士的臉和手,煉丹發生了意外,也使中國發明了:火藥。
火藥是在晉朝時被煉丹術士偶然發現的,他們由經驗得知,某些藥物化合,就會引起燃燒爆炸。但一直到宋朝,火藥才運用到軍事上。
北宋仁宗時「武經總要」一書,敘述「火砲」、「火球」、「毒藥煙毬」等各種火器,並載明火藥配方與使用方法。這是世界上有關火藥最早的詳細記載。
火藥發明後,戰爭較前激烈
歷史上所記載最早的爆炸性火藥戰爭,是南宋高宗時的采石磯之戰。虞允文用「霹靂砲」,打敗完顏亮率領的金兵。砲彈是用紙包著石灰和硫磺,擊落河面時,石灰與水反應,產生大量的熱,易燃物硫磺因此著火燃燒。據說當時火舌從水中躍出,聲大如雷,石灰散為煙霧,蒙蔽人馬的視線。
火藥器的使用,到了元朝,金屬銃砲器發明後,又邁進了一大步。元文宗時造的青銅砲筒,大概就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銅砲了。
現代的「地雷」,利用火藥原理,明朝時也已略具雛形。
火藥的製造,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國防成就,它後來傳到歐洲,促進封建制度的崩潰和民族國家的建立。近代國防工業更是包羅萬象,為了保障國家的主權、領土的完整與人民的安全,中華民國有許多軍方與民間的學術研究機構,從事國防工業的研究與發展,許多國防設施或配備都已能自製。

中國氣象學在古代也很進步,有多種測量儀器。這是宋朝的雨量器。
看農具的演變,知農業的進步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所以農具的發明也頗有成就。最早的農具,是西元前五千年就出現的「骨耜」,是用動物的骨骼做成。這種「耜」,是用來把土翻鬆的工具,後來逐漸進步為鐵製的「犁」,並用牛代替人力。
犁,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隋唐時代已大致定形,可以或深或淺的翻出土塊。它的使用一直延續幾千年。
水車,是中國水利灌溉中,一種極重要的設備。它利用流水的衝力,將低處的水盛入一個個竹筒中,竹筒旋轉到高處,順勢把水傾入容器中,因而把低處的水引接到高處。
現在台灣農田水利發達,灌溉便利,並以電動馬達抽水,水車已成為陳跡。而政府也重視農具的改良,並推動機械化耕作,農業輔導機構設有專款,免息貸給農民購買耕耘機,農具都走向了現代化,犁也成為令人發思古幽情的古董了。
農業在我國人民生活中,佔著重要的地位,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天文和曆算,也因而很早就有特殊的成就。

這是應用數千年的中國水車,它轉動時,竹筒會將低處的水引到高處的容器中。
天文學上,成績斐然
從展示的資料和圖表中可知,堯帝時,就命天文官測日出的早晚,日影的長短,得知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又置閏月。這套曆法,根據太陽運行週期定「年」,根據月亮運行周期定「月」,看星星的流轉定「季」,相當的科學化。它逐漸演變完備,一直延用到四千多年後今天中國人仍習用的「陰曆」。
至於中國在天文上的觀察,更有許多創舉,包括:
「尚書」中有關「日蝕」的記載,約在西元前二一七三年,是世界上日蝕最早的記載。
甲骨文「卜辭」中有關「新星」的記載,約於西元前一三○○年,是觀察、尋找新星的最古老記錄。
魯莊公七年農曆四月時,夜中星落如雨,是流星雨的最早記錄。
魯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是有關哈雷彗星最早的記錄。
戰國時楚人甘德著「天文星佔」八卷,有世界最早的恆星記錄。
刻於我國大陸江蘇吳縣孔子廟石碑上的古星座圖,是南宋淳祐七年(西元一二四七年)所製,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古星座圖,原拓現存在台北圓山天文台。
我國古代天文學非常進步,有一些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像晷儀、渾天儀等。其中東漢張衡做的渾天儀,據估計約有今日半個圓山天文台大小。
在人類向太空發展的今日,天文學愈來愈受到重視,國內的圓山天文台是主要的天文學研究機構,堶惘釵U種精密的觀察和研究機器,除了星象研究人員在這裏工作以外,它也開放給對天文學有興趣的人利用。
以上這些古代天文學上的成就,科學館以文字、圖表、照片與圖畫方式展出。

宋代的「水衡水臬」,用來測量地平,和今日高度經緯儀的原理相似。
古人很有數學頭腦
在天文曆算旁邊,以文字、圖表、演算方程式等,展出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有關的數學發明,古代數學的重要成就包括:
元代傑出數學家朱世傑,在他的著作「四元玉鑑」中,提出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公式,較著名科學家牛頓的「招差公式」早約四百年。
北宋時代,賈憲結合了「開方作法本源」圖,發明了「增乘開方法」,用以進行任意高次幕的開方。然後再經劉益、秦九韶的研究,把這種方法推廣為求解一般高次方程式的解法。在歐洲,這種解法直到西元一八○四年、一八一九年才分別由義大利數學家魯菲尼、英國數學家霍納提出,比我國晚了大約八百年。
大衍求一術,是用來解聯立一次同餘式問題的一種方法,它在三、四世紀「孫子算經」中已有解法,南宋秦九韶將它系統化,記載於古籍「九章算術」中。由於這種方法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所以在一般代數書籍中,有關這一類問題及解法,被稱作「中國餘數定理」。
南北朝時,祖沖之估計圓周率介於三.一四一五九二六與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間,準確到小數點後的第六位。這項記錄,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時,才被伊斯蘭數學家打破。
計時發明很多,蓮花漏最精確
在機械鐘錶發明以前,中國人有很多計時的方法,其中設置簡便、計算準確、且流傳久遠的,便是漏壺。它是讓一個水壺的水,流進另一個水壺內,看後者盛水到多滿,就是時間過了多久。
起初,漏壺只有兩個水壺,中間以銅管相通,一個放水一個收水。後來逐漸演變為多壺式,除了注水壺和受水壺以外,兩壺間至少有一個壺,多則三個,用來調節水的流速,使它以等速流出,否則,等水將流盡時,水面降低,壓力縮小,流速變慢,計時就不準確了。
歷代漏壺越演變越完善,到了宋朝,禮部侍郎燕肅做出有名的蓮花漏。
所謂「蓮花」,是因為水壺上標示時間刻度的箭,有蓮花形的裝飾。這根箭浮在水中,水愈滿箭愈浮,隨時標示時間的推移。
中國人傳統上將一年分為廿四節氣,如冬至、大寒、立春等。這廿四節氣的分野,也造成日夜長短的不同,所以古人把每一節氣用兩根箭計時,晝夜各一,共四十八根箭。
除了漏壺以外,唐玄宗時已有「擒縱機構」,靠水力推移。現代化機械鐘錶亦延襲它的部分原理,它的發明要比西方早六百年。
電子鐘錶產量多、品質好,古今成就相輝映
現今漏壺已沒有人用,而台灣在發展精密工業的努力下,所生產的現代化鐘錶——電子錶,卻聞名全世界,大量銷往世界各國;而到台灣來觀光的旅客,也都喜歡買一只電子鐘或電子錶帶回去,可謂古今相輝映。
科學教育館這次展出的,還有古代的各種樂器、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醫學、藥學、針灸等各方面的成就,看起來琳琅滿目。
該館特將所有的發明展示物複製二十套,準備分送各縣市文化中心。並製作了各種展示品幻燈片,為作巡迴放映和國際交換,並將出版專刊,讓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參考。
這些展品只是古代科技發明的一部分,科學館正準備再邀請專家,研究擬製出更多古代科學發明的模型來。即使這第一期的展示,已足以令人訝異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竟有如此之盛,亦難免產生一種「今不如昔」的感慨,然而,徒事感慨又有何益,不如大家發揮「知恥近乎勇」的精神,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不要只讓古人專美於前。這也就是科學館舉辦這次展出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