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之稱,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台灣水果每年產值近600億元台幣,僅西瓜的單項產值就高達30多億元。
前農委會主委李金龍曾在希臘品嚐西瓜,當地農民告訴他,「It comes from Taiwan!」他才知道:台灣和希臘相距半個地球、飛機航程需15小時,但歐洲當紅的西瓜,竟是由台灣的種苗公司一手包辦。
其實台灣的種子早在三十幾年前就飄洋過海,行銷二十幾國。全球最具規模的品種選美比賽「全美園藝新品種大賽」(All America Selections,AAS),過去六十幾年的比賽紀錄中,只有8個西瓜品種獲獎,台灣「農友種苗公司」就摘下4面金牌。
由行政院新聞局與Discovery頻道合作,去年在亞洲23個國家播出的《台灣人物誌》,以國際角度紀錄「農友」創辦人陳文郁用一顆種子帶領台灣走向世界舞台的成功故事;影片中不僅呈現台灣農業發展的縮影,也勾勒出台灣人拚經濟的堅持精神與創新活力。
陳文郁,1925年(日治大正14年)生於台南農家,父親是蔗農,雖然家境小康,放學後還是得到田裡幫忙農事。台南州永康公學校畢業後,考入新豐農專研究科。早期的台灣農民,無法負擔較好種子的價錢,農作品質不穩定,又常因天災影響採收,陳文郁小時候目睹父母對著農田嘆息的無奈,便立志要以「育種」來改善農民生活。
畢業後,陳文郁進入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服務,初始他以蔬菜育種為主,終戰後開始接觸西瓜。在農村只有泥土路的年代,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都可以看到他瘦高的身影穿梭各地。他觀察土質、水分、氣候與適合栽種的作物,白天在田間研究,晚上就回實驗室寫報告,並於「台灣農林」發表〈屏東下淡水溪的西瓜〉論文。

「農友」位於高雄縣考潭村的種原庫裡,擁有多達6萬多個蒐集自世界各國的種子,是全台灣種原最多的種苗公司。
無籽西瓜
1950年代,美國「蜜寶」西瓜種子銷來台灣,農民再將收成後的西瓜外銷到香港;由於「蜜寶」種子不具抗病性,若繼續繁殖第二代,種苗就會罹患「西瓜蔓割病」,西瓜藤會裂開,作物萎凋,對不知情的農民造成極大損失。
當時日本「木原生物研究所」已研發出無籽西瓜的培育技術,但成果不穩定也不普遍,陳文郁便著手進行研究,經過3年努力,1962年以「複製技術」成功培育出台灣第一顆無籽西瓜「鳳山一號」。
「複製技術」現在全球當紅,複製羊、複製豬更引發了道德爭議,但其實,「複製」在農作栽培上早已行之多年。陳文郁就是利用細胞培養,把西瓜的22對染色體複製成44對,再把這個親種和原來的品種交配,改良出沒有繁殖力的子代(無籽西瓜)。
當時雲林縣二崙農會想種植一項特產農作,陳文郁根據自己所作的農地調查,發現西螺大橋下的荒沙田相當適合種植這種嬌弱「怕冷」的無籽西瓜,因此在農會幹事王良雄積極推廣下,他不辭辛勞從高雄鳳山開車到雲林教導農民種植。
「由於農民白天要下田,只能利用晚上研習,我也經常得留在農會的當值室裡過夜,但是蚊子多到根本無法入睡。」陳文郁苦笑著回想當年情景,除了無法一夜好眠外,當時西螺大橋下的荒沙田草木不生,陳文郁和王良雄頂著烈日,揮汗教導農民種西瓜,看在其他同仁眼裡,只覺得這兩個傻小子根本是癡人說夢。
幾個月後,荒沙田裡綠意盎然的西瓜藤結出纍纍果實,並透過當時的「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及省物資局的協助,將這批無籽西瓜外銷到香港;農民發現西瓜的利潤比稻米還好時,笑得合不攏嘴,還封他為「西瓜大王」。
因改良無籽西瓜成績斐然,同年,陳文郁以37歲的「高齡」,獲派到日本國立千葉大學進修一年,主修「蔬菜育種學」。千葉大學的課程設計意在養成農技實作人才,指導教授藤井健雄育種經驗和學術經歷豐富,下課後就換上工作服,帶領學生耕作、作田野調查,認真務實的教學態度,讓他受惠良多。

「黃金黛安娜」
1968年,43歲的陳文郁,離開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和朋友合資成立「農友種苗公司」。1970年以前,全世界的農作種子都是向美、日購買,陳文郁認為以台灣的風土氣候和人工品質,絕對具備生產優質種子的競爭力。
果然,短短兩年的經營,「農友」已在國際間打響名氣,許多國家都委託台灣生產種子,不但為農村帶來財富,也創造另類台灣經濟奇蹟。甚至有營業額比「農友」多好幾倍的日本種苗公司慕名而來,合作開發新品種。目前市面上的洋香瓜「香華」,就是當年台日兩國合作的成果。
時間一晃近40個年頭,「農友」依舊肩負為台灣蔬果育種的重責大任,而陳文郁也一如年輕時,鎮日在田間奔走忙碌,絲毫不見82歲老人的疲態。
冬陽暖暖照拂的清晨,「農友」位於屏東縣萬丹鄉的臨時農場已忙成一片,這片向台糖承租、廣達十甲半的農地,種滿各種作物。臨時搭建的遮陽棚下,數百顆編有品種號碼的西瓜排列整齊,這是「農友」每年三作之一的「秋作」交配品種選拔會,只見工作人員各司其職來回穿梭。
陳文郁在助理協助下,用小刀從剖半的西瓜切出一塊果肉品嘗,隨即在筆記上紀錄,準備選出下一階段育種的西瓜。一顆西瓜要擔當育種大任,必須通過十多項包括糖度、口感、重量、果皮硬度,以及果肉色澤和品質、種子的多寡和大小等的測試,只要其中一項沒過關就被淘汰。
通常春夏秋三作,每作的選拔品種約200種,夏作常因颱風侵襲宣告失敗,而2006年風調雨順,秋作選拔品種高達五百多種,必須分兩天才能選拔完成。陳文郁表示,一千多顆西瓜、每顆吃一口,常常「撐」到站不起來。
在大小型色不一的品種選拔場裡,赫然看到來自巴西、南非、中亞的烏茲別克、阿拉木圖、塔什干等地的西瓜。農場人員表示,世界各國的西瓜種子經銷商,都會定期將當地種子寄給「農友」試種,以便瞭解其特色,並希望「農友」提供更適合或更好的種苗;還有一些則是公司同仁到國外旅遊時帶回來的種子,只要氣候、土壤適合,陳文郁就會在試驗場裡試種、試吃。
以西瓜聞名全球的「農友」,總公司與全球分公司員工加總不過三百餘人,西瓜小組就有40人,一年單是西瓜的研究經費就高達新台幣一億元。「在我的觀念裡,每顆西瓜都是一件藝術品。」在陳文郁手上,一款新品種的改良,至少要6年以上的時間,有時甚至要十幾年才能瓜熟蒂落。
以「黛安娜」為例,這款黃皮紅肉的西瓜,不僅打破傳統西瓜都是綠皮的刻板印象,高達11度的糖分,更讓人一入口就甜到心坎裡。但在改良過程中,單是要讓黃色果皮穩定,就花了6年時間。
「果皮是採自南美洲的野生品種,雖然黃色是顯性基因,但在遺傳上並不穩定;即使母代試驗成功,子代卻不一定呈現黃色。」為此,「農友」還特地派人到日本實習「紅皮南瓜」的培育過程。
果皮顏色穩定後,又因南美洲野生種甜度不夠、多籽、果肉呈白色,為了讓果型美觀、果肉豔紅、糖度提高,又花了6年才改良成功。這款新品種在1997年發表前夕,驚傳英國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有感於黛妃生前經常到世界各國探視貧病兒童,為了紀念她那頭俏麗金髮,陳文郁特地將這款黃皮紅肉、甜香誘人的西瓜取名「黛安娜」。
這款獨步全球的西瓜,不僅吸引日本最大的種子公司來台爭取專賣權,全世界西瓜種植面積最大的中國,也吹起「黛安娜」旋風,當地瓜農爭相搶購,黛安娜種子價格飆到一般西瓜的兩倍。

低熱量的新品種紅肉無籽西瓜「小愛」,預定今年可量產上市,供民眾嘗鮮。
訂製專屬西瓜
目前全球植物品種改良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傳統育種,就是選種後以花粉交配等自然方法來孕育下一代,就像「優生學」一樣,速度緩慢而效果難以預期。另一種則是1980年代竄起的基因轉殖技術,利用某些「性徵基因」注入植物體內的技術;例如玉米打入抗病毒基因後,下一代就會有抗病毒的特性。基因轉殖可以快速有效地賦予作物各種「特異功能」,但引起的健康與環保爭議也很大。
目前全球大部分種苗公司仍沿用傳統育種,因為除了大型集團如「孟山都」有大豆、玉米、棉花、馬鈴薯等作物的基因轉殖技術可商品化外,其他的都還不夠成熟。「農友」則結合傳統育種與生物科技,縮短育種年限,減少採種成本。
以傳統育種來說,因為是經由同一物種不同類間的配種交配來改良子代,因此品種基因庫愈大、愈有特色,就愈能隨心所欲培育出自己想要的特殊品種。最讓陳文郁引以為傲的是,「農友」擁有超過6萬個蒐集自世界各國的「種原」,是全台灣種原最多的公司。三十幾年來,只要聽說那裡有品類特殊的奇珍異果,陳文郁就會想盡辦法找人帶回種子,包括請託政府派駐非洲及中南美洲各地的農耕隊員做採種先鋒;公司成員出國時也一定會先逛傳統果菜市集,看到沒見過的蔬果,就設法把種子帶回台灣。
位於高雄縣考潭村的「農友」改良場裡,偌大的種原庫架上,玻璃罐裡放著標示清楚、包裹密實的種子;這些種子在乾燥處理後,可以保存數十年。單是西瓜,「農友」就蒐集了上千種野生品種,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完整的西瓜種原庫,並在7年前進行電腦化,提供不同國家依不同的市場口味需求,「訂製專屬西瓜」。
根據「農友」行銷多國的經驗並參酌當地瓜農的市場調查,希臘喜歡「中果」(6至8公斤)、黑皮、黑籽、果肉鮮紅的西瓜;美國喜愛10公斤以上的「大果」、花皮、黑色大籽、粉紅色果肉;東南亞國家則要求種籽的顏色要淺到幾近米色。陳文郁笑說:「東南亞國家不喜歡黑色西瓜籽,因為看起來髒髒的,會讓人誤以為是一群蒼蠅沾在果肉上!」

冬陽暖暖照拂的清晨,「農友」位於屏東縣的臨時農場,工作人員為了「交配品種選拔會」已忙成一片。
單身貴族瓜
前幾年全球刮起一股「蕃茄健身熱」,而台灣人最愛的「聖女小蕃茄」,正是「農友」的招牌產品之一。但蕃茄需用油脂加熱煮熟後,其中的「茄紅素」才能被人體所吸收,有點麻煩。日本最近發表的一項報告則指出,西瓜也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和胡蘿蔔素;紅色果肉的西瓜,營養素含量是蕃茄的3倍,無籽西瓜的含量更超出紅肉西瓜一倍,而且剖開生食就可以吸收。和蕃茄相較,西瓜更營養、方便、熱量更低。
這幾年在歐美市場廣受歡迎,外型正圓,分別穿著黑綠外衣的「小妃」和黃色外套的「小冠」紅肉無籽西瓜,就是美國種子經銷商向「農友」取得專賣權的品種,每顆重約兩公斤,1至2個人就可吃完,歐美人士暱稱為「單身貴族瓜」或「情侶瓜」。
為了讓國人也能享用低熱量且健康的紅肉無籽西瓜,「農友」特地培育出近似的「小愛」,並選定在嘉義和雲林種植,國人今年就可以嘗鮮。陳文郁釋出這款優良品種在這兩個農業縣種植,除了土質、氣候等因素外,當地農會指導人員認真推廣,才是他考量的主因。
以該公司經過12年才改良成功的洋香瓜新品種「天蜜」為例,這種由阿富汗香瓜原生種和美國香瓜、日本溫室香瓜,以及中國新疆哈密瓜交錯混種改良的洋香瓜,不僅香味濃郁,果肉糖度甚至高達14度。市場一片叫好聲中,儘管面臨農民請託議員施壓想購買「天蜜」種苗,但是堅持「好種更要好人種」的陳文郁,一定要挑選有經驗、耕地適合、種植用心且懂得珍惜的農民,才肯賣出種苗。
尤其十幾年前,「農友」赴中國設改良場,西瓜種苗卻被大陸瓜農盜取,賣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種植後,以低價回銷台灣,造成「農友」和台灣農民的損失。
陳文郁強調,種子重要,種植工法也很重要,「農業的競爭力在於兩點:一是種別人沒有的品種;一是別人如果也能種,就要種得比別人好!」台灣是全世界熱帶農業最發達的地方,只要農民提升種植水準,加上「農友」的優勢品種,台灣農業即使面臨WTO衝擊,仍具競爭優勢。
陳文郁表示:「育種不只要技術好,也要有市場眼光。」例如「農友」透過「花卉顏色喜愛度」的市場調查發現,相同的花款,一半以上的民眾會選購粉紅色花朵。陳文郁根據這項調查,決定結合「健康」與「浪漫」,著手培育有著漂亮粉紅色果肉的西瓜,未來這款「粉紅西瓜」,勢必再掀風潮。

農家子弟陳文郁,用小小種子帶領台灣走向世界。他的一生,就像一部台灣農業育種改良的發展史,勾勒出台灣人拚經濟的堅持精神與創新活力。
讓農村變美麗
陳文郁很看重市場、投消費者喜好,但卻不願把種子視為單純的商品。
「每粒種子都代表農民的一份希望,因此,我們研發種子,是要讓所有的農民都能賺錢,而不只是我們公司賺錢,這是一份深厚的責任。」如今「農友」在中國、印度、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都設有分公司,並在中國上海、西安設有「十字花科作物改良場」。
陳文郁還將對蔬果的熱情,延伸為對農民無私的關懷。2001年,他在緬甸成立「農友種苗公司農民醫院」,讓貧苦農民免費就醫。經過6年營運,已逐漸步上軌道,不只救助貧困農民病患,也間接幫助許多貧病交迫的家庭。
二十幾歲就開始巡迴台灣各地農村、提供農業改良技術,但數十年下來,遇到的還是那些熟面孔,讓陳文郁感慨很深。「台灣農村正一步步衰老中,年輕人不願意留下來,農村就沒有活力、也沒有未來,」他憂心地表示,農村要有文化才能生根,才能留住年輕人,要改變農村給人髒亂、落後的印象,首先就是要美化門面。
6年前他就積極在南台灣推廣「讓家鄉變美麗」工程,每年入秋前,一到適合種植金魚草、雛菊、翠菊、金盞花等花卉的季節,「農友」就免費提供種子給台南、高雄和屏東各縣的社區,還邀請園藝專家教導民眾如何種花,幾年下來,已經有一百八十多個社區響應這項計劃。
至於台灣農業的未來前景,陳文郁指出,台灣的育種改良技術雖在世界名列前矛,卻缺乏知名的蔬果品牌。如果提到紐西蘭就會讓人聯想到奇異果,那麼台灣呢?他認為,「西瓜」是最能代表台灣躍上國際舞台的水果。
望著廣闊的西瓜田,陳文郁回想Discovery頻道《台灣人物誌》拍攝期間,遇上「海棠」颱風,南部的西瓜田都淹掉了,攝影師無法取景很苦惱,但他卻很高興,因為他又意外發現了幾個能「防颱」的西瓜品種。
這就是陳文郁,一位六十多年來把農地當成實驗室,對「所有的可能」都抱持樂觀的老先生。「一粒種子,一個責任,無限希望!」的座右銘,更充分展現他對台灣農業的熱情與積極人生觀。

蕃茄營養價值高,但以往很多孩子嫌蕃茄大顆又不甜而不愛吃。為了讓孫子吃蕃茄,陳文郁著手進行配種改良,花了6年時間,終於改良出小孩最愛的「聖女小蕃茄」。

試吃後,陳文郁隨即做筆記,未達測試目標的品種,必須重新和其他品種混種再試,直到完全符合標準。

台灣水果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好吃,靠的是育種專家百試不厭、一次又一次的配種改良。圖為陳文郁藉由試吃瞭解果肉質感。

工作人員用尺量出果型尺寸與果皮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