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一個人從幼兒時就喜愛看書,他可能一輩子都會是「愛書人」。而兒童讀物無疑正是開啟智慧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兒童讀物也像一片知識的土壤,讓小幼苗在其中吸收養分,發榮孳長。這片土壤,如今變得怎麼樣了?
日本「巧連智」(Challenge)月刊來了,它來勢洶洶地向國內的兒童刊物「挑戰」。從三月中旬開始,報紙、雜誌、車廂、廣播及電視陸續刊播「巧連智」的廣告,這種凌厲宣傳以前從未出現在兒童書市場。
除了「巧連智」四月在台創刊之外,國內兒童讀物市場也是暗潮洶湧。知名的經濟刊物「天下」,在數月之前登出了徵求編繪兒童書的人才,透露準備進軍兒童讀物市場的訊息;教讀者投資理財的「錢」雜誌,也開始籌畫成立兒童書出版社;出版界的巨頭之一「遠流出版社」,也將成立關係企業「野豬林」出版社,他們已在製作中的卅六冊「兒童的台灣」叢書將在年底前陸續出版。
種種事實顯示,包括叢書、報紙、雜誌的兒童讀物市場競爭將愈演愈烈。

東方出版社是拓荒者
專家說,兒童讀物市場目前正邁向它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民國初年,我們陸續與國外兒童書出版十分發達的國家接觸,取法他們的專業做法,而開始發展我們自己的兒童文學。
大約到民國廿三年左右,多年的努力逐漸開花結果,此時創作豐盛,是中國兒童文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著名的書局如:商務書局、開明書店、中華書局等都出版兒童書,甚至,上海還有「專賣」兒童讀物的兒童書局。可是在中日戰爭爆發後,上海、北平等重要的出版重鎮淪陷,兒童文學的發展就此停滯不前;直到政府播遷來台,才又東山再起。
一直在兒童文學園地耕耘的資深作家林良回憶,民國四○年代最著名的就是「東方出版社」及「學友書局」。值得一提的是,東方出版社在游彌堅先生主持期間,出了許多的好書,像改寫中國通俗小說的「少年通俗小說」,和世界各國名著改寫本。他的理想是:一切好書都應有兒童版,現在卅、四十歲的人,有許多都是看東方出版社的「怪盜亞森羅蘋」、「名探福爾摩斯」長大的。
民國五、六十年代,國語日報社的圖書出版部門編印了一套一百廿冊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又出了一套內容精簡的濃縮版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東方及國語日報,大概是那時候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二家出版社了。
叢書之外,還有報紙。說到兒童報,大家馬上就聯想到民國卅七年創刊的國語日報。它可說是很多人成長過程中忠實的老朋友。而雜誌類則有東方少年、學友月刊、王子、正聲兒童、香港來的兒童樂園等,它們陪伴無數的孩子度過物質並不豐裕的童年。

「巧連智」登陸國內市場
如果把鏡頭轉到今天,可以發現情況又不同了。現在我們的國民平均所得超過六千美元,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吝付出。據新聞局出版處在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的統計,這二年經常為孩子出書的出版社約有百餘家,共出了六百七十多種兒童讀物,然而實際數字可能還不止如此。這種盛況與當初只有寥寥數家出版社出兒童書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語。
像以前成人不認為不識字的幼兒也有看書的必要,可是隨著學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學齡前讀物也成為市場的寵兒,連兒童雜誌也遠從日本前來分食這塊大餅。
日本以出版教育書籍為主的福武書店,於去年四月創辦「巧連智」月刊,內容包括生活常識、算數、唱遊……等小朋友感興趣的單元和題材,至今在日本已擁有十萬份的訂戶。一年後的今天,「巧連智」在國內創刊後,除了一本菊八開、雪銅紙的精美雜誌之外,還附有遊戲簿、家庭別冊,以及一卷錄音帶,幼兒可一邊聽錄音帶一邊看雜誌,並隨著音樂做唱遊活動。
「巧連智」總編輯高明美表示,學前讀物將是幫助幼兒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媒介,當她在日本看到編輯精美的「巧連智」,覺得國內的孩子也該享有這樣的東西。雖然她在引進時,也有過把日本文化「移植」到我國屬於「中日情結」的掙扎和矛盾,但是最後她決定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希望它能刺激國內刊物的「見賢思齊」,並在不久之後能刊登本國作家、畫家的作品。

良性競爭造福兒童
就在「巧連智」出版的同時,新學友書局的「巧兒園」(Child),經過一年的籌備之後也要創刊了。它除了雜誌外,也附有遊戲簿、媽媽手冊和錄音帶。主編陳淑惠說:「我們更強調本土性。」例如創刊號的主題之一是有關台灣環境保護的題目「垃圾王國攻城記」,藉此讓幼小朋友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往後每月都會刊出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陳淑惠語重心長地說:「希望能傳遞給孩子一些正確的觀念和美感的經驗。」
雖然「巧連智」、「巧兒園」看準國內市場有此潛力,但事實上,兒童雜誌要經營得好還是相當不易。
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總編輯何政廣指出兒童雜誌難辦的原因,主要是專業人才不足,因此辦出來的雜誌品質不夠好;而一般家長也沒有替孩子訂閱雜誌的習慣。家長不肯訂雜誌,這對要有穩定的訂戶才能維持質量並進的雜誌事業來說,相當不利。
不僅民間經營得辛苦,公營的雜誌也辦得頗吃力。何政廣以他編輯的「兒童的」雜誌為例,這份由公家出錢的刊物,雖然編輯委員投注不少心力,但它的銷售量卻只有預計的五分之三(三萬份)。之所以未達預期理想,是因為政府只出錢辦刊物,卻沒撥預算在行銷上,銷售管道不夠,造成了「書好卻賣不出去」的情況。
月刊難辦,周刊更是難上加難,它遭遇的問題與月刊類似,由於時間更加緊迫,壓力更大。像民生兒童週刊雖有聯合報系的財力支持,但創辦不到一年就虧損一千餘萬,最後只好停刊。

報紙壽命更短暫
只有一天壽命的報紙,更是讓出版者「苦其心志」。國語日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老牌字號」,從卅七年創刊一直到去年報禁開放,才有競爭者加入,它們是兒童日報、兒童時報、國語實報、小鷹日報等。勁敵一出現,迫使國語日報在周末增加彩色印刷的國語兒童畫刊來應變。
起初國語日報確實深受威脅,但一段時間後發現市場並未被削弱,仍然維持廿萬份的發行量。根據市場人士分析,家長在兒童時期看國語日報已是一種習慣,要「背叛」這個老朋友並不容易;而且它的內容很讓家長放心。而其他報紙,或是因經驗不足,無法捕捉訴求對象的特性,登出許多適合在雜誌刊登的題材,但又處理得不如雜誌生動、深入……,在兩面不討好的情況下,並沒有抓住小朋友和家長的心。
辦報的投資金額相當大,如果不獲讀者青睞,很難維持下去。
雖然報禁開放,提供新報許多機會,但有些條件卻是早就一去不返了。
擔任國語日報社出版部經理的林良表示,早期辦報,都是憑著興趣和創作熱誠在做。出資者賠點錢,也要為理想借錢辦下去;編報的人待遇不好,也甘之如飴;為報紙寫文章的人,可以為朋友、讀者而不要稿費。「今天就不一樣了」,他說,現代人比較會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考慮。

書中找不到中國面孔
和報紙、雜誌相比,本本獨立、不受時間限制、生命周期長的叢書,比較有人熱中投入;甚至一些兒童月刊也已改成「叢書型」雜誌,一期有一個完整的主題,例如「小樹苗」雜誌從二月份起即走這條路線。
平心而論,過去我國的兒童書在印刷或內容上,都不算太精緻,而且有很多都是改編自國外的童話故事。很多小朋友對於白雪公主、太空飛鼠的認識,比對牛郎織女、七爺八爺更加清楚。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擔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對自己的文化會產生何種觀感?
可是她也指出,引進國外的好書確有其必要,因為它們在內容、文字技巧、印刷效果等方面都有可觀之處。她急的是:「孩子必須建立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在他形成自我概念的時候,需要認同對象,這點不應由洋娃娃來擔任。」

說自己的故事給孩子聽
以前雖然也有像「廿四孝」、「一百個好兒童」、「偉人故事」等中國故事書,但題材多局限於教忠教孝的範圍,內容較嚴肅。幾年前漢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取材自古代中國傳說的「漢聲中國童話」,才賦予兒童書一個新的風貌。
最近,遠流出版社成立了「野豬林」出版社,目的就是為了出版兒童書籍。總編輯郝廣才解釋取名為「野豬林」的原因,是想為台灣「白白胖胖卻缺乏活力」的兒童文學,注入生氣。「我們不要『孟宗哭筍』,而要像『后羿射日』這樣敢與天爭的精神以及故事!」他說。
「野豬林」出的第一套書是卅六冊的「兒童的台灣」,郝廣才表示台灣有獨特的風味和色彩,題材其實十分豐富。
因投資額高的出版社必須爭取國外市場,否則光憑國內的銷售量,不足以平衡支出、賺取利潤,但「要得到國際的肯定,必須民族風味夠、地域性濃、有別人所沒的特色,才能在國際上與人一爭長短」,他指出,這是他們選擇從「台灣」出發的原因。
去年,日本已經出版台灣的民間故事兒童書,「我們更應拿出自己的東西來,否則世人所知道的將是日本的『台灣童話』。」
錄音帶奶媽興起
出版中國風味的兒童書,正方興未艾;隨書附有錄音帶、錄影帶的「套裝」出售,也是叢書市場的新趨勢。錄音帶主要是讓不識字的幼兒,可以更快了解書的涵義;錄影帶則大多用來輔助解釋書的內容,如介紹自然界的動植物生態等。
有人懷疑,這樣一來,書還有用嗎?錄音帶錄影帶的聲影有它獨特的魅力,小朋友吸收也容易,但是它稍縱即逝;至於兒童在翻閱一本書時,卻可以對感興趣的一頁看得久些,而且不必受到工具(錄音、錄影機)的限制。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講師陳淑琦表示,學齡前的兒童對圖畫領略尤其多。他們看圖畫時非常專心、仔細,比大人更能夠享受其中的趣味,在視覺美感上也學習到更多。
當然也有不少家長因無暇顧及兒童,而聘請「錄音帶、錄影帶奶媽」來分擔父母說故事的責任。
陳淑琦認為現代父母再忙碌,每天為孩子抽出廿、卅分鐘講故事給他聽,應該不是難事。抱起孩子,滿心歡喜地與他對話,對大人以及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和學習的機會。「家長千萬不要吝於付出」,她說,一本好書的完成,還需要關心子女的父母來協助閱讀、共同分享,才算完美。
讓書陪孩子成長
孩子一生只有一次童年,他將來的人格發展、價值觀,在童年就已塑造大半,這段時間是何其重要。
張杏如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小熊想和月亮交朋友,牠跑到山上對月亮說:「我要和你做朋友。」回音傳來,好像月亮也在說:「我要和你做朋友。」
小熊高興的說:「我要送你一頂帽子當生日禮物!」回音也這麼告訴小熊。小熊於是買了頂帽子掛在樹梢,月亮緩緩上升,彷彿將帽子戴在頭上一樣。
隔天,帽子吹落在地上,小熊以為月亮果真送它一模一樣的帽子,牠欣喜地把帽子戴上,誰知一陣大風吹來,把帽子吹跑了。
小熊難過地對月亮說:「對不起,把你送的帽子弄丟了。」回音重覆這句話,好像月亮也在道歉。小熊大聲喊:「沒關係,我還是一樣喜歡你!」——月亮也這麼說。
張杏如就聽過看了這個故事的孩子,對向他道歉的同伴說:「沒關係,我還是一樣喜歡你!」不必說教,不需把友誼、寬容等話掛在嘴上,孩子從兒童書裡都可以學到!